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菁華
300米的井下,智能化采煤設備自主割煤;5G網絡全面覆蓋,傳感數據、視頻信息、參數控制信號高速傳輸。
在位于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37公里處的桌子山煤田西翼,具有百年采礦史的老礦井——老石旦煤礦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日前,界面新聞記者來到老石旦礦區,在煤礦地面調度室看到,通過5G專網,不用下井,全景工作面大屏幕清晰顯示了采煤工作面以及設備運行狀態的實時情況,工作人員在調度室就可操控地下的采煤設備。

老石旦煤礦是有著近70年建礦史的傳統煤礦,于1965年建井,1970年5月投產,隸屬于國家能源集團烏海能源有限公司,設計生產能力150萬噸/年。
老石旦煤礦副礦長賀新田告訴界面新聞記者,該煤礦在2019年進行了技改。技改之前,礦井設備十分陳舊,連自動化的水平都沒有達到。應用5G無線通信網絡后,礦井直接過渡到智能化,“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老石旦礦區長約7000米,寬2000米,井下地質條件復雜。智能化改造前,該礦使用3G通信系統,井下人員之間只能簡單通話,難以與地面工作人員保持緊密聯絡。同時,主運系統巡檢及掘進、綜采工作以人員現場操作為主,存在安全隱患。
“礦區的5G技術應用,把煤礦工人從危險的環境和繁雜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轉向設備巡檢、設備參數調整等更加安全的工作,”賀新田介紹稱。
“例如,綜采隊人數從過去的110人減為68人。”老石旦煤礦綜采隊隊長李偉偉表示。
界面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老石旦煤礦井下共安裝5G基站45套,實現地面和井下5G信號全覆蓋。固定崗位100%實現無人值守,節約人工成本2700余萬元,采煤設備開機率提高九個百分點至95%,原煤生產成本降低約20%。
中國5G技術進入規模化應用期。據工信部今年7月公布的信息,中國5G應用已覆蓋國民經濟40個大類,包括礦山、港口、醫院、工廠、電網等,其中5G在全國200余家智慧礦山等到應用。
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加快能源領域數字化轉型,實施煤礦等領域設備設施的數字化建設與改造。
國內煤礦行業的5G融合已取得明顯進展。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牽頭編制的《5G+煤礦智能化白皮書(2021版)》顯示,煤礦5G融合已由早期的視頻傳輸拓展至遠程操控、虛擬交互,極寒天氣5G專用基站、多種礦用5G終端等設施部署。
但5G技術在煤礦的普及率仍然較低。以煤炭大省山西為例,根據山西官方公布的數據,截至去年底,山西全省擁有煤礦890座,累計24座煤礦實現5G下井,5G普及率約2.7%。
賀新田告訴界面新聞,5G技術非常契合煤礦生產的實際需要。5G信號的覆蓋實現了全景工作面實時漫游巡檢,井上調度人員可以查看井下回傳的工作畫面,掌握礦工位置,對主運皮帶運行狀態進行監測。
“井下環境嘈雜,基于5G網絡的智能在線監測系統,比人工監測更精準。”他補充稱,5G單兵裝備系統中的智能礦燈,能滿足井下照明,也能實現井下人員精準定位、語音視頻通話、巡檢輔助、倒地報警等,在業務溝通和應急救援方面非常實用。
除煤礦開采外,傳統火電廠也在運用5G網絡,以加速推動少人化、無人化運營。
界面新聞記者在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廟鎮的國電雙維上海廟電廠(下稱雙維電廠)看到,在5G網絡之下,智能巡檢機器人在輸煤廊道、升壓站等重點區域全天候巡檢,替代人工并及時發現隱患。

“全廠生產區域5G網絡覆蓋率達98%以上,覆蓋深度從地下10米至高空300米,滿足了廠區內各項智能化設備的網絡需求。”雙維電廠工作人員魏銘毅介紹道。
雙維電廠隸屬于國家能源集團內蒙古上海廟發電有限公司,是國內在建最大百萬千瓦火電項目,擁有四臺100萬千瓦超超臨界間接空冷燃煤發電機組,目前已有兩臺投運,是“西電東送”工程發展戰略的重要工程項目之一。
化工原料在儲存過程中,跑、冒、滴、漏的現象時有發生,傳統電廠普遍存在巡檢效率低、質量不穩定的缺點。
國家能源集團內蒙古上海廟能源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志強表示,建設智慧電廠目的在于全方位提升工程項目管理水平,防范現場作業安全問題,輔助、保障工程建設進度與建設質量。
馮志強告訴界面新聞,雙維電廠全廠共四臺機組,300人即可完成工作,“無人巡檢、少人值班,是雙維電廠的一大突破。”此外,該電廠具有三維可視化、無人機聯動、燃料自動化生產的特點。
界面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雙維電廠煤場的建設采用了激光盤煤、斗輪機無人值守等技術,結合燃料信息,準確統計煤場的進、存、耗。將進存耗與盤煤數據整合,使得存量、煤種、煤質、礦點等信息與三維模型統一展示。
此后,系統配備原煤倉體積監測裝置等依據信號內容,計算出取煤位置及煤量,并啟動斗輪機,從而達到智能加倉的目的。

在來煤驗收環節,此前都靠人工檢驗,目前,雙維電廠運用皮帶自動采樣裝置,實現了煤樣自動封裝成桶,5G無人送樣小車智能裝卸,燃料采樣、制樣、存儲、化驗、管理全過程機器人無人操作和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