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消金界
近日,海爾消金完成工商變更,注冊資本金由10億元增至15億元,公司各股東持股比例不變。
消金界關注到,這是首家“以未分配利潤轉增資”的消費金融公司。而這,或與公司股權過于分散以及業務上的不確定性相關。
消金界了解到,伴隨著注冊資本金的提升,這家消費金融公司同步進行著新一輪人事和業務的調整。
業務方面,今年以來,公司將醫美分期作為重點布局項目。如今或受地區整治醫美渠道的影響,公司考慮將重啟教育分期。
而人事方面,公司近來內部空降原捷信消金高管,如今已逐漸分化為“捷信系”和“非捷信系”兩大派系。
01 布局場景金融
公開信息顯示,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消金”)成立于2014年12月,由海爾集團、海爾財務公司、紅星美凱龍、綠城電商和中國創新支付(現為中國有贊)共同發起成立。這是我國擴大消費金融公司試點范圍后,第一家經銀監會批準開業的全國性消費金融公司,也是我國首家由產業發起設立的產融結合消費金融公司。
作為產業系和場景消費金融的代表,消金界了解到,海爾消金算是在落實消費場景的政策方面,做得比較到位的。
此前海爾消金重點布局教育、醫美、家電三大場景分期業務。
公開信息顯示,其家電場景主要依托海爾股東資源,線下布局超4000余家海爾專賣店,線上主要打入海爾智家生態為用戶提供家電分期和信用借款服務等。
2020年,海爾消金在接受媒體采訪中曾表明,將發力家電分期,并加速線上化轉型,并重點打造與產業合作的“智家白條”。
不過,一位接近海爾消金的內部人士稱,如今時隔兩年,其場景業務面臨調整,“其家電業務人員已裁撤完畢,僅留一人。”
2022年8月,海爾消金副總裁黃鵬離職,同時原醫美業務相關人員升為場景負責人。這表明了業務重心與人事出現調整。加之原捷信消金高管的加盟,整個海爾消金的發展思路或出現變數。不過捷信消金也以線下場景起家,與海爾消金理念相近,更多變化或只在人事層面,場景金融的發展思路短期應該不變。
02 重啟教育分期
家電場景的客單價較低,海爾消金并沒有更多依托海爾集團的產業資源,而是將醫美和教育成為業務的主戰場。其教育分期主要分為線上和線下,其中線上主要以騰訊課堂等商戶,線下分為大商戶(上市公司等)和中小商戶(非上市公司等職業IT等)。
消金界了解到,從2021年起,海爾消金開始發力醫美自營業務。步入2022年,公司更是押注醫美分期,將其作為公司的重點項目。內部甚至傳出消息,“所有人員必須轉移重心至醫美業務。”
而且在此前的5月,受投訴與輿情等因素影響,公司收縮暫停合作了教育商戶。
不過,業務調整很快再次迎來轉機。
就在近期,或受部分區域整治醫美渠道的影響,公司一度暫停的教育分期又得以重啟。
當下,在其他資方大規模收縮醫美分期業務時,海爾消金逆勢布局,期望搶占競品留下的市場份額。但想要實現風控和規模之間的平衡,并不容易。
消金界了解到,受監管政策和人事變動影響,公司的政策和產品變動頻繁。在部分城市,公司以資金、聯營、自營和代理模式同時接入醫美分期合作,且因“培訓貸”“醫美貸”問題頻頻遭到消費者投訴。
03 增資背后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9月末,海爾消費金融完成工商變更,注冊資本金增至15億元。
據悉,本次海爾消費金融是以未分配利潤人民幣5億元轉增注冊資本金,本次轉增后,海爾消費金融注冊資本由人民幣10億元增加到人民幣15億元,公司各股東持股比例不變。
想要做大規模,就要擴大資本金。消金界發現,幾乎所有消費金融公司都有增資意愿,但背后變數卻不少。
今年以來,金美信、寧銀、南銀法巴消金都曾宣布增資計劃。而北銀消金由于“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法定變更手續”,其增加注冊資本及調整股權結構的批復(京銀保監復〔2021〕881號)文件失效。
據業內人士表示,這是由于二股東利時集團資金未到位導致。
此前消金界關注到,金美信消費金融成立至今3年多才完成首次增資。背后主要原因也是各股東之間的掣肘和利益沖突。
消金界注意到,海爾消金系首家以“未分配利潤轉增資”的消費金融公司。而這或與公司股權分散,以及業務的搖擺和不確定性相關。
企查查信息顯示,截至目前,海爾消金五位股東及其持股情況分別為海爾集團(持股30%)、紅星美凱龍(持股25%)、海爾財務(持股19%)、浙江逸榮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6%)和北京天同賽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
隨著業務的調整,海爾消金的業績也一直面臨較大的起伏。
公司股東披露的海爾消金半年度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海爾消金實現營業收入7.69億元,同比增長79.35%;實現凈利潤1.28億元,同比增長65.19%。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資產累計180.58億,同比增長44.31%。
當下,監管對于消費金融行業的整頓還在繼續中。互聯網信貸的洗牌,給持牌機構帶來了一定的優勢。海爾消金作為場景金融的代表,乘勢擴大規模,落實政策,機會難得。不過也應看到,其業務結構存在調整壓力,在做大的同時,更要關注背后的合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