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高佳
編輯 | 翟瑞民
2022年9月28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通報,湖北學堂梁子遺址考古發現一具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這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成為研究人類在東亞出現和發展的重要證據。
學堂梁子遺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又名鄖縣人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大型遺址,主體為漢水北岸的第四級階地,保存了100多萬年來不同時期的地層堆積。此前在1989年、1990年,該遺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年代距今80萬年至110萬年左右,屬于直立人,被學術界命名為“鄖縣人”。
據新華社消息,新發現的3號頭骨化石距此前2具頭骨化石出土地點約35米,埋藏環境、伴生動物群與石制品技術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斷應屬同一時代,具體還需要科技測年確認。
發布會介紹稱,此次發現的“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被埋藏于學堂梁子遺址內有一定鈣質膠結的砂土地層中。2022年5月18日化石初露,頭骨保存完整,表面有少量膠結物,顱型飽滿,眉弓明顯隆起,目前已清理出露額骨(包括眉脊)、眼眶、頂骨、左側顴骨和顳骨及枕骨左側。據介紹,目前,“鄖縣人”3號頭骨下半部仍埋在原生土層中,右側局部還嵌在坑壁中,按照發掘進度,預計今年11月前,“鄖縣人”3號頭骨可完成剝離并提取出土。
湖北日報報道稱,國內古人類研究領域多位權威專家實地查看并召開論證會討論認為,3號頭骨化石出露部分保存完好,形態清晰,古人類屬性確鑿。前兩具頭骨化石因地層堆積物擠壓已變形,3號頭骨化石形態基本正常,所能提供的性狀信息,比前兩具更豐富。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學堂梁子遺址考古研究專家組組長高星在發布會上介紹,“鄖縣人”3號化石處在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翔實而關鍵的化石及文化證據。
此前,學界普遍認為,距今100萬年左右的2具“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亞洲古人類演化發展的缺環,也為人類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
“距今100萬年左右的人類化石非常少,具體到我們中國,東亞這個區域,超過100萬年的,只有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和距今160萬年至120萬年左右的藍田人。‘鄖縣人’就處于一個中間環節,它距今100萬年左右,后來又有北京猿人。新的測年表明北京猿人可能在距今80萬年左右。中間這個環節基本上是靠‘鄖縣人’這三具頭骨在支撐,它應該是承上啟下的一個過程。”高星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表示。
央視新聞引述專家觀點稱,學堂梁子遺址位于秦嶺—漢水流域,而漢水中上游河谷是我國也是世界非常重要的人類起源熱點區域之一,200萬年前陜西藍田上陳遺址和160萬年前的“藍田人”,就出自秦嶺地區,湖北境內發現的距今約50萬年的白龍洞直立人、約10萬年的黃龍洞晚期智人以及153處舊石器時代遺址,也大致位于秦嶺—漢水東西向延展的地理條帶上。
北京聯合大學“鄖縣人”課題研究組教授馮小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30年來,圍繞“鄖縣人”兩具頭骨化石,中外研究者曾開展過頭骨復原、腦量測算等很多研究。2002年,湖北省考古所與武大中南醫院合作,用CT掃描儀掃描鄖縣人頭骨,并利用計算機對2號頭骨進行三維復原研究,計算出其腦容量約為1065毫升。這比晚約50萬年的北京人的腦容量還略大。
1990年至2022年間,學堂梁子遺址已先后開展了7次考古發掘,前5次發掘除了在核心區發現2具距今約10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以外,還發現20余種哺乳動物化石和207件石制品,其它區域發掘出土2000多件石制品和少量動物化石。
湖北日報報道,馮小波認為,一個與“鄖縣人”智商相關的證據,是遺址出土有手斧。在國際舊石器時代研究領域,手斧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重型工具。手斧的出現,是舊石器時代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革命性標志物,類似今天電腦、手機的出現。學界還認為,手斧除了具有砍、挖甚至作為武器等實用功能外,雙面加工、具有對稱性的手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萌芽,表明古人類心智趨于成熟。
據“湖北發布”消息,2021、2022連續兩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鄖陽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等單位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構成的多學科考古團隊對學堂梁子遺址開展新一輪考古發掘與研究。
此次發掘共布設1X1米探方203個,發掘面積203平方米。工作隊以2厘米為一個操作層精細發掘,目前共揭露出4個自然層,出土包括“鄖縣人”3號頭骨在內的古人類化石、石制品、古動物化石等各類遺物2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