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華為“不造車”的承諾,快到期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華為“不造車”的承諾,快到期了

華為智選模式已經初獲成功。接下來,華為會否撕下最后一層窗戶紙、開始全面造車?

文|阿爾法工場 飔痕

01 從供應商,到全面主導

近日,各大車企紛紛公布9月交付數據。

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的,除了比亞迪股份(1211.HK)狂銷20萬輛獨占鰲頭之外,要數華為全方面加持的問界,表現最為搶眼:單月交付10142臺、連續第二個月單月交付量破萬,并成為增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而不久前,其前身賽力斯(601127.SH)單月僅七八百輛交付量。

從賽力斯到問界,華為到底有什么改變?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華為造車的三種合作模式:

其一,標準供應商模式,即華為提供標準化的零部件,充當供應商其中一員。

其二,華為Hi模式。涉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的相關部分,華為將與主機廠進行深入的合作。北京汽車(1958.HK)旗下的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就屬于此種模式下的產物。

然而,該模式雖已將華為智能系統當成主要賣點,但車輛制造還是由北汽主導,銷售也是以北汽自身渠道為主,華為在品牌、渠道給予的賦能也相對有限,例如,華為線下實體店僅作展示,不能直接銷售。

其三,華為智選模式。華為主導車輛的設計、用戶體驗的設計,并全面配置華為的智能系統。

更重要的是,華為品牌、渠道也會全面參與。也就是說,與Hi模式相比,華為智選模式,將由華為作為主導方,在技術解決方案之外,也有華為在渠道和品牌上的深度加持。

以問界為例,華為的賦能“動作”可謂全方位多角度。

渠道方面,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AITO問界的銷售門店已覆蓋171座城市,用戶中心和體驗中心相繼落成700余家。這些門店,大多數是由華為終端升級而來。

同時,華為展廳的問界車型,用戶可直接付費購買。銷售一輛問界的獎勵,比手機要豐厚得多,這徹底引爆了華為員工們的售賣熱情。此外,華為線上商城也特意給問界設置了入口。

除門店、線上商城等常見渠道的加持外,更需要關注的是,華為在政務端發力。

據創新松山湖官方微信,9月30日,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舉行新警務用車交付儀式,全國首批AITO問界M5、M7警務用車交付使用。

來源:松山湖管委會官方微信

對此,松山湖管委會委員黃鏡銓表示:“自2005年以來,華為與松山湖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華為全國首臺AITO警務用車的成功交付,是華為社會責任與專業實力的最新見證,也意味著華為技術賦能城市治理之路正式開啟。”

也就是說,華為“加持”,是松山湖管委會選擇問界車型的重要因素。

品牌方面,華為幾乎主導了問界M5和問界M7上市后的營銷活動。

這兩款車,都是在華為發布會上作為壓軸產品亮相,占據了發布會約一半時間。華為高管更是不遺余力為問界站臺,尤其是余承東,給問界引流的超高話題度,似乎給消費者留下“問界等于”的感覺。

來源:余承東微博

02 華為造車,已在路上?

在汽車開始全面智能化的當下,華為一定會造車,而且,華為造車,已經在路上。

為何?

與百度集團(BIDU.US/09888.HK)、阿里巴巴(BABA.US/09988.HK)、騰訊控股(00700.HK)或者抖音、快手等,通過某幾個爆款應用錨定用戶不同,華為將硬件終端作為“錨定品”,借此與用戶發生密切聯系。

打開華為商城,從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到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再到耳機、眼鏡、音箱、路由器等等,在生態鏈企業的加持下,華為產品正在快速豐富化,力求在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桌面電腦、智能家居、智能座艙等領域實現萬物互聯。

更不消說,隨著鴻蒙OS日益完善,華為AIoT生態的競爭力更加強大。

在眾多的錨定產品中,從鏈接人群數量、使用時間等維度出發,智能手機毫無疑問是首選。華為傾注了眾多心血,在手機領域實現了突破。

在智能汽車已經越來越智慧、越來越成為第二臺“手機”的當下,為了實現與消費者的鏈接與錨定,筆者判斷,華為一定會造車。

現在界定一個車輛屬于哪個品牌,與它的車體生產商相比,品牌推動、營銷渠道、設計理念與智慧系統的主導權,才是更加重要的決定因素,這也為華為切入智能汽車賽道,提供了先決條件。

如上文所提,在華為智選模式下,華為從營銷推動,到設計和智慧系統等全面主導,大量消費者也是基于華為,才對問界熱烈追捧。以智選模式看來,華為造車,已經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大名鼎鼎的造車新勢力三強,在品牌初創、擁有自己的工廠之前,都采用了代工廠模式,但這并沒有影響到消費者對其品牌的認可。

比如,蔚來汽車(09866.HK/NIO.US)的消費者,看重的是蔚來的品牌、蔚來的設計、蔚來全新的銷售方式,而非其代工廠江淮汽車(600418.SH)。

用戶購買小鵬汽車(09868.HK)也不是因為看重海馬汽車(000572.SZ)為其代工;粉絲也并沒有因為理想汽車(02015.HK)由破產重整過的力帆科技(601777.SH)代工,就放棄追逐理想。

03 何時撕開窗戶紙?

華為造車,就只剩最后一層窗戶紙——正式宣布退出華為汽車。

如果真會這樣,華為什么時候撕開這層窗戶紙?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弄明白,自進入汽車行業以來,華為為何一直宣稱不會下場造車?

2020年10月,曾流傳出一份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發的華為EMT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華為做的是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包括高精地圖、芯片、感知硬件(激光雷達等)、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生態服務云等。

華為“心聲社區”截圖,來源:中新經緯

當時,華為之所以宣稱不造車,主要有三個顧慮:

第一,華為當時還不具備制造整車的實力。除了智慧系統等這些華為的長板之外,華為的品牌、渠道等優勢,能否從政務、手機等領域轉移到汽車上,消費者對華為汽車的認可度能有多高、邊界在哪兒,都需要逐一嘗試。

第二,如果華為推出自有品牌汽車,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徹底與大眾(VWAGY.PQ)、豐田、本田(HMC.N)與比亞迪(002594.SZ/1211.HK)、上汽集團(600104.SH)、廣汽集團(601238.SH)這些一線傳統主機廠,以及蔚來等造車新勢力鬧掰。

因此,對華為來說,造車并不是業務重點,盡可能多地搶占數據入口并與用戶發生關聯,才關乎其核心利益。

第三,自己造車,直面特斯拉等進行競爭,或將引發美國更大幅度揮舞“制裁”大棒。與之對應,在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尚未成熟,不足以支撐華為以強硬姿態,面對更多“制裁”后果。

這三個顧慮,在兩年之后的今天,都有所變化。

針對第一點,問界汽車的初步成功,讓華為智選印證模式可行。更重要的是,讓華為看到,消費者對華為品牌的高度認可,是可以平移到汽車領域的。

針對第二點,到目前為止,華為與一線主機廠的合作,并未受到市場熱捧。從最現實的銷量排行榜前列上,還找不到華為與北汽、長安、廣汽合作的Huawei Inside產品。

其原因,從信任度上可略窺一二:合作方也是大鱷,北京汽車(01958.HK)、長安汽車(000625.SZ)和廣汽這樣的一線主機廠,均沒有在核心產品上大規模使用華為Hi。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上汽、一汽等一線大廠,反而對自研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不斷加大投入,順便拉動了德賽西威(002920.SZ)等服務商的快速崛起。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普及,比亞迪(002594.SZ/01211.HK)和特斯拉(TSLA.US)憑借品牌、優秀的三電系統、出眾的產能等諸多優勢,已經在銷量上占據了越來越大優勢——比亞迪月銷20萬,而問界月銷剛過萬。

而恰恰這兩家,大概率都不會選用別家的智能產品體系——比亞迪有自己重金研發的DiLink智能網聯系統,特斯拉更是向蘋果(AAPL.O)看齊,極度看重軟件利潤。

加上同樣主打生態鏈、同樣是以硬件作為錨定品的小米集團(1810.HK),也正在汽車領域磨刀霍霍。

留給華為的時間不那么充裕了。

若與一線廠家合作遲遲沒有達到月銷理想水平(比如,月銷占據同類車型前三)的產品出現,筆者猜測,華為可能會撕破最后一層窗戶紙,直接下場。

針對第三個點,在政策的扶持與巨大的市場紅利下,國內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日新月異,且不說國內已經較為領先、開始在全球攻城略地的電池電機等產品,即便在最為薄弱的汽車半導體領域,也有都有大量公司正在進行技術突破。

智能電動汽車半導體系梳理,來源:技術大院

與智能手機相比,智能汽車在體積上要大了n多倍,所以,智能汽車對于芯片體積的要求并不像智能手機那樣苛刻。目前國內相對成熟的28nm芯片生產工藝已經能夠充分滿足智能汽車的需求。

與飽受光刻機等關鍵部件掣肘、突破之路尚且漫長的智能手機領域相比,占據新能源電動車領域的優勢生態位,中國距離100%國產化的終點,已然不遠。

但時間上,距離華為三年不造車承諾的“到期日”卻越來越近。

在華為智選模式初獲成功之后,若華為與一線大廠仍遲遲沒有爆款產品出現,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的技術又進一步完善到足以支撐華為應對“制裁”大棒,到那時,華為會否徹底撕下最后一層窗戶紙?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華為

8k
  • 盤前機會前瞻| 華為每年投入超60億激勵開發者,鴻蒙系統迎來快速釋放期,這幾家鴻蒙產業鏈企業有望持續受益(附概念股)
  • 9月11日投資早報|延遲退休決定草案提請審議,華為發布全球首款三折疊屏手機,今日一只新股上市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華為“不造車”的承諾,快到期了

華為智選模式已經初獲成功。接下來,華為會否撕下最后一層窗戶紙、開始全面造車?

文|阿爾法工場 飔痕

01 從供應商,到全面主導

近日,各大車企紛紛公布9月交付數據。

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的,除了比亞迪股份(1211.HK)狂銷20萬輛獨占鰲頭之外,要數華為全方面加持的問界,表現最為搶眼:單月交付10142臺、連續第二個月單月交付量破萬,并成為增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而不久前,其前身賽力斯(601127.SH)單月僅七八百輛交付量。

從賽力斯到問界,華為到底有什么改變?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華為造車的三種合作模式:

其一,標準供應商模式,即華為提供標準化的零部件,充當供應商其中一員。

其二,華為Hi模式。涉及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的相關部分,華為將與主機廠進行深入的合作。北京汽車(1958.HK)旗下的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就屬于此種模式下的產物。

然而,該模式雖已將華為智能系統當成主要賣點,但車輛制造還是由北汽主導,銷售也是以北汽自身渠道為主,華為在品牌、渠道給予的賦能也相對有限,例如,華為線下實體店僅作展示,不能直接銷售。

其三,華為智選模式。華為主導車輛的設計、用戶體驗的設計,并全面配置華為的智能系統。

更重要的是,華為品牌、渠道也會全面參與。也就是說,與Hi模式相比,華為智選模式,將由華為作為主導方,在技術解決方案之外,也有華為在渠道和品牌上的深度加持。

以問界為例,華為的賦能“動作”可謂全方位多角度。

渠道方面,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AITO問界的銷售門店已覆蓋171座城市,用戶中心和體驗中心相繼落成700余家。這些門店,大多數是由華為終端升級而來。

同時,華為展廳的問界車型,用戶可直接付費購買。銷售一輛問界的獎勵,比手機要豐厚得多,這徹底引爆了華為員工們的售賣熱情。此外,華為線上商城也特意給問界設置了入口。

除門店、線上商城等常見渠道的加持外,更需要關注的是,華為在政務端發力。

據創新松山湖官方微信,9月30日,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舉行新警務用車交付儀式,全國首批AITO問界M5、M7警務用車交付使用。

來源:松山湖管委會官方微信

對此,松山湖管委會委員黃鏡銓表示:“自2005年以來,華為與松山湖就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華為全國首臺AITO警務用車的成功交付,是華為社會責任與專業實力的最新見證,也意味著華為技術賦能城市治理之路正式開啟?!?/p>

也就是說,華為“加持”,是松山湖管委會選擇問界車型的重要因素。

品牌方面,華為幾乎主導了問界M5和問界M7上市后的營銷活動。

這兩款車,都是在華為發布會上作為壓軸產品亮相,占據了發布會約一半時間。華為高管更是不遺余力為問界站臺,尤其是余承東,給問界引流的超高話題度,似乎給消費者留下“問界等于”的感覺。

來源:余承東微博

02 華為造車,已在路上?

在汽車開始全面智能化的當下,華為一定會造車,而且,華為造車,已經在路上。

為何?

與百度集團(BIDU.US/09888.HK)、阿里巴巴(BABA.US/09988.HK)、騰訊控股(00700.HK)或者抖音、快手等,通過某幾個爆款應用錨定用戶不同,華為將硬件終端作為“錨定品”,借此與用戶發生密切聯系。

打開華為商城,從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到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再到耳機、眼鏡、音箱、路由器等等,在生態鏈企業的加持下,華為產品正在快速豐富化,力求在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桌面電腦、智能家居、智能座艙等領域實現萬物互聯。

更不消說,隨著鴻蒙OS日益完善,華為AIoT生態的競爭力更加強大。

在眾多的錨定產品中,從鏈接人群數量、使用時間等維度出發,智能手機毫無疑問是首選。華為傾注了眾多心血,在手機領域實現了突破。

在智能汽車已經越來越智慧、越來越成為第二臺“手機”的當下,為了實現與消費者的鏈接與錨定,筆者判斷,華為一定會造車。

現在界定一個車輛屬于哪個品牌,與它的車體生產商相比,品牌推動、營銷渠道、設計理念與智慧系統的主導權,才是更加重要的決定因素,這也為華為切入智能汽車賽道,提供了先決條件。

如上文所提,在華為智選模式下,華為從營銷推動,到設計和智慧系統等全面主導,大量消費者也是基于華為,才對問界熱烈追捧。以智選模式看來,華為造車,已經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大名鼎鼎的造車新勢力三強,在品牌初創、擁有自己的工廠之前,都采用了代工廠模式,但這并沒有影響到消費者對其品牌的認可。

比如,蔚來汽車(09866.HK/NIO.US)的消費者,看重的是蔚來的品牌、蔚來的設計、蔚來全新的銷售方式,而非其代工廠江淮汽車(600418.SH)。

用戶購買小鵬汽車(09868.HK)也不是因為看重海馬汽車(000572.SZ)為其代工;粉絲也并沒有因為理想汽車(02015.HK)由破產重整過的力帆科技(601777.SH)代工,就放棄追逐理想。

03 何時撕開窗戶紙?

華為造車,就只剩最后一層窗戶紙——正式宣布退出華為汽車。

如果真會這樣,華為什么時候撕開這層窗戶紙?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弄明白,自進入汽車行業以來,華為為何一直宣稱不會下場造車?

2020年10月,曾流傳出一份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簽發的華為EMT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華為做的是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包括高精地圖、芯片、感知硬件(激光雷達等)、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生態服務云等。

華為“心聲社區”截圖,來源:中新經緯

當時,華為之所以宣稱不造車,主要有三個顧慮:

第一,華為當時還不具備制造整車的實力。除了智慧系統等這些華為的長板之外,華為的品牌、渠道等優勢,能否從政務、手機等領域轉移到汽車上,消費者對華為汽車的認可度能有多高、邊界在哪兒,都需要逐一嘗試。

第二,如果華為推出自有品牌汽車,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徹底與大眾(VWAGY.PQ)、豐田、本田(HMC.N)與比亞迪(002594.SZ/1211.HK)、上汽集團(600104.SH)、廣汽集團(601238.SH)這些一線傳統主機廠,以及蔚來等造車新勢力鬧掰。

因此,對華為來說,造車并不是業務重點,盡可能多地搶占數據入口并與用戶發生關聯,才關乎其核心利益。

第三,自己造車,直面特斯拉等進行競爭,或將引發美國更大幅度揮舞“制裁”大棒。與之對應,在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尚未成熟,不足以支撐華為以強硬姿態,面對更多“制裁”后果。

這三個顧慮,在兩年之后的今天,都有所變化。

針對第一點,問界汽車的初步成功,讓華為智選印證模式可行。更重要的是,讓華為看到,消費者對華為品牌的高度認可,是可以平移到汽車領域的。

針對第二點,到目前為止,華為與一線主機廠的合作,并未受到市場熱捧。從最現實的銷量排行榜前列上,還找不到華為與北汽、長安、廣汽合作的Huawei Inside產品。

其原因,從信任度上可略窺一二:合作方也是大鱷,北京汽車(01958.HK)、長安汽車(000625.SZ)和廣汽這樣的一線主機廠,均沒有在核心產品上大規模使用華為Hi。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上汽、一汽等一線大廠,反而對自研智能駕駛與智能座艙不斷加大投入,順便拉動了德賽西威(002920.SZ)等服務商的快速崛起。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普及,比亞迪(002594.SZ/01211.HK)和特斯拉(TSLA.US)憑借品牌、優秀的三電系統、出眾的產能等諸多優勢,已經在銷量上占據了越來越大優勢——比亞迪月銷20萬,而問界月銷剛過萬。

而恰恰這兩家,大概率都不會選用別家的智能產品體系——比亞迪有自己重金研發的DiLink智能網聯系統,特斯拉更是向蘋果(AAPL.O)看齊,極度看重軟件利潤。

加上同樣主打生態鏈、同樣是以硬件作為錨定品的小米集團(1810.HK),也正在汽車領域磨刀霍霍。

留給華為的時間不那么充裕了。

若與一線廠家合作遲遲沒有達到月銷理想水平(比如,月銷占據同類車型前三)的產品出現,筆者猜測,華為可能會撕破最后一層窗戶紙,直接下場。

針對第三個點,在政策的扶持與巨大的市場紅利下,國內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日新月異,且不說國內已經較為領先、開始在全球攻城略地的電池電機等產品,即便在最為薄弱的汽車半導體領域,也有都有大量公司正在進行技術突破。

智能電動汽車半導體系梳理,來源:技術大院

與智能手機相比,智能汽車在體積上要大了n多倍,所以,智能汽車對于芯片體積的要求并不像智能手機那樣苛刻。目前國內相對成熟的28nm芯片生產工藝已經能夠充分滿足智能汽車的需求。

與飽受光刻機等關鍵部件掣肘、突破之路尚且漫長的智能手機領域相比,占據新能源電動車領域的優勢生態位,中國距離100%國產化的終點,已然不遠。

但時間上,距離華為三年不造車承諾的“到期日”卻越來越近。

在華為智選模式初獲成功之后,若華為與一線大廠仍遲遲沒有爆款產品出現,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的技術又進一步完善到足以支撐華為應對“制裁”大棒,到那時,華為會否徹底撕下最后一層窗戶紙?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龙县| 固安县| 临泽县| 通江县| 德令哈市| 辽宁省| 平定县| 桐乡市| 普定县| 噶尔县| 固原市| 清河县| 丘北县| 富宁县| 北流市| 雅江县| 平昌县| 利津县| 宜黄县| 临邑县| 金湖县| 林口县| 开鲁县| 科技| 五家渠市| 尼玛县| 临颍县| 莆田市| 浮山县| 富源县| 周口市| 平阳县| 迭部县| 丹江口市| 安图县| 哈巴河县| 陇南市| 林州市| 正镶白旗| 久治县|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