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程大發
編輯 | 翟瑞民
經歷了高溫和干旱伴隨的漫長夏季后,即將來臨的冬天會繼續維持溫度偏高的趨勢嗎?2022年10月11日,國家氣候中心發文表示,拉尼娜事件正在持續,預計將維持到2022/2023年冬季。
國家氣候中心指出,拉尼娜事件對華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區域氣候異常有重要影響。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拉尼娜事件與我國冬季氣候偏冷有很好對應關系。但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來,暖冬出現頻率也在增加,在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和偏暖的比例各占一半。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a”的音譯,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氣候現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ICAR)院長羅京佳向界面新聞介紹,通常熱帶海溫是比較高的,當熱帶海溫比常年偏低0.5度且持續5個月以上,即認為是冷事件——即拉尼娜現象出現;當熱帶海溫比常年偏高0.5度且持續5個月以上,即認為是暖事件——即厄爾尼諾現象發生。
此前,世界氣象組織(WMO)依據全球長期預報產品中心預測,當前的拉尼娜事件將在未來六個月內持續,2022年9月至11月的概率為70%,但2022/2023年12月至2月的概率將逐漸下降至55%。
羅京佳介紹,拉尼娜現象具有周期性,通常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后,一般周期是2至7年,平均周期為4年,持續時間則一般為2年。此次拉尼娜若持續到2022/2023年冬天,則可能發生罕見的“三重”拉尼娜氣候事件。
根據資料,1980年以來曾發生過兩次連續3年的拉尼娜事件。第一次發生在1983年到1986年冬天,第二次發生在1998年到2001年的冬天。
“這次拉尼娜事件跟以前兩次不一樣,因為它前面沒有發生很強的厄爾尼諾現象,如今持續到第三年,說明拉尼娜事件發生的機理可能已經改變了。”羅京佳說,“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全球變暖。”
拉尼娜事件是影響冬季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家氣候中心表示,通常發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當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大范圍降水偏少。1990年至2022年2月,“拉尼娜”事件秋冬季共發生141次冷空氣過程(其中27次達到寒潮級別)。其中,2008年和2018年為低溫冷凍害和雪災偏重的年份。
但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來拉尼娜事件當年氣溫偏高也時有發生,甚至暖冬現象也有出現。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1998年和2000年就為兩個冬季偏暖年,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東北北部地區降水偏少,但中東部大部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日前發布羅京佳團隊對氣候實時預測的結果顯示,2022年的秋季(2022年9月-2022年11月),中國大部分地區將偏暖,其中西北地區暖異常明顯,東北地區偏冷;而東北地區降水偏多,中國南部以及華北地區則降水偏少。
“我國大部分地區位于中緯度地區,因此,拉尼娜在我國一般對應著出現冷冬。但是根據我們分析,近幾年的冬天,氣候變化更趨向于另一種模態。”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教授黃菲向界面新聞介紹。
黃菲團隊在《中國近50年寒潮冷空氣的時空特征及其與北極海冰的關系》論文中指出,如果區分前冬(10-12月)、后冬(1-3月)的氣候變化特征分別仔細研究的話,以1980年代中后期為界,全國大部分寒潮頻數呈減少的趨勢,且后冬的減少趨勢更強。
“我們發現,雖然整個冬天平均下來氣溫與往年可能差別不大,但前冬、后冬氣候不一致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了。”黃菲介紹,以2021年冬天為例,前冬冷空氣來得較早,12月到1月都屬于相對偏冷的冬季氣溫,“尤其是元旦前后那場寒潮,冷空氣特別強。”但到了后冬,2月份的氣溫卻又明顯高于常年。
黃菲表示,這種前冬、后冬區分明顯的氣候模態,包括此次反常持續的拉尼娜事件,意味著在全球增暖大背景下,大氣更不穩定,天氣的高頻擾動變化越來越頻繁,極端的天氣過程也會越來越多。
羅京佳認為,在全球氣溫逐年增高的大背景下,拉尼娜事件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它總體上是有利于全球平均氣溫變冷的。”羅京佳團隊預測,今年冬天,中國北部會比正常年份偏冷,南方則會偏暖些,“由于二氧化碳的持續排放,今冬的偏冷程度跟以前拉尼娜事件相比,可能不那么明顯,但降溫可能會通過寒潮現象來體現,所以需特別關注今冬寒潮可能發生的次數、強度等。”
目前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的旱情仍在發展。羅京佳介紹,根據統計,過往拉尼娜事件發生的年份,我國南方雨水會偏少、而北方雨水則會偏多,尤其體現在冬、春季節,“如果拉尼娜事件持續的話,未來南方冬春季的降水可能仍會偏少。”
界面新聞注意到,國家氣候中心特別指出,拉尼娜事件只是影響我國秋冬季氣候的下墊面強迫重要因子之一,冬季氣候還受到北極海冰、歐亞積雪等因素影響,同時大氣環流系統內部自然變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國家氣候中心將在10月下旬開展冬季氣候大會商,加強大氣-海洋耦合系統分析研判及時提供最新預測意見和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