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吉偉
最近幾個月,很多地區的社保繳費基數又調整了,確切地說是上調。
以北京為例,之前月繳費基數下限為5360元,現在則上調為5869元,比之前上漲了500多元。每次社保調整都是只升不降,以至于有網友稱之為芝麻開花節節高。
社保繳費基數的升高,都意味著用工成本的上升。按照最低繳費基數給員工繳納社保,對個人來說500多元并不算多,但對于一個員工上千乃至上萬的企業,著實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更何況很多高工資員工都拿著足額社保。
一個在北京大廠的朋友說,他所在的企業想盡辦法降低成本,但再多的辦法可能也抵不上一次法規的改變。這個矛盾,在當前疫情沖擊與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尤為突出。
不管在大廠巨頭還是在小微企業,增效降本、開源節流、減員并崗已經成了企業經營的主旋律,人力資源部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忙碌。
維持對外業務穩定性的情況下,在增效降本法方面,組織中的管理者們除了考慮極力壓縮人力成本,更會考慮如何用技術代替人力,比如上云、采用人工智能以及采用更多的自動化等。
在某個微信群里,王吉偉頻道就看到有人交流他們在采用RPA數字機器人之后成本降低的情況。
在其看來,數字員工不需要工位,也不需要開工資交社保,只需購買RPA就能快速開發機器人上崗,人力成本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如果一個集團企業的下屬分公司都部署RPA,這個成效更會被放大數倍。
顯而易見,企業引入RPA,不僅能夠對沖社保繳費基數上調等帶來的成本上漲,更能夠通過數字機器人代替人力實現更大規模的成本壓縮,進一步實現增效降本。
那么,RPA是如何助力廣大組織破解成本居高不下的難題的呢?本文,王吉偉頻道就跟大家聊聊這些。
企業成本居高不下不只因為社保上漲
對于每個企業,不能說“談保色變”,但社保確實是企業人力成本的重要負擔之一。
企業的人力成本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分別是稅前工資和企業繳納社保公積金構成。稅前工資在扣除個人所得稅和個人繳納社保公積金之后的剩余部分,為個人稅后實得工資。而企業應為員工繳納社保公積金,約為稅前工資的44.1%。
這意味著,企業的用工成本比實際發放的員工工資要高得多。
在北京,按照最新的社保繳費標準,如果給一個員工開稅后10000元的工資,以最低社保(5869元)公積金(2320元)計算企業的成本約為13100元,若以足額社保公積金計算企業需要負擔的成本約為18500元。
實際上,在人力成本方面還有獎金、福利、團建、餐補等多項費用,比我們按照公式計算出來的還要高。
更割裂的是,一些無法凸顯價值的崗位離職率高還難以招人,而加薪招聘來的人長期重復簡單枯燥的工作,進入一個新的快速入職與離職的循環,造就更高的人員流動率。這種情況,進一步提升了人力成本。
企業的經營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制造費用、業務成本、研發成本等多項費用支出,其中最重要的非人力成本莫屬。
畢竟沒有人力參與,設計再完美的企業也無法正常運營。而人力成本又是變動最大的成本機構部分,通常人員的流動會給企業組織架構帶來直接的成本波動,而想要留住優秀員工以及吸引人才就需要更多的支出成本。
近些年因為全球疫情、世界局勢、經濟下行、行業競爭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小微企業的經營越發困難,在原材料上漲、制造費用增加、環境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也就在企業中更加顯眼。以致社保公積金最低繳費基數的上漲,都給很多企業帶來不小的經營壓力。
而一些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人力隨意增補、人員流動率高、員工做事效率太低、薪酬制度混亂等情況,在影響企業經營效率的同時,也加劇了人力成本的提升。
人效最大化是增效降本的關鍵
擺在廣大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是,大家都知道通過優化人力資源能夠實現增效降本,卻不曉得如何去正確、合理、高效地進行整頓與優化。裁員容易,但往往在裁員之后需要更多的工資去雇傭新的員工。
事實上,決定人力成本的關鍵并不是工資的高低,而是人效。一個拿6000元工資的員工,能夠為企業創造20000元的績效,人效20000元,工資6000元,工資費用率為30%。
如果我們把人效提高,雇傭或培訓更多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3個人干5個人活拿4個人工資,人效提高到50000元,平均工資做到8000元,工資費用率就可以提升到48%。
人效,體現為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純人力資源,最多能夠實現1人去做2-3個員工的事。并且不一定做到更好,只是能夠兼顧一些不是太重要的崗位,因而無法能保證更高的質量。
在目前的大環境下,相信注重人效的企業,應該早已將外包業務和靈活用工的人效都已提到最高。而想要讓人效再上一個臺階,就不是考慮找更多復合型人才那么簡單,而是需要從企業運行的本質也就是業務流程上去挖掘。理論上,業務流程越簡單,1個人能做的事情就可以更多,人效就會越高,成本也就越低。
所以,想要通過更大的人效和費用率去實現增效降本,就不得不重塑業務流程,優化業務流程。采用智能化、自動化更加精簡、高效的業務流程,可以讓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實現1個人拿2個人的工資干5個人的活。
最佳降本增效的答案都寫在業務流程里
業務流程關系到企業的運作,是企業經營的核心,業務流程管理則是企業管理的基石。業務流程是企業運行的最小單元,業務流程精簡與高效直接影響企業運營的效率。
理論上,業務流程在設計之初都應該遵循簡單、高效、易操作的基本原則。但很多企業因為不斷上線新業務、引入管理系統、增加職能部門、組織架構變更等因素的影響,業務流程變得越發復雜、臃腫、冗余。業務流程越復雜,各項業務的執行效率越低,經營成本也就越高。
幾乎沒有組織不存在業務流程冗余的情況。一方面發展新業務會帶來新的業務流程,另一方面很多組織發展新業務都是在原有業務架構上直接增加,一般不會因為某個新項目而重新設計流程架構。
各種新的業務流程就如砌磚塊一樣堆砌在原來的業務流程之上,造成所涉及業務流程的部門、資源以及人員的重復建立。
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不同部門、業務、系統架構之間的數據不通、業務重復等業務孤島與數據孤島,嚴重影響組織的高效運營。
想要改變這種狀況,現在大家都會想到要進行數字化轉型。讓企業實現智能化、自動化是企業的普遍想法,解決手段則往往是引入PaaS、SaaS、數據中臺等數字化工具。
系統工具是數字化轉型的具體承載,引入合適的數字化工具是必須的。但這其中會存在的兩個問題:
一是各種平臺與工具的引入,更多的是解決了數據的轉化與存儲問題。單純靠這些工具仍舊無法高效解決信息系統的連接與數據流通問題,數據與業務孤島仍舊存在。
二是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組織自上而下的從組織架構、信息系統、業務流程等各方面長期融合改造與堅持推行才能見到效果,投入成本、實施周期、交付成效等都是長期工程。大型企業或許可以接受,卻并不適合廣大中小企業。有數據顯示數字化轉型真正成功的組織僅占20%左右,很多企業往往半途而廢。
事實上,數字化轉型其實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難,主要還是看從哪個角度切入。
要知道,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效降本。至于采用哪種方式進行增效降本,道路千萬條,最簡單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道路。既然業務流程是企業運行的最小單元,我們只需要一直保證所有流程都是最精簡的,不就能保證組織的高效運營了嗎?
尤其是對于沒有信息系統或者僅有幾套信息系統的企業而言,其實并不需要系統的數字化架構以及宏大完整的數字化轉型策略,只需要做到持續的業務流程優化即可。
業務流程優化面向結果,也就是追求使用某種工具之后成效立竿見影。比如采用RPA之后,很多組織的財務、人力資源等部門,真的就實現了“1人替代5人”的情況。把大量簡單重復的業務流程都交給RPA機器人處理,實現效率提升同時成本大幅降低。
業務流程優化也不用考慮什么數字化轉型、組織架構等因素,感覺業務流程不合理或者效率太低,就可以用RPA等工具進行流程優化。并且現在的RPA工具還會提供流程挖掘等功能,幫助企業發現更多效率不高的業務流程。
在RPA的應用過程中你就會發現,數據漸漸的流通了,業務孤島不見了,組織架構也在無形之中改變了。而這些,正是數字化轉型追求的結果。
所以,最佳降本增效的答案都寫在業務流程里。而企業需要做的,就是找一款適合自己的業務流程優化工具,從整頓業務流程開始進行更加簡單的增效降本。
基于RPA的智能自動化是業務流程最優選
學術一些來講,業務流程優化(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簡稱 BPI)是從企業績效出發,對現有工作流程進行調研、分析、梳理、完善和改進,打破部門壁壘,增強橫向協作,進而提高企業運作效率,降低企業整體運營成本,從而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
簡單地講,業務流程優化僅需要兩個基本步驟:一是業務流程精簡,二是業務流程自動化。前者將業務流程標準化并實現長期監管持續優化,后者實現將簡單、重復部分的人力操作替換為自動化操作。
在具體實施中,其實業務流程自動化往往可以cover第一個步驟。對于既有流程即便不進行精簡,也能通過自動化實現業務流程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時流程自動化會進一步促進業務流程的持續精簡。
流程自動化對于流程優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流程自動化工具也越發受到廣大組織的重視。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RPA、低代碼、流程挖掘等技術成熟與應用,業務流程優化的工具與方案也在不斷革新。
繼傳統集成自動化因為投入大、工期長、難操作等原因逐漸被企業拋棄之后,在這個技術周期,基于RPA融合云計算、人工智能、低代碼、流程挖掘多種技術的智能自動化開始流行。
以智能自動化平臺為技術底座開發的數字機器人,具備開發難度低、投入少、工期短、實施快、跨部門、非侵入、操作簡單等諸多特點,可以幫助廣大組織通過業務流程優化快速實現增效降本。
同時在產業各方的努力之下,現在相關廠商主推的超自動化架構以及端到端解決方案,能夠通過集成API與UI幫助企業實施一站式的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進一步降低了應用業務流程自動化的難度,并能夠長期有效地協同組織數字化轉型策略的推動。
現在全球很多大型企業的CIO、CTO都非常認同RPA,很多組織都在推動部署RPA以及實施基于RPA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原因無他,正是因為RPA已經成為更簡單的業務流程自動化解決方案,成為了業務流程的最優選,更成為廣大組織數字化轉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了RPA,企業可以開發足夠多的數字機器人代替人力,簡單、重復、沒有成就感的工作都可以交給機器人。“人+機器人”協同工作,在純靠人力搬運數據、抄錄謄寫等業務場景中,可以輕松實現1個人干多個人的活兒,機器人員工不用開工資上社保,用工人效自然也就能夠大大提升。
同時,RPA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員工高頻流動的問題。很多員工之所以辭職,原因在于他們一直在做簡單枯燥的低價值工作,既不利于其成長,也不符合他們的職業規劃。
由數字機器人來做這部分低價值工作,這些員工解放出來去做更有價值的設計、規劃、決策等更有價值更有挑戰的工作,也就不會輕易提出辭職。
所以,還在為增效降本和難以招人而頭痛的企業高管們,如果在增效降本以及數字化轉型方面還沒有更好的解決思路,不妨試試引入RPA。這個簡單易用的業務流程優化工具,應該能夠給大家帶來很多驚喜。
最重要的是,RPA價格不貴,甚至前期不用怎么投入。很多廠商還推出了免費版和社區版,老百姓都能用得起。
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