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劉子象
籠罩泰國政壇一個多月的總理去留疑云終于塵埃落定。
9月30日,泰國憲法法院以6比3的投票結果裁定,總理巴育可以繼續任職。法院認為,憲法中的8年任期限制是在巴育上臺后才生效,該條款不能追溯適用,因此,巴育的總理任期從2017年4月6日,即現行憲章頒布之時算起。
8月份,反對派議員質疑巴育的總理任期已超過8年,要求憲法法院裁決。在裁決結果出來之前,巴育的總理職務被暫停,副總理巴威代其執政。
反對派認為巴育的任期應從他在2014年通過軍事政變上臺后算起,今年8月底他的任期已滿8年。巴育支持者則認為應從其在2019年通過選舉正式贏得總理之位算起,或者從2017年任期限制條款生效之時算起。
最終的裁決支持了巴育的立場。目前的情況是,巴育至少可以在明年的大選前繼續工作。如果他在不久后的大選中再次獲勝,他可以繼續執政至2025年4月。泰國最遲將于2023年5月7日舉行選舉。
反對派認為裁決“令人失望但是符合預期”。裁決結果出爐后,反對黨為泰黨發表聲明表示“不同意”,并堅持認為,根據憲法,在現行的2017年憲法頒布之前成立的內閣仍然是合法有效的內閣。聲明還表示,裁決結果表明憲法法院是時候進行改革,以建立“適當的制衡機制”。
另一個反對黨前進黨對裁決表示失望。該黨領袖Pita Limjaroenrat表示這是憲法法院“第三次拯救巴育”,他認為當前憲法是巴育上臺后的產物,呼吁就新憲法組織一次全民公投。
日本關西外國語大學和平與沖突研究副教授Mark Cogan表示,法院最終裁決巴育任期始于2017年,這樣的結果將“在政治上造成最小的損害”,并允許巴育“平穩過渡”。
美聯社稱,泰國司法機構,特別是憲法法院和軍方是保守力量和君主制的捍衛者,早前經常作出有利于政府的裁決,因此這一結果“符合普遍預期”。
朱拉隆功大學的法律講師Khemthong Tonsakulrungruang說,在過去十年中,人們對法院的信任已經“持續且相當一致”地下降。他在判決結果出來前表示,這種可預測性對法院的聲譽不是很好。
鑒于2020年泰國曾爆發針對巴育及其政府的大規模抗議,當局擔心裁決或引發新的抗議。裁決結果宣布前,法院加強了安保工作,部署了300名警察。
不過,現場的抗議人群并不多。《曼谷時報》稱,當天下午約30人響應號召,在曼谷市中心舉行示威,譴責裁決結果,然而,當天晚上他們就已散去。幾個反政府抗議團體呼吁人們從10月1日至10月7日穿上黑色衣服,以“哀悼泰國未來的死亡”。
分析人士認為,已經逐漸平息的反政府抗議可能會再次抬頭,不過預計不會達到2020年的規模。泰國烏汶大學政治學系主任Titipol Phakdeewanich表示,反對黨預計不會投入太多精力進行大規模抗議動員,因為他們擔心這可能為軍事干預提供借口,從而引發另一場政變。所以,反對黨更可能將精力投入到即將到來的大選中。
瑪希隆大學政治學副教授Punchada Sirivunnabood也認為,這一裁決對明年的選舉有重要影響,預計將保證巴育本人或者他的人民國家力量黨(Palang Pracharat)在大選中的再次獲勝。
然而從目前的人氣來看,巴育可能難以獲勝。在動蕩的泰國政壇,幾十年來已經發生了十多次政變,巴育目前已經是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之一,然而民調顯示他的受歡迎程度正在下降。
8月初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希望他下臺,而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應該等待法院做出決定。另據9月份泰國國家發展管理局對25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只有10.5%的受訪者支持巴育。
政治分析家Ken Lohatepanont說,即便兩年前的大規模抗議已經平息,但是關于巴育的“不民主、較差的經濟表現以及在掌權八年后的選民疲勞等”不滿情緒仍然揮之不去。
另外,他的人民國家力量黨面臨著主要反對黨為泰黨的激烈爭奪。為泰黨由巴育的主要競爭對手、前總理他信及其家族主導。
目前,人民國家力量黨尚未提名總理候選人,不過巴育本人已暗示再次競選。
據當地媒體報道,巴育的法律顧問Wira Rojanawas透露,巴育將于10月3日正式返崗,恢復總理的全部職責,他同時敦促批評者尊重法院的判決。
裁決結果出來后,巴育本人在社交媒體上向法院表示敬意,同時表示返崗后要大力推進發展項目。他表示,在被停職的一個月里,意識到需要利用任期內的剩余時間來推動重要項目的實現,他承諾將進行大型基礎設施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