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PLP 夏天
風云變幻。
伴隨著一代賭王的去世,澳門的博彩牌照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競爭。
曾經,賭王家族好不得意,澳門的博彩牌照有6張,卻有三張在賭王家族當中,分布在金沙、銀河、永利、澳博、新濠國際、美高梅的手中。
然而,2022年,在新一輪的澳門博彩牌照競爭當中,何氏家族卻并不樂觀——2022年9月,新一輪澳門博彩牌照競標初審開始,在遞交競標書的現場,賭王二房一脈的代表人物何超瓊、何超鳳、何猷龍姐弟三人悉數到場。他們分別代表著美高梅、澳博、新濠國際來參與博彩牌照的招投標。
只是一切并不樂觀。
目前,一共有7家正在爭奪這6張新的博彩營業牌照,分別是GMM、銀河、美高梅、永利澳門、澳博、新濠博亞和金沙中國。
尤其是來自馬來西亞賭王家族林國泰,作為云頂集團的代表,目前也派他的家族成員前來競標澳門的新一輪6張博彩牌照的其中一張,而且表現出勢在必得的狀態。
澳門博彩業的變局在即。
如同澳門博彩業一樣,其實,在投資圈也開始上演了現實版的“澳門風云”
投資圈大變局:權利反轉,投資人圍著創業者轉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投資圈不僅是創業的人,投資的人發生了變化,就連活動的場地也發生了變化,近期,不少投資人都去了新加坡。
為啥投資圈紛紛跑向了新加坡呢?
因為LP爸爸發生了變化,眾所周知,有錢的富豪,比如某撈的老板近年都活躍在新加坡,于是,圍繞著這些富豪,投資人也不得不發生了位置轉移。
這當然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則是如今的投資圈已經不是他們的舞臺了。
在中國,經過30年的風云變幻,投資圈早已經經歷了三波大洗牌。
話說,早在90年代末,20世紀初,在中國做投資的還真不是美元基金的天下。
那個時候,港資,臺資伴隨著產業的轉移及變化紛紛北上大陸淘金,這一點,與房地產如出一轍。
君不見,東方廣場的背后不是港資嗎?
還有,那個時候,中國的電子產業剛剛發展,來自臺資的宏碁、還有富士康如火如荼,于是,其背后的投資機構也紛紛北上來中國大陸投資,這成為中國最早的投資圈,在這些人的努力下,中國有了長城飯店,有了星巴克,也有了最早的中芯國際。
此后,伴隨著中國產業的發展,到了2005年,2006年,在中國互聯網造富運動下,美元基金開始大筆進入中國,包括德豐杰、德同資本、紅杉資本、KPCB紛紛來中國淘金。
因此,可以說,在這些美元機構的助力下,中國的創投圈開始形成了真正的第二代投資人。
那個時候真的是投資圈的黃金時代,全民創業,在全國都掀起了一股創業浪潮,那個時候,投資人的地位要多高多高,吃飯有人請客,出門都是專車接送,美女帥哥作為甲方好不得意,創業者可以說是圍著投資人團團轉。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投資機構的本職是投資獲利,而這第二代投資人他們趕上了中國互聯網大潮的崛起,也見證了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潮起潮落,伴隨著這個產業的發展,這些機構也收獲了最大的時代紅利,功成名就,同時也用時間換取了不菲的回報,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這些投資機構也是風起云涌,在LP的支持了不斷上演分崩離析以及組合、再組合。
當然,這些機構的創始人也從30歲-40歲的中年人一下成為50歲-60歲的中老年人,他們屬于時代人物,也在時代的發展當中落幕。
而目前跑去新加坡的恰是第二代投資人而已,中國成就了這些人,只是這些人帶著財富去了新加坡,有美元基金歷史的原因,也有中國的產業舞臺不再屬于他們的現實原因。
那為啥第三代投資人沒有一窩蜂的跑到新加坡呢?
因為在中國才是這些投資機構的舞臺,而第三代投資人才剛剛登上歷史的舞臺而已。
這些第三代投資人在中國默默無聞的做投資還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他們本就生于中國,成長于中國,恰好,他們從事的是科技研究與投資,或者從科技機構、企業出來,在中國科技創新的年代,他們也迎來了最好的發展舞臺及時代,他們的事業根植于中國,緣何會選擇此時離開?
第二個原因是,這些人了解中國,懂中國的發展,也對中國有濃厚的感情,他們認為中國還有更大的發展機會。
第三個原因當然是他們還沒有積累到足夠的財富,還不能實現今天新加坡、明天西班牙的財務自由。
不過,相比起創投二代的黃金時代,第三代投資人的遭遇可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基本上都投資人圍著創業者轉,估值,創業者說了算,如果投資價格要就協商一下,對不起,沒門,甚至BP都不帶給你看看的,愛投不投,簽了保密協議再說的,為啥權利如此反轉呢?
答案也非常簡單,就是現在創業者是一個稀缺物種,人家本身或者就有一定財富積累,或者本身就有一定技術門檻,說白了就是有兩把刷子才出來創業,創業者數量稀少,說白了就是供小于求,而投資人則是大把大把的存在,這個時候投資人就得競爭上崗了,要么價格有優勢,要么您能給人家帶來了其他價值,比如渠道,比如供應鏈,總而言之,您要么是產業資源,要么就是資本資源多多,否則的話,100個人爭奪一個創始人,憑啥輪到您來投資的?
而在第三代投資人當中,經過過去歷年的洗牌,基本構成已經形成為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投資機構,也有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產業企業,還有一批立志報效祖國的海外科研人員,畢竟人家懂技術。
在近幾年的硬科技主題下,這些人開始走上了歷史舞臺,而顯然,這個主題并不適合第二代投資人,他們也只能選擇了悄然落幕。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或許,投資圈跟任何行業一樣,也同樣有屬于自己的生命周期。
投資圈誕生了一個四合院基金
如果各位親實在無法理解這個風云變幻的話,那么,GPLP君舉某個基金的案例來講一個這個變化的過程。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p>
這不,這不,創投圈還誕生了一個四合院基金。
該基金曾經在投資圈當中算是一個非常知名的基金,脫胎于某個大型公司,當然,第一代投資人也是從公司出來各種拼搏,最終經過努力,在第二只基金、第三只基金當中成功獲得了美元LP的認可,一下子沖擊到了一線、一線半的位置。
只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伴隨著老一代投資人的離去,退休的退休,出來單干的單干,比如,這家基金就分拆出來了三個不同方向的基金——一個是做投資互聯網方向的基金,一個是做醫療投資的基金,還有一個是投資消費的基金,能干的投資人大都走了,接下來這個基金該怎么辦呢?
于是,該基金就整合了剩下的投資人,共用品牌及LP,只是,大家各自團隊負責各自方向,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四合院基金”,基金的名聲是隔著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然而,業績則是冷暖自知,當然你不主動找他們,人家絕對對你愛答不理。
所以,你看到了嗎,很多東西依舊在,只是已經物是人非事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