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中國商超30年:本地零售的遭遇戰與突圍戰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中國商超30年:本地零售的遭遇戰與突圍戰

沉浮三十年,讓商品從聯排貨架“走進家門”。

圖片來源:Unsplash-Clark Young

文|華商韜略 吳遠木

對于已經得到的東西,人們很快就習以為常。就像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人能輕松買到生活必需品,這個歷史性節點只過去了三十年。

新中國成立后十年,國營百貨店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國內消費力極其有限的年代,有一類名為“友誼商店”的特殊業態,只售賣高檔消費品,承擔著“服務外賓”的職能。

1981年,國內第一家超級商場——廣州友誼商店開業。無售貨員、顧客自選、電腦結賬的新型購物方式,吸引了央視記者報道。形式有了,但這算不上全民超市:面積不足300平方米,寥寥十來排貨架上只有進口商品,服務對象也僅限于持有“外匯券”的外國人和華僑。

僅僅三年過去,深圳就在全國率先取消票證,商品流通體制迎來大變革。1992年總設計師南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最終確立。一時間,全國數萬人下海經商,市場經濟的大幕拉開,作為家庭消費主要流通渠道的中國商超,也迎來黃金時代。

句號劃在2011年。這一年淘寶“雙11”交易額52億元,相當于家樂福全國門店兩個月的業績。自那之后,這個大陸首家外資超市止步不前,全年銷售額徘徊在500億元上下——2014年,阿里上市后天貓第一個“雙11”,單日成交額就超過了這一數字。

中國向來不缺“絕地求生”的故事。2021年,多家商超關店的大背景下,家樂福的一位電商負責人卻說,2020年家樂福的線上銷量同比增長超100%,線上增量差不多可以彌補線下的損失。今天,家樂福中國90%以上的線下門店,都已經上線即時零售平臺。

回望過去,商超在中國崛起的這些年,正是人們購物方式發生巨變的時期:

1992年前,在部分地區,父輩們要拿著不同的票據,分別到兩家店買米和布;2002年,超市成為時髦購物目的地,全家人每周都要去“逛”一次大賣場;2012年,“雙11”天貓GMV破百億,我們開始羨慕“江浙滬包郵”;今天,即時零售站上舞臺,人們在美團等平臺下單,30分鐘就能收到附近實體門店的商品,這背后,商超又一次回歸了主流。

中國商超沉浮三十年,人民需求日益增長,街邊賣場聯排貨架上的商品“走進家門”,來到人們手邊。

01 興盛:二十步內必有超市

1995年底,北京朝陽區北三環邊上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南側,一家名叫“創益佳商場”的門店悄然開業。人們并不知道它的來頭,只是被琳瑯滿目的商品驚呆了。

這家商場選址不算好:停車位太少,只有路邊幾十個車位;門前馬路太窄,國展一有展覽,就會出現擁堵;附近還有兩家更大的商場——朝陽商業大廈和燕豐商場。

但“創益佳”開架自選的方式,和其他商場太不一樣了。

首先,商品布置別有匠心:超市的CD能試聽,先聽后買;店內1/5面積為食品加工區,廚師手藝一覽無遺;買蔬菜可自揀裝進塑料袋;賣魚師傅負責刮鱗、去腸、剁塊、裝袋。

其次,這里的商品平均價低于市價10%~20%:一斤面包比周圍食品店便宜2元錢,鮮榨果汁價格相當于食品店的一半,來自福建的野生甲魚也讓北京人大開眼界。

最后,購物出口處,你能看到規模不小的,集飲食、休閑、娛樂、服務為一體的商業圈。

后來一位顧客回憶:我注意到人們在付款時是那么大方,或信用卡,或三百五百,從容而自信。好像東西不要錢,全然沒有挨宰的感覺。也只有在這里,消費者才會體驗到購物的樂趣。

結賬完畢,當人們開車行駛在國展旁的三環高架時,才能看到創益佳商場邊上,掛著一個不大的牌匾——家樂福。5天后,上海虹口區曲陽路,掛起了同樣的招牌。

這個歐洲最大的零售商先后入駐北京、上海,以此為始,超市改變了中國人的購物方式。

但在中國商超史上,資格最老的還輪不上外資。1990年,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出現了一家色彩明快、風格新穎的商店。店內同時售賣副食和百貨,顧客自行選購商品。更令人們驚奇的是,幾條街以外,不久又出現了一家和它一模一樣的店鋪。

這家名為“美佳”的超市,正是中國第一家連鎖超市。自那之后,全國本土超市遍地開花,上海幾乎每3天開業一家新超市。1996年春天,《新民晚報》記者數了一下,在長不過百來米的上海中原路上,竟一字排下華聯、三角地、錦江、振原等17家超市。

短短幾年功夫,中國人就接受了“超市”這一業態,拋棄了“國營商場”的封閉式柜臺。直到2010年,還有人以“有沒有家樂福、沃爾瑪”為標準,判斷一座城市的發達程度。如果你要做實體生意,一樓有這兩家超市的商場,地租都要貴一些。

千禧年之前,外資超市的繁榮也是有代價的。超市作為連接消費者的終端,在零售的大體系里有相當大的話語權,拿到中外合資零售牌照并不容易。家樂福是在地方政府的越權審批下,“違規”開辦中外合資超市。不久后,家樂福就接到整改要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撤下了門店招牌。

但在消費者洶涌購物需求的牽引下,“市場”的力量解決了很多問題。一方面,1995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500美元,人民生活正在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基于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需求,也傾向于對外資零售企業“開綠燈”。

到了2000年,正式獲得中央批準的中外合資零售企業只有28家,而地方政府越權審批多達277家。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WTO時,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外資零售企業有一半實際上已經進入中國,其中90%是通過與地方政府的“默契”進入的。

也是這一年,當時的國家經貿委正式整改違規外資零售企業,開始規范化發展。第二年,家樂福在中國新開12家門店,成為中國超市大賣場的冠軍。

中國商超迎來真正的盛世。2004年,中國履行入世承諾,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中外超市正式開戰。雙方酣戰十年,才發現真正的對手是時代。

02 危機:被迫起跳的自營電商

2005年7月28日,不少上海人一大早出門,急匆匆趕往浦東新區的沃爾瑪上海首店。

夏日炎炎,距離終點1公里開外的南泉路上,在那一天擁堵不堪。業內人士估計,當天至少有10萬人流,擠進這家1.8萬平米的超市。

就在同一天,沃爾瑪旁邊的易初蓮花掛上橫幅,搞起了8周年店慶促銷活動。這家商場6月初就在籌備店慶,選在這天開始,很大部分原因是為了打擊沃爾瑪。

入華近十年的沃爾瑪,人氣不減。精明的上海人同時也發現,這里的商品并不十分便宜。一位家住浦西的阿姨趕免費班車來,卻沒有看到促銷的大米和食用油,有些失望,“一路站蠻累的,到了店里,站都沒得站,早知道不趕熱鬧了”。

阿姨想貨比三家找到最便宜的商品,但她不可能走遍所有商場,只能憑借樸素的經驗,認為超級大賣場最值得去。阿姨不會一直失望下去,因為電商正慢慢萌芽,將會在商品種類和價格上碾壓超市——這一幕兩年前已有預示。

2003年,非典肆虐全國,6800萬網民在線瀏覽信息,四成人嘗試了網絡購物。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僅有4.3%的用戶“肯定不會”進行網絡購物。

這則小調查并未引起重視。剛剛拿到牌照的中外合資超市,正以“商場革命者”的形象掘金中國消費市場。財報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0年,家樂福在華開設800多家分店,年業績增長30%左右。沃爾瑪后來居上,2011年業績反超家樂福。

商超飛速發展的這幾年,中國輕工產品逐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至2008年底,全國已經出現了近100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記者寫完“中外商超大戰”的故事,往往會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人的生活離不開外資商超,但家樂福所銷商品95%是中國制造。

繁榮的中國制造業、龐大的消費市場,也為電商崛起創造了條件。

2009年11月11日0點0分3秒,家住山西河津的閆軍在淘寶上充值話費,14秒完成支付,意外地成為了打開“雙11”大門的第一人。這一年,中國網上購物的人數突破1億。淘寶聯合27個品牌,在傳統商超的淡季,推出了雙11促銷活動。

足不出戶,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半價買到大牌商品。淘寶這個巨大的網絡商城,帶給中國人的震撼甚至超過了商超的誕生。那之后,嗅到危機的商超也相繼推出電商App,但大多雷聲大雨點小,屬于探路性質,談不上盈利。

沃爾瑪2010年就推出了網上商城,2015年甚至在深圳推出了O2O平臺“速購”。顧客下載電商軟件,手機下單后可在家收貨或門店自提。家樂福晚來一步,也于2015年在上海試水網上商城App,并迅速拓展至北京、成都、昆明等地。

這些“網上商城”效果如何?2018年,有記者親測,沃爾瑪App上的商品品類不少,卻沒有消費者一日三餐最需要的蔬菜水果。上海家樂福最快也只能做到上午下單、下午送達,而且用戶需要購物滿129元才能包郵,和電商平臺相比沒有優勢。

問題顯而易見,商超原本就靠規模崛起,注定打不過規模更大的電商。電商平臺聚集流量,再將線下業態搬到線上,時間、空間無限延展,擁有極高的變現效率。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和品牌商都可以隨時轉換柜臺。唯獨身為渠道的大賣場,變成那個剩下的、被革命的對象。

而在眾多線下渠道中,兩種業態受電商沖擊較小,一是便利店,二是生鮮超市。因為它們最大程度發揮了實體零售“快”的優勢,放棄對“計劃性需求”的深度挖掘,轉而滿足用戶的“即時性需求”——這其實是本地門店的立足之本,也是唯一可跟電商抗衡的武器。

至少還要五年,中國商超才意識到這一點。

03 結盟:同床異夢,流量互搏

在商超準備扎根本地之前,還走了不少彎路,最典型的就是結盟——商超跟互聯網巨頭進行資本、戰略層面的合作,表面是互惠互利,其實是線上線下的流量互博。

2017年,京東實現全年銷售額360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40%。當時中國最大的線下零售商華潤萬家銷售額1000多億元,幾乎沒有增長。沃爾瑪、家樂福也停止了擴張,開始一波又一波門店倒閉潮。

也是在那個時候,很多人提出了線下流量的概念,即在巨頭把持線上流量的情況下,將目光投注到線下場景,將其轉化為線上增量。2016年開始的O2O大戰,便是對線下場景的爭奪。另一個表現形式,就是互聯網巨頭投資線下零售實體。

2014年開始,阿里先后入股了銀泰百貨、蘇寧、三江購物等商場。2016年,沃爾瑪和京東達成戰略合作:山姆會員店入駐京東,沃爾瑪門店接入“京東到家”。2017年,騰訊收購了永輝超級物種5%的股份,第二年家樂福也入局,三方合力擁抱線上流量。

電商生意的核心是流量。阿里、騰訊等巨頭看似在爭奪線下零售,實則也是在尋找新的流量入口。誰貫穿的場景越多,生態就越完整,對于品牌商的影響力越大,未來可能性也越多。而這場生態之戰,其實五六年前就開打了。

2008年,從東莞走出的本土連鎖便利店品牌美宜佳曾與淘寶合作,剛開始是幫助消費者代購商品,后來是代收包裹。“美宜佳”的前身,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美佳超市——也就是國內第一家連鎖超市。1997年家樂福入駐東莞,“美佳”才轉型便利店業態,變成了“美宜佳”。

這場實體門店和電商平臺最初的合作,現在看來有些匪夷所思。網絡購物尚未普及的年代,美宜佳是作為支付網點和快遞驛站的形式存在的。消費者網購,首先要在淘寶拍下物品,然后拿著收到的商品代碼短信,去找美宜佳營業員操作付款。3-7天后,再去一趟便利店取件。

這個過程中,線下門店充當消費者和電商平臺之間的中介,賺了一個支付手續費和包裹代收費——大概是每一百元抽兩元。但是,門店自身訂單沒有增加。消費者頻頻登門,會順道買點東西。可長期來看,傳統商超是幫電商平臺培育了網購的習慣,壓縮了自身的市場份額。

商超按照傳統電商平臺的邏輯轉型,往往會陷入流量的左右手互博。事實上,商超無論是自建電商,還是跟互聯網巨頭合作,都沒有繞開“流量從何而來”這個問題。

2015年,一位電商運營人員感慨:線上平臺開發得再漂亮,沒有流量就等于把一個實體門店開在深山老林。很多企業從實體門店向自建平臺導流,注冊用戶增長很快,但實際運營不起來,問題就是不掌控流量入口。而電商巨頭們牢牢掌控了這一點。

雙方合作,商超看似擁有了電商平臺的流量,其實很難轉化為有效訂單。不妨設想一個場景:你聽說沃爾瑪入駐京東,想上去買一提衛生紙。準備結賬時,系統給你推薦了另外一家店,賣同款衛生紙,比沃爾瑪便宜。你會怎么選?

一家門店的供給規模和豐富度,終究抵不過整個平臺的數百萬商家。商超如果總是糾結流量在哪,用對手的邏輯去打敗對手,永遠不可能成功。

在商超和電商拉鋸的十年,一個有可能將線上流量和商超供給結合起來的模式,逐漸生根,并在一二線城市迅速壯大。

2015年,市場對O2O的追逐,意外和“懶人經濟”相撞,捧紅了外賣這個模式。后來幾年,便利店和生鮮超市這兩個逆勢增長的線下業態,也是滿足了消費者類似點外賣一樣,線上下單、線下極速送達的即時需求。這幾種零售實體業態,未來會扎根本地供給,借助外賣的即時履約能力,找到一條門店增收的新路徑。

當然,餐飲之外更多的即時需求,要到2020年人們才會深刻認識到。

04 回歸:扎根本地,門店革新

2020年元旦的前一天,武漢海鮮市場的魏女士,被確診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

為保護絕大多數國民的生命和安全,中國開始常態化疫情防控,一如當年抗擊非典。2003年開始,商品更豐富的電商平臺,逐漸被更多中國人接受。而新冠疫情的三年,確定性更強的“即時零售”,成為增長最快的消費業態。

即時零售并不是一個全新的事物。2019年5月,“沃爾瑪到家”小程序正式上線,顧客在線下單購物,1小時可送貨上門。2020年春節期間,疫情暴發,沃爾瑪全國整體O2O“到家”銷售額同比增長超4倍,其中“沃爾瑪到家”訂單量同比增長高達15倍。同時,家樂福也宣布“到家業務”銷售同比增長127%。

商超的“到家業務”,就是簡化版的“即時零售”。2020年,這個曾經的試水項目,在全面接入美團等覆蓋全國的即時配送網絡,以及全國人民廣泛的即時性、確定性需求的主導下,實現了爆發。

一方面,傳統電商物流受到嚴重沖擊,大半個中國陷入發不了貨、收不到貨的境地;另一方面,本地的線下消費也受到影響,消費者難以去到門店完成購物。這種情況下,連接本地供給和本地消費的即時零售成了暢通供需的主要方式。

當我們在說“流量”時,說的不是看板上的數字,而是真實需求的集合。如果說五年前商超自營電商不利,是因為規模不及電商平臺,那么嘗試O2O沒有水花,其實是時代的原因——中國人剛明白怎么用電商囤貨,還不習慣“萬物到家”這種“奢侈”的消費。

換句話說,當初商超只是走得太快,現在消費者終于追上來了。從40多年前的商品供給嚴重不足,到各類商品的同質化嚴重,再到對質量和服務要求越來越高,消費者們不再滿足于商品本身,不再滿足于等待3天送貨上門,而是希望能夠隨時隨地買,隨時隨地送。

消費者的需求引爆了即時零售,也讓商超擁有了重回變革前線、與電商開展新一輪角逐的資本。

電商平臺是異地延時配送,集中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即把全國的供應商搬運到網絡上開設店鋪。即時零售是本地即時配送,分布式解決“確定性”的問題,即把遍布全城的實體零售網絡連接起來,實現區域性網絡效應。

電商強調規模性,即時零售強調時效性。當消費者愿意為了確定性,選擇通過“線上點單”的方式光顧門店時,商超也就有了翻盤的機會。

無論家樂福還是美宜佳,這些實體零售商逐漸明白,與其削足適履,和電商一起挖掘“計劃性需求”,不如扎根本地供給,更深入地挖掘線下的“即時性需求”。

有了需求,問題就解決了大半。至于供給,中國發達的制造業、遍布各地的產業帶,既“滋養”了電商平臺,也維系著數十萬、百萬實體小店的生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有3萬家超市、3.5萬家便利店和5700多家百貨店。而在2002年,全國超市剛剛突破1萬家,便利店不到3400家,百貨店只有1500多家。

正是線下豐富的本地供給,為即時零售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實體店數量增長了10倍,意味著本地供給增長了10倍,消費者能選擇的商品也就增加了10倍。商品滿足消費者日常所需,再加上即時配送能力,即時零售就此繁榮起來。

隨著城鎮化進一步加快,越來越多消費者會通過即時零售購物,實體商戶也將獲得市場增量。而本地供給最充分、模式最成熟的商超,無疑將成為此輪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第一次真正享受到數字經濟的紅利。

回望中國商超發展的三十年,從消費升級,到渠道變革,再到業態更迭,許多東西已經改變。但也有很多是不變的,我們至少能得出三個結論:

第一,未來最有生命力的業態,一定是區域的、便利的。

我們總說“豐衣足食”,究竟什么是豐足?對40年前的中國人來說,多分點糧票就夠了;對20年前的中國人來說,不受國營商場柜員白眼,開架自選就心滿意足;對現在的中國人來說,電商平臺上可以買到任何東西,卻總有“不夠”的時候。

因為有些東西,送晚了就等于沒有。電商如此發達,也只占社零總額的25%。無法滲透的,除了汽車等大宗消費外,就是生鮮、藥品等即時消費。便利店、社區生鮮店成為近幾年為數不多還在增長的線下業態,就是因為扎根本地、足夠便利。

今年1月至7月,美團上超市和便利店的交易量增長了54%,其中夫妻小店增幅高達110%。上海閔行區一家美宜佳門店的店長稱,今年上海疫情期間,門店每日訂單量最高上漲了10倍。羅森中國約4000家門店入駐美團,給實體門店帶來了10%的銷售增量。

中國人的消費越來越自由、靈活,這也是“充分供給”的一部分。

第二,中國人“觸網”二十年來,實體門店剛開始享受數字紅利。

電商極大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方式。我們見證了太多“億元俱樂部”崛起,也都在拼多多上薅過羊毛,卻很少聽過哪個實體門店因電商獲益。敏銳的品牌可以吃到任何時代的紅利,機智的消費者可以占到任何渠道的便宜。唯有商超客流越來越少,被時代拋下。

品牌銷量越來越高,門店生意越來越差。可如果讓門店而非品牌入駐線上平臺,一切就不一樣了。如果想要的東西30分鐘就能送到,年輕人的訂單又會從電商回到實體門店,線上下單,外賣員去店里取單后送貨上門,實體門店也慢慢有了更多可能。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八成超市線上銷售同比增長。這里超市的“線上銷售”,不是電商異地銷售,而是本地即時零售。今年第二季度,沃爾瑪中國電商占整體銷售額40%,這里的“電商”就是小時達到家業務。

不再執著于對抗電商,而是通過即時零售增加門店訂單,這是商超復興的第一步。

第三,只有商超自己才能救自己,本地供給的價值是時候回歸了。

人人都羨慕哆啦A夢,什么都有。“想要什么,立刻就到”,這個消費者與生俱來的需求,三十年前看是一種奢求,現在看卻是不遠的將來。

三十年間,中國商超以“國營商場”革命者的面貌出現,喚醒了中國人的消費意識。后來,電商平臺“挾流量以令實體”,用更大的規模戰勝了商超。即便是在線下,商超也面臨便利店、生鮮超市等更靈活的業態競爭。消費者的需求,開始從“多”轉向“快”。

線上線下博弈多年,商超終于發現不能用自己的短板,比別人的長板。本地供給是便利店等業態保持增長的關鍵,也是實體零售的命門。中國有很多本土品牌,更有幾倍于品牌的實體門店。往日繁榮的城市本地便民圈,也該在消費者對確定性的追求中,回歸了。

如今,商超和便利店踏入了同一條河流,開始重建消失的“附近”,將商品賣給周邊的消費者。即時零售需要供給,實體門店需要配送,二者各取所需。中國數字零售發展了二十多年后,線上線下意外以一種唇齒相依的方式連接在了一起。

參考資料

[1]《家樂福快意中國》中國經濟出版社 吳鹍編

[2]《廣州文史第七十一輯》廣州出版社 李齊念主編

[3]《“友誼”背后的困境,計劃經濟時代上海友誼商店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 劉曉晨

[4]《家樂福,“解放令”背后的代價》21世紀經濟報道 郭莉

[5]《大潤發、銀泰、美宜佳的O2O融合之路》新聞縱深 張利群

[6]《共享新零售,消費升級時代的零售創新路徑》中國商業出版社 周高云

[7]《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8]《沒大米食油促銷10萬人“捧場”沃爾瑪》上海青年報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729/0912238269.shtml

[9]《傳統超市自有電商AB面》北京商報

http://industry.people.com.cn/n1/2018/0815/c413883-30228970.html

[10]《家樂福做電商,沃爾瑪這個老司機給了啥前車之鑒?》貓耳Tech

https://www.huxiu.com/article/172370.html

[11]《“雙11”購物狂歡節十周年,從小創意變成全球大節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326972060898126&wfr=spider&for=pc

[12]《4年關店80家,吞并1號店又聯手京東的沃爾瑪,依然把新零售吃成了毒藥》商業街探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182649576666071&wfr=spider&for=pc

[13]《沃爾瑪布局社區到家,“到家”銷售同比增幅已超4倍》美通社

https://www.prnasia.com/story/273237-1.shtml

[14]《加速數字化,超市巨頭加碼“到家業務”》新京報

https://www.sohu.com/a/452440606_114988

[15]《“萬物到家”催熱即時零售,新業態彰顯經濟新潛力》人民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672755982773176&wfr=spider&for=pc

[16]《美宜佳線上訂單增速連續三年超100%,即時零售助力實體門店快速增長》中新經緯

http://client.sina.cn/news/2022-08-15/detail-imizirav8287809.d.html

[17]《羅森中國總部總經理:即時零售為實體門店帶來新增量,線上銷售占比約10%》北京商報

https://www.bbtnews.com.cn/2022/0811/447446.shtml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中國商超30年:本地零售的遭遇戰與突圍戰

沉浮三十年,讓商品從聯排貨架“走進家門”。

圖片來源:Unsplash-Clark Young

文|華商韜略 吳遠木

對于已經得到的東西,人們很快就習以為常。就像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人能輕松買到生活必需品,這個歷史性節點只過去了三十年。

新中國成立后十年,國營百貨店是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國內消費力極其有限的年代,有一類名為“友誼商店”的特殊業態,只售賣高檔消費品,承擔著“服務外賓”的職能。

1981年,國內第一家超級商場——廣州友誼商店開業。無售貨員、顧客自選、電腦結賬的新型購物方式,吸引了央視記者報道。形式有了,但這算不上全民超市:面積不足300平方米,寥寥十來排貨架上只有進口商品,服務對象也僅限于持有“外匯券”的外國人和華僑。

僅僅三年過去,深圳就在全國率先取消票證,商品流通體制迎來大變革。1992年總設計師南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最終確立。一時間,全國數萬人下海經商,市場經濟的大幕拉開,作為家庭消費主要流通渠道的中國商超,也迎來黃金時代。

句號劃在2011年。這一年淘寶“雙11”交易額52億元,相當于家樂福全國門店兩個月的業績。自那之后,這個大陸首家外資超市止步不前,全年銷售額徘徊在500億元上下——2014年,阿里上市后天貓第一個“雙11”,單日成交額就超過了這一數字。

中國向來不缺“絕地求生”的故事。2021年,多家商超關店的大背景下,家樂福的一位電商負責人卻說,2020年家樂福的線上銷量同比增長超100%,線上增量差不多可以彌補線下的損失。今天,家樂福中國90%以上的線下門店,都已經上線即時零售平臺。

回望過去,商超在中國崛起的這些年,正是人們購物方式發生巨變的時期:

1992年前,在部分地區,父輩們要拿著不同的票據,分別到兩家店買米和布;2002年,超市成為時髦購物目的地,全家人每周都要去“逛”一次大賣場;2012年,“雙11”天貓GMV破百億,我們開始羨慕“江浙滬包郵”;今天,即時零售站上舞臺,人們在美團等平臺下單,30分鐘就能收到附近實體門店的商品,這背后,商超又一次回歸了主流。

中國商超沉浮三十年,人民需求日益增長,街邊賣場聯排貨架上的商品“走進家門”,來到人們手邊。

01 興盛:二十步內必有超市

1995年底,北京朝陽區北三環邊上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南側,一家名叫“創益佳商場”的門店悄然開業。人們并不知道它的來頭,只是被琳瑯滿目的商品驚呆了。

這家商場選址不算好:停車位太少,只有路邊幾十個車位;門前馬路太窄,國展一有展覽,就會出現擁堵;附近還有兩家更大的商場——朝陽商業大廈和燕豐商場。

但“創益佳”開架自選的方式,和其他商場太不一樣了。

首先,商品布置別有匠心:超市的CD能試聽,先聽后買;店內1/5面積為食品加工區,廚師手藝一覽無遺;買蔬菜可自揀裝進塑料袋;賣魚師傅負責刮鱗、去腸、剁塊、裝袋。

其次,這里的商品平均價低于市價10%~20%:一斤面包比周圍食品店便宜2元錢,鮮榨果汁價格相當于食品店的一半,來自福建的野生甲魚也讓北京人大開眼界。

最后,購物出口處,你能看到規模不小的,集飲食、休閑、娛樂、服務為一體的商業圈。

后來一位顧客回憶:我注意到人們在付款時是那么大方,或信用卡,或三百五百,從容而自信。好像東西不要錢,全然沒有挨宰的感覺。也只有在這里,消費者才會體驗到購物的樂趣。

結賬完畢,當人們開車行駛在國展旁的三環高架時,才能看到創益佳商場邊上,掛著一個不大的牌匾——家樂福。5天后,上海虹口區曲陽路,掛起了同樣的招牌。

這個歐洲最大的零售商先后入駐北京、上海,以此為始,超市改變了中國人的購物方式。

但在中國商超史上,資格最老的還輪不上外資。1990年,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出現了一家色彩明快、風格新穎的商店。店內同時售賣副食和百貨,顧客自行選購商品。更令人們驚奇的是,幾條街以外,不久又出現了一家和它一模一樣的店鋪。

這家名為“美佳”的超市,正是中國第一家連鎖超市。自那之后,全國本土超市遍地開花,上海幾乎每3天開業一家新超市。1996年春天,《新民晚報》記者數了一下,在長不過百來米的上海中原路上,竟一字排下華聯、三角地、錦江、振原等17家超市。

短短幾年功夫,中國人就接受了“超市”這一業態,拋棄了“國營商場”的封閉式柜臺。直到2010年,還有人以“有沒有家樂福、沃爾瑪”為標準,判斷一座城市的發達程度。如果你要做實體生意,一樓有這兩家超市的商場,地租都要貴一些。

千禧年之前,外資超市的繁榮也是有代價的。超市作為連接消費者的終端,在零售的大體系里有相當大的話語權,拿到中外合資零售牌照并不容易。家樂福是在地方政府的越權審批下,“違規”開辦中外合資超市。不久后,家樂福就接到整改要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撤下了門店招牌。

但在消費者洶涌購物需求的牽引下,“市場”的力量解決了很多問題。一方面,1995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500美元,人民生活正在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基于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需求,也傾向于對外資零售企業“開綠燈”。

到了2000年,正式獲得中央批準的中外合資零售企業只有28家,而地方政府越權審批多達277家。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WTO時,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外資零售企業有一半實際上已經進入中國,其中90%是通過與地方政府的“默契”進入的。

也是這一年,當時的國家經貿委正式整改違規外資零售企業,開始規范化發展。第二年,家樂福在中國新開12家門店,成為中國超市大賣場的冠軍。

中國商超迎來真正的盛世。2004年,中國履行入世承諾,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中外超市正式開戰。雙方酣戰十年,才發現真正的對手是時代。

02 危機:被迫起跳的自營電商

2005年7月28日,不少上海人一大早出門,急匆匆趕往浦東新區的沃爾瑪上海首店。

夏日炎炎,距離終點1公里開外的南泉路上,在那一天擁堵不堪。業內人士估計,當天至少有10萬人流,擠進這家1.8萬平米的超市。

就在同一天,沃爾瑪旁邊的易初蓮花掛上橫幅,搞起了8周年店慶促銷活動。這家商場6月初就在籌備店慶,選在這天開始,很大部分原因是為了打擊沃爾瑪。

入華近十年的沃爾瑪,人氣不減。精明的上海人同時也發現,這里的商品并不十分便宜。一位家住浦西的阿姨趕免費班車來,卻沒有看到促銷的大米和食用油,有些失望,“一路站蠻累的,到了店里,站都沒得站,早知道不趕熱鬧了”。

阿姨想貨比三家找到最便宜的商品,但她不可能走遍所有商場,只能憑借樸素的經驗,認為超級大賣場最值得去。阿姨不會一直失望下去,因為電商正慢慢萌芽,將會在商品種類和價格上碾壓超市——這一幕兩年前已有預示。

2003年,非典肆虐全國,6800萬網民在線瀏覽信息,四成人嘗試了網絡購物。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顯示,僅有4.3%的用戶“肯定不會”進行網絡購物。

這則小調查并未引起重視。剛剛拿到牌照的中外合資超市,正以“商場革命者”的形象掘金中國消費市場。財報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0年,家樂福在華開設800多家分店,年業績增長30%左右。沃爾瑪后來居上,2011年業績反超家樂福。

商超飛速發展的這幾年,中國輕工產品逐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至2008年底,全國已經出現了近100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記者寫完“中外商超大戰”的故事,往往會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人的生活離不開外資商超,但家樂福所銷商品95%是中國制造。

繁榮的中國制造業、龐大的消費市場,也為電商崛起創造了條件。

2009年11月11日0點0分3秒,家住山西河津的閆軍在淘寶上充值話費,14秒完成支付,意外地成為了打開“雙11”大門的第一人。這一年,中國網上購物的人數突破1億。淘寶聯合27個品牌,在傳統商超的淡季,推出了雙11促銷活動。

足不出戶,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半價買到大牌商品。淘寶這個巨大的網絡商城,帶給中國人的震撼甚至超過了商超的誕生。那之后,嗅到危機的商超也相繼推出電商App,但大多雷聲大雨點小,屬于探路性質,談不上盈利。

沃爾瑪2010年就推出了網上商城,2015年甚至在深圳推出了O2O平臺“速購”。顧客下載電商軟件,手機下單后可在家收貨或門店自提。家樂福晚來一步,也于2015年在上海試水網上商城App,并迅速拓展至北京、成都、昆明等地。

這些“網上商城”效果如何?2018年,有記者親測,沃爾瑪App上的商品品類不少,卻沒有消費者一日三餐最需要的蔬菜水果。上海家樂福最快也只能做到上午下單、下午送達,而且用戶需要購物滿129元才能包郵,和電商平臺相比沒有優勢。

問題顯而易見,商超原本就靠規模崛起,注定打不過規模更大的電商。電商平臺聚集流量,再將線下業態搬到線上,時間、空間無限延展,擁有極高的變現效率。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和品牌商都可以隨時轉換柜臺。唯獨身為渠道的大賣場,變成那個剩下的、被革命的對象。

而在眾多線下渠道中,兩種業態受電商沖擊較小,一是便利店,二是生鮮超市。因為它們最大程度發揮了實體零售“快”的優勢,放棄對“計劃性需求”的深度挖掘,轉而滿足用戶的“即時性需求”——這其實是本地門店的立足之本,也是唯一可跟電商抗衡的武器。

至少還要五年,中國商超才意識到這一點。

03 結盟:同床異夢,流量互搏

在商超準備扎根本地之前,還走了不少彎路,最典型的就是結盟——商超跟互聯網巨頭進行資本、戰略層面的合作,表面是互惠互利,其實是線上線下的流量互博。

2017年,京東實現全年銷售額360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40%。當時中國最大的線下零售商華潤萬家銷售額1000多億元,幾乎沒有增長。沃爾瑪、家樂福也停止了擴張,開始一波又一波門店倒閉潮。

也是在那個時候,很多人提出了線下流量的概念,即在巨頭把持線上流量的情況下,將目光投注到線下場景,將其轉化為線上增量。2016年開始的O2O大戰,便是對線下場景的爭奪。另一個表現形式,就是互聯網巨頭投資線下零售實體。

2014年開始,阿里先后入股了銀泰百貨、蘇寧、三江購物等商場。2016年,沃爾瑪和京東達成戰略合作:山姆會員店入駐京東,沃爾瑪門店接入“京東到家”。2017年,騰訊收購了永輝超級物種5%的股份,第二年家樂福也入局,三方合力擁抱線上流量。

電商生意的核心是流量。阿里、騰訊等巨頭看似在爭奪線下零售,實則也是在尋找新的流量入口。誰貫穿的場景越多,生態就越完整,對于品牌商的影響力越大,未來可能性也越多。而這場生態之戰,其實五六年前就開打了。

2008年,從東莞走出的本土連鎖便利店品牌美宜佳曾與淘寶合作,剛開始是幫助消費者代購商品,后來是代收包裹。“美宜佳”的前身,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美佳超市——也就是國內第一家連鎖超市。1997年家樂福入駐東莞,“美佳”才轉型便利店業態,變成了“美宜佳”。

這場實體門店和電商平臺最初的合作,現在看來有些匪夷所思。網絡購物尚未普及的年代,美宜佳是作為支付網點和快遞驛站的形式存在的。消費者網購,首先要在淘寶拍下物品,然后拿著收到的商品代碼短信,去找美宜佳營業員操作付款。3-7天后,再去一趟便利店取件。

這個過程中,線下門店充當消費者和電商平臺之間的中介,賺了一個支付手續費和包裹代收費——大概是每一百元抽兩元。但是,門店自身訂單沒有增加。消費者頻頻登門,會順道買點東西。可長期來看,傳統商超是幫電商平臺培育了網購的習慣,壓縮了自身的市場份額。

商超按照傳統電商平臺的邏輯轉型,往往會陷入流量的左右手互博。事實上,商超無論是自建電商,還是跟互聯網巨頭合作,都沒有繞開“流量從何而來”這個問題。

2015年,一位電商運營人員感慨:線上平臺開發得再漂亮,沒有流量就等于把一個實體門店開在深山老林。很多企業從實體門店向自建平臺導流,注冊用戶增長很快,但實際運營不起來,問題就是不掌控流量入口。而電商巨頭們牢牢掌控了這一點。

雙方合作,商超看似擁有了電商平臺的流量,其實很難轉化為有效訂單。不妨設想一個場景:你聽說沃爾瑪入駐京東,想上去買一提衛生紙。準備結賬時,系統給你推薦了另外一家店,賣同款衛生紙,比沃爾瑪便宜。你會怎么選?

一家門店的供給規模和豐富度,終究抵不過整個平臺的數百萬商家。商超如果總是糾結流量在哪,用對手的邏輯去打敗對手,永遠不可能成功。

在商超和電商拉鋸的十年,一個有可能將線上流量和商超供給結合起來的模式,逐漸生根,并在一二線城市迅速壯大。

2015年,市場對O2O的追逐,意外和“懶人經濟”相撞,捧紅了外賣這個模式。后來幾年,便利店和生鮮超市這兩個逆勢增長的線下業態,也是滿足了消費者類似點外賣一樣,線上下單、線下極速送達的即時需求。這幾種零售實體業態,未來會扎根本地供給,借助外賣的即時履約能力,找到一條門店增收的新路徑。

當然,餐飲之外更多的即時需求,要到2020年人們才會深刻認識到。

04 回歸:扎根本地,門店革新

2020年元旦的前一天,武漢海鮮市場的魏女士,被確診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

為保護絕大多數國民的生命和安全,中國開始常態化疫情防控,一如當年抗擊非典。2003年開始,商品更豐富的電商平臺,逐漸被更多中國人接受。而新冠疫情的三年,確定性更強的“即時零售”,成為增長最快的消費業態。

即時零售并不是一個全新的事物。2019年5月,“沃爾瑪到家”小程序正式上線,顧客在線下單購物,1小時可送貨上門。2020年春節期間,疫情暴發,沃爾瑪全國整體O2O“到家”銷售額同比增長超4倍,其中“沃爾瑪到家”訂單量同比增長高達15倍。同時,家樂福也宣布“到家業務”銷售同比增長127%。

商超的“到家業務”,就是簡化版的“即時零售”。2020年,這個曾經的試水項目,在全面接入美團等覆蓋全國的即時配送網絡,以及全國人民廣泛的即時性、確定性需求的主導下,實現了爆發。

一方面,傳統電商物流受到嚴重沖擊,大半個中國陷入發不了貨、收不到貨的境地;另一方面,本地的線下消費也受到影響,消費者難以去到門店完成購物。這種情況下,連接本地供給和本地消費的即時零售成了暢通供需的主要方式。

當我們在說“流量”時,說的不是看板上的數字,而是真實需求的集合。如果說五年前商超自營電商不利,是因為規模不及電商平臺,那么嘗試O2O沒有水花,其實是時代的原因——中國人剛明白怎么用電商囤貨,還不習慣“萬物到家”這種“奢侈”的消費。

換句話說,當初商超只是走得太快,現在消費者終于追上來了。從40多年前的商品供給嚴重不足,到各類商品的同質化嚴重,再到對質量和服務要求越來越高,消費者們不再滿足于商品本身,不再滿足于等待3天送貨上門,而是希望能夠隨時隨地買,隨時隨地送。

消費者的需求引爆了即時零售,也讓商超擁有了重回變革前線、與電商開展新一輪角逐的資本。

電商平臺是異地延時配送,集中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即把全國的供應商搬運到網絡上開設店鋪。即時零售是本地即時配送,分布式解決“確定性”的問題,即把遍布全城的實體零售網絡連接起來,實現區域性網絡效應。

電商強調規模性,即時零售強調時效性。當消費者愿意為了確定性,選擇通過“線上點單”的方式光顧門店時,商超也就有了翻盤的機會。

無論家樂福還是美宜佳,這些實體零售商逐漸明白,與其削足適履,和電商一起挖掘“計劃性需求”,不如扎根本地供給,更深入地挖掘線下的“即時性需求”。

有了需求,問題就解決了大半。至于供給,中國發達的制造業、遍布各地的產業帶,既“滋養”了電商平臺,也維系著數十萬、百萬實體小店的生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有3萬家超市、3.5萬家便利店和5700多家百貨店。而在2002年,全國超市剛剛突破1萬家,便利店不到3400家,百貨店只有1500多家。

正是線下豐富的本地供給,為即時零售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實體店數量增長了10倍,意味著本地供給增長了10倍,消費者能選擇的商品也就增加了10倍。商品滿足消費者日常所需,再加上即時配送能力,即時零售就此繁榮起來。

隨著城鎮化進一步加快,越來越多消費者會通過即時零售購物,實體商戶也將獲得市場增量。而本地供給最充分、模式最成熟的商超,無疑將成為此輪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第一次真正享受到數字經濟的紅利。

回望中國商超發展的三十年,從消費升級,到渠道變革,再到業態更迭,許多東西已經改變。但也有很多是不變的,我們至少能得出三個結論:

第一,未來最有生命力的業態,一定是區域的、便利的。

我們總說“豐衣足食”,究竟什么是豐足?對40年前的中國人來說,多分點糧票就夠了;對20年前的中國人來說,不受國營商場柜員白眼,開架自選就心滿意足;對現在的中國人來說,電商平臺上可以買到任何東西,卻總有“不夠”的時候。

因為有些東西,送晚了就等于沒有。電商如此發達,也只占社零總額的25%。無法滲透的,除了汽車等大宗消費外,就是生鮮、藥品等即時消費。便利店、社區生鮮店成為近幾年為數不多還在增長的線下業態,就是因為扎根本地、足夠便利。

今年1月至7月,美團上超市和便利店的交易量增長了54%,其中夫妻小店增幅高達110%。上海閔行區一家美宜佳門店的店長稱,今年上海疫情期間,門店每日訂單量最高上漲了10倍。羅森中國約4000家門店入駐美團,給實體門店帶來了10%的銷售增量。

中國人的消費越來越自由、靈活,這也是“充分供給”的一部分。

第二,中國人“觸網”二十年來,實體門店剛開始享受數字紅利。

電商極大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方式。我們見證了太多“億元俱樂部”崛起,也都在拼多多上薅過羊毛,卻很少聽過哪個實體門店因電商獲益。敏銳的品牌可以吃到任何時代的紅利,機智的消費者可以占到任何渠道的便宜。唯有商超客流越來越少,被時代拋下。

品牌銷量越來越高,門店生意越來越差。可如果讓門店而非品牌入駐線上平臺,一切就不一樣了。如果想要的東西30分鐘就能送到,年輕人的訂單又會從電商回到實體門店,線上下單,外賣員去店里取單后送貨上門,實體門店也慢慢有了更多可能。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八成超市線上銷售同比增長。這里超市的“線上銷售”,不是電商異地銷售,而是本地即時零售。今年第二季度,沃爾瑪中國電商占整體銷售額40%,這里的“電商”就是小時達到家業務。

不再執著于對抗電商,而是通過即時零售增加門店訂單,這是商超復興的第一步。

第三,只有商超自己才能救自己,本地供給的價值是時候回歸了。

人人都羨慕哆啦A夢,什么都有。“想要什么,立刻就到”,這個消費者與生俱來的需求,三十年前看是一種奢求,現在看卻是不遠的將來。

三十年間,中國商超以“國營商場”革命者的面貌出現,喚醒了中國人的消費意識。后來,電商平臺“挾流量以令實體”,用更大的規模戰勝了商超。即便是在線下,商超也面臨便利店、生鮮超市等更靈活的業態競爭。消費者的需求,開始從“多”轉向“快”。

線上線下博弈多年,商超終于發現不能用自己的短板,比別人的長板。本地供給是便利店等業態保持增長的關鍵,也是實體零售的命門。中國有很多本土品牌,更有幾倍于品牌的實體門店。往日繁榮的城市本地便民圈,也該在消費者對確定性的追求中,回歸了。

如今,商超和便利店踏入了同一條河流,開始重建消失的“附近”,將商品賣給周邊的消費者。即時零售需要供給,實體門店需要配送,二者各取所需。中國數字零售發展了二十多年后,線上線下意外以一種唇齒相依的方式連接在了一起。

參考資料

[1]《家樂福快意中國》中國經濟出版社 吳鹍編

[2]《廣州文史第七十一輯》廣州出版社 李齊念主編

[3]《“友誼”背后的困境,計劃經濟時代上海友誼商店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 劉曉晨

[4]《家樂福,“解放令”背后的代價》21世紀經濟報道 郭莉

[5]《大潤發、銀泰、美宜佳的O2O融合之路》新聞縱深 張利群

[6]《共享新零售,消費升級時代的零售創新路徑》中國商業出版社 周高云

[7]《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8]《沒大米食油促銷10萬人“捧場”沃爾瑪》上海青年報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729/0912238269.shtml

[9]《傳統超市自有電商AB面》北京商報

http://industry.people.com.cn/n1/2018/0815/c413883-30228970.html

[10]《家樂福做電商,沃爾瑪這個老司機給了啥前車之鑒?》貓耳Tech

https://www.huxiu.com/article/172370.html

[11]《“雙11”購物狂歡節十周年,從小創意變成全球大節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326972060898126&wfr=spider&for=pc

[12]《4年關店80家,吞并1號店又聯手京東的沃爾瑪,依然把新零售吃成了毒藥》商業街探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182649576666071&wfr=spider&for=pc

[13]《沃爾瑪布局社區到家,“到家”銷售同比增幅已超4倍》美通社

https://www.prnasia.com/story/273237-1.shtml

[14]《加速數字化,超市巨頭加碼“到家業務”》新京報

https://www.sohu.com/a/452440606_114988

[15]《“萬物到家”催熱即時零售,新業態彰顯經濟新潛力》人民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672755982773176&wfr=spider&for=pc

[16]《美宜佳線上訂單增速連續三年超100%,即時零售助力實體門店快速增長》中新經緯

http://client.sina.cn/news/2022-08-15/detail-imizirav8287809.d.html

[17]《羅森中國總部總經理:即時零售為實體門店帶來新增量,線上銷售占比約10%》北京商報

https://www.bbtnews.com.cn/2022/0811/447446.shtml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市| 定远县| 河南省| 普宁市| 仁化县| 图木舒克市| 鹤庆县| 东乡| 平凉市| 东乌| 高邑县| 屏东县| 崇阳县| 荣成市| 瑞昌市| 扎赉特旗| 荥阳市| 塔城市| 大英县| 崇义县| 怀仁县| 康乐县| 贵溪市| 固原市| 宁化县| 乌拉特后旗| 嵊泗县| 丹凤县| 吉林市| 武汉市| 临汾市| 灵山县| 礼泉县| 汾西县| 铅山县| 桂阳县| 澎湖县| 航空| 汤原县| 固始县| 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