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成都告別安逸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成都告別安逸

從內陸到門戶。

文丨華商韜略 周瑞華

“Can do,Chengdu”。

2013年6月,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反復播放著的這句slogan,把一座中國西部城市推到世界面前。這座城市就是成都,從那時到現在,它的口號都是:

成都,都成(Chengdu,Can do)。

這句slogan并非成都獨創,它最早出現在英特爾成都工廠的文化墻上。

2003年,英特爾宣布其全球第五大制造基地落戶成都。第二年4月,一期大型芯片封裝測試工廠在成都高新區開工奠基。

當時的成都高新區,還是一片荒蕪,英特爾此前在全球8個國家考察過10座城市,成都是最沒有競爭力的。

在工廠奠基儀式上,時任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克瑞格·貝瑞特道出了落戶成都的原因:獨特的戰略地位。

當時,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剛啟動,作為西部核心城市之一,成都不僅吸引了來自全球的注意力,還有從中央到四川省的資源扶持,以及人才。

因此,盡管成都當時條件相對有限,英特爾依然十分看好成都。

工廠建成之后,為了鼓勵員工扎根成都,他們在公司的文化墻上,寫下了一句響亮的口號——Chengdu,Can do,翻譯過來就是:成都,都成。

20年過去了,成都分公司已經是英特爾全球最大的芯片封測中心之一。每一秒,這里都生產出十多顆芯片。

如今,英特爾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動處理器,70%以上的晶片半成品,都是“成都造”。換句話說,全球每兩臺電腦中,就有一臺裝著一顆“成都造”英特爾芯。

企業興,則城市興。英特爾在成都的飛速發展,也見證了成都的崛起。

2020年,全球權威城市評級機構GaWC(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發布《世界城市名冊2020》,在這個全球城市分級排名中,成都是唯一獲得β+評級的中國城市。

換算成中國的概念,“β+”代表成都是新一線城市中最能打的,排在它之前的,是α檔的北上廣深。

如果說,這個評級還太抽象,那更多的數據和事實,則讓成都到底有多牛更加具象:

成都是繼上海、西安、無錫之后的中國IC第四城,其集成電路產業集群規模突破2萬億元,規模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也是中國的互聯網第四城,早在十幾年前,騰訊、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大廠,都把成都作為向西部發展的第一站,在這里扎堆設立西部總部;尤其是現象級手游“王者榮耀”橫空出世之后,成都更是坐穩了“手游之都”的位置;

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成為繼北京、上海和重慶之后,第四個人口破兩千萬的超大城市;

在第一財經發布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成都連續8年穩居新一線城市首位,北上廣深之后的“第五城”地位呼之欲出;

2021年,成都市GDP已經逼近2萬億元,排在第七,是2003年英特爾宣布落戶時成都GDP1800億元的11倍。

20年時間,成都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2001年,126名中央國家機關和中管企業干部被選中,成為第一批到西部地區掛職的干部。

就在他們到西部掛職的前一年,IBM、波音、日本萬紅株式會社等50多家全球500強企業,以及近百家國內企業,都跑到成都,參加在這里舉辦的第一屆“西部論壇”。

自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東西部發展存在明顯差異。

這也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設計”——東部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發展到一定程度,再拿出更多力量,幫助內地發展。

到20世紀末,東部已發展起來,東部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等發達省市,人口與西部大體相當,但GDP卻是西部的2.5倍以上。西部發展,因此被提上日程。

2000年在成都舉辦的西部論壇,不僅拉開了西部開發的大幕,也把西部最有影響力城市之一的成都,推到了鎂光燈下。

但當時的成都,更多還以好吃好喝與好玩的形象聞名,與現代科技產業沒有太大關系。給人的印象往往就是吃著火鍋唱著歌,提到當地企業,首先想到的也是賣飼料和養豬的新希望。

成都地處成都平原的腹地,背靠青藏高原,沃野千里,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因為生活太安逸,一直有著“少不入川”的古訓。

新中國早期,成都拿得出手的工業,只有“三根半煙囪”——“三根煙囪”指的是一家啟明電燈公司、一家軍工廠和一家造幣廠,剩下的“半根”是一家火柴廠。

即便后來在“三線建設”中承接了一部分工業,成都工業產業硬實力也一直都不如重慶。以至于“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之初,有媒體將成都稱作“第四城”時,全國人民都笑了。

安逸的成都第一次有危機感,是在1997年。

這年,隔壁的重慶和四川分家,宣布成立直轄市。重慶這一分家,不光帶走了四川30%的經濟規模,以及27%的人口規模,還成了四川的“對手”,也讓成都不能再“安逸”。

以汽車產業為例,重慶帶走了四川80%的汽車工業產值,和整條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在西部投資建廠,首先想到的是產業鏈完整的重慶,基本上沒成都什么事兒。

面對新重慶,四川要雄起,就指著省會成都了。

西部大開發,就是成都千載難逢的彎道超車機會。成都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交匯節點,也是實施西部開發的戰略支點。

1999年,國務院就確定成都為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西部大開發之后,四川省也提出“依托成都構建成都平原經濟圈,帶動四川發展”。

言外之意,是要成都在西部大開發中帶好頭,發揮示范作用。

后來,策劃人王志綱還畫了一張“張弓搭箭圖”,更形象地展示出成都在西部大開發中的作用:

東部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猶如一張強勁的弓,奠定了中國的綜合實力,而長江流域經濟帶,就是那支箭。這支箭的射程有多遠,取決于它的支點,也就是西部,而西部之城,又要看成都。

擺在成都面前的問題是:怎么抓住這個機會?

成都市政府搞活經濟,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安居樂業。

在過去,成都的定位,是四川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放在西部開發大背景下,則必須從“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這個定位,來思考城市定位和產業布局,并推動成都強化其科技、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的地位。

基于這個定位下,成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出去,引進來”:把污染大、低端的傳統企業“請出去”,把高科技、高端制造企業“引進來”。

那幾年,老成都人記憶中的攀成鋼、420廠、紅光電子管廠、水泥廠,都搬出了成都,它們原來的地址上,后來都冒出來一座座文創園、千億級的產業新城。

為了給更多的高新產業“騰地兒”,成都還“砸掉”了城鄉之間的那堵“墻”,通過統一規劃用地,搭建公共設施,一改過去農村用地極為浪費“小、散、亂”局面,一下子節省出75%的空間。

2002年,成都城市建成面積228.11平方公里,三環才剛剛通車。到2021年,成都已經向外延伸到了七環,市轄區建設面積翻了6倍,達到1421.6平方公里。十年時間里,成都軌道交通突破500公里,覆蓋全部11個市轄區。

騰出來的空間,除了用于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外,成都還陸續引進了英特爾、德州儀器、戴爾、雪鐵龍、吉利等企業。

到2015年,成都經濟總量站上了萬億臺階,躍升至全國第7名,但拋開規模來看成都經濟,不足也很明顯:

缺乏領軍企業,科技含量不高,《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成都無一上榜。

2015年,成都人均GDP6.06萬元,不僅低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不及東部沿海的泉州、東莞、福州、佛山等二線城市。僅排在第56位。

增長不能光靠傳統的“攤大餅”方式做大規模,更要靠產業升級和創新來驅動。為此,2017年,成都規劃了一個“5+5+1”的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重點圍繞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

其中,先進制造業,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以及綠色食品產業為重點;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會展經濟、金融服務、文旅產業、現代物流和生活服務業等五大領域;新經濟著重圍繞智慧城市、智能經濟、綠色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5+5+1”之下,成都開始新一輪產業蛻變,其中變化最大的當屬先進制造業。

譚里民是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的高級維修技師。他從業16年,因為喜歡搞技術創新,被稱為車間創新能手。他曾將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速騰汽車車身表面漆的涂裝時間,從98秒縮短到93秒。摳出來的5秒,將速騰汽車的日產量,從1150臺增加到1200臺,成為當時國內最高產的汽車生產線。

譚里民也因此獲“成都工匠”、首席技師工作室帶頭人等稱號。

首席技師制度、成都工匠是成都為落實“5+5+1”推出的人才培養機制。2016年,成都籌建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推出“企業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編制-政府給支持”的聯合引才機制,匹配企業人才需求。

人才之外,成都還把“建圈強鏈”寫進了黨代會報告,聚焦20個重點產業生態“建圈”,圍繞重點產業“強鏈”,一條重要產業鏈配一位市領導擔任鏈長、一套“政策工具包”。由鏈長統籌資源要素,為產業搭建一個以政府背書的交流平臺。

今年1月,空中客車公司飛機循環利用項目落戶成都,這是一個圍繞退役飛機資源而打造的飛機拆解、回收解決方案的示范項目。該項目的落地,正是受益于“建圈強鏈”,它的落成將打造成都航空工業領域的循環經濟生態圈,加速成都航空產業升級。

到目前,成都已在“5+5+1”之下,形成了涵蓋38個行業、184個行業細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擁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高端軟件、生物醫藥、新型材料、能源環保等十大千億產業集群。

這個產業體系,共同撐起了成都2萬億元的經濟規模,推動成都向“第五城”,又邁進一步。

2020年,銀隆新能源(成都)產業園接到一個數十輛新能源公交車的訂單,采購方為重慶市江津區。這意味著,“成都造”新能源商務車進入重慶市場。

幾乎同一時間,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合作處的一級調研員盧小普,到四川省發展改革委掛職,擔任四川省發展改革委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統籌處副處長。

成渝之間合作頻繁,而過去,圍繞著美食、文化、方言,再到究竟誰是“西南第一城”,成渝之間從民間到官方,都在暗暗較勁。

2004年,一群自稱“巴虎”的重慶人在新華網城市論壇發帖《48小時成都印象》,以圖片形式“揭露”成都街頭“亂象”,成都人則迅速以《48小時重慶印象》回懟,雙方展開“激戰”。這場成渝之爭火速走紅,破了當時新華網城市論壇紀錄,甚至還驚動了兩地政府領導。

但無論從國家戰略層面,還是各自的發展,成渝合作與互補,共同發展才是正道。

成都、重慶,不僅經濟總量大,人口規模也都領先全國絕大多數城市。而且雙城同處在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成渝雙城協同發展,增強合作,將更大程度輻射和拉動西部地區經濟,成為我國西部新的增長極。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由此上升至國家戰略,是繼長三角、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增長極之后,中國經濟的“第四增長極”。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成渝地區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局中的地位與角色進一步得到明確與彰顯。

《綱要》提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9項重點任務,包括: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

《綱要》之后,成都和重慶加速深度融合與協調發展。從基礎設施“連線成網”到攜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共下“一盤棋”。

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產業互補與協同,共同培育更強更大的產業集群。

以汽車產業為例。川渝兩地共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零部件企業1600多家,汽車年產量近300萬輛,占全國總量的12%。雙方的優勢又各有側重,比如,重慶整車品牌多,但在電池材料、大功率電池包領域,成都擁有明顯優勢。

為此,重慶市經信委和四川省經信廳搭建汽車產業鏈工序信息對接平臺,對接兩地車企供需,從而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

2021年,汽車座椅行業龍頭重慶延鋒安道拓急需一批塑料配件,在對接平臺上發布消息幾天后,就接到四川一家企業的合作意向,從發布信息到達成合作,僅用了一周時間。

通過信息資源共享,成渝兩地的汽車產業融合度進一步提升。

如今,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生產的捷達城市多功能越野車上,安裝著重慶企業生產的腳踏板、天窗等零配件;重慶生產的汽車上,不少零部件來自成都西菱動力、天興儀表、博世傳感等企業。

除汽車產業之外,成渝之間的融合、協同,還滲透到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消費品、生物醫藥等眾多產業,一起做強產業鏈和產業群。

成渝協同,還體現在對外招商上。

2020年,重慶市招商投資促進局與四川省經濟合作局簽署《成渝地區產業協同招商戰略合作協議》,并成立兩地產業協同招商領導小組,定期交換投資數據、協同招商工作。

這意味著,成渝招商從過去的“拳拳相對”到現在的共謀一盤棋。

2021年6月17日,成渝第一次跨地域聯合招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球投資推介會在上海舉行。

不同于以往招商會的“針鋒相對”和“各說各話”,這次兩地挑選了各自的3個優勢產業,整合打包,整體對外推介。這既是對自身產業的更好定位與發展,又有利于精準招商,互補協同。

除了產業之間的聯動、協同,“雙城記”也擴大了成渝人的“生活圈”。

交通上,生活在成渝的人,搭乘成渝“復興號”,62分鐘即可抵達300多公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市政服務配套上,成渝已實現了住房公積金互認、公交地鐵“一卡通”互聯互通,“居住在成都、工作在重慶”和“居住在重慶,工作在成都”,已可成為現實。

“雙城”協同效應也在顯現。

2021年,成渝地雙城經濟圈地區開工重大項目40個,總投資1054.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5052.9億元,同比增長19.5%,生產總值73919.2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6.5%,占西部地區30.8%,同比增長8.5%,增速高于四川省和重慶市平均水平。

《成渝綱要》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到2035年,成渝要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這一目標下,成都,未來更可期。

[1]《成都蛻變:從“三根半煙囪”到新經濟“機會之城”》微成都

[2]《建圈強鏈助推成都制造》瞭望東方周刊

[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周年,這一年細數川渝合作之變》四川日報

[4]《從“對手”到“隊友”:川渝“抱團出擊”首次聯袂跨地域招商》澎湃新聞

[5]《“5+5+1”這些數字背后是成都高質量發展經濟的雄心》成都發展改革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成都告別安逸

從內陸到門戶。

文丨華商韜略 周瑞華

“Can do,Chengdu”。

2013年6月,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反復播放著的這句slogan,把一座中國西部城市推到世界面前。這座城市就是成都,從那時到現在,它的口號都是:

成都,都成(Chengdu,Can do)。

這句slogan并非成都獨創,它最早出現在英特爾成都工廠的文化墻上。

2003年,英特爾宣布其全球第五大制造基地落戶成都。第二年4月,一期大型芯片封裝測試工廠在成都高新區開工奠基。

當時的成都高新區,還是一片荒蕪,英特爾此前在全球8個國家考察過10座城市,成都是最沒有競爭力的。

在工廠奠基儀式上,時任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克瑞格·貝瑞特道出了落戶成都的原因:獨特的戰略地位。

當時,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剛啟動,作為西部核心城市之一,成都不僅吸引了來自全球的注意力,還有從中央到四川省的資源扶持,以及人才。

因此,盡管成都當時條件相對有限,英特爾依然十分看好成都。

工廠建成之后,為了鼓勵員工扎根成都,他們在公司的文化墻上,寫下了一句響亮的口號——Chengdu,Can do,翻譯過來就是:成都,都成。

20年過去了,成都分公司已經是英特爾全球最大的芯片封測中心之一。每一秒,這里都生產出十多顆芯片。

如今,英特爾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動處理器,70%以上的晶片半成品,都是“成都造”。換句話說,全球每兩臺電腦中,就有一臺裝著一顆“成都造”英特爾芯。

企業興,則城市興。英特爾在成都的飛速發展,也見證了成都的崛起。

2020年,全球權威城市評級機構GaWC(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發布《世界城市名冊2020》,在這個全球城市分級排名中,成都是唯一獲得β+評級的中國城市。

換算成中國的概念,“β+”代表成都是新一線城市中最能打的,排在它之前的,是α檔的北上廣深。

如果說,這個評級還太抽象,那更多的數據和事實,則讓成都到底有多牛更加具象:

成都是繼上海、西安、無錫之后的中國IC第四城,其集成電路產業集群規模突破2萬億元,規模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也是中國的互聯網第四城,早在十幾年前,騰訊、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大廠,都把成都作為向西部發展的第一站,在這里扎堆設立西部總部;尤其是現象級手游“王者榮耀”橫空出世之后,成都更是坐穩了“手游之都”的位置;

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成為繼北京、上海和重慶之后,第四個人口破兩千萬的超大城市;

在第一財經發布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成都連續8年穩居新一線城市首位,北上廣深之后的“第五城”地位呼之欲出;

2021年,成都市GDP已經逼近2萬億元,排在第七,是2003年英特爾宣布落戶時成都GDP1800億元的11倍。

20年時間,成都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2001年,126名中央國家機關和中管企業干部被選中,成為第一批到西部地區掛職的干部。

就在他們到西部掛職的前一年,IBM、波音、日本萬紅株式會社等50多家全球500強企業,以及近百家國內企業,都跑到成都,參加在這里舉辦的第一屆“西部論壇”。

自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東西部發展存在明顯差異。

這也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設計”——東部沿海地區先發展起來,發展到一定程度,再拿出更多力量,幫助內地發展。

到20世紀末,東部已發展起來,東部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等發達省市,人口與西部大體相當,但GDP卻是西部的2.5倍以上。西部發展,因此被提上日程。

2000年在成都舉辦的西部論壇,不僅拉開了西部開發的大幕,也把西部最有影響力城市之一的成都,推到了鎂光燈下。

但當時的成都,更多還以好吃好喝與好玩的形象聞名,與現代科技產業沒有太大關系。給人的印象往往就是吃著火鍋唱著歌,提到當地企業,首先想到的也是賣飼料和養豬的新希望。

成都地處成都平原的腹地,背靠青藏高原,沃野千里,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因為生活太安逸,一直有著“少不入川”的古訓。

新中國早期,成都拿得出手的工業,只有“三根半煙囪”——“三根煙囪”指的是一家啟明電燈公司、一家軍工廠和一家造幣廠,剩下的“半根”是一家火柴廠。

即便后來在“三線建設”中承接了一部分工業,成都工業產業硬實力也一直都不如重慶。以至于“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之初,有媒體將成都稱作“第四城”時,全國人民都笑了。

安逸的成都第一次有危機感,是在1997年。

這年,隔壁的重慶和四川分家,宣布成立直轄市。重慶這一分家,不光帶走了四川30%的經濟規模,以及27%的人口規模,還成了四川的“對手”,也讓成都不能再“安逸”。

以汽車產業為例,重慶帶走了四川80%的汽車工業產值,和整條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在西部投資建廠,首先想到的是產業鏈完整的重慶,基本上沒成都什么事兒。

面對新重慶,四川要雄起,就指著省會成都了。

西部大開發,就是成都千載難逢的彎道超車機會。成都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交匯節點,也是實施西部開發的戰略支點。

1999年,國務院就確定成都為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西部大開發之后,四川省也提出“依托成都構建成都平原經濟圈,帶動四川發展”。

言外之意,是要成都在西部大開發中帶好頭,發揮示范作用。

后來,策劃人王志綱還畫了一張“張弓搭箭圖”,更形象地展示出成都在西部大開發中的作用:

東部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猶如一張強勁的弓,奠定了中國的綜合實力,而長江流域經濟帶,就是那支箭。這支箭的射程有多遠,取決于它的支點,也就是西部,而西部之城,又要看成都。

擺在成都面前的問題是:怎么抓住這個機會?

成都市政府搞活經濟,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安居樂業。

在過去,成都的定位,是四川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放在西部開發大背景下,則必須從“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這個定位,來思考城市定位和產業布局,并推動成都強化其科技、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的地位。

基于這個定位下,成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出去,引進來”:把污染大、低端的傳統企業“請出去”,把高科技、高端制造企業“引進來”。

那幾年,老成都人記憶中的攀成鋼、420廠、紅光電子管廠、水泥廠,都搬出了成都,它們原來的地址上,后來都冒出來一座座文創園、千億級的產業新城。

為了給更多的高新產業“騰地兒”,成都還“砸掉”了城鄉之間的那堵“墻”,通過統一規劃用地,搭建公共設施,一改過去農村用地極為浪費“小、散、亂”局面,一下子節省出75%的空間。

2002年,成都城市建成面積228.11平方公里,三環才剛剛通車。到2021年,成都已經向外延伸到了七環,市轄區建設面積翻了6倍,達到1421.6平方公里。十年時間里,成都軌道交通突破500公里,覆蓋全部11個市轄區。

騰出來的空間,除了用于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外,成都還陸續引進了英特爾、德州儀器、戴爾、雪鐵龍、吉利等企業。

到2015年,成都經濟總量站上了萬億臺階,躍升至全國第7名,但拋開規模來看成都經濟,不足也很明顯:

缺乏領軍企業,科技含量不高,《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榜,成都無一上榜。

2015年,成都人均GDP6.06萬元,不僅低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不及東部沿海的泉州、東莞、福州、佛山等二線城市。僅排在第56位。

增長不能光靠傳統的“攤大餅”方式做大規模,更要靠產業升級和創新來驅動。為此,2017年,成都規劃了一個“5+5+1”的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重點圍繞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新經濟。

其中,先進制造業,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以及綠色食品產業為重點;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會展經濟、金融服務、文旅產業、現代物流和生活服務業等五大領域;新經濟著重圍繞智慧城市、智能經濟、綠色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5+5+1”之下,成都開始新一輪產業蛻變,其中變化最大的當屬先進制造業。

譚里民是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的高級維修技師。他從業16年,因為喜歡搞技術創新,被稱為車間創新能手。他曾將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速騰汽車車身表面漆的涂裝時間,從98秒縮短到93秒。摳出來的5秒,將速騰汽車的日產量,從1150臺增加到1200臺,成為當時國內最高產的汽車生產線。

譚里民也因此獲“成都工匠”、首席技師工作室帶頭人等稱號。

首席技師制度、成都工匠是成都為落實“5+5+1”推出的人才培養機制。2016年,成都籌建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推出“企業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編制-政府給支持”的聯合引才機制,匹配企業人才需求。

人才之外,成都還把“建圈強鏈”寫進了黨代會報告,聚焦20個重點產業生態“建圈”,圍繞重點產業“強鏈”,一條重要產業鏈配一位市領導擔任鏈長、一套“政策工具包”。由鏈長統籌資源要素,為產業搭建一個以政府背書的交流平臺。

今年1月,空中客車公司飛機循環利用項目落戶成都,這是一個圍繞退役飛機資源而打造的飛機拆解、回收解決方案的示范項目。該項目的落地,正是受益于“建圈強鏈”,它的落成將打造成都航空工業領域的循環經濟生態圈,加速成都航空產業升級。

到目前,成都已在“5+5+1”之下,形成了涵蓋38個行業、184個行業細類的綜合性工業體系,擁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高端軟件、生物醫藥、新型材料、能源環保等十大千億產業集群。

這個產業體系,共同撐起了成都2萬億元的經濟規模,推動成都向“第五城”,又邁進一步。

2020年,銀隆新能源(成都)產業園接到一個數十輛新能源公交車的訂單,采購方為重慶市江津區。這意味著,“成都造”新能源商務車進入重慶市場。

幾乎同一時間,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合作處的一級調研員盧小普,到四川省發展改革委掛職,擔任四川省發展改革委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統籌處副處長。

成渝之間合作頻繁,而過去,圍繞著美食、文化、方言,再到究竟誰是“西南第一城”,成渝之間從民間到官方,都在暗暗較勁。

2004年,一群自稱“巴虎”的重慶人在新華網城市論壇發帖《48小時成都印象》,以圖片形式“揭露”成都街頭“亂象”,成都人則迅速以《48小時重慶印象》回懟,雙方展開“激戰”。這場成渝之爭火速走紅,破了當時新華網城市論壇紀錄,甚至還驚動了兩地政府領導。

但無論從國家戰略層面,還是各自的發展,成渝合作與互補,共同發展才是正道。

成都、重慶,不僅經濟總量大,人口規模也都領先全國絕大多數城市。而且雙城同處在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成渝雙城協同發展,增強合作,將更大程度輻射和拉動西部地區經濟,成為我國西部新的增長極。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由此上升至國家戰略,是繼長三角、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增長極之后,中國經濟的“第四增長極”。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成渝地區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局中的地位與角色進一步得到明確與彰顯。

《綱要》提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9項重點任務,包括: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

《綱要》之后,成都和重慶加速深度融合與協調發展。從基礎設施“連線成網”到攜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共下“一盤棋”。

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產業互補與協同,共同培育更強更大的產業集群。

以汽車產業為例。川渝兩地共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零部件企業1600多家,汽車年產量近300萬輛,占全國總量的12%。雙方的優勢又各有側重,比如,重慶整車品牌多,但在電池材料、大功率電池包領域,成都擁有明顯優勢。

為此,重慶市經信委和四川省經信廳搭建汽車產業鏈工序信息對接平臺,對接兩地車企供需,從而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

2021年,汽車座椅行業龍頭重慶延鋒安道拓急需一批塑料配件,在對接平臺上發布消息幾天后,就接到四川一家企業的合作意向,從發布信息到達成合作,僅用了一周時間。

通過信息資源共享,成渝兩地的汽車產業融合度進一步提升。

如今,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生產的捷達城市多功能越野車上,安裝著重慶企業生產的腳踏板、天窗等零配件;重慶生產的汽車上,不少零部件來自成都西菱動力、天興儀表、博世傳感等企業。

除汽車產業之外,成渝之間的融合、協同,還滲透到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消費品、生物醫藥等眾多產業,一起做強產業鏈和產業群。

成渝協同,還體現在對外招商上。

2020年,重慶市招商投資促進局與四川省經濟合作局簽署《成渝地區產業協同招商戰略合作協議》,并成立兩地產業協同招商領導小組,定期交換投資數據、協同招商工作。

這意味著,成渝招商從過去的“拳拳相對”到現在的共謀一盤棋。

2021年6月17日,成渝第一次跨地域聯合招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球投資推介會在上海舉行。

不同于以往招商會的“針鋒相對”和“各說各話”,這次兩地挑選了各自的3個優勢產業,整合打包,整體對外推介。這既是對自身產業的更好定位與發展,又有利于精準招商,互補協同。

除了產業之間的聯動、協同,“雙城記”也擴大了成渝人的“生活圈”。

交通上,生活在成渝的人,搭乘成渝“復興號”,62分鐘即可抵達300多公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市政服務配套上,成渝已實現了住房公積金互認、公交地鐵“一卡通”互聯互通,“居住在成都、工作在重慶”和“居住在重慶,工作在成都”,已可成為現實。

“雙城”協同效應也在顯現。

2021年,成渝地雙城經濟圈地區開工重大項目40個,總投資1054.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5052.9億元,同比增長19.5%,生產總值73919.2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6.5%,占西部地區30.8%,同比增長8.5%,增速高于四川省和重慶市平均水平。

《成渝綱要》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到2035年,成渝要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這一目標下,成都,未來更可期。

[1]《成都蛻變:從“三根半煙囪”到新經濟“機會之城”》微成都

[2]《建圈強鏈助推成都制造》瞭望東方周刊

[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周年,這一年細數川渝合作之變》四川日報

[4]《從“對手”到“隊友”:川渝“抱團出擊”首次聯袂跨地域招商》澎湃新聞

[5]《“5+5+1”這些數字背后是成都高質量發展經濟的雄心》成都發展改革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图县| 益阳市| 阿荣旗| 灯塔市| 晋宁县| 奈曼旗| 武穴市| 南陵县| 合江县| 定日县| 渭源县| 高雄市| 青铜峡市| 敖汉旗| 阿合奇县| 龙岩市| 张家港市| 始兴县| 宜州市| 开平市| 台安县| 西藏| 和林格尔县| 合肥市| 军事| 府谷县| 湄潭县| 蒙山县| 永泰县| 平陆县| 富宁县| 德兴市| 博野县| 永登县| 德州市| 北京市| 延安市| 和平县| 额济纳旗| 崇文区| 长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