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富質點 一蘭
銀行行長創業,短短三年多打造千億巨頭,至今資產服務規模據稱超6700億元。
這不是神話,而是華潤銀行首任行長宋群創立的聯易融,它還是首家上市的中國供應鏈金融科技SaaS企業。
10月9日,《雪浪Finance》從深交所獲悉,聯易融保理擬發行的15億元ABS獲得受理,更新日期為9月30日。
這只是聯易融今年數百億融資項目的冰山一角。宋群多次強調,聯易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金融公司。
相比于龐大的業務規模,聯易融在資本市場卻遭到冷遇。截至近日,聯易融跌至3.77港元左右,較歷史高點跌超80%,總市值蒸發超過400億港元。
聯易融,何以至此?
01、密集發行ABS
2021年4月,聯易融于港交所主板正式掛牌,成為首家上市的中國供應鏈金融科技SaaS企業。公司的主要股東包括騰訊、中信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GIC)及渣打銀行等國內外大型企業及金融機構。
從成立到上市,僅過去五年。
截至2019年9月末,其累計資產交易規模超過千億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聯易融累計資產服務規模超過6,700億元。
如今,聯易融仍處于高速擴張狀態。
深交所官網顯示,9月30日,中泰-聯易融-經發供應鏈1-10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獲受理,該項目類別為ABS,擬發行金額15億元,發行人為深圳前海聯易融商業保理有限公司(下稱:聯易融保理)。
在此次項目獲受理之前,聯易融相關公司在深交所發行的多筆ABS獲得通過。年初至今,聯易融相關公司在深交所獲得通過的ABS共3筆,合計發行金額60億元。
此外,聯易融亦在上交所亦有大量ABS項目。
上交所官網最新消息顯示,開源證券-水電三局-聯易融供應鏈金融1-10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獲受理,項目品種為ABS,擬發行金額10億元,原始權益人為聯易融保理。
年初至今,聯易融相關公司在上交所獲得通過的ABS共7筆,合計發行金額約169.61億元。加上深交所的項目,聯易融相關公司今年獲通過的ABS發行額合計達229.61億元。
不過,今年年初,聯易融保理作為原始權益人擬發行的國海光大-聯易融-魯信聚盈第1-5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終止,該ABS擬發行規模為80億元。
02、漫長的下跌
相比于業務的突飛猛進,聯易融在資本市場卻表現不佳。
上市初期,聯易融股價一度漲至25.1港元/股的高點,總市值突破500億港元。然而自此之后,公司股價持續下滑,總市值也蒸發數百億港元。
按照聯易融方面的回應,股票價格在二級市場受多重因素影響,宏觀經濟環境、政策環境、投資者情緒等因素都會對公司股票價格造成一定的影響。公司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未有應披露未披露事項。
同時聯易融方面稱:“公司始終重視維護市場價值和股東利益,已累計回購股份超過3億港幣,顯示對公司價值和長期發展的充分信心。董事會和管理層積極致力于公司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堅持圍繞戰略做實經營業務。”
就在今年9月,聯易融披露多份股份回購公告。其中在9月27日,公司回購19.1萬股,每股回購價介于4.13元至4.17元,付出總額為793,775元。
截至2022年6月30日,騰訊控股有限公司(即騰訊)約持有聯易融16.86%股份,騰訊全資附屬公司Tencent Mobility Limited持有15.63%股份;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約持有公司11.16%股份。
然而,聯易融下跌之勢仍在進行。9月30日,聯易融股價下跌16.03%,報收3.3港元/股。在10月的第一個交易日,即10月3日,聯易融股價上漲6.06%,報收3.5港元/股。
股價下行中,聯易融還遭到狙擊。
2021年7月20日,做空機構Valiant Varriors發表名為《聯易融-謊言構建的供應鏈》報告,稱聯易融過度依賴房地產行業,過度科技化包裝、碰瓷熱點概念,還存在夸大收入、杠桿倍數過高等問題。
其中,Valiant Varriors表示,通過查詢2018年以來聯易融旗下的聯捷保理與聯易融保理協助發行的所有ABS/ABN證券,發現大部分ABS集中在房地產領域,約占2018年至2021年6月期間總發行量的80%,其房地產客戶包括遠洋控股、重慶龍湖、恒大地產和華夏幸福等。
聯易融2021年年報顯示,房地產在其核心企業客戶和合作伙伴前五大行業中排名第一,約占當年供應鏈資產交易總量的42%。
然而在AMS云業務中,聯易融2021年處理的供應鏈資產總量為798億元,同比減少11.3%,主要是由于公司房地產行業的核心企業客戶受到負面市場環境影響。
此外,上述報告還對聯易融的科技成色提出質疑,聯易融在市場上被明顯高估,投資者為一家被美化的地產貸款經紀公司支付了過高的價格。聯易融的尖端科技能力為零,相較金融服務公司的同行業平均市盈率,聯易融的預期市盈率應該不超過10-12倍,按調整凈利潤1.92億元人民幣測算,聯易融的估值不會超過27億港幣,股價不會超過1.19港幣。
對于這份做空報告,宋群在媒體采訪中進行了全面的回擊,其中,他多次強調聯易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金融公司。“首先從定位上來講,我們是一個科技公司,科技公司本身是不會受到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的,但聯易融底下有保理公司,這個保理公司受地方金融局的監管的。我們和監管機構一直保持著非常好的溝通和匯報,完全符合監管要求。”
對于這份做空報告,聯易融亦獲得聲援。如花旗、高盛、華興等投行迅速發布研報力挺聯易融,合作伙伴創維集團發文駁斥做空報告觀點,股東中信資本也接連進行增持。
03、堅稱不是金融公司
回溯創業史,聯易融的創始人宋群,曾擔華潤銀行首任行長,并曾在摩根大通銀行、匯豐銀行等機構任職。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貿易金融領域,當時每天要拿打字機去敲信用證,很麻煩,手工程度非常高,然后要去審單,流程繁瑣,又容易出錯。”宋群曾表示,當他當銀行行長的時候,發現銀行業供應鏈金融的處理方式基本上沒有什么根本的變化。
“我20年之前是用打字機打東西,他們今天是用電腦輸入,但整個流程和產品設計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簡直不可思議。20年過去,世界發生了那么大的變化,在供應鏈金融領域,服務方式還是原始的,完全不make sense。”
宋群進一步表示,基于對產品、客戶、銀行的了解,再加上對技術進步的敏感性。我們意識到,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種與以前不同的打法,真正幫到金融機構,幫到我們的核心企業去改變它的流程,去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客戶體驗,同時能夠把風險做得更透明。
根據官方說法,圍繞核心企業云、金融機構云、跨境云、蜂控云、票據平臺等多個業務板塊,聯易融服務于供應鏈核心及鏈屬企業與金融機構,為其提供便捷高效的供應鏈金融科技服務。
以上交所為例,從聯易融過往的ABS項目發行記錄來看,其申報數量常年都有十數個或數十個,年度ABS項目發行額達數百億元。
此前,某金融科技公司ABS項目經理表示,目前交易所更加重視ABS項目的底層資產,對城投、房地產等資產項目審核很嚴。
“在我們企業類的合作伙伴當中,最大的是制造業,不是房地產了。”宋群在2021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中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聯易融為核心企業客戶及合作伙伴處理的供應鏈資產交易量超過人民幣20億元的行業包括9個,其中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三個月,房地產以在總量中32%的占比,排在前五大行業榜首。
對于開展ABS業務,聯易融在上市前的公告中表示,相關信用風險并不重大,僅在發行不成功和核心企業不能履行付款責任時,聯易融才面臨信用風險。
此外,在中國電力建設、四川能源投資集團等企業的公告中,《雪浪Finance》發現,聯易融保理出現在了應付款名單中,其中中國電力建設對聯易融保理的應付款金額近1.5億元,而截至2021年8月31日,該應付款的賬齡已超1年。
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聯易融處理的供應鏈資產總量為1,107億元,較2021年上半年的979億元同比提升13%,期內服務了880家核心企業;通過核心企業云處理供應鏈資產總額為615億元,同比增長21.4%。
聯易融業績已有所改觀。
9月22日,聯易融披露2022中期報告,股東應占期內利潤為43,046千元,2021年同期則為虧損13,033,313千元。往前追溯,2018年至2020年,該公司分別虧損約14.1億元、10.8億元和7.17億元。
上半年,聯易融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為93,603千元,與2021年同期的-1,661,412千元相比,由負轉正。
同期,聯易融流動資產總額為13,525,043千元,較2021年12月31日增長約20.55%,其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由2021年12月31日的4,927.9百萬元增至5,285.4百萬元。
此外,聯易融還在大手筆對外投資。
2022年6月,聯易融與綠地合資成立的新加坡數字銀行綠聯銀行正式開業,成為新加坡首批獲發牌開業的數字銀行。同月,聯易融完成對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旗下金融服務平臺上海歐冶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的戰略投資,投資總金額人民幣50百萬元。
“在2022年上半年復雜動蕩的市場環境中,公司保持了穩健的盈利水平。”聯易融2022中報顯示,下半年加速客戶行業多元化發展,持續減少對單一行業依賴,特別是在房地產行業近期下行周期的背景下,以其他行業業務的快速增長推動全公司業務的持續增長。
上半年,公司科技解決方案處理的交易總量達到1159億元,同比增長13.8%;主營業務收入及收益達到510.5百萬元,同比下降3.1%。隨著公司持續推進產品多元化策略,產品結構持續優化,毛利率繼續提升,從2020年的61.3%增長至2021年的77.4%,在今年上半年進一步增長至83.1%。
近日,聯易融數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發生變更,宋群卸任,冀坤為新負責人。
聯易融方面回復表示,“宋群先生仍擔任數科董事長,對于整個集團的管理職責未發生任何變化;按照公司法規定,法定代表人可以由董事長或總經理擔任,本次數科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為總經理冀坤,只是出于日常公司管理便利性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