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菁華
為壓實電力供應保障基本盤,中國煤電項目核準開閘。
界面新聞自一位港口煤炭分析師處獲悉,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召開了煤炭保供會議,提出今明兩年火電將新開工1.65億千瓦。
這一開工指標在短期內進行了三次調增。7月,政策層面提出新開工3000萬千瓦,后提高至8000萬千瓦;8月再次提出,今明兩年每年開工煤電項目8000萬千瓦,后年保障投運煤電機組8000萬千瓦。
界面新聞獲悉,3000萬千瓦的項目開工指標,已分派給各省市以及發電企業,正在落實中。
“層層遞增的煤電開工指標,意味著國家對煤電裝機的政策引導更加積極,主要是因為缺電問題越來越嚴峻。”一位不愿具名的電力人士對界面新聞稱。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煤電機組最高負荷穩定在90%以上,機組幾乎滿發,煤炭庫存可用天數穩定在20天以上,表明已經出現煤電裝機不足的問題。”該人士表示,今冬明夏用電缺口仍存,未來極端天氣存在不確定性,煤電機組建設周期約兩年,需要提前布局。
煤電在火電中占據主導地位。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截至今年8月,全國13億千瓦火電裝機中,占比85.4%。
煤電也是當前中國電力系統中最重要的支撐性電源。至2021年底,全國煤電裝機11.1億千瓦,占比46.7%,提供了全國六成的發電量,支撐超七成的電網高峰負荷。
“十三五”期間,受環境保護要求和產能過剩影響,中國煤電裝機增速放緩,由“十一五”時期的年均新增6400萬千瓦,降至年均新增3600萬千瓦。
為達成“雙碳”目標,2021年4月,中國提出嚴控煤電項目,企業與地方政府進一步收緊了新煤電項目的審批。疊加煤價高、能耗雙控等因素,當年全國新增煤電裝機2803萬千瓦,為近15年最低;新核準煤電裝機1855萬千瓦,同比下降57.66%。
2021年迎峰度冬期間,國內部分地區出現了用電緊張情況,煤電項目政策導向發生逆轉,煤電核準審批放開。據天風證券研報,去年四季度,火電核準規模402.5萬千瓦,同比增長9.5倍。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極端高溫干旱天氣使得川渝等地出現用電缺口,煤電的兜底保供作用進一步凸顯。
據光大證券研報,今年1-8月,全國新核準煤電項目3198萬千瓦,核準量同比增長413%,主要用以填補電力供應缺口。
8月20日,國家能源局提出,按照適度超前原則做好電力規劃中期評估調整工作,確保“十四五”末全國及重點地區電力供需平衡,逐省督促加快支撐性電源核準、加快開工、加快建設、盡早投運。
煤電投資額也復蘇上行。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數據,今年1-8月全國火電投資完成額405億元,同比增長70.17%,創2017年煤電供給側改革以來新高。
今年下半年以來,廣東省和浙江等省轉變了此前不再新增煤電的政策口徑,江蘇、安徽、陜西、廣西等省也開啟了新增煤電項目的審批。
2016年,浙江省印發《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不再上新建煤電項目。2017年1月,國家能源局向11省(自治區)發函,暫停廣東等省已核準的新建、在建煤電項目。
今年5月,浙江省印發“十四五”規劃,提出發揮煤電安全托底保障作用,新增煤電裝機632萬千瓦。
據界面新聞梳理,8月,廣東省發改委核準了67萬千瓦煤電項目。9月,批復了茂名博賀電廠、陸豐甲湖灣電廠共四臺100萬千瓦煤電機組。此外,公示了國能清遠電廠二期兩臺100萬千瓦煤電機組擴建工程。
10月至今,廣東省發改委核準批復了四臺煤電機組的建設。10月11日,粵電惠來電廠5、6號機組擴建工程獲核準。10月8日,廣東陽西電廠二期工程7、8號機組項目獲批。
上述四臺新建煤電機組均為具有深度調節能力的超超臨界機組,總投資179.5億元,均計劃在今年11月底前開工建設,2024年底前投產發揮保供作用。
廣東省發改委稱,這是為了落實國家層面穩經濟大盤和能源電力保供的決策部署,發揮電力重大項目穩增長、促投資、保供電作用,提高廣東電網抵御風險的能力。
煤電機組建設可以拉動產業鏈的投資建設。據國信證券研報,2021-2025年煤電機組年均設備需求量為5600萬千瓦,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量提高60%。
據光大證券研報數據,2022年1-8月火電建設項目將催化2805億元的投資額,其中建筑工程、設備購置、安裝工程分別為722.6億元、1177.6億元、554.7億元。
但對于煤電企業而言,大規模新建項目將直面資金壓力。2021年,高企的煤價使得煤電企業陷入大規模虧損。今年7月,煤電企業整體剛剛實現盈虧平衡。
一位浙江省電力企業內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大批量煤電機組上馬,會攤薄機組整體發電利用小時水平,“賺錢還是很難”。利用小時數、上網電價和煤價是影響煤電企業盈利的三大因素。
但該人士提出,這或是最后一波煤電機組大規模落地,因此對于煤電企業而言,仍樂意去建。
火電機組設計運行壽命通常為30年,收益機制需充分考慮長期穩定收益,要落實鼓勵政策,保障電煤量價穩定,落實長協煤合同履約執行,化解經營資金壓力,才能提振煤電投資信心。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陳宗法曾撰文稱,需有效管控煤價、疏導煤電電價、完善價格傳導機制,實現動力煤價、上網電價、用戶電價“三價聯動”。
此外,應持續推進煤電市場化改革,健全有效競爭的電力市場交易機制,包括容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電能量市場,形成以容量電價、調節性電價、電能量電價組成的電價體系。
申萬宏源研報也提出,推進電力現貨市場改革、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和容量電價,將是未來改革重點。預期政策層面將進一步轉變火電收益結構,設置容量電價。
容量補償機制是對發電企業的裝機容量或可用容量進行直接補償以刺激發電投資的方法,可以保護能耗水平存在劣勢但具有靈活性調節能力的發電資源。
新能源僅有電量替代效益而無容量替代效用,火電是容量需求的主要提供者,能夠提供足夠的備用容量以應對極端情況。給予容量電價,煤電機組不發電,也可作為系統備用,給予電量核算收入。
風光大基地的建設需要煤電起到調峰作用,新一輪新增煤電投資多采用“新能源+煤電”模式。陳宗法建議,存量煤電配置新能源資源,并鼓勵煤電與煤炭、可再生能源聯營,構建多能互補產業鏈。其中,煤-電聯營可以應對“煤電頂牛”矛盾,增強煤電企業抗風險能力。
此外,還應建立完善能源保供及新能源消納政策,針對“退而不拆”的煤電機組,探索建立覆蓋應急備用電源的容量成本回收機制以及“新能源基地+煤電調節電源”的價格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