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總有理
商業世界里,沒有不敗的王者,無論是否曾經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9月份,寧德時代的股價總市值跌破了萬億元大關,以8月份寧德時代股價高點來看,不到一個月里,寧德時代股價累計下跌份額超過了26%,市值蒸發超過了3400億元。守業更比創業難,這一點在寧王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寧德時代正四面楚歌,動力電池占據新能源汽車成本的40%以上,造車上半場,寧王尚還能攜電池,以令車企,眼看造車勢力來到下半場,寧德時代的競爭力漸漸開始式微。僅僅在今年,寧德時代就連遭兩大暴擊。
先是特斯拉不再只寵愛寧王,轉頭也愛上了比亞迪;接著,蔚來也表現出對比亞迪極大的興趣來;未見其車,先聞其聲的小米汽車也宣布同時與比亞迪跟寧德時代兩家合作。除了采購在變化,車企顯然野心更大。
據悉,蔚來、廣汽埃安、零跑和威馬等汽車廠商相繼開始了自研電池項目和電池廠的建設;海外就福特與SK創新合力建設電池生產工廠;本田汽車選擇和LG新能源在美國建設一家電動汽車電池工廠,欣旺達聯手東風集團建設了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是他們飄了,還是寧王舉不動刀了?很顯然,后者需要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還是技術為王?
翻看寧德時代的過往履歷,不難發現,這家在新能源時代稱王稱霸的企業的確撕下了無數次鋰電行業的榜首。例如全球首家推出CTP技術并實現量產;全球首家量產車規級811電池;研發出全球最長壽命電池并應用在晉江儲能電站。
2022年,寧德時代對技術的執念更加深刻。6月份,發布第三代CTP麒麟電池,系統集成度創全球新高,體積利用率突破72%,可支持實現1000公里續航;9月份,首創MTB技術,落地國家電投換電重卡車型……
與其說,寧德時代是個不折不扣的技術控,倒不如說,它更著急洗去自己曾經的低端印跡。寧德時代的研發一直被科技圈公開調侃,此前,有國金證券的分析師直言動力電池行業缺乏高科技屬性,首當其沖的就是寧德時代。
坦白來講,相比主流科技公司,寧德時代的研發投入確實不高。有媒體統計過,寧德時代同期的研發費用僅相當于小米的58%,美團的46%,百度的31%,騰訊的15%,阿里巴巴的13%,一瞬間,“寧德時代研發不如小米”沖上微博熱搜。
時至今日,寧德時代不得不重新審視起技術之重。
一方面,當寧王漸漸失去行業話語權,眼看著車企跟其他二線電池廠商的翅膀漸漸硬起來,只有技術至上才能為寧德時代扳回一城。例如,麒麟電池系統集成度創全球新高,盡管量產要等到2023年,但理想汽車、哪吒汽車等多家車企就在發布會后與寧德時代積極微博互動,毫不掩飾地展現出對合作的渴望。
有人說,造車的內核歸根結底是電池技術的升級,接下來,這場周旋注定只會更加激烈。電池技術對新能源汽車有多重要?除了最直觀的續航能力,還能帶來其他結構效率,以目前電池廠商都在扎堆研究的CTC技術為例。
據馬斯克表示,CTC 技術可以為汽車節省 370 個零部件,為車身減重 10%,將每千瓦時的電池成本降低 7%,CTC 技術之后,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有望超 800 公里。在多家機構的研報中,CTC被認為是下一個階段決定新能源汽車競爭勝負的關鍵核心技術。
不可否認,任何一家電池廠商一旦真的突破,勢必乘風而起。
另一方面,技術至上不僅僅為了解決客源焦慮,更重要的是,動力電池企業過于依賴直接材料,如果生產效率提不上去,會直接關系到后續的生存。最典型的就是寧德時代,從2017年到2020年,寧德時代的直接材料在電池成本中的占比高達90%左右。
提高研發無疑會最大程度地優化生產,根據寧德時代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2年上半年研發費用投入達57.7億元,同比增長106.5%,而大力開發的人工智能、智能分析和云計算讓生產每組電池耗時1.7秒的速度下僅有十億分之一的缺陷率,使生產效率提高了75%,能源消耗降低了10%。
寧德時代拼命想要撕掉“低端科技”的標簽,也漸漸嘗到了技術紅利的甜頭,但隨著造車勢力跟整個動力電池行業的爆發,想要修葺技術護城河,顯然也沒有那么簡單。此前,寧德時代就因為專利侵權起訴中創新航。
公開報道顯示,寧德時代向中創新航索賠共計1.88億元,到5月份,這一數字翻了將近三倍達到了5.18億元。據悉,寧德時代起訴中創新航侵權公司五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但根據智慧芽專利價值評估數據顯示,這五項專利的價值評估金額分別為93萬美元、3600美元、21萬美元、296萬美元和114萬美元,合計524.36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544.88萬元。
而寧王這邊的要價卻高達5億,這前后懸殊極高的數字側面折射出行業對技術的重視,這其中遠遠不止專利評估所呈現的那么單純,技術背后還隱藏著很多不能用直觀數字去衡量的市場價值。寧德時代舉起了技術“屠刀”,為了自己的地位,不惜大殺四方。
新能源零碳轉型,是個好機會嗎?
事實上,擺在寧德時代面前的機會還是很多,特別是從減碳到零碳,全球新能源計劃越來越激烈,從長遠角度來看,幾個每個產業在未來都要從技術、裝備、價值鏈,以及相關的生態基礎方面經歷一場不可避免的“綠色工業革命”。
國內碳排放的目標是到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數據顯示,2021 年,電力行業、交通行業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比重分別為 38.9%、20.3%,如此一來,實現動力電池生產過程全生命周期的零排放就成為了電池廠商下一步的關鍵目標。
以寧德時代為例,據悉,寧王在2019年起,便設立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持續計算電池產品每個生產環節的碳足跡。2021年寧德時代光伏發電的總量達到了4765萬KWh,綠色電力使用占比達 22%。2021年總共推進351項節能項目,減少超過6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這些年,寧德時代的減碳措施著實不算少。有媒體曾經報道,去年,寧德時代為華晨寶馬純電車型iX3電芯的生產流程已實現100%使用綠色電力;其全資子公司“四川時代”的宜賓工廠成為全球首家電池零碳工廠。
當然,不止寧德時代,整個動力電池行業對零碳的向往肉眼可見,這也間接成為了寧王未來繼續稱霸的一大阻礙。畢竟寶馬、奔馳、大眾、沃爾沃等車企已對供應商提出要求,未來進行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溯源和申報。
換句話說,那些碳排放不達標的企業,未來恐怕在市場上寸步難行。
今年6月份,今年6月,蜂巢能源與四川達州市簽署鋰電零碳產業園項目協議,計劃總投資170億元。無獨有偶,2022年,遠景動力率先在全球發布首批零碳電池,并將在美國肯塔基州和西班牙納瓦爾莫拉德拉馬塔地區分別新建一座動力電池超級工廠,規劃產能均為30GWh。國軒高科則計劃與大眾在歐洲建設零碳工廠,并在內蒙古烏海建設年產40萬噸的負極材料零碳基地。
環視整個新能源圈,孚能科技,億緯鋰能、鵬輝能源、中創新航、弗迪電池、捷威動力等多家企業都在重新規劃碳足跡,還制定了《鋰離子電池產品碳足跡評價導則》。但新能源零碳轉型真的那么順利嗎?
要知道,在全球大部分國家,火力才是電力結構中的主力。以我國為例,火電占比高達71%,這是零碳過程中難以突破的關卡,即便是在企業的零碳產業園,大多時候也只是小范圍內的零碳,寧德時代在宜賓之所以能實現零碳目標,更多是宜賓特殊的地理位置。
據悉,宜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寧德時代的宜賓工廠80%以上電力來自于可再生水電,每年可減少40萬噸碳排放??梢坏┦プ匀粭l件的優勢,再去推行零碳,難度可想而知。此外,零碳不僅僅針對單個企業,至少在動力電池行業,整個上下游產業鏈都要緊跟這個節奏。
可督促自己容易,鞭策別人就顯得沒那么輕松。就這一點,恐怕寧王也難以做到萬無一失。
“奶活”供應鏈,寧王得到了什么?
供應鏈問題,其實從來不止在零碳目標上體現。
寧德時代曾經為了實現零碳,一度對80%的供應商展開了摸底盤查,涉及14種物料類型,包括石墨、銅箔、隔離膜、電解液、鋁型材……最終形成供應商企業溫室氣體盤查、供應商2020年能耗量盤查、循環材料使用量調查、社會責任內審報告等多份摸底成果報告。誠然,寧德時代作為行業巨頭,曾經“奶活”了不少供應商。
據不完全統計,從2021年至今,寧德時代累計下發超230億訂單,涉及三元材料、鋰電設備、隔膜、電解液及溶劑、結構件等全產業各環節,從訂單分配來看,寧德時代一共向產業鏈派發19筆訂單,其中鋰電設備端占比最大,多達11筆,合計金額達124.11億元。
這些企業在寧王的庇佑下,紛紛賺得盆滿缽滿。公開資料顯示,去年,一共有27家寧德時代供應鏈上市企業披露了自己的業績快報或者業績預告,凈利皆實現同比大漲,其中,鋰電銅箔企業“諾德股份”的凈利增速高達7409.93%。
2022年,寧德時代麾下又迎來一大批上市積極分子。6月份,首航新能申請創業板IPO,寧德時代是其前十大股東之一,還是第三大供應商;9月份,帕瓦新能源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萬潤新能也開啟申購,發行價格299.88元/股,被稱為“年內最貴新股”,寧德時代在2019年、2020年、2021年連續三年都是其第一大客戶。
趁著寧德時代的東風,這些供應鏈企業個個扶搖直上。對于寧王而言,則是喜憂參半。一直以來,寧德時代都秉承制衡原則,下游合作廠商眾多,以抵御行業突發的系統性風險,扶持不同的供應商,來規避一家獨大的風險。
例如,寧德時代僅在正極材料領域的供應商就有超過6家。
時至今日,這些企業一點點在壯大,在能夠反哺寧德時代的同時,恐怕也在慢慢打破這種寧王苦心孤詣,經營已久的平衡局面。以萬潤新能為例,就目前看來,這家企業所覆蓋的業務除了寧德時代,還有比亞迪跟中創新航,其中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用的正是萬潤新能生產的正極材料。
這兩家,恰好都是寧德時代的死對頭。
原材料供應對電池企業的影響不可小覷,此前,由于原材料不斷提價,寧德時代的毛利率就漸漸開始下滑,2017年的毛利率為36.29%,到了2021年毛利率僅為26.28%,跌幅為27%。一旦這些企業站起來,不止仰寧王“鼻息”,議價權自然也將進一步提升。
這是寧德時代最不想看到的一面。誠然,誰也不會坐以待斃,寧德時代對于供應鏈的管控原則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從制衡到打不過,就加入,不過也就短短幾年時光。據悉,寧德時代對供應鏈的入股動作越來越明顯。
截至2021年9月末,寧德時代已投資了75家企業,合計認繳金額達154.57億元。其中有48家企業為長期股權投資,合計認繳金額109.7億元,另外還有27家是為了加強產業鏈合作及協同開展的產業鏈相關投資。
寧德時代在防患于未然,新能源江湖的險惡,誰都不能掉以輕心,即便是曾經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