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巨潮 荊玉
一個看起來有點low的品牌,卻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行業巨頭。
近期蜜雪冰城終于開始沖擊A股上市,首次在眾人面前展示“家底”。
根據招股書,截至2022年3月底,蜜雪冰城共擁有22276家門店,是新茶飲中唯一達到萬店級別的品牌。憑借這兩萬多家門店,蜜雪冰城在2021年實現了營收103.51億元,凈利潤19.12億元,賺得盆滿缽滿。
不僅如此,如今蜜雪冰城已經是全球門店數量排名第五的餐飲品牌,僅次于賽百味、麥當勞、星巴克和肯德基。
近年來,新茶飲賽道火爆,知名投資機構紛紛下注,各大創業公司亦各顯神通,但絕大多數高逼格、高定價的茶飲品牌,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盈利能力上,都難以望蜜雪冰城之項背。
例如有“新式茶飲第一股”之稱的奈雪的茶,2021年營收42.96億元,且仍然處于虧損當中。
但平均售價不足10元的蜜雪冰城,為何反而能在新茶飲品牌中脫穎而出?
表面上看來,蜜雪冰城與喜茶、奈雪等新茶飲品牌是營收來源上toB和toC的不同。但從更核心的經營思路來看,蜜雪冰城追求的是解決大多數消費者(而非局限于中產)的基礎需求,“做大國市場的大生意”,才最終形成了規模體量和效益。
當然蜜雪冰城短時間爆發式發展,面臨的問題也很多:不少聲音質疑其門店上限已至,很難再有高增長,另外子品牌知名度較低、加盟商不賺錢、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等,都難以忽視。
但以巨大的規模優勢、供應鏈布局和品牌力為護城河,蜜雪冰城可以伸展、騰挪、向上的空間仍然可觀,這也是其上市后二級市場投資者繼續關注這家公司的基礎。
01 星巴克的反面
“做大國市場的大生意”。
國內的新茶飲品牌,大多都曾有過成為“中國茶飲星巴克”的理想。
定位于“第三空間”的消費場景,是星巴克得以崛起的關鍵因素。這一概念來自于美國城市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的著作《絕妙之地》,指的是介于家和工作場合之間的非正式公開場合,在這里人們可以自由放松。
因此和星巴克一樣,不少新茶飲品牌們選擇進駐核心商圈,開設面積不菲、裝修精美的門店,打造城市生活的“第三空間”,試圖復制星巴克的增長和市值“神話”。
與此同時,發源于河南鄭州的蜜雪冰城,卻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做星巴克的門徒,而是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它主打下沉市場和城市邊緣地帶的外帶消費,以10元以下的極致低價占據大眾化市場。
備戰上市時交出的答卷,也證明了這一路線的勝利。
反觀新茶飲中最執著的星巴克模仿者——奈雪的茶,其堅持“大店模式+第三空間”的戰略,在口碑和品牌方面都有所收獲,但卻始終無法跑通盈利模型,實現規?;瘮U張,至今前景曖昧不清。
究其原因,定位于中高端的現制飲品品牌已經太多了,這么多“中國星巴克”共同創業,市場根本容不下,消費者也不需要這么多第三空間。而以外帶消費為主、極致性價比的定位中,潛藏著未被滿足的更大的市場需求。
根據一次電話會議中披露的門店數據,3元的冰淇淋系列銷售額約占到蜜雪冰城門店營業額的50%,飲品中最受歡迎的則是售價4元的檸檬水。這樣的定位使其與喜茶、奈雪等星巴克的模仿者形成了鮮明的差異,甚至可以說并非同一物種。
以售價區間來說,蜜雪冰城甚至已經在侵入瓶裝水和飲料的地盤。
毫無疑問,其潛在受眾要比售價動輒20元起的高端新茶飲品牌要廣得多。
一個有力的證據是,大多數連鎖品牌門店在選址時會考慮城鎮化率和城區人口數量,而蜜雪冰城的價格足夠低,其計算開店容量時會直接參考人口普查數據,不太考慮當地GDP。
面向廣闊下沉市場布局的另一個好處是競爭強度低。在下沉市場,蜜雪冰城可以用高性價比和品牌、供應鏈優勢,對地方上的小店形成壓制。相比高端茶飲領域的激烈競爭,其面對的競爭壓力更小。
蜜雪冰城的營銷推手華與華創始人華杉曾在朋友圈點名喜茶,稱其“即使做到400多家店,也只有頭部品牌的二十分之一。即使都排隊,也做不了多大生意“”。這一表態實際上也側面肯定了蜜雪冰城生意的實質,即不需要絞盡腦汁去尋找靈感與創意,而是去解決大多數消費者的基礎需求,“做大國市場的大生意”。
02 供應鏈是核心競爭力
“蜜雪冰城的價格你山寨不了?!?nbsp;
一個冰淇淋賣3元,一杯檸檬水賣4元,如此低廉的售價,蜜雪冰城又是如何從中賺得盆滿缽滿的?
答案就是規模效應。
根據窄門餐眼數據,截至2022年9月5日,新茶飲品牌中門店數排名前4的品牌分別是蜜雪冰城、古茗、書亦燒仙草和茶百道,其中古茗門店數為6600家以上,書亦燒仙草為6500家以上,茶百道5800家以上。而蜜雪冰城的門店數比這三家品牌門店數量之和還多。
2021年蜜雪冰城收入103.5億元,其中食材和包裝材料銷售收入占到總收入的87.08%。根據銷售明細推算,蜜雪冰城去年約賣了35億杯飲品,消耗8500噸茶葉和51000噸水果。
且蜜雪冰城的規模還在快速增長當中。2020年,其門店數過萬家;到了2022年,門店數超2萬,蜜雪冰城僅用了兩年時間。
數萬家門店帶來的規模效應,使得蜜雪冰城可以自建工廠、自建供應鏈,自產核心原材料,最大程度壓縮成本;且在規模優勢下,其自建工廠對上游供應商也擁有更大的話語權,能夠實現更低的采購價格。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薄利多銷、以價換量的經營思路,一直存在于蜜雪冰城的成長基因當中。
蜜雪冰城創始人之一張紅甫在簡書上撰寫的10萬字創業日記中寫道,“他(哥哥張紅超)的原則就是我一定要量大,把這些費用攤到很低很低?!睋埣t甫回憶,當時(創業初期)同等營業額下,蜜雪冰城的出餐量要比同類餐廳高兩三倍,張紅超和員工們幾乎每天都二十個小時連軸轉。
最終,規模優勢和產品的高性價比之間相輔相成,構成了蜜雪冰城的商業壁壘——同樣的價格比質量,同樣的質量比價格,蜜雪冰城都是勝利者。
曾經也有一些新茶飲品牌高度模仿蜜雪冰城,但由于體量小,原料成本難以控制到蜜雪冰城那樣低。一家競爭對手的員工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蜜雪冰城的價格你山寨不了?!?/p>
雖然蜜雪冰城有明顯的規模優勢,但要做到以上這一點實際上并不容易。蜜雪冰城大部分收入來自于向加盟商出售食材,既要在消費者端做到絕對低價,也要在加盟商那里獲得足夠的利潤空間,也要讓加盟商有利潤空間。這對于供應鏈的成本控制要求是非常高的,而這也是蜜雪冰城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根據招股書,蜜雪冰城銷售的食材主要包括奶昔粉、奶茶粉等固體飲料,蔗糖、果汁等風味的飲料濃漿,以及果醬、茶葉、水果等各類食材,已經將大部分原材料囊括其中。但更多的產品、更多的門店,也要求蜜雪冰城建設更多工廠和更高效的物流系統。
此次蜜雪冰城擬募資64.96億元,需要投入到生產建設、倉儲物流、其他綜合配套等12個項目中,供應鏈是其投資布局的重中之重。
03 下一個增長點
過去兩年來,在門店數量高歌猛進之際,蜜雪冰城在多元化擴張方面亦動作頻頻:
2020年,蜜雪冰城升級了旗下平價咖啡品牌“幸運咖”的品牌形象,謀劃新一輪擴張;
2021年,蜜雪冰城成立雪王投資公司,投資了廣東的茶飲品牌“匯茶”;
2022年,雪王投資河南集裝箱餐飲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產品包括了十幾種口味的炸雞及預包裝產品“冷吃炸雞”;
就在招股書披露前夕,蜜雪冰城又傳出進軍瓶裝水業務的消息。
這些多元化的舉措在一些行業觀察者看來,是門店數量逼近天花板的表現,因而急迫想要找到全新的增長曲線。但蜜雪冰城方卻不這么認為,其曾邀請專家研究,未來覆蓋全國可開至少 4.5 萬家店,相比現在的門店數量可以再翻一倍。
根據招股書,2021年蜜雪冰城關店585家,開店7643家,閉店率僅為3%。這個數字在業內處于領先位置,遠低于樂樂茶、紫燕百味雞等連鎖加盟品牌,也可以佐證其門店增長仍未見頂。
但即使完成2025年開出四五萬家門店的目標,蜜雪冰城在未來幾年的對應收入增速也會相應放緩,很難延續高速增長。因此,蜜雪冰城選擇未雨綢繆,在主業務高歌猛進時擴展業務版圖的舉措也就不難理解了。
目前來看,海外業務和咖啡品牌“幸運咖”,都有潛力成為蜜雪冰城新的成長曲線,但似乎都力有不逮。
幸運咖延續了蜜雪冰城在奶茶上的平價和高性價比打法。在2020年發布的《致全體幸運咖伙伴的一封公開信》中,張紅甫表示要做縣城甚至小鎮的平價咖啡,在五年內復制出一個蜜雪冰城。
但截至2022年1月,幸運咖門店也不過500家,還承擔不起蜜雪冰城第二成長曲線的重任。有質疑聲音認為,下沉市場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帶有中產標簽的咖啡與蜜雪冰城的定位本身就并不相符。
海外業務方面,自2018年以來,蜜雪冰城已經進入越南、印尼、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五個東南亞國家,其中門店數量較多的包括越南和印尼。不過這幾個海外國家的人口數和消費承載力都比較有限,且蜜雪冰城在國內的規模優勢還無法完全發揮。
在此背景下,蜜雪冰城在維持現有業務的情況下,未來幾年想維持業績的高增長,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不過,能在中國廣闊的消費市場,尤其是三四五線城市擁有高達2萬家的門店,并且憑借標準化、品質過關的產品贏得消費者信賴,已經是難得的成績。
同時,大體量也意味著足夠大的伸展、騰挪的空間。以供應鏈能力、品牌力為基礎,蜜雪冰城有機會找到奶茶之外的下一個品類。而資本市場的支持,或許能幫它更快實現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