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程大發
編輯 | 翟瑞民
2022年夏天,本應處于雨季的長江流域遭遇極端高溫和干旱,尤其是旱情,給湖南、江西和湖北等地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兼職教授任國玉告訴界面新聞,“這次干旱比1961年來任何年份都要嚴重,持續時間也更長?!?/p>
據水利部信息中心統計,7月以來,長江流域累積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為1961年有完整資料以來歷史同期最少。由于季節性降溫,9月中旬以來,長江流域高溫熱浪的威力減弱,但干旱現象卻仍在持續,部分地區甚至得到加強。
目前,川渝和長江北旱情有所好轉,根據中央氣象臺和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兩三周可能會進一步緩解。但江南的湘贛兩省干旱仍然十分嚴重。最新氣象監測顯示,湖南、江西等多地旱情達特重氣象干旱,其中,江西省自7月12日起局部開始出現重度氣象干旱,至今已持續78天。
對于造成今年夏季長江流域高溫干旱的直接原因,復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武炳義介紹,是由于大氣環流異常,與2013年長江流域的干旱成因一致。
武炳義介紹,今年夏季大氣環流異常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長江中下游到青藏高原的帶狀區域內,對流層上層的西風減弱了,也就是引導氣流的活動變慢,會導致其上空容易維持一個異常高壓帶??傮w特點是“區域氣壓偏高、對流活動受到抑制、云量偏少、降水偏少。”
“通常,太陽的短波輻射是通過加熱地表,地表溫度升高后反過來加熱大氣的。而當云量偏少時,太陽短波輻射增加,導致地表過熱,高溫熱浪就容易發生?!蔽浔x表示。
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夏季也出現過類似的大氣環流異常,從青藏高原到長江中下游的帶狀區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溫、干旱情況?!霸摯髿猸h流異常是自然變率的一種特定模態,但并不排除人類活動的影響?!蔽浔x說,“從這幾年來看,該大氣環流異常變頻繁了?!?/p>
2013年長江流域發生高溫干旱事件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曉菲等人研究了在全球增溫1.5和2℃下,中國東部極端高溫的響應情況。結果發現,對于極端高溫日數而言,在增溫1.5℃(2℃)下,當前氣候下平均每20年發生一次的極端高溫日數將會變成平均每4年(2年)出現一次。當前氣候下2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強度將變為約7年(4年)一遇。
而據國家氣候中心數據,1951年以來,我國年平均氣溫升溫速率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5℃/10年,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
在越來越熱的同時,降水也在增多。統計數據顯示,2012至2021年是我國近70年來歷史上最暖的十年;也是近70年來歷史上最濕的十年。但不同于以往頻繁出現的“南澇北旱”,今年夏季我國區域性降雨主要發生在北方。
7月,我國曾發生過6次區域性暴雨,其中4次發生在北方;8月上旬,新疆區域性極端降雨頻發,塔里木河干流及其支流的21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流量以上洪水。對此,武炳義介紹,我國夏季降水是呈現年代際變化特征的,夏季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的現象已經持續了數年,并非今年才發生。
任國玉解釋,目前我國處于北方降水偏多,長江流域降水偏少的氣候階段。“在這種氣候背景下,當前和未來幾年到十幾年,長江流域發生干旱的幾率會加大?!彼f,而北方的華北和東北地區,夏季降水偏多的年份也會偏多,但由于影響夏季降水的因素復雜,上述總體趨勢并不意味著每一年我國東部都會“南旱北澇”。
對于目前南方旱情將持續到何時,尚無權威定論。任國玉介紹,干旱能否緩解主要要看今后幾個月內是否有有效降雨。中央氣象臺預計,江淮、江南等地大部分地區未來10天降雨依然稀少,氣象干旱將持續或發展,需要繼續做好防旱抗旱相關工作。國家氣候中心目前預測,10月份江西、湖南的降水可能仍偏少,旱情短期內難以緩解,甚至可能進一步發展。
9月26日,湖北省咸寧市防辦召開抗旱會商會指出,該市9月基本無雨,長江水位還將持續下降,市內主要河湖水位偏枯,后期天氣也不容樂觀,干旱仍將繼續發展。各地各部門要認清嚴峻抗旱形勢,以抗御延續至明年汛前的最嚴重跨季連旱為目標,做最充分的思想和行動準備,打好抗旱持久戰、攻堅戰。
此前,湖北省水利廳發出通知稱,由于10月份以后,湖北將進入少雨季和枯水期,可能會形成跨季連旱,要求各地、各單位提前做好抗長旱、抗久旱的準備。湖南省防旱抗旱工作專班也提醒,各級各地要做到科學管水、合理用水,為抗長旱、抗大旱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