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快樂或保守,冷感與匱乏:中國人的性怎樣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快樂或保守,冷感與匱乏:中國人的性怎樣了?

今年8月,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私生活調查”報告,包括“性的平等主義態度”和“年輕人性冷淡的趨勢”在內的種種數據值得我們注意和深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是隱秘的私人表達,也是普遍的生活日常,它勾連私人生活最深處,又關乎公共的一切。今年8月,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聯合發布中國人私生活調查”報告,這份報告收集了中國家庭有關性、婚姻、家庭的多項數據,并分析了當代中國人性行為和性觀念的變化狀況。

聚焦當代中國人性生活狀況的調查并不多見,上一次是2015年性社會學家潘綏銘組織了全國隨機抽樣調查,此后學界再未有過大范圍跟進。本次的中國人私生活調查”對現實情況做出了更新,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挑選了其中有意思的發現,并試圖進一步延展探討中國人的性。

中國人對性的理解經歷了從為生殖、為愛情到為快樂的過程,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認同性愛分離,并主動追求性愉悅,男性群體的態度卻出現了保守化的回彈。從性生活頻率來看,95后人群的性活躍程度低于之前出生的幾代人,且從90后起階層與性生活的關系對比前幾代人發生了逆轉:高教育群體相比于初中學歷以下人群的性活躍度更低,但這并非意味著底層群體的性生活狀況足夠良好,性剝奪與健康問題仍然存在,且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暴力、犯罪和疾病,它們需要被看到、被關注。

從為生殖到為快樂:更開放的性態度與更保守的男性

性社會學家潘綏銘曾在《性之變》中總結中國性文化的幾次轉變:在80年代之前,性被視為革命的政治敵人,甚至被看作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文革中一度出現了“無性文化”,強化“生殖目的論”并隨之發生人口爆炸。

第一次性革命挑戰的正是無性的秩序”——獨生子女政策的出臺,讓性與生育之間的聯系在國家層面被打破推動了人們對性的快樂追求,198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也開始規定夫妻可以因感情問題提出離婚,感情便包括了性生活不和諧因素。

第二次性革命發生在90年代,重點是性的去秩序化”,文化與制度開始逐步接受“非婚性行為”。比如1997年《刑法》取消流氓罪,2001年《婚姻法》將非法同居改為非婚同居”,“非婚性行為”從貶義變成中性,一夜情現象也受到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性之變:21世紀中國人的性生活》
潘綏銘 黃盈盈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08

潘綏銘在《性之變》中總結了百年時間里中國性文化的變遷。20世紀之前,人們以生殖為性道德的標準,認為不能生兒育女的性是不道德的;20世紀中期,婚姻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婚前與婚外的性被視為不道德;80年代后,愛情成為了新的判斷標準:無愛之性才是不道德的;到了21世紀,性的最高標準則變成了快樂、愉悅和生理享受。

快樂的性挑戰了五四后占據主導的浪漫愛情主宰性的純情化,性與愛逐漸松綁,浪漫愛不再成為性行為的前提。本次中國人私生活調查的結果也印證了這一趨勢:在70后和80后女性中,更多人把性看作表達感情的載體,只有20%的人認為性行為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而95后女性更傾向于將性與愛分開看待,30%以上的人都認同性是為了追求生理愉悅感,選擇性對象的目的可以只是出于欲望滿足,不一定是為了結婚和戀愛。

調查參與者之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認為,互聯網對性愛剝離觀念的流行有著重要作用,交友軟件的普及使得網絡性行為和線上尋找性伴侶等活動大幅增加,約炮成為流行詞,也發展為日益廣泛的實踐。在男性群體中,進行網絡勾搭的比例在1980年代出生的群體中最高,三分之一的人有過此類經歷;在女性群體中則表現為,年齡越小,使用在線約會的人數越多。

從兩性線上尋找性伴侶的比例差距中,我們或許也可以看出,年輕一代的女性正在逐漸主動追求性快感。調查顯示,80后人群中,線上尋找性伴侶的男性與女性比例分別是33.7%11%,而到了95后,比例則變成了19%17%,兩性之間的比例差距縮得很小。於嘉認為,這一數據變化說明了更多年輕女性開始追求獨立平等的性關系。 

與之相應的是,女性的性生活滿意程度在年輕群體中有所上升。報告顯示,90年代以前出生的女性有15%對自己的性生活非常不滿意,而在90后群體中,這一比例降至8.4%。有意思的是,問卷還設置了一個關于伴侶取悅的問題——為了使對方滿意,你會不會假裝自己達到了性高潮?結果顯示,相比70后和80后,90后女性假裝性高潮的比例明顯下降。種種數據都顯示出,在性關系中,女性正在扮演更加主動的角色,於嘉說,“(女性)會尋找其中的快樂度和滿意度,而不僅是服務男性的一個角色。

“性的平等主義態度”也能展露出新一代女性的變化。調查對平等主義的定義包括:是否認可女性在性上主動/女性應該享受性/男性應該幫助女性享受性(women can be initiative / women should enjoy / men should help women enjoy)。隨著年齡組減小,女性的平等意識呈現出單調增加趨勢。與之相反的是,男性顯現出保守化的傾向——80年代出生的男性群體平等意識達到巔峰,90后出現了下降,有越來越多人對女性在性生活里的主動與享受持保留態度。這一結果結合性生活滿意程度的兩性對比,則顯得意味深長:報告顯示,男性的性幸福感、性生活的身心滿足感和性高潮頻率均高于女性,女性在性健康方面仍落后于男性,性愉悅感始終更低。

《我在現場:性社會學田野調查筆記》
黃盈盈 等 
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09

的確有相關社會學研究表明,中國男女之間的性別意識差距正在逐步擴大,年輕男性發生了較大程度的保守回彈,即便公共領域的性別平等意識已顯示出進步傾向,但在家庭領域內,兩性開始出現更大分歧。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Paula England曾提出不均衡的性別革命uneven gender revolution概念,她發現,性別平等的變化在不同領域和人群中是不均衡的,比如工作領域常比私人領域的性別平等步伐更快,大多數人都支持女性進入職場,但卻難以接受女性拒絕承擔妻職與母職。這項研究也發現中國正存在著不均衡的性別革命,男性在私領域的性別意識逐步滯后于女性,而這很可能會阻礙公共領域平等的實現。

性冷淡時代:中產與底層的性生活都被剝奪

日本媒體用“無性癥候群”形容年輕人對親密關系與性生活的冷感態度。在《低欲望社會》中,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指出,從日本泡沫經濟時代開始,社會在各方面都轉變為“低欲望狀態——人口減少、經濟不振、失去欲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低迷的欲望中包括了對性與親密關系的冷淡。

中國人私生活調查”發現,年輕人性冷淡的趨勢也正在中國出現——95后有固定伴侶的受訪者中,沒有性活動的比例男女達到了14.6%10.1%90年代以前出生的受訪人群比例為6%-9%,年輕一代的性生活活躍度比上幾代人更低。

調查令人意外之處還在于性活躍度與階層關系的反轉。在90后及95后群體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性生活更頻繁,也更多地利用互聯網尋找性伴侶;在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男性中,每周至少有一次性生活的比例為43.8%,而研究生群體只有29.2%。此前,潘綏銘等學者的研究都顯示出,男性的性生活頻率同社會經濟地位呈正相關,其中包括更豐富的性技巧(比如性工具的使用)和更高的性滿意度。

一位90后受訪者表示,“在沒辦法保證生活和工作都能穩定的情況下,性欲什么的都得往后排。我現在基本上一點欲望都沒有,只想好好工作,給自己的未來鋪一條平坦點的路。以后會不會有想法也說不準,或許在前途有了保證的情況下才會有想法吧。”過度競爭的工作文化、大城市的生活壓力,以及充足的性愛替代品,都可能是高教育水平群體無暇性生活的理由。中國人私生活調查指出,有必要更多地關注新興的年輕中產階級,盡管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較高,但相對地被剝奪了性生活。

值得關注的是,縱使性活躍度看似高于高教育水平群體,部分底層群體仍然難以獲得性生活機會,許多學者關注到了農村地區的老年單身漢情況。根據漢學家伊莎貝爾·阿塔內2013年的田野調查,在安徽農村,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單身漢從未有過性經歷。這背后隱藏著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性別篩選造成了性別結構失衡,農村底層男性成為婚姻市場中的最低序列。他們的性欲和親密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性生活仍處于長期被剝奪的狀態,導致更大的孤立感和遭受更多歧視,并由此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這些底層男性往往需要依靠購買才能獲得性生活——要么通過人口買賣等途徑滿足性與生育需求,要么則是購買性服務。研究發現,過去中國的商業性行為通常涉??及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男性,而在1990-1994年出生的群體中,初中生學歷及以下的男性群體付費性行為的比例達到了22.2%,遠高于接受4年大學或研究生教育的男性,而性購買常常同無保護的性行為、暴力和性病緊密相連。

一面是過勞無性的白領階層,一面是被剝奪的底層男性與被威脅的女性,組組數據顯露出的不單是這屆年輕人性冷淡了的問題。潘綏銘曾暢想過中國社會對性的理想態度——性的平常化、多樣化與主體化。人們將不再爭論的是非,更不會拿”去攻擊別人,人人都具備性方面的自主選擇與負責的能力。面對著這樣一份“中國人私生活調查”報告,我們不難發現,距離這幅理想圖景的實現,似乎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參考文獻: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74237  三聯生活周刊 中國人私生活質量調查:性如何影響家庭、婚姻、95

https://superpyq.com/article/630969652b03a40a1bc46647 看天下 中國人私生活調查:性愛降級 95后正在變保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EwNzMwMQ==&mid=2247487689&idx=1&sn=c146bfcc9f1c5a11cce4b0047a103c36&chksm=ec25aa03db522315ecdbdeab282d3db2dd8ebd1da486ffcfc76540615ac4bbc32fdc87e90e59#rd 繆斯夫人 學人說|女性向前,男性后退:兩性的性別認知差距在擴大嗎?

Attané, Isabelle, et al. "Bachelorhood and sexuality in a context of female shortage: Evidence from a survey in rural Anhui,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15 (2013): 703-726.

Choi SY, Chen K, Jiang Z (2008) Client-perpetuated violence and condom failure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southwestern Chin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35(2): 141–146.

Yu, Jia, Weixiang Luo, and Yu Xie. "Sexuality in China: A review and new findings."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2022): 293-329.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快樂或保守,冷感與匱乏:中國人的性怎樣了?

今年8月,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私生活調查”報告,包括“性的平等主義態度”和“年輕人性冷淡的趨勢”在內的種種數據值得我們注意和深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是隱秘的私人表達,也是普遍的生活日常,它勾連私人生活最深處,又關乎公共的一切。今年8月,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聯合發布中國人私生活調查”報告,這份報告收集了中國家庭有關性、婚姻、家庭的多項數據,并分析了當代中國人性行為和性觀念的變化狀況。

聚焦當代中國人性生活狀況的調查并不多見,上一次是2015年性社會學家潘綏銘組織了全國隨機抽樣調查,此后學界再未有過大范圍跟進。本次的中國人私生活調查”對現實情況做出了更新,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挑選了其中有意思的發現,并試圖進一步延展探討中國人的性。

中國人對性的理解經歷了從為生殖、為愛情到為快樂的過程,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認同性愛分離,并主動追求性愉悅,男性群體的態度卻出現了保守化的回彈。從性生活頻率來看,95后人群的性活躍程度低于之前出生的幾代人,且從90后起階層與性生活的關系對比前幾代人發生了逆轉:高教育群體相比于初中學歷以下人群的性活躍度更低,但這并非意味著底層群體的性生活狀況足夠良好,性剝奪與健康問題仍然存在,且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暴力、犯罪和疾病,它們需要被看到、被關注。

從為生殖到為快樂:更開放的性態度與更保守的男性

性社會學家潘綏銘曾在《性之變》中總結中國性文化的幾次轉變:在80年代之前,性被視為革命的政治敵人,甚至被看作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文革中一度出現了“無性文化”,強化“生殖目的論”并隨之發生人口爆炸。

第一次性革命挑戰的正是無性的秩序”——獨生子女政策的出臺,讓性與生育之間的聯系在國家層面被打破推動了人們對性的快樂追求,198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也開始規定夫妻可以因感情問題提出離婚,感情便包括了性生活不和諧因素。

第二次性革命發生在90年代,重點是性的去秩序化”,文化與制度開始逐步接受“非婚性行為”。比如1997年《刑法》取消流氓罪,2001年《婚姻法》將非法同居改為非婚同居”,“非婚性行為”從貶義變成中性,一夜情現象也受到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性之變:21世紀中國人的性生活》
潘綏銘 黃盈盈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08

潘綏銘在《性之變》中總結了百年時間里中國性文化的變遷。20世紀之前,人們以生殖為性道德的標準,認為不能生兒育女的性是不道德的;20世紀中期,婚姻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婚前與婚外的性被視為不道德;80年代后,愛情成為了新的判斷標準:無愛之性才是不道德的;到了21世紀,性的最高標準則變成了快樂、愉悅和生理享受。

快樂的性挑戰了五四后占據主導的浪漫愛情主宰性的純情化,性與愛逐漸松綁,浪漫愛不再成為性行為的前提。本次中國人私生活調查的結果也印證了這一趨勢:在70后和80后女性中,更多人把性看作表達感情的載體,只有20%的人認為性行為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而95后女性更傾向于將性與愛分開看待,30%以上的人都認同性是為了追求生理愉悅感,選擇性對象的目的可以只是出于欲望滿足,不一定是為了結婚和戀愛。

調查參與者之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於嘉認為,互聯網對性愛剝離觀念的流行有著重要作用,交友軟件的普及使得網絡性行為和線上尋找性伴侶等活動大幅增加,約炮成為流行詞,也發展為日益廣泛的實踐。在男性群體中,進行網絡勾搭的比例在1980年代出生的群體中最高,三分之一的人有過此類經歷;在女性群體中則表現為,年齡越小,使用在線約會的人數越多。

從兩性線上尋找性伴侶的比例差距中,我們或許也可以看出,年輕一代的女性正在逐漸主動追求性快感。調查顯示,80后人群中,線上尋找性伴侶的男性與女性比例分別是33.7%11%,而到了95后,比例則變成了19%17%,兩性之間的比例差距縮得很小。於嘉認為,這一數據變化說明了更多年輕女性開始追求獨立平等的性關系。 

與之相應的是,女性的性生活滿意程度在年輕群體中有所上升。報告顯示,90年代以前出生的女性有15%對自己的性生活非常不滿意,而在90后群體中,這一比例降至8.4%。有意思的是,問卷還設置了一個關于伴侶取悅的問題——為了使對方滿意,你會不會假裝自己達到了性高潮?結果顯示,相比70后和80后,90后女性假裝性高潮的比例明顯下降。種種數據都顯示出,在性關系中,女性正在扮演更加主動的角色,於嘉說,“(女性)會尋找其中的快樂度和滿意度,而不僅是服務男性的一個角色。

“性的平等主義態度”也能展露出新一代女性的變化。調查對平等主義的定義包括:是否認可女性在性上主動/女性應該享受性/男性應該幫助女性享受性(women can be initiative / women should enjoy / men should help women enjoy)。隨著年齡組減小,女性的平等意識呈現出單調增加趨勢。與之相反的是,男性顯現出保守化的傾向——80年代出生的男性群體平等意識達到巔峰,90后出現了下降,有越來越多人對女性在性生活里的主動與享受持保留態度。這一結果結合性生活滿意程度的兩性對比,則顯得意味深長:報告顯示,男性的性幸福感、性生活的身心滿足感和性高潮頻率均高于女性,女性在性健康方面仍落后于男性,性愉悅感始終更低。

《我在現場:性社會學田野調查筆記》
黃盈盈 等 
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09

的確有相關社會學研究表明,中國男女之間的性別意識差距正在逐步擴大,年輕男性發生了較大程度的保守回彈,即便公共領域的性別平等意識已顯示出進步傾向,但在家庭領域內,兩性開始出現更大分歧。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Paula England曾提出不均衡的性別革命uneven gender revolution概念,她發現,性別平等的變化在不同領域和人群中是不均衡的,比如工作領域常比私人領域的性別平等步伐更快,大多數人都支持女性進入職場,但卻難以接受女性拒絕承擔妻職與母職。這項研究也發現中國正存在著不均衡的性別革命,男性在私領域的性別意識逐步滯后于女性,而這很可能會阻礙公共領域平等的實現。

性冷淡時代:中產與底層的性生活都被剝奪

日本媒體用“無性癥候群”形容年輕人對親密關系與性生活的冷感態度。在《低欲望社會》中,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指出,從日本泡沫經濟時代開始,社會在各方面都轉變為“低欲望狀態——人口減少、經濟不振、失去欲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低迷的欲望中包括了對性與親密關系的冷淡。

中國人私生活調查”發現,年輕人性冷淡的趨勢也正在中國出現——95后有固定伴侶的受訪者中,沒有性活動的比例男女達到了14.6%10.1%90年代以前出生的受訪人群比例為6%-9%,年輕一代的性生活活躍度比上幾代人更低。

調查令人意外之處還在于性活躍度與階層關系的反轉。在90后及95后群體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群性生活更頻繁,也更多地利用互聯網尋找性伴侶;在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男性中,每周至少有一次性生活的比例為43.8%,而研究生群體只有29.2%。此前,潘綏銘等學者的研究都顯示出,男性的性生活頻率同社會經濟地位呈正相關,其中包括更豐富的性技巧(比如性工具的使用)和更高的性滿意度。

一位90后受訪者表示,“在沒辦法保證生活和工作都能穩定的情況下,性欲什么的都得往后排。我現在基本上一點欲望都沒有,只想好好工作,給自己的未來鋪一條平坦點的路。以后會不會有想法也說不準,或許在前途有了保證的情況下才會有想法吧。”過度競爭的工作文化、大城市的生活壓力,以及充足的性愛替代品,都可能是高教育水平群體無暇性生活的理由。中國人私生活調查指出,有必要更多地關注新興的年輕中產階級,盡管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較高,但相對地被剝奪了性生活。

值得關注的是,縱使性活躍度看似高于高教育水平群體,部分底層群體仍然難以獲得性生活機會,許多學者關注到了農村地區的老年單身漢情況。根據漢學家伊莎貝爾·阿塔內2013年的田野調查,在安徽農村,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單身漢從未有過性經歷。這背后隱藏著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性別篩選造成了性別結構失衡,農村底層男性成為婚姻市場中的最低序列。他們的性欲和親密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性生活仍處于長期被剝奪的狀態,導致更大的孤立感和遭受更多歧視,并由此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這些底層男性往往需要依靠購買才能獲得性生活——要么通過人口買賣等途徑滿足性與生育需求,要么則是購買性服務。研究發現,過去中國的商業性行為通常涉??及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男性,而在1990-1994年出生的群體中,初中生學歷及以下的男性群體付費性行為的比例達到了22.2%,遠高于接受4年大學或研究生教育的男性,而性購買常常同無保護的性行為、暴力和性病緊密相連。

一面是過勞無性的白領階層,一面是被剝奪的底層男性與被威脅的女性,組組數據顯露出的不單是這屆年輕人性冷淡了的問題。潘綏銘曾暢想過中國社會對性的理想態度——性的平常化、多樣化與主體化。人們將不再爭論的是非,更不會拿”去攻擊別人,人人都具備性方面的自主選擇與負責的能力。面對著這樣一份“中國人私生活調查”報告,我們不難發現,距離這幅理想圖景的實現,似乎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參考文獻: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74237  三聯生活周刊 中國人私生活質量調查:性如何影響家庭、婚姻、95

https://superpyq.com/article/630969652b03a40a1bc46647 看天下 中國人私生活調查:性愛降級 95后正在變保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EwNzMwMQ==&mid=2247487689&idx=1&sn=c146bfcc9f1c5a11cce4b0047a103c36&chksm=ec25aa03db522315ecdbdeab282d3db2dd8ebd1da486ffcfc76540615ac4bbc32fdc87e90e59#rd 繆斯夫人 學人說|女性向前,男性后退:兩性的性別認知差距在擴大嗎?

Attané, Isabelle, et al. "Bachelorhood and sexuality in a context of female shortage: Evidence from a survey in rural Anhui,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15 (2013): 703-726.

Choi SY, Chen K, Jiang Z (2008) Client-perpetuated violence and condom failure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 in southwestern China.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35(2): 141–146.

Yu, Jia, Weixiang Luo, and Yu Xie. "Sexuality in China: A review and new findings."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2022): 293-329.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长白| 会理县| 紫云| 平乡县| 吉林省| 海伦市| 河北省| 柏乡县| 沐川县| 榕江县| 台湾省| 芜湖县| 高密市| 平邑县| 阳城县| 文成县| 五寨县| 临湘市| 勐海县| 徐闻县| 三原县| 棋牌| 常德市| 亚东县| 三原县| 鄂托克旗| 安仁县| 安宁市| 曲阳县| 贡嘎县| 孟连| 盐源县| 民丰县| 精河县| 左贡县| 巴南区| 明光市| 漠河县| 尖扎县|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