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蔣波
編輯|王東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獲悉,近日,廣東高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高景太陽能”)宣布完成超25.15億元B輪融資。此次融資由中金資本旗下基金領投,宜賓創益產投、新特能源等投資機構跟投。
剛剛在半年前,高景太陽能完成了A輪融資。兩輪融資超41億,最新估值達200億元。此時,高景太陽能成立僅僅三年時光。
短短三年,一個超級“獨角獸”便跑在火熱的光伏賽道上,這是之前根本無法想象的事情。高景太陽能如今的估值,已經比很多老牌光伏企業要高。這些老牌的光伏企業,大多是經歷了九死一生的搏殺,才有了今天的規模。
高景太陽能,是各路資本涌入火熱的光伏賽道,批量生產“獨角獸”的一個典型案例,一道新能、華晟新能源等光伏新秀亦是如此。
這些光伏“獨角獸”的成功,都遵循了“國資搭臺+人才唱戲+資本助力”的模式。他們的快速、批量成長,正在改寫光伏行業格局。
三年跑成“獨角獸”
高景太陽能的前身為珠海華發實體平臺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由IDG資本與業內資深團隊及珠海華發集團共同創立。彼時,珠海華發集團正在發力布局新能源賽道,希望引進光伏企業在珠海落地。于是,IDG資本和珠海華發集團聯手,培育了高景太陽能。
珠海華發集團組建于1980 年,與珠海經濟特區同齡,總部位于廣東珠海。發展至今,珠海華發集團已成長為珠海最大的綜合型國有企業集團和全國知名的領先企業,曾連續多年入選“中國企業500 強”榜單。
在珠海華發集團的支持下,高景太陽能的發展就完全不一樣。珠海市更是為高景提供了“保姆式”服務,不僅解決了土地、廠房、水電等問題,還為其拉人才、搭平臺、拉投資,在企業的經營上給足了支持。
“公司創建初期,珠海市政府把公司土地、廠房、水電等問題快速解決,其間各個環節,各政府部門、華發集團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務,這里是光伏企業能夠扎根成長的沃土。”高景太陽能副總經理孫彬表示。
IDG資本和珠海華發集團搭好了“臺子”,還必須找人“唱戲”。于是,在IDG資本的努力下,公司“挖”來了太陽能領域的大拿——徐志群。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了解到,徐志群在業內可謂是“傳奇”人物。他畢業于吉林大學半導體材料與化學專業,工作初期在河南,1998年獲得“洛陽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后來,又在圣戈班石英(錦州)有限公司、上海通用硅晶體材料有限公司、海潤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工作。
2008年12月,徐志群進入晶科能源,擔任副總裁兼晶圓事業部總經理。在晶科能源,徐志群帶領團隊獲得了近50項發明專利,2010年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范”。2019年,徐志群升任晶科能源首席運營官。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前程大好之時,他卻在2020年11月提出辭職,這在光伏圈內引起了小震動。1個月后,謎底揭開:徐志群上任高景太陽能CEO。
徐志群的到來,讓高景湊齊了“國資搭臺+人才唱戲+資本助力”的三要素。高景的發展路徑,也完全沒有走“原始積累-滾動擴大”的尋常路,而是一出手就是上百億,完全不像是初創企業。
2020年12月10日,在2020澳珠企業家峰會開幕式上,高景宣布投資170億元,建設50GW大尺寸單晶硅片項目。今年6月17日,高景太陽能與通威股份簽訂21.61萬噸多晶硅采購長單,合同總額高達509億。
這些投資手筆,震驚行業。在迅速做大規模后,高景太陽能下一步沖擊資本市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了。
成功模式的驗證者
除了高景太陽能,一道新能、華晟新能源也是靠批量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光伏新秀。這些企業的成功,印證著這條流水線的“靈驗”。
一道新能成立于2018年8月,比高景太陽能略早,其創始人名叫劉勇,和徐志群一樣,也是業界的資深人士,曾在中芯國際、晶澳科技、隆基樂葉等企業任職。今年,公司又迎來了技術大拿、光伏元老宋登元的加入,擔任首席技術官。宋登元和尚德電力創始人施正榮同為“世界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的學生,在業界名望頗高。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從創立之初至今,一道新能得到了多輪的融資支持,其中不乏三峽資本、招商局創投等央企資本的入股。目前,公司已成為一家國資相對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這種帶有國資背景的多元股權結構,自然給一道新能助力不小。
“這些央企將清潔能源作為重點戰略目標在快速發展和推進,我們在下游端發力,彼此都可以雙線推進,發揮最大優勢。”劉勇曾說。
目前,一道新能正全力押注N型技術,儼然已是該技術路線的引領者。10月9日,一道新能3GW高效N型組件項目在福建投產。據介紹,該項目采用全球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制造設備,有望成為國內自動化水平最高、生產效率最快、設備技術最先進的光伏組件智能制造工廠。
一道新能的目標是“光伏行業新一線領先品牌”,公司立下宏偉目標:力爭未來三年實現30GW電池和30GW組件產能。
與之類似的還有華晟新能源,其創立于2020年7月,是安徽省宣城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扶持的新能源企業。華晟新能源的“靈魂”人物——總經理徐曉華在太陽能光伏發電行業深耕20余年,此前曾任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副總裁,在光伏圈內具有較高知名度。
華晟新能源目前可謂人才濟濟,除了有徐曉華以外,還有諸多“大腕”加盟,諸如中科院電工所研究部主任王文靜,通威太陽能前董事長兼總經理周丹等。
有了國資背景和人才的匯聚,資本加持自然少不了。去年11月和12月,華晟新能源先后完成了A輪和A+輪兩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合肥產投集團、宣城開盛集團兩家安徽省地方國企以及民生證券、中信創投等。
目前,華晟新能源的發展突飛猛進,其引進了國內首條GW級、大產能、低成本國產設備量產線,從設備安裝、調試完成到正式投產出片僅用時3個月;2021年7月,即創立一年后,華晟新能源HJT電池單片效率便達到25.26%,追平世界紀錄。
在擴產上,華晟新能源也頗為迅猛:今年1月,5GW異質結電池及組件項目落戶無錫,總投資57億元;9月,高效異質結電池和組件智能制造項目在大理經開區開工;同月,7.5GW高效異質結硅片-電池-組件全產業鏈項目在宣城開工。
結語
縱觀三家企業的發展史,全都具備了“國資搭臺+人才唱戲+資本助力”三大關鍵要素。三家企業的快速發展,似乎已經證實了該模式的可靠性。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有更多的類似企業跑成“獨角獸”。
但是,這種模式的成功,少不了天時地利與人和。其最重要的是國資背景提供了托底和良好的環境、包容的空間;其次是行業牛人的匯聚,依托他們的經驗和人脈,企業將快速跨過初期階段,高起點、高速度跑到行業前列。
當然,這種模式的弊端也不容小覷。幾方合力,終極目標都是在快速做大后實現資本市場上市,獲取數十倍甚至數百倍回報。但如果上市不成功,大家聚合的紐帶就沒了,最后很可能就是立刻崩盤。
期待這些快速成長的光伏“獨角獸”們,一路順風順水,成為改變光伏未來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