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菁華
隨著閩粵聯網工程竣工投產,廣東、福建兩省實現了電力余缺互濟應急互備。
界面新聞自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南方電網)獲悉,9月30日,閩粵聯網工程正式竣工投產,標志著閩粵兩省電網首次實現互聯互通,電力可互補余缺、互為備用。
在南網總調和國網調度中心組織之下,閩粵聯網工程投產后的首次電力交易正式生效實施,首次實現了福建富余電力送廣東。
閩粵聯網工程由南方電網、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下稱國家電網)共同投資建設,是兩家公司共建的第二條聯網工程,也是國家“十四五”電力規劃重點工程,重要技術國產化率達100%。
該工程于2020年12月獲國家發改委核準,2021年4月開建,總投資32億元,輸送容量200萬千瓦,線路全長303公里。
廣東、福建兩省經濟發展快,用電需求強勁。預計到“十四五”末,廣東、福建兩省電網最大負荷將分別達到1.8億千瓦、5500萬千瓦。
兩省產業結構不同,日用電特性、月用電特性上存在差異,日高峰和月高峰時段不同,閩粵聯網工程能帶來一定的錯峰效益,讓資源更大范圍得到優化配置。
“十四五”期間,通過閩粵聯網工程,兩地送電互濟能力將達200萬千瓦,具備日內、月度和季節性等不同時間維度的調劑互補能力。
閩粵聯網工程建成后,還能夠提升極端條件下的保供電能力和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閩粵聯網所在地區分別位于廣東電網和福建電網末端,電網薄弱,且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發。由于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差異,兩省同時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可能性較小。
兩地聯網后,一旦面臨臺風、暴雨、洪災等自然災害,其中一方可緊急支援另一方,降低電網運行風險。
南方電網基建部總經理李慶江表示,閩粵聯網工程投產后,兩省電網在遭受臺風等自然災害侵襲時可提高抗災搶修復電速度,減少經濟社會損失。
閩粵兩地電力系統負荷特性、電源結構等,也存在一定的互補性。福建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電力在自平衡基礎上具備向外省輸出的條件。廣東則是典型的受端電網,近30%的電力需要從省外輸入。
通過閩粵聯網工程,福建富余電力可送至廣東,緩解廣東的季節性供電緊張狀況。廣東電網在一定電力盈余的情況下,可為福建提供季節性的電力支援。
預計“十四五”期間,通過閩粵聯網,福建和廣東的季節性送電電力可達50萬-160萬千瓦,相當于減少一座大型火電廠的建設。
閩粵聯網工程的投資建設,同時拉動原材料、電工裝備、用能設備等10余個上下游產業鏈經濟發展,驅動能源裝備制造上下游產業鏈價值約11億元。
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的第一條互聯通道,為三峽-廣東±500千伏直流工程,主要承擔三峽水電直接輸送至南方電網的任務。
這一工程于2002年開工建造,2004年投運,2016年11月首次實現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的互聯消納,2018年4月完結雙極投運。
在中國上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中,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于2002年同時成立。其中,國家電網經營區域覆蓋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供電范圍占國土面積88%;南方電網負責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和港澳地區的供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