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推薦算法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為劃時代的工具,如今早已浸透在互聯網的幾乎每一個角落。而通過收集用戶行為的相關數據,互聯網廠商在大數據基礎上拿出的推薦算法,甚至可以做到“比你還懂你”。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活在推薦算法構筑的信息繭房里,為此部分廠商也給予了用戶拒絕推薦算法的權利。
當下從微博到微信朋友圈,幾乎各式各樣的廣告在邊角除都有類似“不感興趣”這類選項,而在知乎、微博、B站等以UGC內容為主的平臺上,“不喜歡”也成為了用戶規避某一類內容的武器。
然而最近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不喜歡”或“不感興趣”按鈕其實只是個擺設,它并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據Mozilla基金會、沒錯就是火狐瀏覽器背后開發團隊的研究發現,YouTube上的“不喜歡”和“不感興趣”按鈕幾乎不起任何作用。
根據研究人員基于超過兩萬名YouTube用戶的數據發現,“不感興趣”、“不喜歡”、“停止推薦頻道”和“從觀看歷史中刪除”等按鈕,在阻止類似內容被推薦上基本無效。即使是在最好的情況下,在用戶明確拒絕某一類內容時,YouTube仍有50%的概率會將相關內容推薦給用戶。盡管許多朋友可能會認為這項研究結果純屬無稽之談,畢竟YouTube的數據顯然只有谷歌才知道。
為了確保這一研究的科學性,研究人員還使用了Mozilla基金會開發的一個名為“RegretsReporter”的瀏覽器插件。據悉,這一插件會在后臺安靜地監視用戶行為,并匿名跟蹤用戶在YouTube上瀏覽了多長時間和觀看的視頻列表,并在參與者觀看的YouTube視頻上覆蓋了一個通用的“停止推薦”按鈕。隨后將參與者分為不同的兩組進行對照,其中一組點擊不喜歡、不感興趣、不推薦頻道,另一組則沒有任何操作。
在研究人員收集的44000組有效數據中,他們發現“不喜歡”和“不感興趣”的選項只有11%和12%的有效率,“不推薦頻道”和“從歷史記錄中刪除”的效果略勝一籌,分別阻止了43%和29%用戶主動規避的內容。并且令人十分意外的是,對于這一結論,YouTube方面居然還大大方方的承認了。
YouTube發言人Elena Hernandez日前就表示,這其實是平臺故意的,因為他們不會嘗試阻止與某個主題相關的內容。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類似的情況在TikTok、Instagram也有出現,用戶抱怨即便當他們明確不想看某樣內容時,類似的推薦仍然存在。
事實上,“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原理無疑是互聯網廠商的圭臬,幾乎沒有廠商會在產品中設計無效的功能。因此YouTube方面將“不感興趣”這類選項無效化,顯然也有著自己的考量。
按照YouTube方面的說法,其并不尋求阻止與某個話題、觀點或創作者相關所有內容的推薦。換而言之,比起用戶體驗,他們更愿意保護言論自由。當然,這樣的說法雖然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問題是既然YouTube打定主意要保護言論自由,為什么還要提供“不感興趣”這樣的選項呢?
或許,這是因為YouTube既想要讓用戶滿意,也希望不阻止任何內容被推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不僅是YouTube,絕大多數平臺提供的“不感興趣”按鈕都只是“安慰劑”。個中緣由也非常簡單,畢竟用戶點擊“不感興趣”這類按鈕,與互聯網廠商的商業利益是相抵觸的。
誠然,這類功能可以在客觀讓用戶接收的信息維度變窄,并最終演變到只接收相同內容的信息繭房狀態,但用戶陷入信息繭房對于互聯網廠商來說是有利有弊的,雖然好處是用戶會沉迷、但壞處卻是用戶價值的縮水。
這一邏輯其實不難理順,如果用戶只對某一類內容感興趣,自然也就意味著對平臺上的其他內容無感,那么廠商就只能圍繞這類內容推送廣告或是進行其他方式的變現。再加上,無論用戶對某一類內容有多么的沉迷,但畢竟凡事過猶不及、山珍海味吃多了也會反胃,時間長了用戶就難免出現“脫敏”的情況,這時候為用戶推薦其他內容也是必須的。
對于互聯網廠商而言,“最優質”的用戶無疑是對什么內容都感興趣的用戶,這也就意味著平臺中的任何內容都是有效的,這樣才能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所以互聯網廠商想要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當然就會讓“不感興趣”這個功能形同虛設,只有這樣用戶才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才會在平臺上花費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