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海關總署周一公布數據稱,以美元計,9月出口金額同比增長5.7%,增速較上月放緩1.4個百分點,進口同比增長0.3%,與上月持平。當月實現貿易順差847.4億美元,環比增長53.5億美元。
出口增速高于市場預期,進口則不及預期。數據發布前,界面新聞采集的9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9月,出口同比增長5.0%,進口同比增長1.6%。
分析師指出,出口增速自8月后繼續放緩,主要原因是外需持續走弱及去年同期的高基數。同時,東南亞國家復產復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他們預計,未來出口增速大概率還將繼續下降。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3%,較上月下降0.6個百分點,連續四個月環比下降,續創2020年7月以來新低。其中,歐洲制造業PMI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至48.8%,連續八個月下降;美國制造業PMI較上月下降1.9個百分點至50.9%,創2020年6月以來新低。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常冉對界面新聞表示,在全球加息和通脹高企擠壓生產和消費、世界經濟增長遭受沖擊的情況下,海外需求持續走弱是拖累本月出口的主要因素。當前已有超60個經濟體開啟加息進程,貨幣政策的收緊較大程度抑制了外需。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補充道,全球需求進入收縮狀態,對大宗商品等原材料價格形成打壓,9月美國商品調查局 (CRB)指數同比增長約25%,較前值大幅下行了10個百分點,價格因素不利于我國出口增速。此外,去年同期基數較高也是一個利空因素。海關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去年9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長28.1%。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進一步表示,從韓國、越南的情況來看,外需回落對制造國出口的壓力開始顯現。9月,韓國出口同比增長2.8%,弱于8月6.6%的同比增速,為2020年10月以來最低值;越南出口同比增長10.9%,同樣遠不及8月27.4%的同比增速。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表示,除外需以及去年同期高基數因素外,東南亞國家管控措施放松,復產復工穩步推進,也使得中國出口替代效應減弱。不過,近期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弱,利好出口企業承接訂單,或在一定程度上支撐出口。
相關閱讀:【深度】出口下行拐點已現,人民幣貶值影響能有多大?
進口方面,雖然國內穩經濟政策持續發力,使得內需有所修復,但高基數效應、人民幣匯率貶值和價格因素削弱等均不利于進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9月,隨著國內疫情好轉,高溫限電因素擾動消減,復工復產持續推進,國內生產消費需求得到改善,制造業PMI重回擴張區間,對進口增速形成支撐。
利空因素方面,去年9月,進口同比增長17.6%,高基數效應“壓低”今年進口增速。人民幣匯率方面,9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維持震蕩下跌走勢,全月跌幅約2.9%。
從價格因素看,9月,主要進口大宗商品中,銅價格降幅擴大,鐵礦石價格跌幅收窄,對進口增速支撐小幅回落。
海關數據顯示,9月份,進口銅礦砂及其精礦金額同比下降11.6%, 進口鐵礦砂及其精礦同比下降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