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熵 八達Van
編輯|伊頁
造車、芯片、手機、直播之后,董明珠又給格力找到了一條新賽道——預制菜。
9月7日,珠海市預制菜產業發展座談會召開,董明珠在會上表示,結合企業自身優勢,格力電器將成立預制菜裝備制造公司。該公司將注重研發、生產和運銷服務,為預制菜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熱火朝天的另一面,是格力與雄心并不匹配的業績,和乏善可陳的多元化。
2019年,董明珠雄心勃勃地表示,格力2023年要達到6000億的銷售額。而剛剛過去的半年報,營收只有985億,照此成績很難讓人相信明年的目標能實現。另一邊,董明珠治下的格力,始終沒有撕掉空調的標簽,開拓新品類能力不足。
在傳統家電巨頭中,格力的非空調業務表現可以用孱弱來形容。當美的、海爾的非空調業務能帶來千億級營收時,格力甚至沒能超過50億(2021年數據)。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格力電器空調收入 687.5 億元,占比 72.2%。
如今,格力空調優勢還被削弱了——2022年上半年被美的反超。非空調業務疲軟,也直接連累了格力在與美的、海爾的市值/營收競爭中,地位日趨尷尬。
或許沒有人比董明珠更想撕掉“空調”標簽,為此近乎“偏執”地推進多元化。因為作為繼任者,董明珠的高光人設依然只是一名格力空調的好銷售,走在前人開拓的成功之路上,未能在其他領域再造一個空調式的成功。
在品牌宣傳的助攻下,市場容易把格力與董明珠等同而立,似乎格力的一切都是董明珠給的。然而,真正挽救格力、締造格力、奠定“好空調格力造”地位的人,其實是董明珠的伯樂“格力之父”——朱江洪。
可以說,格力造空調的路線、技術基因,是朱江洪選擇鑄就的;銷售方式,則是朱江洪支持董明珠做的;就連董明珠本人接班,也是朱江洪力排眾議定的。
而董明珠,正是朱江洪帶領格力成功的最大受益人。在《朱江洪自傳:我執掌格力的24年》一書中,就可以看到一個董明珠視角之外的格力。
比起董明珠時期,朱江洪治下的格力面臨的內外環境,更為兇惡。
1991年,在冠雄塑膠廠和虧損的海利空調器廠的基礎上,朱江洪組建了格力電器。彼時,朱江洪已經是有一位頗有名氣的企業拯救專家,他靠“鴻運扇”扭轉了冠雄的虧損局面,實現人均22萬的盈利,而格力將成為他第三家成功起死回生的企業,也是未來規模最大的一家。
90年代方興未艾的空調市場,真正的國產大哥是春蘭,而整個市場依然被日本品牌壓著打。為改變格力被動挨打的局面,1994年朱江洪在公司大會上首次提出了“精品戰略”的思想,開展科技創新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質量活動,把空調產品“做精、做強、做大”。朱江洪直言,“對質量不負責的仁慈,就是對消費者的殘忍”。
變革,也包括員工的薪酬體系。那個年代,格力的銷售人員收入明顯比技術人員高很多。在提出精品戰略的同一年,朱江洪大幅度調低銷售人員的提成比例,這一決定觸發了反彈。朱江洪在自傳中回憶,“不久,這些銷售人員中的大部分集體跳槽到了中山匯豐空調,他們憑著熟悉的市場、渠道和人脈關系,揚言要在三年內打敗格力”。
危機之中,董明珠成為少數沒有離開的銷售人員。在考察對手后,她選擇了留下。即便眾叛親離,朱江洪仍然堅定推行創新。格力最終熬了過來,而挖墻角的對手,最終因為忽視創新而沒落。
朱江洪認為銷售人員對產品的銷售固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把產品設計出來并且做好,使消費者滿意的技術人員更是功不可沒。在自傳里,朱江洪仍然把格力成功歸功于當時的堅持,而非銷售:“銷售好,建立起有特色的格力銷售模式,固然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因為我至今還未發現世界上有哪一個知名品牌不是靠創新產品,而是靠銷售搞上去的。”
所以在朱江洪掌舵時期,格力一直在堅持做品質。1999 年開始,格力投入百萬元巨資推行“零缺陷”工程,不久又成為最早一批引進“六西格碼管理法”的空調企業。正是對產品品質有信心,格力還在行業內破天荒地提出了“整機六年免費保修”。
品質越做越好,空調不愁賣,格力自然又開始吸引銷售人員投奔了。值得一提的是,讓格力銷售脫穎而出的新模式——專賣,也是朱江洪一手促成的。
2004年,國美為促銷狂壓空調價格,協商未果的情況下格力選擇退出,而國美也發出“關于清理格力空調庫存的緊急通知”,在全國范圍內停止對格力空調的銷售。
在走訪門店的時候,朱江洪注意到很多消費者直奔格力而去,根本不看其他品牌。由此,他大膽提出要讓格力做專賣店。之所以說大膽,是因為還沒有空調企業這么干成功過,包括之前的行業大哥春蘭。
基于分析,朱江洪認為格力有品牌又有銷量,一定能成。于是,他親自到各地與經銷商溝通,參加經銷商大會動員。結果,專賣店效果出奇的好,甚至有人拿著“條子”找人說情要開格力專賣店,很像如今茅臺的經銷商。
同一年,還有一場更大的危機。格力差一點就從民族品牌成為外資,甚至消失。
彼時,集團遭遇了嚴重的債務危機,珠海市準備把集團所持有的格力電器股權全部出讓,以緩解壓力。美國開利、日本大金都打算參與收購。
收購傳聞,直接沖擊了格力經銷商的信心。朱江洪則采取了強硬的態度,承受了極大的壓力與有關部門頂著干,甚至不讓審計團隊入駐格力。
經過朱江洪的四處呼吁,這筆收購終于被更高層次的領導叫停,格力幸運地躲過了一劫。回頭來看,彼時很多外資收購中國企業,根本不是為了把品牌做好,而是為了企業的資源。很多被收購的中國企業,后來都遭到外資雪藏,如北冰洋、美加凈等等。
2012年,董明珠接班上任時,格力已經是一個特色突出、模式鮮明的企業。如今,國內城市化紅利逐漸進入存量,沒有顯而易見的增長紅利,朱江洪的老本吃完了,格力新的增長該從哪里要?
遺憾的是,在格力靠城市化提速狂飆突進那些年,董明珠既沒有讓格力成為深耕制冷上下游核心技術的企業,如大金;也沒能成為一個縱向橫跨其他潛力賽道的家電企業,如海爾、美的。
至今,格力仍然沒有走出朱江洪所圈定的成功邊界。
“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不是我回來幫忙,格力不會有今天。”董明珠2015年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回憶道。
朱江洪則對類似“沒有董明珠就沒有格力”的言論表示不認可。他說:“沒有朱江洪就沒有董明珠,這話還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