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下網商 朱之叢
編輯|李丹超
檳榔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近日,一條新聞“36歲歌手嚼檳榔6年因口腔癌離世”登上微博熱搜。歌手傅松生前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自己的口腔癌因嚼檳榔導致,并呼吁大家“珍惜生命,遠離檳榔”。
這種原產自湖南、云南、海南等地,嚼起來清涼刺激的植物果實,因其提神醒腦的功效,廣受長途貨運司機歡迎,并循著一條條貨運線路被傳播到全國各地。
經銷商對街邊小店的滲透、電商渠道的推波助瀾,都讓檳榔變得越來越普及。不知不覺間,大半個中國的小賣部里刮起了一陣“檳榔旋風”。胖哥、口味王等知名檳榔品牌賺得盆滿缽滿,年銷售額達到數億甚至上百億元。有機構預測,中國檳榔業2025年的產值或將超過1000億元。
但與此同時,檳榔帶來的高致癌率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9月15日,浙江義烏傳出“下架所有檳榔制品”的消息,義烏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回應稱:是要把檳榔制品分區域售賣,和普通食品區隔開。隨后,四川成都和南充、江西南昌等地相繼宣布將對違規銷售檳榔行為進行查處。
身家百億的檳榔巨頭們,似乎被推到了懸崖邊緣。
愛檳榔的人
“來一包嗎?”老余從汽車扶手箱里拈起一份紫色包裝的檳榔。
被鄰座謝絕后,他不以為意,拆開包裝把檳榔丟進自己嘴里。老余今年33歲,山西人,在上海做了五六年攝影師后返鄉創業,日常需要開車穿梭于各個鄉村之間收貨。
這樣一來,解困提神成為了他的“工作剛需”。老余說,之前在上海不常見到檳榔,在山西也是近兩年才開始流行。
創業者尚且如此,專職長途貨運司機的需求就更加旺盛。老李在浙江某小鎮上經營一家雜貨店,在他的印象中,自從三四年前開始售賣檳榔,顧客就一直以過路的外地貨車司機為主,本地人鮮少問津。
老李最早上架檳榔,緣于“胖哥檳榔”的一名經銷商上門推銷。老李推托稱,周圍沒有人愛吃檳榔,并不想賣。但經銷商堅持:可以先放在店鋪貨架上,賣掉了再給錢。
就這樣,老李放了一個兩層柜面的小貨架在店里,專門售賣“胖哥檳榔”。后來,“口味王”的經銷商也登門拜訪,又一個小貨架在雜貨店里落地。
“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里,銷量還可以。”老李說。
銷量既來自貨運司機的提神需求,也離不開營銷手段的巧思。檳榔果包裝里通常有一張抽獎卡,以現金或“再來一包”的方式返還,許多顧客往往會一次購買好幾包。湖南人王玲稱,家里人通常一買就是五包,約有兩三包能拆出“買一送一”,到手就有七八包了。
當然,浙江人沒有吃檳榔的習慣,老李的整體買家有限,多為過路的貨運司機,每天的銷量最多不過十幾包。
但并非沒有例外:在老李的印象中,有一個00后本地小伙,幾乎每天都要來買檳榔,“有時候一天吃一包也不夠,有成癮性。”
檳榔之路
嚼檳榔的風氣由來已久。
清末貴族唐魯孫的作品中提到,早在20世紀初,北京許多富戶就把檳榔當作消食、提神的零嘴。在北京專賣檳榔的“煙兒鋪”里,有“糊檳榔”“鹽水檳榔”“棗兒檳榔”等多種單品出售。
在檳榔原產地湖南、海南的一些地區,嚼檳榔的歷史更是悠久,甚至成為當地人代代傳承的“風俗”之一。
依靠著長途貨運司機的四處奔波和口口相傳、“再來一包”等花式營銷手段,以及經銷商對各地“夫妻老婆店”不遺余力的滲透,這顆小小的、帶有成癮性的果實如同野火燎原,循著一條無形的“檳榔之路”傳向全國各地。
目前,知名檳榔品牌主要集中在湖南。其中“胖哥檳榔”年銷售額達到數億元,“皇爺”“小龍王”“伍子醉”等中型品牌林立。最為知名的“口味王”集團,2020年營收更是達到255億元,其影響力最大時,曾連續3年冠名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
2021年,《中國市場監管報》發文稱,中國檳榔產業產值從2011年的558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781億元。有機構預測,中國檳榔業2025年的產值或將超過1000億元。
隨著名氣傳開,檳榔的“消費升級”趨勢也逐漸顯現。
老李說,檳榔經銷商開的價格并不便宜,一般在每包10到30元,小店到手的利潤偏薄,一包只能賺2-3元錢。“有些客戶想要貴一點、品質口感好一點的,我們就去網上買來放在店里賣,一包能賺五六塊錢。”
在多個電商軟件搜索“檳榔”,均能看到“生果檳榔”“青果檳榔”“檳榔花”等多個類目。其中,高價檳榔能賣到50元甚至100元一包,“口味王”旗下“和成天下”品牌的某款產品,售價甚至高達每包(100g)210元。尼爾森調研數據顯示,“和成天下”占據了高端檳榔市場的七成。
零食還是毒藥?
在盛產檳榔的地區,它對市場的統治力極強。
王玲是湖南人,逢年過節時,“家里的檳榔根本沒有斷過”。她的兩個兄弟都是重度檳榔愛好者,一顆接一顆地吃,一包檳榔半天就能見底。“嚼到腮幫子酸痛,嘴都張不開了,才會稍微消停一下。”
王玲的父母、舅媽相對不那么熱衷,但也會忍不住嚼上兩口。一份檳榔是半顆,每個人分著咬下一絲來,就能咀嚼很久。
作為零食,王玲覺得高端檳榔制品十分昂貴,一小包就能賣到50-70元。但仍有不少人對此甘之如飴,難以戒除。
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中心把檳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在土耳其、新加坡、加拿大等國,檳榔被認定為毒品,許多歐美國家也對其實行禁售。
隨著“歌手因口腔癌去世”新聞的發酵,中國對檳榔制品的管制逐漸趨嚴。除浙江義烏外,四川成都、南充等多地也紛紛出臺通知,要求加強對檳榔制品的監管。
多位醫學界人士告誡,檳榔含有檳榔堿、麻黃堿,且纖維較粗,極易誘發口腔癌。微信、抖音等平臺上,因口腔癌而毀容的“割臉人”時時可見。但市場需求在此,檳榔商家甚至在“健康”上做文章,例如在檳榔制品中添加枸杞、茶硒、石斛等“保健成分”。
《中國吃》一書作者唐魯孫,晚年生活在中國臺灣。他身邊的醫生指出,檳榔嗜好者患口腔癌的比例達到65%。他對檳榔的觀感也隨之下降,“吃檳榔的人,滿嘴鮮紅的檳榔汁,唇搖齒轉,隨地吐啐,殷紅一片。”
從去年開始,老李的雜貨店也不再賣檳榔了。“買的人少起來了,吃檳榔不好的新聞多起來了。”他從網上買的一大批檳榔都過期了,只能當作垃圾處理掉。
老余、老李、王玲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