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瞳商業 楚青舟
大家好,我是青舟。
今年開始養貓后,我就經常刷貓貓狗狗相關的短視頻,最近,我發現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大廠開始密集加碼布局寵物市場業務。
只看這個月,互聯網大廠的新動作就已經很頻繁。
先有網易嚴選正式發布寵物子品牌網易天成,主打中高端寵物市場,還專門聯合“房東的貓“推出品牌主題曲及MV《好好寵愛》來宣傳天然健康寵物糧的理念;
后有天貓淘寶寵物舉辦首場品類整合大促“愛寵日”;
隨后,京東寵物又專門舉行發布會,宣布四大業務方向全面戰略升級。
大廠集體盯上“貓貓狗狗”。中國寵物市場,是真的起風了嗎?
風有多大先不論,但我研究了下發現,這屆年輕人確實是越來越愛養寵物了。
有意思的是,“寵物”在今天的內涵,已經和上一代有了很大的差別。理解這一點,或許能更好的觀察寵物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7000萬鏟屎官3億只“主子”,養寵物“養”的到底是什么?
眼下,寵物和鏟屎官的數量,都在快速增長。《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指出,2021年城鎮養寵人群(貓犬)已近7000萬人,寵物經濟達到數千億規模。
而Frost &Sullivan數據則顯示,中國的寵物數量已經從2014年的1.90億只增長到2019年的3.02億只,預計到2024年將進一步增長至4.46億只,年復合增長率約為8.1%。
養貓后,有朋友問過我:現在,貓對于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我頓時想到了《奇葩說》里的一個場景。你可能記得,《奇葩說》節目里曾經有一個非常出名的辯題:“博物館失火了,是先救名畫還是先救貓?”
當時,正反雙方的辯論很激烈。
但其實跳出來看,我們會發現:不管你的具體觀點如何,這件事情——貓和名畫被擺在一個選擇的天平上——本身其實已經反映出,“貓”似乎不再只是人類的工具性或玩具性的動物,而是被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價值。
一句話,寵物經濟其實是情感經濟。艾媒咨詢曾經做過調研,顯示中國養寵人群以養狗(58.2%)和養貓(42.9%)為主,水族類、兔子、嚙齒類等則相對較少。其原因也正在于四個字:“情感回應”。
而且,人類對寵物的這種情感,不是單純趣味性的,而是陪伴式的。也就是說,寵物的角色更像是“家人”。
在把寵物當“家人”養的觀念下,寵物市場發生了不少有意思的新變。
例如,這些年許多動物保護人士大力提倡以“同伴動物”代替“寵物”這個詞;用戶中也興起“領養代替購買”的風潮,寵物不再是純粹的“商品”;企業也同樣開始洞察到寵物被“寵愛”背后的內涵。
不管是阿里的“愛寵日”,還是網易天成的品牌主題曲MV《好好寵愛》里面,“愛”都成了關鍵詞,刻畫出年輕一代用戶新的養寵心理。拿MV來說,故事里面,貓成為了年輕情侶感情的見證者和調和劑,換句話說,已經成了人類感情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
從“家人”這個角色來看,我們也更容易理解:為什么中國年輕人,對寵物“陪伴”的情感需求越來越強烈?
第一,大量年輕人正在進入“獨居時代”,更加感到“孤獨”,需要陪伴。
以前我們經常說,由于中國社會結構巨變——從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處在變革中的80后90后,不僅要經歷很多觀念上的沖突,也倍感孤獨。
而現在,獨居趨勢更加劇了年輕人的這種孤獨感。
青山資本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獨居人口達到9200萬,已到適婚年齡的單身人口2.4億。有高達1/4比例的家庭戶是1人戶。而在20年前,這個比例還只有6%。
第二,工作和學習的“內卷”,也讓年輕人更加需要精神撫慰。
這兩年,996、職場PUA、躺平等詞層出不窮,反映出高度競爭壓力下年輕人強烈的情緒。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有76%的年輕人從來沒有準時下班,或偶爾才能準時下班。
其實,在前述大背景下,這幾年不僅是寵物市場,國內所有陪伴性質的產業都迅猛發展,女性向手游、潮玩甚至服務機器人等產業都成了資本眼中的香餑餑。
而我們能從寵物市場看到的最明顯趨勢是:作為一種新型陪伴產業,新一代年輕人正在成為養寵的主力軍。
二、千億規模寵物賽道,星辰大海還是波濤洶涌?
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上養寵物,是不是意味著寵物市場的空間就是星辰大海?從“服務”市場來看,當前國內寵物市場的用戶需求確實十分多元和豐富。
僅以相關職業為例,訓犬師、遛狗員、寵物減肥師,甚至寵物中醫師都成了新興崗位,顯示出寵物產業鏈正在快速完善。
不過,“服務”市場的兩個困境短期內也仍然是難解的問題。一是服務市場特別是寵物服務市場難以標準化,這也是寵物醫療等領域亂象頻生的重要問題。據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在黑貓投訴平臺涉及“寵物醫療”相關投訴累計超420件。二是經濟下行也會對服務市場有較明顯的影響,不僅寵物減肥等增值服務需求減少,甚至寵物醫院生意也受到影響:貓狗本來自愈能力就不弱,相比于立馬花幾千元去看醫生,一些寵物主已經學會觀察幾天再說,到時寵物狀態很可能就恢復了。
相比于“服務”市場,更易標準化的寵物“產品”市場,或許是未來幾年,更可能孕育巨頭、產生知名品牌的領域。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食品賽道。一方面食品始終是寵物市場最大的剛需。
數據顯示當前國內寵物市場上,寵物食品份額占46%,其中主糧更占到34%。而且,我國寵物糧市場與發達國際市場差距不小,高端寵物糧、濕糧等的發展都還很不成熟。
另一方面,寵物糧市場亂象雖然同樣亟需治理,但服務只能在線下做,集中度低;產品可以在線上買,集中度高,產品亂象反而給了大公司打品牌、建標準的契機。目前一些企業已經在有意識地在這方面發力。
例如前述的網易、京東、阿里幾家互聯網巨頭。網易天成一上線就主打高端,打出“以天然成就天性”品牌主張,提出“天然產地、天然食材、天然食譜、天然鎖鮮”四大天然保證,力圖塑造純正、健康的“天然”心智。
從官網信息看其產品定價也確實區別于網易嚴選原有貓糧更大眾化的定價區間。
而京東寵物則在這個月宣布聯合行業協會、業內伙伴建立行業首個烘焙糧標準,搶著想引領行業規范化生態的建設打造。
阿里則是發揮自己一直以來的特長——“造節”能力——力圖將“愛寵日”這樣的日子打造成獨特的品牌標簽。
這些動作,倒很有點像前些年電商亂戰的時候,網易突然提出“嚴選”的概念,打開新的心智空間,天貓、小米也都迅速跟進。
網易這種善于洞察用戶心理的“產品型”公司,在品牌打造中可能確實會有潛在的基因優勢,當然,寵物市場最終的贏家有哪些,還有待于時間的檢驗。
總體來看,隨著年輕人越來越愛養寵物,中國寵物市場長期潛力還是巨大的。
畢竟,2021年美國寵物食品市場已經達到436億美元規模,英國法國德國也都有30到50億美元規模,而人口龐大的我國,寵物食品市場規模還只有美國的1/34。
(2021年世界各國寵物食品市場收入表。數據來源:Statista.com)
當然,“鏟屎官”的錢再好賺,也不可能躺著賺。中國寵物市場整體仍然需要進一步培育,細分市場(如高端定位市場、細分品類市場)也還需要新的突破。
舉例來說,前者如當前貓狗市場中,寵物狗的產業發展相對成熟一些,而寵物貓等市場則既有更大機遇也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后者如著名的“月均500”修羅場,意思是中國城鎮養寵市場,月均500元開銷的人群占比最多,這些開銷包括食品、醫療等各類項目的總和。
不管是推動產業更加的標準化規范化,還是激發用戶更深更持久的消費意愿,或是類似網易天成這種中高端細分定位的嘗試,中國寵物市場的漫長探索其實都還剛剛起步。
可以說,寵物市場既是遼闊的星辰大海,也充滿波濤洶涌和暗礁。被調侃為“躺著賺錢,賠個精光”的一些寵物醫院就是前車之鑒。
未來,必然只有始終具備超前市場判斷和用戶洞察的品牌,才有機會被用戶真的好好寵愛,好好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