文|光伏頭條
全球碳中和進程加速,發展光伏等新能源已成為大勢所趨。在當前新能源革命席卷下,過去兩年上游硅料企業變成光伏產業鏈中最大的贏家。
通威股份近日發布三季度業績預告,預計凈利潤預計將達到214億元-218億元。毫無疑問,通威已成為目前光伏企業中最“賺錢”的企業。
但相比這一市場標識,目前市場更關注通威大舉進入光伏組件環節帶來的市場沖擊。
8月17日,在華潤電力公布3000MWp規模的光伏組件招標中,第一中標候選人為通威,投標單價為1.942元/W,低于億晶光電的1.995元/W和隆基的2.02元/W;9月22日,通威官宣將在鹽城經開區投建年產25GW高效光伏組件制造基地項目,總投資約40億元。
通威在光伏行業深耕多年,過去十幾年里在硅料與電池片兩個環節建立了核心優勢。同時,通威自2013年并購合肥賽維起即擁有部分組件產能,并積累了一定的組件技術與市場基礎,但近兩個月開始加快組件環節的布局,此舉被認為光伏企業一體化大戰正在升級。
通威為什么會在現階段將產業鏈向下延伸?從近期行業內發生的一些事情或許就能看到這種選擇背后的必然性。
政策面力挺光伏產業協調發展
近年來在國家確立“雙碳”戰略目標以及歐洲能源危機等國內外因素推動下,光伏產業迎來井噴,已對光伏市場格局帶來了深刻改變。但由于光伏產業固有的特點,各環節建設周期差異巨大,下游產能擴張速度快于上游原料增長,市場需求不同步引發了光伏產業供應鏈劇烈震蕩,硅料等上游產品快速上漲。
為了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確保國家“雙碳”戰略目標順利實現,站在政府管理部門的角度,面對光伏產業出現的亂象,也迫切希望光伏產業能夠建立上下游企業命運共同體,健康協調發展,避免供應鏈出現大的不匹配風險。
8月24日,工信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通知》,特別強調光伏企業要“立足長遠目標,優化產業布局”、“鼓勵創新進步,規范行業秩序”、“支持協同發展,穩定產業供需”。
近日,針對國內光伏產業部分環節產品價格持續急劇上漲,工信部等三部門有關業務司局再度集體約談部分骨干光伏企業及行業機構,再次強調光伏企業“要堅持上下游合作共贏,促進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上述政策面引導看,光伏企業走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道路,避免產業鏈各環節不同步引發的行業整體風險,也貼合國家政策導向。
一體化成為光伏巨頭共同的選擇
早在通威布局組件市場前,隆基、天和光能、阿特斯等知名光伏企業已提前在向上下游產業鏈發力,加快一體化布局,以謀求在未來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利潤。
4月8日,隆基綠能年產20GW單晶硅棒和切片項目,30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及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正式開建;6月18日,組件企業天合光能也宣布規劃在西寧投建年產30萬噸工業硅、15萬噸高純多晶硅、35GW單晶硅、10GW切片、10GW電池、10GW組件以及15GW組件輔材生產線全產業鏈項目。8月7日,阿特斯總投資高達600億的全產業鏈項目也落地青海。
此外,還有一批“門口的野蠻人”也對光伏行業這塊“熱饃饃”虎視眈眈。
例如近期鈞達股份公告要斥資130億元巨資投建26GW高效太陽能電池片。這家原本主業為傳統汽車內飾生產的企業,去年9月貼上光伏“標簽”,進入光伏產業鏈電池生產環節后,一年內股價漲幅就超過500%。
統計顯示,僅在今年上半年,就至少有超過20家A股上市企業宣布進軍光伏,并引發股價異動。這些跨界玩家,有的來自房地產、服裝、汽車、快遞、玩具等行業,甚至還有養豬、制造獸藥的公司。隨著這些企業及其背后的資本涌入,光伏市場產能會急劇擴大,市場供給會迅速增加,市場競爭的烈度也會隨之攀高。
面對越來越“內卷”的光伏行業,原有龍頭企業選擇一體化,有助于抬高行業進入門檻,在提升競爭力的同時,能夠增強自身抗風險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理解通威進入組件市場的行為,無論是為應對來自其他行業伙伴發起的同業競爭,還是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先機和有利地位,都更像是“無奈”之舉。
?光伏一體化企業長遠受益
回首過去中國光伏產業近20年的發展,光伏產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劇烈的周期震蕩,市場的起起落落曾經讓眾多光伏企業被淘汰出局。
雖然最近兩年,因為下游需求旺盛,在“擁硅為王”的市場大背景下,上游硅料企業利潤大增,行業整體利潤集中向硅料企業傾斜。但在過去十多年中,硅料企業曾經歷過全球金融危機、歐洲光伏補貼銳減、歐美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等多次巨大沖擊,也曾遭遇過全行業巨虧的巨大考驗,黯然出局的硅料企業比比皆是。
今天,看似風光的硅料企業也正面臨新一輪產能快速擴張后帶來的嚴峻挑戰。隨著今年硅料新項目不斷投產,新增產能已環比多月快速增長,堅挺兩年的硅料價格大概率將出現周期性回落正成為行業主流觀點。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副秘書長馬海天此前在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曾表示,2022年硅料環節新增產能可能釋放不完全,但2023年硅料廠的日子可能就不好過了。
從過去二十年光伏市場演變看,組件等下游光伏企業利潤不會一直被擠壓。上游硅料企業進入組件環節不僅可以帶動硅料的銷售,還可以避免組件價格戰打響時對硅料價格帶來的巨大沖擊,無懼在產業鏈上被其他廠家卡脖子。
市場分析機構也多認為,要規避光伏市場各環節周期性的震蕩,從長遠看一體化企業將處于競爭中的有利地位,可以最大限度持續受益于光伏市場的大發展。同時,面對未來硅料價格可能回跌的挑戰,作為全球出貨量、市占率最大的多晶硅供應企業,通威選擇進軍組件,補上光伏產業鏈上重要一環,也將為自己平抑周期風險。
這或許就是光伏巨頭們今年加快一體化步伐的深層次原因。在未來光伏行業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下,如通威、隆基等在垂直產業鏈上擁有技術、資金、渠道、管理成本等協同優勢的一體化企業,也更有可能成為“鏖戰”中的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