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消費內參 孔明明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為3459億元,同比增長19.8%,預計未來我國預制菜市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
但于此同時,關于預制菜的負面新聞也層出不窮:9月6日,曾高調殺入預制菜行業的趣店CEO羅敏,發布公告稱,在評估了當前的市場狀況后,決定精簡其預制菜業務,并繼續探索新的商機;前瑞幸咖啡董事長所創立的舌尖英雄,多家門店關閉;西貝創始人賈國龍所創辦的西貝功夫菜也陸續關店。短短時間,預制菜已經經歷了層出不窮的大起大伏。
預制菜賽道真的有數據所預測的那么大嗎?入場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為何會有那么多失敗的嘗試出現?未來預制菜賽道將如何發展?新入局者又要如何更好的切入?帶著這樣的疑問,新消費智庫采訪了十幾位預制菜行業的從業者們,試圖一探究竟。
萬億大賽道
幾乎所有的從業者都會告訴你,預制菜,不是一個新事物。
“料理包”、“餐飲零售”、“供應鏈產品”、“復合調味料”……這是從業者們在“預制菜”這個名詞興起之前,對預制菜產品們的稱呼。簡而言之,預制菜是指預先做好的半成品或成品食物,主要分為即食、即熱、即烹和即配食品,通過稍微加熱或者簡單烹飪,即可食用。
預制菜市場,在海外已經有了很長的發展時期,在歐美、日本等國家,也已經相對成熟。“中國現在的預制菜市場,很像日本預制菜高速發展的前期”,星陀資本創始合伙人劉澤輝說。
資料顯示,預制菜的海外市場,誕生于1920年。這一年,世界上第一臺快速冷凍機在美國誕生,生產出預制菜的雛形:速凍加工食品。因為西餐飲食結構單一,因而催生了不需要復雜制作加工的漢堡、披薩、牛排、炸雞、薯條等預制菜,并很快實現標準化。
20世紀60年代,以SYSCO為龍頭的企業解決了食材配送供應鏈和跨區域冷鏈倉儲問題,讓預制菜在消費者當中獲得了較高的接受度。80年代初期,預制菜在歐洲國家逐漸興起。截至2020年,美國預制菜整體市場規模超過454億美元。
日本的預制菜則開始于上世紀50年代。
隨著經濟的騰飛和冷鏈的發展,1964年東京奧運會、世博會采購預制菜的推動,加上便利店的興起,日本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而伴隨著老齡化和少子化等因素的影響,日本預制菜的整體需求量不斷加大,預制菜市場穩步增長。截至2020年,日本預制菜市場規模超過238.5億美元,市場滲透率超過60%。
預制菜市場90年代開始在中國興起。
90年代,在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店進駐國內后,在餐飲市場開始有了凈菜配送加工廠,預制菜行業進入萌芽期。
2000年左右,陸續有了生產半成品菜的預制菜企業,但由于速凍技術、冷鏈物流成本和區域的限制,市場滲透較為緩慢。
2010年,預制菜首次出現在了B端餐飲市場。2014年,隨著外賣的興起和餐飲企業連鎖標準化,推動了預制菜在B端市場的加速滲透。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消費者對預制菜的需求加大、接受度變高,并給予了C端預制菜市場的發展機會。
在不少從業者看來,預制菜行業的發展和起飛,是一個既定的事實。
站在一家2003年就已經成立的食品公司的角度,圣農食品副總裁蔡茂仁則認為,預制菜行業的長期發展發展,跟整個國家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大方向有關:如何能把農產品的附加值做得更好。
劉澤輝也認為,預制菜行業的發展,是中國餐飲行業從過去的手工業向工業化轉變的一個方面,可能會帶來中國餐飲行業,包括從供應鏈、生產加工、餐飲零售等方方面面的巨大變革。
經濟發展趨勢則是餐飲企業的連鎖化發展。在元昆創投投資合伙人李忠敏看來,中國目前的失業率,會導致一大批人選擇創業,而餐飲作為門檻相對較低的行業,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都是首選。中國城鎮化率的發展,則會帶動餐飲行業的整體發展:從單個小店、夫妻店往連鎖化、餐飲化方向發展。
“中國目前有大概800萬-1000萬家餐飲門店,但實際上兩家以上的連鎖餐飲店,只占了100萬家,隨著餐飲往連鎖化方向發展,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漲,這個市場會越來越大”,李忠敏說,“事實上,許多外賣店也會依賴于半成品的預制菜,雖然會比直接買原材料貴,但解決了廚師和服務員的問題”。
在李忠敏看來,這些需求都是存量需求,就看誰能夠挖掘和滿足這些需求。
“這些需求的挖掘與滿足,實質上是要侵蝕開餐館商家的原料采購方式,一旦這些商家用過了,我覺得,他們就很難再回頭了”。
成都市食品工業協會會長任偉和李忠敏的觀點類似——今年6月份,他牽頭在四川組建了四川預制菜產業聯盟,目前聯盟里有70多家年營收超過2000萬的餐飲企業。“隨著餐飲連鎖化程度越來越高,它必然需要供應鏈的產品來做支撐,而這些產品必須走向標準化,才有辦法保證連鎖餐飲企業的配送和口味”,任偉說。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蔡茂仁認為,未來的社會分工將會變得越來越精細,在越來越多女性進入職場后,廚房的事情就應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從這個角度來看,預制菜行業的發展趨勢是非常確定且巨大的。
一直致力于讓更多家庭享用星級早餐的樂肴居創始人陳朝陽也認為,對于預制菜C端市場,目前主要以單身或者年輕夫妻人群飲食需求為主,為他們提供更便捷、更健康、更營養的產品,這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
預制菜品牌珍味小梅園創始人浦文明,從2018年就開始看好預制菜賽道。當時他還在餓了么工作,負責餐飲供應鏈,當時他們將之稱呼為“料理包”,主要推給餓了么上的外賣店鋪,當時他就發覺,預制菜增長很快,但工廠不集中、大多以價格取勝、沒有特別大的品牌,“有點像20年前的火鍋食材市場”,浦文明說。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后,許多餐飲店的備貨沒法消化,于是就通過餓了么進行售賣。浦文明看到,預制菜的外賣數據特別好,如果之前他只是看到了預制菜B端市場的機會,疫情則讓他看到了C端市場的機會。恰逢浦文明在餓了么負責的創新項目被砍掉,2020年8月,浦文明正式進入預制菜領域,開始創業。
“現在有很多聲音,有人說,預制菜是被炒熱的,有人覺得它是偽需求,有人說這個市場有大幾萬億,有的人說是一個偽需求,我覺得都有失偏頗”,浦文明說,“我覺得預制菜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了,因為如果真的是偽需求,珍味小梅園不可能取得現在的成績”。
“可能現在大家站在這個時間點上,覺得這個賽道很初級,但如果未來三年之后再回頭看,可能大家就不會再說這個話了”,浦文明補充道。
“日本僅預制炒飯,一年大概就有100億人民幣的生意機會。而我們國家有十幾億人口,所以每一個品類,只要能做到成本領先、產品領先,都可以做到非常大”,陳朝陽說,“在我看來,預制菜食品這個賽道非常大,估計再過個三五年,肯定是10萬億、20萬億的一個大市場。”
“預制菜這樣的一種產業形態和發展趨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不可逆的,這個不是你喜不喜歡的問題,而是說我們要用什么手段去解決的問題”,任偉表示。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看到這個巨大機會的人們,已經紛紛選擇入場。
據紅餐大數據統計顯示,從2021年至2022上半年,預制菜領域共計發生40余起融資項目。2021年,味知香在2021年4月A股掛牌上市,成為“專業預制菜第一股”。此外,許多大型食品公司和餐飲公司,相繼入局;各地政府也紛紛成立地方預制菜產業聯盟、建立專項基金、出臺針對性政策等。
“市場就擺在那兒,大家都可以去爭,但如何去參與到這個競爭中去?怎么樣才能把這個市場拿下?”,任偉說。
2022年4月份,在看到山東、廣東等地政府紛紛入局預制菜市場,他著急的向省經濟廳打了報告,申請成立四川預制菜產業聯盟。6月份,聯盟正式成立。
相較于政府的支持和行動,沖鋒在前線的創業者們,嗅覺則還要更為靈敏一些。
從2020年開始,各大食品和餐飲企業就已經在預制菜領域動作頻頻。同時,一些其他領域的創業者也殺了進來,而當他們試圖在預制菜領域復制自己以往的創業經驗時,卻遭遇了當頭棒喝。
陸正耀的新項目舌尖科技,在2022年3月宣布完成16億元的B輪投資,這也是到目前為止,融資數額最大的預制菜企業。
有雄厚資金支撐、瑞幸咖啡成功經驗在前,舌尖英雄在剛啟動時,正值預制菜風口,吸引了大批加盟商的關注。據舌尖科技CEO李穎波介紹,舌尖英雄啟動不到4個月,加盟意向簽約數就達到6000家,公司也計劃在5個月內、也就是2022年9月之前,先落地3000家門店。
舌尖英雄的模式和打法,看起來與瑞幸類似:消費者在線上下單,在線下門店自提或配送;啟動之初,也采用了砸重金營銷、燒錢補貼、裂變式推廣等打法,以實現快速拓店。
不過與瑞幸不同的是,瑞幸的門店是直營模式,而舌尖英雄采用的是區域代理和經銷商加盟模式。這種模式只要跑通,可以更快速拓店,但經營風險大多轉移給了加盟商。
近日,舌尖英雄在北京、鄭州、長沙等全國多個城市的加盟門店被曝關閉、經營異常,加盟商們虧損嚴重的新聞。有從業者告訴新消費智庫,在舌尖英雄目前開出的門店中,平均日銷售額為兩三百塊錢,好一點的,日銷售額能達到500元,差一點的店面,一天都不開一單。
“在我看來,舌尖英雄的店面、App、私域做的都還挺好的,但他們忽略了一個核心:就是用戶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浦文明說。
“湯先生”品牌創始人陳華濱認為,瑞幸咖啡最厲害的一點在于,它捕獲了一批以前不喝咖啡的人,成為了它的消費者。但預制菜和咖啡不太一樣的地方在于,咖啡是一個在全世界范圍內被驗證過的、成癮性的東西,但預制菜在中國的C端市場依然需要驗證和培育。
和瑞幸咖啡有同樣遭遇的,還有趣店。
9月6日,趣店發布公告稱,在評估了當前的市場狀況后,公司決定精簡其預制菜業務。隨著預制菜業務的精簡,公司預計將產生員工遣散費、業務合作伙伴的終止費和庫存沖銷,這可能對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公司將繼續探索新的商機并為其股東保護長期價值。
而就在兩個月前的7月17日,羅敏還在其抖音直播間以“趣店羅老板”的身份,與傅首爾、賈乃亮等明星進行了長達19個小時的直播。在直播活動中,羅敏和賈乃亮一起大手筆送出上千臺蘋果手機,及大量1分錢“秒殺”酸菜魚活動。
從送手機到“秒殺”酸菜魚活動,再加上配送費用,及部分效果廣告,有媒體統計,這場活動的總投入至少為1到2億元。
第二天,羅敏又高調舉辦“趣店預制菜”品牌戰略發布會,邀請了眾多國內媒體參加。羅敏在發布會上表示,在他們的規劃中,并非是趣店自己要賣預制菜,而是要發展加盟業務。羅敏說,“我們在未來三年要支持十萬用戶創業開設線下門店,與用戶粉絲一起共創美好生活”。
甚至,羅敏還繼續直播間喊話寶媽加盟,號稱寶媽們只要在小區幾百米附近開一家預制菜門店,每天只需賣出50份菜,每月即可輕松賺大幾千元收入。對此,羅敏的解釋為:“我們不叫‘加盟’,我們叫‘支持’,支持用戶和粉絲去創業。這和加盟的本質區別就是,你沒有任何義務給我交一分錢。”
從之前的消費貸得罪年輕人,再到磨刀霍霍向寶媽,趣店的輿情持續發酵,最終,傅首爾、賈乃亮選擇與趣店和羅敏切割,羅敏也選擇從社交媒體上消聲。羅敏的預制店業務嘗試,可以說是轟轟烈烈的落下了帷幕。
在預制菜制作行業呆了多年的樂點農業貿易有限公司董事譚劍東看來,現在敢于嘗試預制菜C端行業的創業者都是勇士。但他認為,現在很多進入預制菜行業創業的人,對食品行業,其實不懂。
“公司現在不賺錢沒問題,但是公司需要一個正確的財務模型,這樣燒錢才有意義”,譚劍東說,“從理性角度來看,創業者們還是要多關注一下風險,別講故事講到自己最后都信了”。
跑馬圈地的競賽
但在浦文明看來,整個預制菜賽道的熱度已經起來了,趨勢也已經成了,剩下的,就是誰來把這件事情做成。
“因為有一些人沒做好,大家就開始懷疑,這個行業是不是不成立、是不是在割韭菜,我覺得,這其實是一種妄自菲薄”,浦文明說。
2020年8月份正式成立的珍味小梅園,在2年內迅速完成了3輪融資,融資金額超過2億元。作為創始人,浦文明擁有近20年采購與生鮮電商運營管理經驗,先后在易初蓮花、沃爾瑪、家樂福、餓了么操盤采購及運營業務,其創始團隊也大多來自餓了么。
剛成立時,浦文明為公司定的目標是,先活下來。在生產出最初的產品后,他們先選擇通過自己熟悉的渠道資源,比如盒馬,進行產品引爆,再往別的渠道慢慢拓展。半年時間,他們的月銷售額達到六七百萬元。
公司有了利潤、A輪融資又完成后,浦文明才選擇將公司向線上進行拓展,并重新進行了產品和品牌定位。在浦文明看來,目前的C端預制菜市場,渠道的機會會更大一點。
和新消費智庫采訪的多名從業者觀點類似,浦文明也認為,雖然他承認大單品的邏輯是對的,但如果僅從線上進行大單品銷售,公司在未來會很難賺到錢。“生鮮凍品和飲料類似,屬于天生的電商不友好型,沒人能繞開物流成本,最后還是會回到線下去,老老實實鋪渠道”,浦文明說。
“我們創業是從終局思維進行思考的,不會基于現階段怎么好做就怎么做,如果我們想要把珍味小梅園這個預制菜品牌做大做強,就不能只從個單一渠道進行布局”,浦文明說。
2021年八九月份,是浦文明創業之后,最為焦慮的兩個月。在那兩個月,他面臨著公司整個戰略布局的問題。經過反復的思考、推演,以及用戶調研和驗證,最終,浦文明為公司定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成為預制菜行業中的絕味食品,在社區中開出10000家珍味小梅園的預制菜門店。
目前,珍味小梅園在上海已經開出了70多家直營門店,營收狀況良好,在浦文明的計劃中,等到他們將門店的模型跑通之后,會開放加盟,上海預計會開出500-800家門店,之后再向別的城市進行擴張。
“當我們認定這個事情之后,就會發覺其他事情都變很容易了,有時候,可能就是時間沒到,或者人不對,有的人可能就放棄了很好的機會”,浦文明說,“但對于我們來說,只要我們認為這個事情是對的、模型是通的,做的不好肯定就是人的問題”。
浦文明表示,產品能力和渠道能力是他們公司現階段的主要發力點,同時,線上布局也會同步進行。隨著公司品牌力的提升和營收規模的擴大,他們會再一步步過渡到自建供應鏈、自建工廠、自建物流、自建物流等這些行業核心壁壘上。
和浦文明相似,西貝餐飲創始人賈國龍,對自己所選定的賽道,極為篤定。
在2019年9月份,賈國龍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個預制菜產品:西貝羊蝎子,當時還叫做西貝功夫菜。2020年3月,西貝為開發預制菜在廣州建立研發中心,大力布局該賽道,推出“賈國龍功夫菜”品牌。
不過,西貝的探索之路顯得更為波折: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西貝在預制菜領域,先后嘗試了獨立店、外賣、零售化產品等多種形態,到現在也仍處于變化的過程中。對于這種變化,賈國龍表示他還會繼續試下去,不斷探索和創新,找到一條能夠實現中餐現代化的道路。
9月1日,賈國龍在秋季媒體溝通會上披露,西貝集團正在推出賈國龍功夫菜市集,該種門店目前在西貝總部試驗店面積在 1700 平米左右,若推向市場,預計 3000 平米是理想規模。市集由三部分構成:美食廣場、美食超市、美食課堂。
在賈國龍看來,之前賈國龍功夫菜所做的一些嘗試,更偏向于快消品邏輯,但西貝的優勢在于美食、“西貝基因就是開飯館的,開了34年飯館,現在要回到開飯館的邏輯,市集就是放大的飯館”,賈國龍說。這是一次賈國龍功夫菜回歸到西貝最擅長領域的嘗試。
但賈國龍也認為,預制菜目前的狀況有點“虛火”,如果非要把賈國龍功夫菜當作預制菜的話,它更像是高品質的預制菜。
“我堅信,傳統中餐烹飪藝術+現代食品技術,是中餐的現代化革命。而我們要做的,是中餐現代化的領導者”,賈國龍說,“中餐的現代化,其實就是預制化。我覺得這個事兒足夠大,值得我們做各種嘗試,如果不經歷999次試驗,這個事情就做成了,那它一定不是一個什么大事”。
看到風口的,當然不僅僅只有新的闖入者們。
在預制菜行業已經耕耘了19年的圣農食品,在2003年,就已經成立了預制菜板塊。經過多年的摸索和調整,2010年,他們先是將對大B端服務作為公司重心,實現了連續多年的快速增長;于此同時,他們也一直在C端進行著不同的摸索和建設:比如供應鏈體系的建設、渠道布局、組織建設等。
2020年,當預制菜風口來臨時,他們面向C端的整個鏈路已經基本打通。“C端的戰略想法,我們一直都在推動中,2020年是我們覺得發力的最佳時機,這個機會不能再錯過了”,蔡茂仁說。
2020年下半年,他們組建了面向C端的新的品牌團隊、產品團隊、零售電商營銷團隊,并在2021年,打造出了兩個過億的單品爆品,并在多個電商平臺取得了領先的成績。
再比如,2013年成立的小牛凱西。創立小牛凱西品牌之前,創始人饒德飛一直從事肉制品深加工行業,依托八年的供應鏈背景經驗,小牛凱西從“家庭即烹牛排”切入市場。
在成立的9年中,經過工廠、線下、線上等多方面的摸索和嘗試,從2017年起,小牛凱西將精力聚焦于線上,并實現了連續三年100%的增長。
在小牛凱西聯合創始人熊佳樂看來,雖然目前的預制菜市場還是以B端市場為主,但預制菜一定會整體往C端市場傾斜,比重也會越來越大。
相較于其他新進入的品牌,熊佳樂認為,他們的優勢在于多年來建立的數據化運營體系和強大的供應鏈、渠道體系。但他們也有自己新的探索和嘗試:2022年,被小牛凱西定義為自己的“品牌元年”,“當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進入這個市場時,賣貨邏輯已經難以持續了,作為頭部商家,我們希望更品牌化的去進行運營”,熊佳樂說。
而在把公司業務從為高端星級酒店提供速凍點心,轉到線下早餐連鎖門店的陳朝陽看來,連鎖體系+下沉市場+供應鏈,是他目前看到的一種比較好的商業模型。“在選對場景、選對產品、做好定位的情況下,它確實是未來值得再去往前延伸探索的一種商業模式”,陳朝陽說,“中國市場足夠大,每個品類都存在一個非常好的迭代升級機會點。”
“這個領域的進入者們,要立足于自己的優勢和能力,先做好一個核心品類,再慢慢進行擴展,但沒有做過這個業態的人,一定會經歷一個摸索的過程,并且肯定要為這個過程買單”,蔡茂仁說。
不確定的未來
雖然大家的嘗試各不相同,但幾乎所有人有一個一致的共識:對于中國目前的預制菜市場來說,B端市場依然是主力。
據紅餐網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預制菜市場B端與C端比例大概為8:2,餐館等商家仍舊占預制菜的消費大頭。對比日本預制菜市場B端與C端6:4的比例,國內C端預制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且需要一定的時間。
在李忠敏看來,預制菜的風已經刮起來了,消費者需求也肯定有,但C端預制菜市場,依然需要3-5年的培育、探索和發展,而B端預制菜市場還有很大的存量等待挖掘。因此,他們目前的投資對象,也更多的聚焦在B端預制菜企業上。
“從宏觀條件來看,還要等3-5年之后,當90后們更愿意回歸家庭時,這個市場才會足夠成立;客觀條件上,還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和總結盈利模型”,李忠敏說,“在資本的加持下,這個模型可能也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或許才能把這個市場燒出來,但得花錢、會淘汰,現在的很多企業可能都會成為競爭中的‘炮灰’”。
在李忠敏看來,很多創業者在使用互聯網產品邏輯,進入預制菜行業進行創業時,邏輯本身雖然成立,但在食品消費行業,產品是否好吃、是否安全、是否健康,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它不是一件可以靠正確邏輯,就能搞定的事。
“如果這件事情不那么貼近消費者需求,沒有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度理解,而是更貼近互聯網產品邏輯,我就感覺這件事情根本長久不了”,李忠敏說,“這樣的企業,即便能融5年的資,我也不認為他們能跑到10年,因為無法持續。”
和李忠敏觀點類似,投資了兩家B端預制菜企業的投資人張林,認為他們目前的投資邏輯其實為供給端投資,核心邏輯是,企業如何通過供給的變化,滿足消費者原來無法被滿足,或者能夠被更好滿足的需求。
他們公司所投資的項目,在張林看來,本質其實類似:如何在一個行業中,通過自己供應鏈的整合或者供應鏈的革命,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更高性價比的產品,并能夠提升產業效率和創造價值。
在這個投資邏輯之下,張林認為,未來預制菜企業的價值,取決于這家企業是否在行業上游擁有供應鏈壁壘、掌握原材料,或者企業能否在消費端掌握用戶。
“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可能比較謹慎的一類企業是,在淘寶或者在抖音上,自己做一個品牌,賣一兩個產品,或者你通過線下渠道進行售賣,這樣的企業,在短期之內或許能夠有一批采購量,但我認為,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兩頭都不靠”,張林說。
張林也認為,互聯網產品更多的是體驗決定了消費者對于品牌的整體評價,但對于實物產品來說,產品本身,其實是建立品牌的最好方法。
但對于C端預制菜市場,張林還保持一種觀望態度:對于C端預制菜市場,我們需要先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預制菜是一個比外賣更好的一個解決方案?這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于,中國外賣的發達程度。
在B端餐飲服務領域摸索多年,正嘗試通過線下菜市場渠道打造連鎖烤鴨品牌的陳華濱也認為,預制菜行業是一個存量的產業、是一個原來就有的產業,所以大家只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利用技術去做改良,未來競爭的核心也更多的會聚焦在渠道、用戶和原材料端。
但在陳華濱看來,無論走哪一條路,最終,大家還是要回到對消費者的需求滿足上。至于這些需求目前是否剛需?是否長期?這些都是未知數,很難推斷,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而劉澤輝則認為,外賣和預制菜,面向的是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需求。外賣面向的沒有結婚的人和單身人士,但外賣不能滿足100%的需求,尤其夫妻有了孩子之后,對預制菜的需求會更大。
“況且,像你的冰箱里面,是不是原來就會有一些速凍包子、餃子、湯圓?預制菜其實是比這些味道還要好一點“,劉澤輝說,“未來很多菜都會是冷凍、冷鮮產品,你一定會在你的冰箱里,留一個位置給給它,會成為一日三餐中的其中一個解決方案。你想想,中國有14億人口、1億家庭,每家每周都會儲備一點預制菜,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在劉澤輝看來,未來C端預制菜的需求一定會大幅增加,甚至和B端市場達到一半一半的比例。
但劉澤輝同樣認為,雖然市場夠大,這個行業在未來3-5年中,會面臨大量的淘汰。“現在各路英雄都進入了這個賽道,但最后留下的可能也就三五家成功全國性的公司,再加上很多區域性的品牌”,劉澤輝說。
一方面,劉澤輝認為,目前進入賽道的大部分人,不一定是真的做好了準備,也不一定會去踏踏實實的做品牌、做產品,這不是一個短時間內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市場;另一方面,預制菜表面上看起來簡單,但對企業的產品能力、渠道能力、供應鏈能力要求很高。
“相較于B端預制菜企業,我們認為,C端預制菜企業會擁有更大的品牌溢價”,劉澤輝說,“大公司目前重心可能還不會完全放在這邊,而這就給了創業公司機會”。
觀點不盡相同、路徑也不盡相同,但在未知的道路上,總有勇敢者們在繼續前行。“我覺得,老天爺一定會眷顧第一個做事情的人。如果我們能把想明白的事情做好,就一定會有一些回報”,浦文明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林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