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咖智庫 金刀
編輯|G3007
“一個小伙子打球扭到腰來我們醫院看病,看到運動醫學科、脊柱外科、疼痛科、骨傷科,當場頭都大了,最后一拍腦袋,去神經內科看頭疼去了。”脊柱外科醫生曹鵬在脫口秀大會瘋狂吐槽選擇科室掛號難的問題,引得現場觀眾爆笑不斷,評委頻頻爆燈。
無獨有偶,陪診師這個職業今年突然在互聯網社交平臺爆火,并從一線城市逐漸向全國各大城市迅速擴展。根據互聯網上的情報顯示,陪診師的主要工作為幫人掛號、代取藥品、陪伴看病等,其中根據患者病狀指導掛的科室成為重要服務內容之一。
實際上,陪診師這個職業并不是今年才產生,前些年至少在北京一直存在,只不過彼時陪診師有另外一個身份——號販子。有過北京就醫經驗的人都會有深切體會,北京前些年掛號太難,尤其像北醫三院這種醫院,直接去掛號不知道要排到猴年馬月,但是如果找號販子購買,基本上可以穩穩地拿到想要的科室。
01 陪診師職業興起的土壤
1、人口分布變遷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史,實際上也是一部城鄉變遷史。從偉人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開始,經濟上呈現出了東西部差異巨大、南北方差異巨大、城鄉差異巨大。在如此巨大的經濟差距背后,包含著無數年輕人背景離鄉打工,與老人分屬兩地。尤其是獨生子女與老人長期分居兩地,不能頻繁往返,老人的看病時面臨諸多難題。尤其目前醫院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對待不善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十分不友好,陪診師的出現,可以解決部分老年面臨的問題。
2、醫療資源聚集
根據網絡上陪診師的分布地區來看,主要分布在我國醫療資源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成都、長沙、武漢等。一方面,一線城市和中心城市集中了全國最優質的醫療的資源,的確比其他城市的醫療水平高;另一方面,根據大眾傳統認知,小病本地看,大病省會看,看不好上北京,也是一線城市醫療火爆的重要因素。這類面向外地來看病的陪診師,主打的還是信息咨詢服務,在住宿、就醫流程、問診須知、掛號、甚至醫生和醫院選擇上,部分有經驗的陪診師都能給出不錯的建議,有效地節省了患者的時間。
3、醫院和醫療知識
大多數人并沒有經常去醫院的經驗,所以對于醫院嚴密的分工的體系并不是很了解,怎么掛號、在哪取號、如何就診、注意事項等均一無所知。尤其是選擇前往外地大城市就醫之后,一系列流程經常會讓很多人措手不及,甚至連自己需要掛什么科室都不清楚。再者,有些患者的病癥普通醫師就能治好,但盲目迷信主任醫師,掛高價的專家號,既浪費錢又浪費公共醫療資源,專業的陪診師可以部分起到調節指導作用。
4、情感孤獨
在很多人認知中,陪診師的主要服務對象應該是老年人,因為他們對現代化的流程更加不熟悉,子女不在身邊時更需要人陪同。但依據光明日報的說法,目前陪診師的客戶中,年輕人群體占到六成,超過了老年群體。一方面,年輕群體使用互聯網更加頻繁,容易知道陪診師的存在;另一方面,當代年輕人有2億單身青年男女,其中有不少人其實害怕一個人去醫院,這使得他(她)們感到非常孤獨,陪診師能有效緩解這種孤獨感。
02 陪診師職業“頑疾”
作為一個新興的職業,陪診師這一職業也被部分網友詬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能力和職業水平
陪診師目前并沒有國家統一標準,屬于民間自發性質,第一批人通過自己優質的信息咨詢服務帶火了這個職業。隨著互聯網的放大效應,各地陪診師如雨后春筍般產生,大量人員的涌入同時也造成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部分存在著不僅沒能解決患者問題,反而產生諸多糾紛。
2、隱形號販子
在一線城市的熱門科室,仍然存在著號販子的現象,他們與科室人員相互勾結,高價出售號,并以陪診師為幌子進行售賣活動,嚴重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看病成本。
3、售課割韭菜
凡是新興的職業,必有售課培訓。一些所謂的專家在網上打著售課培訓的幌子,從四處抄襲的流程話術通過包裝后拍成視頻掛在網上,再到抖音等平臺販賣焦慮,誘導普通人購買學習。課程質量之差,消費者往往難以識別真假,售課者以及其隱藏的詐騙獲得豐厚利潤。
4、缺乏行業規范
規范針對不特定對象反復適用,因此需要合理有根據。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規范的制定需要經過充分論證,確實可行之后方可上馬,既不能打擊行業的積極性,同時又能保護各方利益,才能讓整個行業更好地發展。
結 語
陪診師職業的出現,雖然仍然存在一些隱患,但也解決了一些社會問題。與此同時,醫院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降低醫療服務門檻,讓老百姓真正“看得懂病”。相關部門也需要密切關注新興職業發展情況,并適時給出有效的行政指導,促進整個行業良性發展。而對于從業的主體,只有不斷提升水平,才能長久地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