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全民喝奶時代,牛奶還夠喝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全民喝奶時代,牛奶還夠喝嗎?

局勢多變的環境下,中國乳企該如何應對?

圖片來源:Unsplash-NordWood Themes

文|Foodaily每日食品 Carol He

2022年以來,乳企扎堆IPO,成為繼兩年前的奶源爭奪戰之后,又一個引發廣泛熱議的乳業焦點。

先不論這些地方或新銳乳企所處賽道的未來前景,或是企業經營策略是否“與時俱進”、“左右逢源”,有一個問題始終無法避開:奶源來自哪里?特別是在兩年來國內大型牧場基本被瓜分殆盡后,還有多少奶源可以為這些雄心勃勃的乳企上市路提供足夠的原料保障?

9月初,在濟南召開的《世紀變局下中國奶業發展之道暨成果發布與新研究課題啟動會》上,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戰略發展工作委員會名譽主任高鴻賓指出:自2019年以來,國內市場對奶制品需求量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長。人均乳品消費量從2019年的35.8公斤,提升到去年的42.3公斤,增長10.4%。疫情明顯提升了國民對飲食健康的需求,而乳制品成為提升最明顯的品類之一。

今年4月底發布的新版居民膳食指南,也將每日乳品攝入量上限從原來的300克調高到500克。這不僅是對新消費時代國民營養預期的最新科學考量,也展現出對于當下國內乳品供給的信心。

國內的奶源夠不夠用,影響因素很多。從奶牛產奶量到牧場的擴展空間,從調控政策到國際局勢,都能產生微妙而必然的關聯。除了奶源自給率,我們更關心在當下動蕩紛繁的國際環境中,中國乳業抵抗不確定風險的能力有多強,老百姓的“奶瓶子”是否可以長久端穩?

基于這些問題,Foodaily研究院專程采訪到乳業專家宋亮,就中國奶源供應問題及乳業如何應對未來挑戰展開對話。

01 乳品需求高,抓住奶源才能掌握主動權

2019年,中國原奶產量全球排名第五,占比3.8%。但平攤到14億人口,人均原奶量卻十分有限。歐睿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乳制品消費量占全球總消費量的12.5%,遠高于原奶產量占比。在國內原奶產量難以滿足國內乳制品需求的情況下,供給缺口仍需依靠進口大包粉補足。

圖片來源:《2022乳制品行業現狀與發展前景》消費界

作為乳制品的原料行業,乳業上游的奶牛、牧草的品質都會影響到乳品品質。在奶源供應無法滿足消費端需求的情況下,為了把握主動權,國內頭部乳企也紛紛布局上游牧場資源,掌控更多的奶源,加強行業競爭優勢。

2019年,蒙牛拿下了圣牧高科100%股權,并于2020年完全入主圣牧,擁有了圣牧全部的下游乳業生產加工資源;伊利在全資收購上市公司中地乳業后,又通過自建或合資建設方式打造大型牧場的方式,投資80億元建設18萬頭存欄量的奶牛基地,進一步布局奶源建設;今年3月,光明乳業發布公告稱,去年3月非公開發行募集的19.19億元資金,70%將用于奶源牧場的建設。

隨著低溫奶的風靡,奶源爭奪戰更加激烈。在出資7.09億元入股現代牧業成為第二大股東后,新希望乳業斥資17億元收購寧夏寰美乳業股權;飛鶴耗資26.4億元拿下了東北地區的原生態牧業;北京三元食品收購首農畜牧46.37%的股權……

除了爭奪國內的牧場奶源,國內乳企也在海外布局,通過收購并購的行為掌握更多乳品原料,整合優質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比如,在新西蘭建立全球最大一體化乳業基地后,伊利還收購新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Westland100%股權,還在2021年投產印尼乳業生產基地,刷新中國乳業在東南亞最大投資紀錄。

一方面,國家政策鼓勵奶源自給率的提升,推動奶源產量的發展;另一方面,乳企也開始布局奶源建設,夯實乳品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那么對于中國,奶源自給率達到怎樣的數字才是相對安全的水平?乳企要如何應對奶源供給的問題,才能讓國民有足夠的奶喝呢?

02 多高的自給率,才能保障乳業安全?

2018年《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中提到,到2020年國內奶源自給率保持在70%以上。2020年《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也強調了這點,但2019年我國奶源自給率只有65.3%。

相比決定民生溫飽的糧食安全問題,乳制品對國人的需求來說更多是側重營養和品質。本質上看,在穩步提高原奶產量的基礎上,需要結合大眾消費需求把控奶源品質,既要講求市場規律,也要“注重性價比”。一味追求奶源自己率高,不合理也不必要。

同時,乳業的背后是農牧業在做支撐,考慮到我國人多地少的供需矛盾和牧場資源、環境等影響,完全自給自足、不斷擴建牧場的做法是無法實現的。在中國,70%的牛奶產自橫跨內蒙古草原的黃金奶源帶和東北地區,黃金奶源帶適合優質牧草生長,而東北地區能提供充足的土地供牧草生長與奶牛活動空間。受限于稀缺的牧場資源及分布的奶源,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大型乳制品品牌主要依靠興建牧場和搶占奶源來把控乳品原料。站在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上看,華北與東北的優質牧場資源,似乎還難以滿足快速增加的原奶需求。

此外,過度的養殖還會造成土地環境等各方面的污染,對牧草、土地等資源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當前,“可持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提高農牧業的可持續水平,合理控制、科學規劃牧場建設就成為重要一環。

在提高供給產量的基礎上,奶源供給的經濟性、供給效率也是乳業發展中需要考慮的因素。相比國內奶源,國外進口奶源價格相對便宜,品質也較高,用國內奶源作原料的必要性并不強。

奶源緊缺和奶牛高昂的養殖成本,都給國內原料奶成本帶來不利影響,但乳制品難以保存和運輸的特點,決定了國產乳制品作為本土鮮奶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奶源自給的質量和合理進行奶源資源分工更為重要。

在提高規模化養殖的基礎上,深耕奶牛品種的改良,提高奶牛單產,將決定奶源品質的關鍵因素牢牢攥在手里,落實乳制品的產品競爭力,從而降低海外進口奶牛品種的成本。其次,國內奶源盡量用于高端產品,而國際奶源則應聚焦在基礎產品上。

中國乳業處在全球化的大產業鏈中,應該善于利用全球資源服務好國內市場。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奶源供給能力,巧用海外優勢資源,這應是未來很長時期內乳業發展的一個基本點。

03 局勢多變的大環境下,中國乳業該如何應對挑戰?

除了提升奶源自給水平,解決國內奶源自身的發展和產量問題,在動蕩不安的外部環境下,乳制品行業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國際貿易、政治局勢等不確定因素造成能源、物流和原材料成本增大,對乳業供應鏈造成很大壓力。

就國內環境而言,乳業發展也面臨許多風險因素。隨著出生人口越來越少,人口紅利的衰減造成消費需求的減少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與國外相比,國內在養殖技術、品種改良技術等方面的核心技術相對缺失,造成原奶成本偏高。這些都是乳企在未來需要從長遠去考慮的風險因素。

如今,歐美地區通脹形勢持續發酵,但國內乳制品依然保持供應穩定、價格平穩的狀態,并未出現大規模通脹。然而,全球疫情持續影響下,國內經濟仍然有可能面臨通縮風險。宋亮認為:3-5年內,國內市場的通縮風險不容忽視。

疫情防控下,人員流動、商業消費都會受到極大限制,失業率增加,消費下跌,而消費不振又會影響更多行業,進一步加劇失業情況。最終形成消費下滑和經濟下滑的惡性循環,一步步走向通縮。

盡管這只是預判,但的確存在發生的概率。正所謂“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宏觀環境無法左右,中國乳業只能從自身做起,苦煉內功。

1、“低調”做研發,布局專業化營養道路

隨著大眾對健康與營養的重視,人們對于食品營養價值和功能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國家也不斷發布相關政策和規劃,在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后又再次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進一步推動中國食品產業從提升基礎營養品質向專業營養發展。

與此同時,傳統乳品品類消費已呈現出階段性飽和的狀態,產品同質化嚴重,乳企需要調節產品結構,聚焦乳制品的營養,既能滿足消費者更細分的功能需求,又能提高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

圖片來源:《“以人為本”乳品功能趨勢洞察報告》

但專業營養產品需要較高的技術門檻,相關產品也需要有文獻論證及臨床驗證作為營養與功效的背書。對此,乳品企業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中國國民的健康營養狀況及嬰幼兒、中老年群體、病患等人群的特殊營養需求,加快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此外,也要廣泛向居民做相關知識科普和消費者教育,以提高民眾健康營養意識的正確理解。

2、降本增效,加強渠道建設,降低風險

從企業內部來說,首先要降本增效,優化自身產業結構,控制上游成本支出,并減少費用投放,降低銷售費用率,減小促銷力度來穩定和消化成本,提升整體凈利率。同時,也要加強渠道建設,積極布局新零售,優化流通體系,保持供應穩定,加強消費者信心。

3、布局海外,強化全球資源調配能力

國際化正日益成為乳企提升綜合影響力的重要策略,也是乳企整合優質資源,塑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向。以國際乳業巨頭Lactalis為例,在過去的15年中,Lactalis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完成了100次收購,在全球50個國家建有250家工廠,并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實行本土化管理,依據當地市場需求調整業務模式。Lactilis通過全球并購的方式建立巨大的全球化網絡,實現營業額的快速增長。

對伊利、蒙牛等國內巨頭乳企來說,積極走出國門,布局海外,既能開拓海外市場,也能提升對全球資源的調配能力、增加抵御全球風險的能力。

在國家層面上,需要繼續落實對本土飼料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飼料成本。核心在于加快土地流轉改革,推動種養結合。將原本相互牽制的兩個經濟體——種植業和養殖業——合二為一,不僅有利于實現飼料的充分自給,還能降低內部成本,最終賦予國產奶源價格優勢,提升終端乳制品的抗風險能力。

種養系統理論,圖片來源: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

04 總結

8月中旬公布的世界乳業20強榜單中,伊利蒙牛繼續穩步前進,為中國乳業譜寫新的登頂夢想。

中國乳業有足夠的信心與實力屹立于全球乳業之林,也有扎實的底氣迎接各種風險挑戰。一方面是乳品行業在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雙輪驅動下,不斷夯實自身競爭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消費端撐起的廣闊空間。

今年6月的發布《2022年中國奶商指數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來公眾每日乳制品攝入量和達標率均有所提升,種類認知和購買習慣明顯改善,伴隨著消費升級的浪潮,乳制品消費逐漸向多元化、高端化轉變。另據歐睿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乳制品銷售規模已達6385億,14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0%左右,預計2025年總市場規模將達到8100億元。

充足的奶源供給始終是乳品行業穩步前行的根基。筑建穩固高效的奶源供應體系,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讓乳業具備抵御“十二級臺風”的能力,這不僅關乎國民營養健康大計,也關乎萬千企業、奶農的生存。

從奶源焦慮,到奶源自信,中國人的奶瓶子一定會端得又牢又穩!

參考資料

1.《2022乳制品行業現狀與發展前景》,消費界&檸檬品牌社

2.《奶源已被瓜分殆盡,頭部乳企加碼自建牧場》,中國食品報

3.《提高奶源自給率打造民族乳業新高地有底氣》,楊曉晶

4.《宋亮把脈中國乳業新趨勢,專業營養食品的機會來了》,宋亮

5.《乳業專家宋亮:專業營養產業發展亟需破局三個關鍵點》,食品觀察家

6.《深度 | 中國乳業,何日領冠全球?》,Foodaily

7.《2022年中國奶商指數報告》,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及荷蘭皇家菲仕蘭,2022年6月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全民喝奶時代,牛奶還夠喝嗎?

局勢多變的環境下,中國乳企該如何應對?

圖片來源:Unsplash-NordWood Themes

文|Foodaily每日食品 Carol He

2022年以來,乳企扎堆IPO,成為繼兩年前的奶源爭奪戰之后,又一個引發廣泛熱議的乳業焦點。

先不論這些地方或新銳乳企所處賽道的未來前景,或是企業經營策略是否“與時俱進”、“左右逢源”,有一個問題始終無法避開:奶源來自哪里?特別是在兩年來國內大型牧場基本被瓜分殆盡后,還有多少奶源可以為這些雄心勃勃的乳企上市路提供足夠的原料保障?

9月初,在濟南召開的《世紀變局下中國奶業發展之道暨成果發布與新研究課題啟動會》上,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戰略發展工作委員會名譽主任高鴻賓指出:自2019年以來,國內市場對奶制品需求量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長。人均乳品消費量從2019年的35.8公斤,提升到去年的42.3公斤,增長10.4%。疫情明顯提升了國民對飲食健康的需求,而乳制品成為提升最明顯的品類之一。

今年4月底發布的新版居民膳食指南,也將每日乳品攝入量上限從原來的300克調高到500克。這不僅是對新消費時代國民營養預期的最新科學考量,也展現出對于當下國內乳品供給的信心。

國內的奶源夠不夠用,影響因素很多。從奶牛產奶量到牧場的擴展空間,從調控政策到國際局勢,都能產生微妙而必然的關聯。除了奶源自給率,我們更關心在當下動蕩紛繁的國際環境中,中國乳業抵抗不確定風險的能力有多強,老百姓的“奶瓶子”是否可以長久端穩?

基于這些問題,Foodaily研究院專程采訪到乳業專家宋亮,就中國奶源供應問題及乳業如何應對未來挑戰展開對話。

01 乳品需求高,抓住奶源才能掌握主動權

2019年,中國原奶產量全球排名第五,占比3.8%。但平攤到14億人口,人均原奶量卻十分有限。歐睿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乳制品消費量占全球總消費量的12.5%,遠高于原奶產量占比。在國內原奶產量難以滿足國內乳制品需求的情況下,供給缺口仍需依靠進口大包粉補足。

圖片來源:《2022乳制品行業現狀與發展前景》消費界

作為乳制品的原料行業,乳業上游的奶牛、牧草的品質都會影響到乳品品質。在奶源供應無法滿足消費端需求的情況下,為了把握主動權,國內頭部乳企也紛紛布局上游牧場資源,掌控更多的奶源,加強行業競爭優勢。

2019年,蒙牛拿下了圣牧高科100%股權,并于2020年完全入主圣牧,擁有了圣牧全部的下游乳業生產加工資源;伊利在全資收購上市公司中地乳業后,又通過自建或合資建設方式打造大型牧場的方式,投資80億元建設18萬頭存欄量的奶牛基地,進一步布局奶源建設;今年3月,光明乳業發布公告稱,去年3月非公開發行募集的19.19億元資金,70%將用于奶源牧場的建設。

隨著低溫奶的風靡,奶源爭奪戰更加激烈。在出資7.09億元入股現代牧業成為第二大股東后,新希望乳業斥資17億元收購寧夏寰美乳業股權;飛鶴耗資26.4億元拿下了東北地區的原生態牧業;北京三元食品收購首農畜牧46.37%的股權……

除了爭奪國內的牧場奶源,國內乳企也在海外布局,通過收購并購的行為掌握更多乳品原料,整合優質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比如,在新西蘭建立全球最大一體化乳業基地后,伊利還收購新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Westland100%股權,還在2021年投產印尼乳業生產基地,刷新中國乳業在東南亞最大投資紀錄。

一方面,國家政策鼓勵奶源自給率的提升,推動奶源產量的發展;另一方面,乳企也開始布局奶源建設,夯實乳品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那么對于中國,奶源自給率達到怎樣的數字才是相對安全的水平?乳企要如何應對奶源供給的問題,才能讓國民有足夠的奶喝呢?

02 多高的自給率,才能保障乳業安全?

2018年《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中提到,到2020年國內奶源自給率保持在70%以上。2020年《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也強調了這點,但2019年我國奶源自給率只有65.3%。

相比決定民生溫飽的糧食安全問題,乳制品對國人的需求來說更多是側重營養和品質。本質上看,在穩步提高原奶產量的基礎上,需要結合大眾消費需求把控奶源品質,既要講求市場規律,也要“注重性價比”。一味追求奶源自己率高,不合理也不必要。

同時,乳業的背后是農牧業在做支撐,考慮到我國人多地少的供需矛盾和牧場資源、環境等影響,完全自給自足、不斷擴建牧場的做法是無法實現的。在中國,70%的牛奶產自橫跨內蒙古草原的黃金奶源帶和東北地區,黃金奶源帶適合優質牧草生長,而東北地區能提供充足的土地供牧草生長與奶牛活動空間。受限于稀缺的牧場資源及分布的奶源,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大型乳制品品牌主要依靠興建牧場和搶占奶源來把控乳品原料。站在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上看,華北與東北的優質牧場資源,似乎還難以滿足快速增加的原奶需求。

此外,過度的養殖還會造成土地環境等各方面的污染,對牧草、土地等資源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當前,“可持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提高農牧業的可持續水平,合理控制、科學規劃牧場建設就成為重要一環。

在提高供給產量的基礎上,奶源供給的經濟性、供給效率也是乳業發展中需要考慮的因素。相比國內奶源,國外進口奶源價格相對便宜,品質也較高,用國內奶源作原料的必要性并不強。

奶源緊缺和奶牛高昂的養殖成本,都給國內原料奶成本帶來不利影響,但乳制品難以保存和運輸的特點,決定了國產乳制品作為本土鮮奶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奶源自給的質量和合理進行奶源資源分工更為重要。

在提高規模化養殖的基礎上,深耕奶牛品種的改良,提高奶牛單產,將決定奶源品質的關鍵因素牢牢攥在手里,落實乳制品的產品競爭力,從而降低海外進口奶牛品種的成本。其次,國內奶源盡量用于高端產品,而國際奶源則應聚焦在基礎產品上。

中國乳業處在全球化的大產業鏈中,應該善于利用全球資源服務好國內市場。尋求適合中國國情的奶源供給能力,巧用海外優勢資源,這應是未來很長時期內乳業發展的一個基本點。

03 局勢多變的大環境下,中國乳業該如何應對挑戰?

除了提升奶源自給水平,解決國內奶源自身的發展和產量問題,在動蕩不安的外部環境下,乳制品行業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國際貿易、政治局勢等不確定因素造成能源、物流和原材料成本增大,對乳業供應鏈造成很大壓力。

就國內環境而言,乳業發展也面臨許多風險因素。隨著出生人口越來越少,人口紅利的衰減造成消費需求的減少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與國外相比,國內在養殖技術、品種改良技術等方面的核心技術相對缺失,造成原奶成本偏高。這些都是乳企在未來需要從長遠去考慮的風險因素。

如今,歐美地區通脹形勢持續發酵,但國內乳制品依然保持供應穩定、價格平穩的狀態,并未出現大規模通脹。然而,全球疫情持續影響下,國內經濟仍然有可能面臨通縮風險。宋亮認為:3-5年內,國內市場的通縮風險不容忽視。

疫情防控下,人員流動、商業消費都會受到極大限制,失業率增加,消費下跌,而消費不振又會影響更多行業,進一步加劇失業情況。最終形成消費下滑和經濟下滑的惡性循環,一步步走向通縮。

盡管這只是預判,但的確存在發生的概率。正所謂“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宏觀環境無法左右,中國乳業只能從自身做起,苦煉內功。

1、“低調”做研發,布局專業化營養道路

隨著大眾對健康與營養的重視,人們對于食品營養價值和功能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國家也不斷發布相關政策和規劃,在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后又再次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進一步推動中國食品產業從提升基礎營養品質向專業營養發展。

與此同時,傳統乳品品類消費已呈現出階段性飽和的狀態,產品同質化嚴重,乳企需要調節產品結構,聚焦乳制品的營養,既能滿足消費者更細分的功能需求,又能提高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

圖片來源:《“以人為本”乳品功能趨勢洞察報告》

但專業營養產品需要較高的技術門檻,相關產品也需要有文獻論證及臨床驗證作為營養與功效的背書。對此,乳品企業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中國國民的健康營養狀況及嬰幼兒、中老年群體、病患等人群的特殊營養需求,加快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此外,也要廣泛向居民做相關知識科普和消費者教育,以提高民眾健康營養意識的正確理解。

2、降本增效,加強渠道建設,降低風險

從企業內部來說,首先要降本增效,優化自身產業結構,控制上游成本支出,并減少費用投放,降低銷售費用率,減小促銷力度來穩定和消化成本,提升整體凈利率。同時,也要加強渠道建設,積極布局新零售,優化流通體系,保持供應穩定,加強消費者信心。

3、布局海外,強化全球資源調配能力

國際化正日益成為乳企提升綜合影響力的重要策略,也是乳企整合優質資源,塑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向。以國際乳業巨頭Lactalis為例,在過去的15年中,Lactalis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完成了100次收購,在全球50個國家建有250家工廠,并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實行本土化管理,依據當地市場需求調整業務模式。Lactilis通過全球并購的方式建立巨大的全球化網絡,實現營業額的快速增長。

對伊利、蒙牛等國內巨頭乳企來說,積極走出國門,布局海外,既能開拓海外市場,也能提升對全球資源的調配能力、增加抵御全球風險的能力。

在國家層面上,需要繼續落實對本土飼料資源的合理利用,降低飼料成本。核心在于加快土地流轉改革,推動種養結合。將原本相互牽制的兩個經濟體——種植業和養殖業——合二為一,不僅有利于實現飼料的充分自給,還能降低內部成本,最終賦予國產奶源價格優勢,提升終端乳制品的抗風險能力。

種養系統理論,圖片來源: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

04 總結

8月中旬公布的世界乳業20強榜單中,伊利蒙牛繼續穩步前進,為中國乳業譜寫新的登頂夢想。

中國乳業有足夠的信心與實力屹立于全球乳業之林,也有扎實的底氣迎接各種風險挑戰。一方面是乳品行業在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雙輪驅動下,不斷夯實自身競爭力;另一方面得益于消費端撐起的廣闊空間。

今年6月的發布《2022年中國奶商指數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來公眾每日乳制品攝入量和達標率均有所提升,種類認知和購買習慣明顯改善,伴隨著消費升級的浪潮,乳制品消費逐漸向多元化、高端化轉變。另據歐睿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乳制品銷售規模已達6385億,14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0%左右,預計2025年總市場規模將達到8100億元。

充足的奶源供給始終是乳品行業穩步前行的根基。筑建穩固高效的奶源供應體系,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讓乳業具備抵御“十二級臺風”的能力,這不僅關乎國民營養健康大計,也關乎萬千企業、奶農的生存。

從奶源焦慮,到奶源自信,中國人的奶瓶子一定會端得又牢又穩!

參考資料

1.《2022乳制品行業現狀與發展前景》,消費界&檸檬品牌社

2.《奶源已被瓜分殆盡,頭部乳企加碼自建牧場》,中國食品報

3.《提高奶源自給率打造民族乳業新高地有底氣》,楊曉晶

4.《宋亮把脈中國乳業新趨勢,專業營養食品的機會來了》,宋亮

5.《乳業專家宋亮:專業營養產業發展亟需破局三個關鍵點》,食品觀察家

6.《深度 | 中國乳業,何日領冠全球?》,Foodaily

7.《2022年中國奶商指數報告》,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及荷蘭皇家菲仕蘭,2022年6月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澜沧| 三门县| 子长县| 太白县| 合阳县| 咸宁市| 南华县| 绥宁县| 平山县| 许昌市| 武川县| 会理县| 吐鲁番市| 宽城| 海盐县| 绵竹市| 庆阳市| 浦江县| 阳西县| 叶城县| 三明市| 宾阳县| 前郭尔| 凉山| 房山区| 珲春市| 安新县| 通辽市| 霍林郭勒市| 岳池县| 凯里市| 四会市| 申扎县| 蓬安县| 东港市| 通化县| 包头市| 昭觉县| 景谷| 常德市| 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