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科技
盡管這幾年越來越多人“看淡”iPhone,但新iPhone發布會依舊是每年9月的主角,這種目中無人的底氣甚至一度讓其他品牌選擇主動避開iPhone發布會的時間,以免熱點被蘋果鎖著開。但問題在于主動躲開蘋果發布會的時間可能會讓品牌徹底錯失被網民關注的機會,比如Google在10月6日舉辦的新品發布會,以及更少人關注的、在10月12日舉辦的微軟新品發布會。
2022年10月12日,微軟正式發布了22年秋季全新硬件,其中包括Surface Pro 9、Surface Laptop 5、Surface Studio 2+、Audio Dock智能音箱以及一系列軟硬件配件產品。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盡管Surface Laptop Studio的上一代產品在網上收獲好評不斷,但可能是銷量實在太差,Surface Laptop Studio的續作并沒有在此次發布會上出現。
也就是說,經過多年的市場歷練后,微軟的Surface硬件業務最終還是回到了平板+筆記本+一體機的經典組合。但問題在于微軟這一套平板+筆記本+一體機的組合,其實銷量也不怎么樣。
微軟硬件為什么叫好不叫座?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在發布的2022 Q1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統計數據,微軟其實是出貨量前五的品牌中占有率唯一有所增長的品牌。和去年同期相比,微軟今年的出貨量有1%的微弱提升;但如果和位居第四的聯想相比,微軟3%的占比甚至不足聯想的50%,這還是聯想出貨量暴跌20%之后的市場表現。
雖然銷量上Surface從來沒贏過,但在互聯網討論區中,Surface卻換上了另一幅景象,成為了全打iPad腳踢Android平板的存在:在蘋果剛剛推出iPadOS并著重宣傳iPadOS生產力時,我們幾乎能在每一條關于iPadOS的視頻評論區中看到“沒有CAD”“不能裝專業軟件”“不如Surface”的評論。平心而論,iPad確實做不到這些。但從銷量來看,這些因素并不會對iPad的銷量造成影響。反倒是Surface的銷量長期處于“吊車尾”的位置。
為什么Surface往往高開低走,叫好不叫座呢?其實從Surface本身的硬件設計與產品定位上,我們就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以本次發布會中的“重磅產品”——Surface Studio為例,這款發布于2022年秋季的桌面一體機,搭載了11代移動酷睿i7-11370H處理器(H35),配備移動端RTX3060 6GB GPU、32GB DDR4內存和1TB固態硬盤。很顯然,Surface Studio的主要賣點并不是它的性能,不然也不會在2022秋季發布一款H35芯片的一體機,畢竟12代酷睿的大小核設計無論在峰值性能還是動態功耗上都更占優勢,也更適合一體機這種小尺寸布局的電腦。
也就是說,Surface Studio的主要競爭力,其實是它的產品形態。Surface Studio沒有像絕大多數AIO電腦一樣走iMac的融合路線,反而采用了極具特色的懸浮支架設計:獨立底座可以減輕屏幕部分的重量,不僅可以讓電腦放得更穩固,同時也能允許主機的部分搭載更大的散熱器,提高產品性能釋放空間。大膽猜測,Surface Studio的外觀定型極有可能比配置定型還要早。
從另一個角度,設計先行的硬件思路其實也極大地限制了Surface Studio的使用場景。在微軟的設想中,Surface Studio的零重力支架允許用戶根據實際使用場景調整Surface Studio的形態,讓電腦能“以萬變應萬變”。
但除了少數真正用得上多形態切換的用戶,Surface Studio的設計更多地只會為一般用戶帶來不便。比如說Surface Studio無法像一般的商用顯示器那樣切換至豎屏狀態,同時也無法左右旋轉底座,在向他人展示屏幕內容時較為不便。此外Surface Studio無法使用VESA懸臂,同時也占據了覆蓋了更大的桌面面積。
可以說Surface Studio為了滿足少數人的體驗,反倒犧牲了大多數AIO用戶的用戶體驗。就像蘋果一樣,微軟為Surface Studio預設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場景,但這個場景只有少數人能見到。
除了應用場景極為有限,Surface Studio的另一個問題在于它的定價。Surface Studio作為一臺桌面級別的AIO電腦,同時面向的也是對性能有要求的設計師用戶,在硬件性能上不說頂尖至少也應該跟上時代,與同期游戲筆記本持平。
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微軟居然為Surface Studio配備了上一代的H35平臺。11370H的高TDP配置功耗僅僅是今年主流H45游戲筆記本維持正常工作時的最低功耗。考慮到再過3個月我們就能等到13代酷睿的移動版,在這個時間點推出11代H35的電腦,很難讓人不覺得微軟這是在清庫存。
但就算微軟這次真的是在清庫存,和市面上的H35甚至是H45游戲本相比,微軟Surface Studio的售價都足以“勸退”潛在用戶——Surface Studio的官方售價高達4299美元,約合人民幣30500元。這個價格已經完全可以買一臺配置更高的H45游戲本,再買一個尺寸更大的高分辨率觸摸屏幕和一套電磁數繪套裝了。
這種“不解風情”的定價方式其實也是微軟硬件產品市場競爭力低的重要原因。在前三代surface、甚至是第一代Surface Book和Surface Laptop發布時,我們還可以說微軟定價偏高是為了給OEM廠家留下學習的空間。但隨著PC廠家產品實力的提高,微軟反倒成為了與時代脫節的品牌。一邊是脫節的硬件實力,一邊是不切實際的高昂定價,Surface銷量不佳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再說了,PC廠商其實也不再需要微軟的Surface系列帶路,他們已經找到了新一任的“PC模范生”——Intel NUC。
NUC就是新的Surface?
在一開始,NUC只不過是英特爾對小型PC準系統的嘗試。但經過多代產品迭代,Intel NUC已經成為了一個橫跨筆記本電腦、迷你PC、高性能一體機、嵌入式開發平臺甚至是小型計算單元的全新品類。第一方出品保證NUC能在第一時間用上最新的處理器和芯片組,在性能上不掉隊,同時也能保證這套方案能在第一時間被其他品牌“借鑒”。
如果說Surface系列的出現是微軟教PC品牌設計電腦,那NUC的出現其實就是英特爾直接為PC品牌提供了可以直接使用的“標準答案”,同時也為品牌留下了足夠的定制空間。
雖然從售價上,英特爾的NUC在國內依舊沒有性價比,但NUC11“標準答案”的身份,NUC的概念比起Surface更有可能被PC品牌借鑒,未來也更可能會見到采用相同或類似架構的國產高性能游戲NUC。到那時候,NUC雖然不是Surface,但將注定超越Sur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