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能源新媒 武魏楠
當地時間9月26日,俄羅斯和歐洲之間輸送天然氣的主要管道——北溪1號和北溪2號遭到多處破壞,泄漏區域發生水下爆炸。
在近1年的俄烏沖突和歐洲能源危機中,北溪管道被頻繁提及。而如此激烈的狀況出現在北溪管道上,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北溪管道的爆炸會對歐洲能源危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所有人都聚焦的歐洲過冬,會出現怎樣的形勢?未來若干年,歐洲的天然氣進口怎么辦?
爆炸對當下影響不大
事實上,在北溪管道發生爆炸事故之前,俄羅斯方面已經徹底切斷了通過北溪1號管道向歐洲的天然氣出口。當地時間9月2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主渦輪機泄露”為由宣布“無限期”關閉向歐洲輸氣的“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而北溪2號則是根本沒有投入正式運行。
因此,在歐洲與俄羅斯關系沒有得到根本性緩解的情況下,北溪管道爆炸對歐洲能源供給的現狀不會產生影響。
甚至我們可以大膽預測,今年冬季俄歐關系都大概率不會緩和,所以北溪管道本就沒有太多重啟的可能性,所以爆炸對歐洲過冬不存在影響。
歐洲準備好過冬了么?
早在夏季來臨之前,歐洲就開始為今年冬季天然氣供給短缺做準備,要求各國將天然氣庫存提高到80%以上的水平。
截至目前,歐洲已經基本完成這一目標,德國的天然氣庫存已經超過了90%。
但這也絕不意外著歐洲就能夠安然地度過這個冬天。
歐洲的天然氣儲氣庫規模大多依據以往的天然氣供需情況而建設,并非基于當前能源危機的情況而建設。
從過去5年歐洲天然氣庫存的情況來看,每年的庫存高峰都在10月~11月之間。而今年的庫存量并沒有比5年的平均值有著明顯的提高。即便是在最后的1個月時間里,歐洲各國拼命加強儲氣,可能也沒有辦法突破儲氣能力的物理上限。
從過去幾年歐洲過冬的經驗來看,在北溪1號管道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歐洲出秋褲水平達到極限也會出現一定的價格上漲,也即供需偏緊的問題。
那么在北溪1號管道徹底停擺的情況下,歐洲的天然氣短缺一定會更加突出,甚至不排除歐洲出現停供、配給制等極端情況。
組合拳有用么?
為了安穩地過冬,歐洲可以說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藝。
當地時間本周五,歐盟國家能源部長將開會討論能源價格飆升問題。法國、意大利等國呼吁對天然氣價格設置上限,而德國、丹麥、荷蘭等國則表示反對。
本周四,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到2024年,德國政府將投入2000億歐元應對能源危機,并為部分能源價格設置上限。
根據最新數據,德國9月份通脹年率初值為上升10.9%,高于前一個月的8.8%。這是自1999年歐元誕生以來,這個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首次出現如此大幅度的物價增幅。
除了號召全社會節約能源、降低用能成本,歐洲各國還在想方設法地找到新的進口來源。
在危機爆發之前,歐洲天然氣進口中有將近一半來自于俄羅斯。此外,非歐盟國家挪威也是歐洲天然氣的主要供給國。在這之后才是阿爾及利亞、卡塔爾、美國等國家,但最大的比例也不超過10%。
現在,找天然氣成了歐洲國家的外交主旋律。法國主動修好與阿爾及利亞的關系,德國總理剛剛結束了中東之旅。很多產氣的非洲國家也一下成了歐洲的座上賓。
但歐洲的一系列舉措要么短期難以見效,要么可能會有“后遺癥”。
找LNG是替代俄羅斯管道氣的直接手段。但歐洲此前LNG接收站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就算臨時開建,也要1~2年才能建成投產。到那個時候危機是否會已經緩解甚至結束了呢?
而且歐洲缺乏LNG長協,多以LNG現貨方式購買。現貨市場的供給本就不多,此次阿聯酋與德國在25日達成能源供應協議,阿聯酋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今年將向德國“專供”一批LNG,數量為13.7萬立方米,能量相當于137萬千瓦時。根據媒體測算,這還不及俄羅斯通往德國的“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2月1日一天的輸送量。
而且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時候,現貨LNG價格非常昂貴,雖然可以緩解歐洲缺氣的硬缺口,但對于抑制通脹可以說沒什么作用。
此外歐洲意圖限制價格上限的方式也有較多爭議。部分歐洲國家反對就因為可能會因為抑制價格導致需求上漲,進一步加劇短缺。從合理的角度來看,似乎改革市場機制是比較治本的方法。但這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謂是“遠水難解近渴”。
俄氣時代的物理終結
如果北溪管道沒有被破壞,歐洲與俄羅斯關系緩和、俄氣重新進入歐洲還存在理論上的可能。但現在的情況可以說是極端惡化,水下的爆炸性破壞對于管道的維修難度很大。不僅費時費力,還需要支付較高的成本。
這也就意味著,歐洲與俄羅斯的關系不僅僅需要緩解,可能要重修于好的狀態下,才有可能讓北溪管道重新回到它原本設計的樣子。
對歐洲來說,苦日子可能不僅僅是眼下的冬天。彭博社此前報道說,俄羅斯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將其管道天然氣出口量削減約40% 。莫斯科將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將天然氣出口量削減至約1252億立方米,這可能會加劇歐洲的能源危機。這低于今年估計的1420億立方米。
全球供給如果大幅度減少,但需求沒有太大變化,就意味著整個市場會出現嚴重的危機,而不僅僅是歐洲。
Rystad Energy近期的研究認為液化天然氣將成為歐洲的主要天然氣來源,到 2030 年將滿足其一半的需求。而美國會成為歐洲最大的LNG供應商。
對于俄羅斯來說,出口轉向幾乎是必然的。此前俄羅斯能源部長亞歷山大·諾瓦克表示,輸向中國的西伯利亞力量管道2號有望替代北溪管道。
目前,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按照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設。目前北段、中段均已建成投產;南段計劃2025年全線貫通。貫通后,最大輸氣能力可達每年380億立方米。
而正在計劃中的西伯利亞力量管道2號會大大加強俄羅斯與中國的天然氣貿易,也可能是俄羅斯繼續在全球天然氣市場占據重要地位的支撐。
來源:能源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