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琪
圖片來源:the nobel prize
2022年諾貝爾獎從10月3-10日陸續(xù)公布了。提到「女性科學家」,大家腦海中想象的畫面大多數(shù)是:一個戴著眼鏡,冷靜且一絲不茍的在實驗室里做研究的人。
本次諾貝爾化學獎得獎?wù)咧坏?strong>卡羅琳·貝爾托西(Carolyn R. Bertozzi)卻是一個有意思的存在,在「女性科學家」這個標簽之外,她還是搖滾樂隊的成員、街頭籃球和足球的業(yè)余玩家……多重身份之間的完美轉(zhuǎn)換,讓人不禁感嘆:「這簡直就是一個熱情無限、能量無限的power woman」。
她們是如何煉成的?本期TOPHER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她們的成長故事。
熱血科學進擊路
貝爾托西成為諾貝爾化學獎史上第8位女性獲獎?wù)撸彩墙衲曛Z貝爾獎科學獎項唯一的女性獲獎?wù)摺?/p>
貝爾托西1966年出生于美國,1993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之后她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免疫學方向的博士后研究。貝爾托西從2015年開始在斯坦福大學化學系任教,是首批加入斯坦福大學跨學科研究所ChEM-H(化學、人類健康工程和醫(yī)學)的研究人員之一。
早在愛上化學之前,貝爾托西就已經(jīng)是一個專業(yè)音樂制作人了。高中時,她曾在作曲和音樂方面展露出了驚人的才華,并且多次獲獎。后來放棄音樂道路,選擇哈佛大學包含數(shù)理課程的醫(yī)學預(yù)科專業(yè)(后轉(zhuǎn)為化學專業(yè)),也是迫于父母的壓力。
真正的熱愛豈能甘心被放棄。在哈佛大學讀書期間,一般的學生都會選擇一份兼職貼補生活花銷,大多數(shù)選擇成為餐廳服務(wù)生一類。從小就與眾不同的貝爾托西則利用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上學期間組織了一支樂隊,名為厭學樂隊(Bored of Education),當鍵盤手掙錢,有時也會自己親自譜曲演唱。據(jù)說,現(xiàn)在在美國小有名氣的暴力反抗機器樂隊(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的吉他手湯姆·莫雷洛(Tom Morello)就是她曾經(jīng)的隊友。
除此之外,愛好廣泛的貝爾托西還喜歡戶外運動以及健身,她的身上似乎總有用不完的能量。
貝爾托西與化學的結(jié)緣也非常具有戲劇性。她最早學的醫(yī)學必修課里有化學這門課。當時的化學老師喜歡給同學故意設(shè)置一些復(fù)雜的化學難題,常常使得一同上課的同學們叫苦連天。但這卻恰好激發(fā)了貝爾托西的好勝意志,她逐漸被化學吸引:「這個好難,我喜歡!配得上我的腦子」。
此后,貝爾托西的化學研究之路就順利展開了。
到了讀博期間,意外又來了。
當時貝爾托西正在努力做實驗,一切都在向著預(yù)想的方向有條不紊的前進著,直到讀博的第3年,她的導師Bednarski患上了結(jié)腸癌,治療期間改變了志向——他決定重新去醫(yī)學院念書。一番慎重的思考之后,貝爾托西決定不換到其他組,還是繼續(xù)當時的研究。
她和其他組員開始自己研究,自己投稿,所有的實驗都是他們憑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嘗試,探索,辯論……最終,他們成功了。
多年之后,貝爾托西回憶說:「這真的是太狂野了!換到現(xiàn)在根本不可能發(fā)生,因為學校還有監(jiān)管以及安全方面的考量。但當時就有點像闖西部似的」。
正是憑借這股對心愛之事的熱情,她在33歲的時候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這個注重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獎項被視為美國跨領(lǐng)域最高獎項之一;2010年,獲得了勒梅爾森-麻省理工學院獎,是這個獎項設(shè)立近20年來的第一位女性獲獎?wù)撸?022年,她長長的獎項列表里又添上了諾貝爾化學獎。
冷靜尖銳的「現(xiàn)實書寫者」
圖片來源:the nobel prize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wù)邽?2歲的法國女作家安妮 · 埃爾諾(Annie Ernaux)。安妮 · 埃爾諾 1940年出生于法國濱海塞納省的利勒博納,童年在諾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過。她起初在中學任教,后來在法國遠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進行文學寫作。埃爾諾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壇享譽盛名。
1974年,安妮 · 埃爾諾以自傳體小說「清空」開啟文學創(chuàng)作,1984年,她的另一部自傳體作品「一個人的地方」獲得勒諾多文學獎,其代表作還有「悠悠歲月」、「空衣櫥」、「恥辱」、「位置」、「一個女人」等。
“生活并不能支配什么。它不會自己書寫自己。它是沉默的、無形的。書寫生活,就是要盡可能地接近現(xiàn)實,而不是發(fā)明或改造,就是要把它鐫刻在形式里,鐫刻在句子里,鐫刻在詞語里。”
作為一個作者,她在其作品中的語氣大多是平淡溫和的敘事體,從不運用過分夸張的修飾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華美詞藻。她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潺潺的泉水,自上而下緩緩流入讀者的心中,然后,書中人物的真實世界在此之中慢慢展開……
「衛(wèi)報」記者在2019年采訪埃爾諾時就指出,埃爾諾寫作時必須明確保證所寫的一切都是準確和真實的,「這包括了屬于某個特定時代的精準用詞,一首歌的歌詞,一件套頭衫的準確顏色」,對所書寫文字的精確度和準確度的要求之高的確非常少見。
相比于一個「作者」,也許「社會學家」可能更適合安妮 ·埃爾諾一些。在她看來,作品的文學性固然重要,但它必須要講述一個時代的故事。所有的情節(jié)和描述以及人物的構(gòu)造必須要準確把握當下時代的脈搏。「真實」是安妮 ·埃爾諾在其作品中尤為重要的特點。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17位女性得主,安妮·埃爾諾被瑞典學院評價為「她相信寫作的解放力量。她的作品毫不妥協(xié),用平實的語言將一切講得清清楚楚。在她的作品中,埃爾諾始終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了一種在性別、語言和階層方面有著強烈差異的生活。她成為作家的道路漫長而艱辛」。
不可否認,安妮·埃爾諾作為一名女性,她的女性視角在寫作時給她作品在無形之中帶來了一種獨特的視角。
性別、階級是她作品中無法回避的兩個主題。女性視角對于世界的解讀以及女性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經(jīng)受的遭遇都是安妮·埃爾諾寶貴的寫作資源。「一個女人的故事」正是安妮·埃爾諾對母女關(guān)系、現(xiàn)實與夢想的關(guān)系的別樣敘述。在母親死于阿爾茨海默癥后,作者開始了一場非同尋常的「旅行」,她想要嘗試尋找那個「真正的女人」,一個在「女兒」這個身份之外的女人。其中探討了母親和女兒之間既脆弱又堅固的情感聯(lián)系,以及我們面對終將逝去自己所愛之人這一殘忍命運的事。整篇作品遵循安妮·埃爾諾的風格——平靜之中藏有巨浪。看似平淡日常的敘述之下,是令人深刻反思的社會議題。
作為關(guān)注社會議題和女性議題的作家,埃爾諾常常在采訪中提及波伏娃對自己的影響,埃爾諾也曾將自己的第一本書和第二本書寄給過波伏娃。
另外,安妮·埃爾諾的另一本小說「正發(fā)生」,經(jīng)由法國導演奧黛麗·迪萬 (Audrey Diwan) 將其改編為電影,并于2021年9月6日在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映后獲得最佳影片。
其實,無論是看似應(yīng)該擁有嚴肅、冷靜面孔,實則對熱愛之事傾盡熱情的科學家卡羅琳·貝爾托西,還是現(xiàn)實中擁有一張優(yōu)雅知性的面龐,卻憑借著執(zhí)著的勇氣和敏銳的洞察力書寫下一部又一部令人感嘆的「社會啟示錄」般作品的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她們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將人們對「女性」、「職業(yè)」的刻板印象推翻,樹立起另一種獨特、真實且生動的「三維立體」女性形象。
借由她們,我們知道:冷靜與搖滾之間,夢想與現(xiàn)實之中,人生的維度在上升,一切皆可跨越。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yè)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jīng)濟整合營銷|數(shù)據(jù)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jīng)濟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