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特斯拉最近似乎有點水逆。
在美股大漲的背景下,特斯拉不僅沒能跟隨上漲,反而大跌了8.6%,市值一夜跌去了7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87億元。
對于特斯拉大跌的原因,市場分析認為可能是跟三季度交付數據有關。
10月3日,特斯拉公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汽車生產與交付報告。數據顯示,特斯拉三季度共生產了36.5萬輛汽車,交付了超過34.3萬輛汽車。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特斯拉三季度交付數量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高達42.4%,但是并不達分析師35.79萬輛的預期。
關于交付量的問題,特斯拉回應稱,隨著產量的持續提升,在物流運輸高峰時段內,以合理成本確保運輸能力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換句話說,特斯拉認為是部分車已經被訂購,只是他們還在運輸的途中,到達目的地就會進行交付。
實際上,對于特斯拉的大跌,市場可能反應有些過度。
從特斯拉的交付數據來看,近些年特斯拉的產能一直在增長,根據統計顯示,從2013年至2022年這十年間,特斯拉三季度交付數量增長超過了62倍。
相關資料還顯示,特斯拉今年前三個季度已經生產了約93萬輛汽車,產量已經和去年全年水平相當了。另外,相關報道稱,今年年中特斯拉對上海工廠還做了升級,每周的產能提高了約30%。根據其二季度財報顯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目前的產能已經超過了75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曾預測2022年的特斯拉的產量將會達到150萬輛。如果今年四季度上海特斯拉超級工廠和柏林超級工廠產能沒有出現意外的情況下,全年140萬輛的目標應該是可以實現的。
目前,產能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越來越重要,產量以及交付數據的提升,是衡量一個車企最重要的標準。因為從價格角度,目前主流的新能源車企價格相差并不是特別的大,蔚來、理想、比亞迪等國產品牌的價格甚至高于很多國外品牌。所以,產能就成了衡量新能源車企的重要標準。
當下,部分造車新勢力每月交付數量大約在一萬輛左右,年產能大約為十萬輛。而特斯拉目前每月的產量約為十萬輛,比亞迪則要更出眾一些。
10月3日,比亞迪披露了9月的交付數量,數據顯示,9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20.13萬輛,同比增長183.07% 。今年1月至9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118萬輛,同比增長249.56%。
但盡管比亞迪交付數量一直處于迅猛增長,但巴菲特的減持依舊給了比亞迪很大的壓力,目前比亞迪的股價仍處于下降通道當中。
我認為未來幾年,全球主要的新能源車企業的產能會進一步的提升,而且頭部車企與腰部車企的分化將會越來越大。按照當下的進度推算,未來五年比亞迪和特斯拉的年產量大概率會突破300萬輛。
但是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隨著滲透率的提升,傳統車企轉型的速度也將會越來越快,隨著豐田、戴姆勒、大眾、通用、福特等車企加速進入新能源車市場,當下新能源車企的壓力會非常大。另外,隨著這部分車企的轉型,市場對于新能源車企業的估值將會趨于合理,如果屆時新能源車企沒有建立良好的護城河,未來的沖擊將會是不可避免的。
綜合而言,對于特斯拉、比亞迪以外的車企而言,這是最后的窗口期。隨著市場環境逐漸趨于穩定,特斯拉的估值也逐漸會被時間消化,一旦特斯拉的估值趨于合理化之后,后來者的空間將會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