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子出行 熊 星
編輯|王 潘
繼6月理想L9發(fā)布之后,9月的最后一天理想打出組合拳,一口氣推出了L8、L7兩款增程式SUV。三款車的設計語言完全一致,配置差異小,直觀差異在于尺寸:從車身到標配輪轂依次變小,成為了產品價差的主要區(qū)分參照。
李想說:L9是180平米大三居,L8為120平米大三居,L7為120平米大兩居。用地產邏輯解釋價差主因倒也十分貼切,L系列目前看上去的確是“按面積賣車”。
除去即將退場的理想ONE,L系3款車型已經亮相,加上還未露面的L6,理想汽車從單打獨斗正式過渡到了“家族添丁”階段。
發(fā)布會上,李想把理想ONE比作理想汽車的“盤古”,贊頌其功績。接著李想出人意料地推出了第二款新車,大家才猛然明白,“盤古”的結局才是李想更想強調的:沒有犧牲,怎么開啟理想的家族化新時代?
BBA、大眾、豐田、特斯拉、蔚來、小鵬等等,采用家族式策略建立產品矩陣是如今主流,除了提升品牌識別度,更重要的是在開發(fā)、售后、零部件通用率等層面實現降本增效。對于常常眺望蘋果的理想汽車而言,iPhone4只是華麗的開場,iPhone成為系列產品才是成熟的標志。
華為被理想“包圍”
理想兩款新品,直指問界。
賽力斯銷量慘淡草草收場之后,繼任者問界保持了定價上的相對克制。在“有志”車企們陸續(xù)上攻30萬+的時期,問界M5起售價僅25.98萬元,儼然不符合華為在手機界的高端定位。
并且,問界在M5月銷量逐漸穩(wěn)定在萬臺左右過后,才按部就班推出了起售價31.98萬元的M7,與即將退場的理想ONE還保持了3萬元的入門距離。
或許,攜手長安和寧德時代一度讓華為看到了產品更有價格說服力的希望,然而阿維塔上市前,華為手上仍舊只有問界一個拳頭產品,正面抗衡理想只有M7。
問界的處境有點類似之前的理想,被對手“包圍”。31.98萬-37.98萬元的M7,首尾加兩萬即為理想L7、L8的覆蓋范圍。而L7 Pro版與M7中配(四驅豪華版)、L7 MAX版與M7高配(四驅旗艦版)售價完全一致,行成對位競爭。
三款車型為增程式,其中僅有M7入門款的動力為272匹馬力,其余都是完全一致的動力參數:330kW/449Ps/620牛米。具體的動力表現,理想兩款車均為零百5.5秒,M7入門款為7.8秒,中、高配均為4.8秒。具體到四款對位競爭的車型來說,L7在動力表現上不如中、高配M7。
雖然理想強調家用,但發(fā)布會上李想自豪地宣布L7對比ONE零百提升了1秒,可家用定位并不過分追求動力,仍然與M7存在些許差異。
L7整備質量并未公布,從軸距、車寬上看,與L8完全一致,僅在車長和車高上分別小了30和50mm,參照后者2480KG的體重和相似的零百加速時間,L7極大概率體重在2400KG以上,而M7則為2450KG,重量在一個水平且雙方都是標定加注95號汽油,理論上油耗應該也在同一水平。
而L7軸距達到3005mm,比M7的2820mm長了185mm,在車寬和車長略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理論乘坐空間會明顯優(yōu)于M7,“120平米的大兩居”體現出了優(yōu)勢,這也深諳國內消費者用車痛點。
不止如此,理想ONE吸引眼球的“屏幕陣列”在L系列上發(fā)力更猛,持續(xù)在業(yè)界保持屏幕數量的優(yōu)勢。L7不僅比M7多了副駕屏,還有第二排娛樂屏,除了影音娛樂還可作為Switch等游戲主機的擴展屏。不僅是M7不具備的功能,就算相比特斯拉內置硬件以提供游戲性能的思路,理想的“擴展屏”也更具可持續(xù)性。
在迎合消費者不同需求層面,理想L7相對更為細致。而購買華為的用戶,很大一部分是奔著華為全家桶來的,除了主觀性很大的車機系統(tǒng)UI、操作邏輯、APP實用性等等,華為的智能駕駛方案可能是一大賣點。
去年憑借室內無人駕駛1000公里出圈的華為自動駕駛早就喊出了業(yè)界第一的口號,結合華為在5G、芯片等相關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技術流派的硬核形象是其它廠商難以具備的。盡管李想在發(fā)布會上花了很多時間一一介紹其自動駕駛技術,短時間內也不一定被大多數人認可。
在自動駕駛輔助上,理想與華為有沒有差距目前還不重要,兩者都只能在車與路不能協(xié)同、法律法規(guī)尚未完全放開的現實背景下,通通被劃分為L2級別,目前的算力和硬件冗余具備一定期貨屬性。
在產品層面,L7與M7定位不同,參數各有側重,面對來勢洶洶的理想L7、L8,問界M7懂車帝車友群已經喧囂,套殼東風風光IX7被舊事重提,轉單者眾,用戶情緒將蔓延至渠道,最終品牌受損。問界后續(xù)是新增不同配置車型迎戰(zhàn)或漠視旗艦產品現狀,意味著華為推翻自己或放任剛有起色的品牌,這是兩難問題。
發(fā)布會上,李想表示L9車型9月銷量已經破萬。作為全新家族系列打頭陣的產品,L9一出場就能達到理想ONE大部分時間的月銷量水平,反映了消費者對貴了11萬似乎并不非常敏感。而起售價二十多萬的M5月銷量在萬輛水平,三十萬以上的M7上市兩個月的銷量僅為1100輛、2668輛。
華為在汽車市場溢價受阻,或許與其進階路線有關。
旗艦L9在先,L8、L7在后,理想以升維的方式布局降維的產品線,好處顯而易見:說服力更強。這已是被特斯拉、蔚來等廠商屢試不爽的策略。而問界M5在前,M7在后,如果不像理想一樣推翻重來,那將是與傳統(tǒng)車企一樣的以低打高進階路線,并且40萬以上,已被理想L9捷足先登。
理想面臨“晚高峰”
理想在三個方面搶時間:增程式周期、盈利能力、資本的耐心。
一口氣兩款、3個月內共推3款新車,理想突然加快節(jié)奏,在于外部壓力增大。上半年小鵬摘得新勢力銷量半程冠軍、同比增長124%,理想第三,同比增長僅100%。比亞迪上半年新能源銷量同比增漲314%,并且基數達到24.66萬輛,而吉利同比增長接近4倍......
面對傳統(tǒng)車企反攻,以及各方勢力接連涌入賽道,新能源下半場車企們的生存環(huán)境將進一步紅海化,還未穩(wěn)定盈利的新勢力不得不搶時間。
在L9以前,理想無疑是行業(yè)“異類”,雖然單品單配置的策略被市場肯定,但覆蓋面狹窄是短板,2018至2021四年,理想分別虧損15.32億元、24.38億元、1.517億元、3.2億元。
看上去,理想的虧損幅度不大,但今年Q2理想虧損達13.92億元,在疫情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因素作用下,蔚小理中竟然只有理想刷新了單季虧損記錄,產品單一的問題難辭其咎,這是理想加速推新的重要內因。
今年Q2財報電話會議中,總裁沈亞楠已經確認了理想ONE的訂單數量在減少。緊接著7月的數據果然印證了其判斷,8月跳崖式下降雖包含消費者對迭代的觀望期,但理想ONE接近三年的服役,產品已經缺乏新意。
新涌入賽道的問界、阿維塔,加上小鵬G9,都在理想ONE的價位附近落子,帶著對新能源車型的新思考和新技術,無不反襯出理想ONE的問題:急需迭代。不再堅持單品策略或許是李想扭虧為盈的關鍵一步,然而這一步現在看來有點晚,賽道已然擁擠,理想就像碰上了“晚高峰”,而趕時間的辦法目前看來是加速搭建產品矩陣。
目前已知的配置,三款車最明顯的差異為尺寸、座艙格局、智能化配置,MAX版本在攝像頭、揚聲器數量上都有優(yōu)勢,并且配備了激光雷達,而L9則在此基礎上,獨有負離子發(fā)生器、車載冰箱等配置。總而言之,核心的電池容量和增程器乃至屏幕數量都是一模一樣。
根據李想提供的數據,L9投石問路取得了開門紅。理論上產品力相近的理想L8、L7也有可能月銷量破萬,如果L6起售在30萬出頭,整個L系將完整覆蓋30-45萬價位,4臺SUV也是這個價位段布局最多車型的新勢力產商,并且?guī)е鳯9的“爆款基因”。
另外,理想用“套娃”明確透露了態(tài)度轉變:理想不再是產品單一的廠商。產品矩陣向其他車企靠攏,產品方向保持獨特見解,少了幾分年少輕狂的激進,多了幾分成熟穩(wěn)重,也許,對偏執(zhí)于簡單直接的用戶來說“理想變了”,對更注重效率和實際收益的資方來說“理想變得實際了”。
自6月底至今,理想每股價格約從40美元跌至25美元,跌幅接近4成,市值也從400億美元跌至243億美元左右。理想是一家汽車制造商,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產品“奔跑”的同時,也需要跑贏資本的耐心。
李想在發(fā)布會上雖然只字未提首款純電車型,但再次提到了其高壓純電平臺。即便暫時無法跟消費者產生關系,不過搶時間、抓眼球,理想需要盡可能“秀肌肉”。
前不久,兩桶油與上汽和寧德時代合作。換電賽道終于在多次政策后喜迎國家隊站臺、巨頭牽手,大概率會成為新能源汽車主流模式之一,純電、混動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主流。
只有增程式,一直處于巨大的爭議中,但理想ONE成功地用產品力緩沖了一部分質疑,L7、L8全新的科技屬性與豪華配置,在加入四缸增程器后很容易轉移消費者對增程式的注意力。
畢竟在純電車型到來以前,增程式依舊是理想唯一,L7、L8以及隨后的L6都會以“Pro在頂配,MAX在云霄”的思路支撐理想前進。雖然推出多款車型、配置由單變雙,理想顯得“現實”了一點,但的確是一次目標明確的轉身。
美團王興在朋友圈則把對理想的肯定上升到了另一層面,“過去二三十年,中國高端車市場一直是德系BBA”,接下來的兩三年就要看理蔚華了。不管哪家贏,中國都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