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逆向考研”成為最近熱議的新現象。所謂“逆向考研”是指“雙一流”(“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校本科生考取“雙非”高校研究生。
近日,“雙非”高校武漢科技大學微信公眾號公布了該校2022級研究生招生數據。該校2022級碩士研究生新生總數3188名,來自“雙一流”高校的新生有159人,占比5%,分布于武科大18個學院。
其中,來自211、985高校且第一志愿報考武科大的2022級研究生新生分別有38人、8人。985高校包括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中山大學等。
“讀研究生主要是做研究,選擇團隊和老師比選擇學校更重要。”武科大此次公布的案例中,2022級研究生新生王正給出了他“逆向考研”的原因。
王正本科畢業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調劑到武漢科技大學國家環境保護礦冶資源利用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張一敏團隊。他在上網查詢過各學校的相關資料后,發現張一敏團隊的科研實力很厲害,于是選擇了武科大。
為什么會出現“逆向考研”的現象?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界面教育,當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接近或超過本科生招生規模的70%時,就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儲朝暉進一步解釋,至少有30%的“雙一流”高校本科生是由于高中條件好或其它偶然因素而在高考中勝出,經過四年本科學習后,無論找工作還是考研,可能不敵在基礎教育階段因學習條件不足而進入“雙非”院校前10%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如果還想繼續讀研究生,就不得不拓寬視野,選擇“雙非”高校。
“逆向考研”的風早在去年就開始刮了。
2021年,據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官方公布,報考該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來自“雙一流”高校,僅浙江大學就有96人,此外還有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名校畢業生。
今年,“逆向考研”的現象似乎更普遍了,全國各地不少“雙非”高校都出現了名校生“逆流”現象。
昆明理工大學公布的新生數據顯示,學校2022級研究生新生中,有92名本科來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這四所C9高校。
在深圳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生源中,也出現了一大批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學生,來自“雙一流”高校及本校的生源占41%,創歷史新高。
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布,近年來,在廣外接收的推免生中,來自“雙一流”的高校生源每年占比基本在30%-40%。
“逆向考研”對“雙非”高校也是一大利好,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論,促進各種辦學資源更理性地依據專業實際需求而非學校的名氣配置。
在儲朝暉看來,由于“雙非”學校基數很大,其中不少學校的教師在學術能力和指導學生方面并不比“雙一流”高校的教師差。有了優質生源,他們的業績也更容易顯現。
“客觀上,使得過去縱向隔閡的研究生教育空間在更高程度上相互打通,形成更為廣闊的研究生就讀的扁平空間,這個空間越大,流動性越強,中國高等教育的優質體量必然增大,就能給越來越多的研究生報考者提供更加公平、公正和更多的選擇機會。”儲朝暉稱。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也認為,理性的考研本就不應該以追逐學歷為首要目標。在本科教育階段,學生選擇綜合實力強的大學,接受通識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則選擇辦學實力強的學科、專業,這是更為理性的考研規劃,也能拓寬學生的選擇。
“世界一流大學也并不意味著所有學科、專業的辦學實力最強。有綜合排名不高的大學的某一學科、專業的辦學實力,在行業內得到的認可度與影響力超過世界一流大學,這是很普遍的。”熊丙奇告訴界面教育。
他表示,中國在啟動“雙一流”建設時就明確提出,“雙一流”名單是建設名單而不是建成名單。今年,中國在公布“雙一流”第二輪建設名單時,更取消了將“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區分開來的做法,不再區分“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
“其用意是淡化‘雙一流’建設的身份色彩,明確‘雙一流’不是人為劃定身份、層次,派發‘帽子’,更不是在中國高校中劃分‘三六九等’。”熊丙奇表示,社會中仍存在把“雙一流”作為學校身份、層次的“唯學歷”評價問題,這是推進教育評價改革與高等教育發展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熊丙奇稱,隨著中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要讓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社會需求緊密接軌,就必須扭轉源精英教育時代的“身份教育”與“學歷社會”問題,推進教育觀和人才觀轉向“能力社會”。本科畢業生選擇深造讀研,要以提升能力作為規劃的基線,而“逆向考研”這樣的說法,也就不再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