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業評論 王明雅
編輯|葛偉煒
很難否認,山東之外的人對“家家悅”,大概率沒有什么特別的認知,這個像極了夫妻小店的名字下,其實是一家擁有近千家門店的頭部連鎖商超企業。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超市Top100》報告顯示,近年來,家家悅的排名都穩定在第七位,優于家樂福、世紀華聯等。百強前三位分別是沃爾瑪中國、永輝超市和高鑫零售,其次為華潤萬家、物美、聯華超市等。
這讓家家悅在一眾外來零售巨頭、或是擁有外資背景的大鱷中,顯得格格不入。
根據家家悅2022年半年報,期內,家家悅直營門店總數960家,山東大本營擁有776家,目前正向全國擴張,如內蒙、河北、皖北和北京等區域。
立足山東,即便外擴,家家悅也大多走二三線城市及以下。但從去年開始,這家地域商超品牌低調進京。
當下的實體零售環境中,一方面,傳統商超生存不易,已經陷入多年的關店潮,另一方面,北京市場擁擠,精品超市和會員制超市正在爭先恐后搶地盤。
接受《商業觀察家》采訪時,家家悅方面表示,可以通過北京店感知市場的最新變化,有助于公司在消費需求變化、供應鏈體系、新技術應用、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整體能力得到提升。
但同時,它也留下幾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地域品牌擴張,必然要面臨水土不服的困境,而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面對不確定的疫情,如何逆勢發展也很棘手。
家家悅,能行嗎?
入京的節奏
進京的家家悅,依然很樸實。
去年,家家悅首店在常營開業,今年7月,潘家園拿下二店,9月初,再于延慶開出第三店。
此外,正在建設中的回龍觀開放式商業街項目,首批進駐品牌也敲定了家家悅。街區預計10月完工亮相,如無意外,會成為它在北京的第四店。
需要給不熟悉的朋友補充下店址背景。無論常營、潘家園,還是回龍觀,在北京,它們都是久負盛名的大型住宅區。
常營承接了東三環國貿CBD工作人群的外溢,回龍觀則是互聯網大廠集中地西二旗的員工住家地,二者分別位于東五環和北五環外,回遷房和新建商品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容納了數十萬漂泊的人口。
比如在建的回龍觀新商業街,據官方口徑,這里要輻射周邊80萬人的消費需求。
潘家園是唯一一家位于五環內的門店——它甚至挺進了東三環。倘若從房價水平來判斷它的定位,也很一目了然。
因為擁有連片的密集小區,且多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加之沒有太好的學區,這里一直是一處房價洼地。上述典型特征的另一面是,本地家庭、尤以老人為主要人群聚集,還是北漂租房的寶地。
新零售商業評論曾在一個工作日的傍晚探店家家悅潘家園店,和預期中相符,附近老人和家庭采購者絡繹不絕,人氣相當可觀。
當然,這和它的戰略計劃有直接關系。
家家悅對北京市場的定位是,圍繞家庭一日三餐的需求,做社區生鮮食品服務。其所處的點美薈廣場,是一處小區底商,家家悅占據了二層,前身為華普超市。
根據公司2022年半年報提供的信息,這家門店面積為2193.24平米,系租賃物業,租期約為9年半。
由點美薈廣場正門進入,直接乘扶梯上二層,入口是不大的水果區,走兩步直接進入生鮮區,瞬間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鹵味、炸物、涼拌菜和面點,以一種近乎粗獷的陳列方式呈現在顧客面前,勾起食欲。蒜香排骨、油燜大蝦、鍋包肉等,放置在盆狀容器中共顧客自取,隔著透明玻璃,藕盒、炸平菇、與烤雞腿堆疊成小山丘,甚至還有一元一串的熟制骨肉相連、雞肉串和烤腸,誘惑了每一個路過的年輕人。
因為來自威海,海產品是家家悅的一大特色,店內的海報上,掛著近期的“開海節”宣傳。9月1日起,休漁期結束,家家悅每年會啟動海鮮節,利用冷鏈系統,將本地海鮮運至全國。
與其他綜合型商超最大的不同也在于此:你能看到釘螺、鮑魚和扇貝等鹵味涼菜,和花生米等一同敞開擺放在玻璃柜,豪橫得不像話。
本質上,家家悅把生鮮產品和供應鏈“玩”明白了。
根據官網披露的數據,家家悅超80%的生鮮產品采取“基地直采”模式,即建立農副產品基地直接對接,同時,全國范圍內建設有6處常溫物流中心和7處生鮮物流中心,完成從基地到配送的“無中間商”產業鏈。
抓不住的北京
家家悅的前身是威海糖酒站,作為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它在市場經濟的改革大潮中成功轉型。時至今日,以山東地區為大本營,它擁有綜合超市、社區生鮮食品超市、鄉村超市和便利店等多種業態。
正如不少山東人印象中的那樣,家家悅是本土的、樸素的、低調的。它最多的店型就是社區生鮮超市,達338家,與第二多的鄉村超市構成了基本盤,占總店數的72%。
進京的家家悅雖然在向上走,但其實沒怎么變。
除卻上文提到的常營、潘家園和回龍觀,9月初正式開業的第三店延慶店,位于北京主城區之外,屬遠郊,頗有“農村包圍城市”的意味。
很難否認,不變的背面,有其難以擺脫的桎梏。
北京的實體零售不好做。
作為一座擁有2000萬人口的政治與經濟中心,這里是沃爾瑪等零售巨頭入華的根據地;互聯網公司入局生鮮電商,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田”;龐大的中產群體,吸引來精品與會員制超市;而京客隆等一眾本土連鎖商超,還有其特定根基。
發達又固若金湯的生活服務零售網,只能用新業態與新技術不斷撬開。
比如始于去年的北京倉儲會員超市潮,麥德龍轉型,盒馬做X會員店,永輝倉儲店,還有本地精品水果蔬菜超市“菜鮮果美”推出的fudi。更不必提沃爾瑪大型商超節節敗退后,激進押注的山姆。
不同體態的商超看起來不會形成最直接的競爭關系,遺憾的是,都是在有限的紅海里找肉吃,還是會或多或少“貼身肉搏”。
比如本地的網紅倉儲超市fudi,背靠母公司優勢,同樣主打生鮮熟食產品,距離家家悅潘家園店不過3公里——剛好是一家綜合商超能輻射的距離。
更為繁重的房租與人力等運營成本,疊加激烈的競爭,也讓這里不斷殘酷洗牌,就像家樂福那樣,連位于中關村十數年的首店都已失守。
也因此,家家悅去遠郊延慶,算是另辟蹊徑了。
更宏觀的層面,商超的頹勢整體不可逆。單今年上半年,包括永輝超市、聯華超市等在內的連鎖超市都在大批關店,其中聯華超市以關店146家位列第一。
家家悅也不例外。新開15家,閉店26家。
2022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去年,家家悅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6.58%,但凈利潤同比下降5.6%。報告解釋,山東其他地區營收增長較快,毛利降低,主要受新增門店較多影響,且探索了新業態會員店和折扣店。而在省外,因為處于培育期,毛利也相對較低。
作為一家A股上市公司,在威海與山東其他地區密集開店建立起壁壘后,資本市場需要看到它持續擴張的能力與野心。
家家悅擅長的社區店看起來最保險。
疫情給了行業重新認識社區商業的機遇,除卻電商平臺,人們也極度依賴家門口的生活服務業。有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各類型商業項目客流下降比例中,社區商業受到的沖擊是最小的。
家家悅有機遇,只不過,注定是一門苦生意。
服務社區,主打生鮮熟食,有優勢,卻最不賺錢。
今年上半年,家家悅第一大營收來源是食品化洗,約占總營收的51%,毛利率為18.89%,第二大類則是生鮮,約占45%,毛利最低,僅為17.43%,此外,才是毛利高達35.16%的百貨。
結語
“公司連鎖網絡在新區域拓展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同時需要在當地市場建立公司品牌的影響力;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及新項目的投入,相應會增加資本性支出,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p>
半年報中,家家悅如是提到風險。
事實上,在點評或社交媒體上搜索家家悅進京相關評論,很容易發現,在京山東人的認同感出現頻率之高,更多人并不熟悉這家地域性連鎖品牌。
線下老人扎堆,也讓家家悅意識到,必須補齊年輕人缺位的短板,于是分別在美團、餓了么和京東等平臺開通線上購物配送通道。
很難否認,它所建立的生鮮熟食壁壘,線上并不好做。以美團為例,品類不全,火爆的鹵味烤制品月銷為0比比皆是。
大型商超也早就看上了社區的生意,永輝早早布局mini店,但因步調失調,倉皇敗退。錢大媽等新業態風頭無二,2021年中國超市百強中,錢大媽位列第11位。此外,鹵味、小吃、快餐,都在社區商業的趨勢里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