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業評論 田巧云
編輯|葛偉煒
這兩年,格力被關注大多是因為“直播”。這一次,“預制菜”取而代之。
上月初,在珠海預制菜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格力掌舵人董明珠對外宣布,格力將成立預制菜裝備制造公司。
有別于陸正耀和羅敏從C端入局,董明珠聲稱將從產業鏈的上游入手,即研發生產、運輸、銷售預制菜相關設備,為預制菜產業提供技術支持。
在外界看來,從家電到預制菜似乎有些突然,但了解董明珠和格力這些年的經歷之后,就會發現此舉也在意料之中。
為什么格力這么愛折騰?過去的那些年,格力都干過哪些事?這一次格力能成功嗎?
主營業務的焦慮
好空調,格力造。
這句只有6個字的廣告語,既是格力的自信和定位,也是這么多年來不少消費者心中對格力的評價。
在國內空調品牌中,格力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提到格力,基本上就等于好品質,當然,也等于高價格。
作為消費品,電器產品的價格和絕大多數其他制造業商品一樣,其構成一是研發生產環節的成本,二是渠道營銷環節的費用。
格力在研發和生產方面的投入幾乎不用懷疑。尤其是前者,其專利數量十分驚人。截至2022年6月,格力電器累計申請國內專利100030件,專利授權量達到57683件。
然而,近幾年,隨著上游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以及消費環境的變化,家電業進入增長疲軟期。焦慮,成為全行業的主基調。
據奧維云網(AVC)推總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家用空調全渠道零售額同比下降 15.3%,零售量同比下滑20.9%;國內冰箱行業累計零售量同比下降5.5%,累計零售額同比下降3.4%;洗衣機市場累計零售量同比下降9.2%,累計零售額同比下降10.1%。
這其中固然有疫情影響,但更與房產市場的調控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不無關系。
格力今年發布最新財報顯示,上半年營收為952.2億元,同比增長4.58%;歸母凈利潤114.66億元,同比增長21.25%。相比另兩個白電巨頭——海爾和美的,格力營收增幅是最低的。
正所謂成也空調,敗也空調。
從財報來看,格力的營收中有72%以上來自空調業務。當空調行業持續向好的時候,專注固然是優勢,然而,一旦空調行業受到影響,優勢也容易成為業績貢獻的拖累。
一直被外界認為是格力強勁對手的美的,顯然對這個道理領會得更為深刻,早早且低調地進行了多元化布局。
2020年末,美的將原來的四大業務板塊變為五大板塊,除了“智能家居事業群”為C端業務外,其余四個業務板塊均為B端業務。
2021年,美的非空調家電營收占總營收的39%。而最新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的空調業務只占總營收的45%左右。
用美的自己的話說,叫圍繞業務戰略、互聯網戰略、全球化戰略三條主線,由單一產品的制造商,向提供系統集成服務方案商轉變。
相比之下,格力不僅有外患,內憂也在今年暴發了。
依賴于強大的經銷商力量,格力曾坐上空調業龍頭的位置。然而時移事易,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相對傳統的渠道模式成為格力新環境下突圍的枷鎖。
前不久,在渠道變革觸發的利益之爭中,河北以經銷商身份起家的徐自發直接轉投電器巨頭飛利浦的陣營。這一事件本身的影響雖然不至于觸及格力的基本盤,但改革的阻力可見一斑。
造勢者還是追風人
格力不是不想改變。
事實上,在外界眼里,格力是太想改變了。格力“不務正業”的版圖中,有三件事最值得記錄。
第一件是手機。2015年,第一代格力手機正式誕生。同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為977.45億元,較同期下降29.04%。在主營業務下滑的當口推出新業務,當然不是巧合。
實際上,當時的國內手機業幾乎是紅海市場,蘋果、華為、小米、vivo等牢牢占領了高中低端手機市場。業內曾有人質疑格力新業務成功的可能性,但自信的董明珠表示,行業的競爭沒有紅海之說,只要有技術、有創新,就不怕什么紅海。
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格力陸續推出了二代和三代手機產品,但格力手機并沒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術和創新,反而是靠董明珠的開機圖片火了一把。
而在渠道端,格力手機出貨少得可憐。“格力手機出沒最多的地方應該是在閑魚?!币晃?0后消費者稱,自己公司的年會大獎就曾是格力手機,一個同事中獎后轉身就掛到閑魚上賣了。
2020年,格力將手機業務并入格力大松(TOSOT)。大松是格力旗下的小家電品牌,有觀點認為,格力想通過手機及小家電產品,布局智能家居業務。
第二件是汽車。格力收購珠海銀隆,曾經在業界掀起不小的風浪。不少人暗諷董明珠又要帶著格力“不務正業”了。
主要是當時的新能源家用車領域,已經不是一個市場巨大的藍海時代了。2021年底,被收購的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格力選擇繼續銀隆的優勢,發力新能源客車市場。
不過,新能源客車市場并不比家用車市場競爭小,不僅有中通、宇通、金龍“三劍客”把守,在高鐵網絡四通八達以及私家車普及率大大提高的環境下,公路客運的客流本身也呈下滑趨勢。
好在除了車,格力鈦還有鈦酸鋰電池以及氫燃料電池業務。據官網信息,格力鈦酸鋰電池去年出口到了芬蘭,應用于芬蘭的港口自動化系統。
第三件是直播。2020年,董明珠幾乎和羅永浩同時進入直播行業。那一年,也可以說是各個行業大佬下場直播的元年。
不過,和一般直播將產品賣給C端用戶不同,有經銷商暗指董明珠的直播其實是一場“線上訂貨會”。當時,董明珠強調,試水直播的意義并不只是單純賣貨,而是想給更多經銷商以信心,希望能帶動更多經銷商加入直播的行列。
然而,經銷商有沒有因為直播重燃信心不得而知,但格力急于進行渠道變革,直播間和經銷商的價格差,足以令二者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神秘的第二曲線
自然界的規律是,任何事物都要經歷初始、生長、成熟、衰退四個主要時期。企業也如此。
但每個企業都不甘心走向衰退,于是,開辟新業務,尋找第二成長曲線,成為不少企業孜孜以求的目標。但第二曲線又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來自于時間——什么時候應該啟動新的業務?
提出“第二曲線”理論的管理學大師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認為,企業要在現有業務處于上升期時,且頂點到來之前,就要找到第二成長曲線。
回過頭來看,2019年12月18日,格力的盤中最高價超過68元,這差不多是迄今為止格力市值的最高點。從格力的資產凈規模來看,2020年達到歷史最高位。所以從時間角度來看,格力并沒能在最佳時點尋找到第二成長曲線。
接下來看看第二個問題——開啟什么樣的新業務?
從手機、汽車,到電池、芯片以至于直播,格力的每一個動作都有董明珠個人的影子。這個雷厲風行的女強人,在面對任何一種危機時以果敢強勢而著稱。然而,互聯網世界,行業競爭波云詭譎,傳統行業的大鱷也不見得能夠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從今年的財報來看,過去幾年的“不務正業”,并沒有為格力的業績做出像樣的貢獻。2022年上半年,格力952.20億元的營收中,制造業占比達80.18%。單一的空調類產品就貢獻了72.2%的營收,而生活電器、工業制品和綠色能源等其他產品累計占比不到8%。
圖源格力2022半年報
今年,預制菜行業因疫情快速升溫,全國各地也在爭搶“預制菜”的產業風口。珠海作為全國家電企業的聚集地,也盯上這塊香餑餑。格力是珠海的明星企業,自然也不想放過機會。
從資源來看,格力在“制冷”領域有著強大的技術優勢。今年又推出了全冷鏈系列新品,涉及前端產地倉、中轉物流中心、銷售配送倉等冷凍儲藏,遠洋、陸地冷藏運輸,以及與消費者最近距離的冷鏈終端等。這些產品,同時也是預制菜行業最重要的設備之一。
此外,進軍預制菜設備領域,通過向B端預制菜生產商或品牌商提供專業的設備,將有助于緩解空調業務只能依靠C端市場,但市場又陷入滯漲的困境。
同在廣東的家電品牌格蘭仕也加入了競爭。據了解,針對預制菜產品冷凍的特征,格蘭仕推出了預制菜智能烹飪設備——家用及商用版預制菜微波爐,可以將冷凍-18℃的產品迅速加熱到100℃。
雖然從人群來看,格力和格蘭仕服務的人群截然不同,但可以想象的是,預制菜這個被認為有萬億潛力的賽道,一定還會吸引更多形形色色的入局者。
那么,這次率先入局預制菜的格力,究竟會迎來成功還是會失敗,或許只能等待時間揭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