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解局
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的中東游戲榜單前10位中,中國游戲公司拿下了6席;在最不差錢的沙特App Store10大游戲收入榜下載榜里,中國游戲公司拿下8席。
圖片來源:Snapchat《2022中東手游白皮書》
中國游戲圈還曾有個流傳甚廣的段子:
我在北京有四個朋友,他們給沙特王室做了一款游戲,成本不到400萬人民幣,可他們在沙特地區每個月流水將近4千萬,雖然游戲里面玩家只有12個人……
中東土豪為什么就喜歡上了中國游戲呢?
中國游戲市場與世界幾乎同步,而且市場十分廣闊。
只要游戲做得不是太爛,總有人愿意玩,而且不惜一擲千金。
2009年,國內游戲市場興起傳奇類的端游,游戲市場競爭激烈。
爭霸天下的傳奇類游戲一直為中國玩家所鐘愛
隨著游戲大廠入局,各類中小游戲廠商立即感到了壓力,紛紛被大廠更為精良的游戲打得潰不成軍。
此時,福州一家名為網龍的游戲公司很焦慮,自己網絡游戲的優勢地位岌岌可危。
網龍是國內首款網絡游戲《幻靈游俠》的開發者,并以此在著名的網絡游戲門戶網站17173獨領風騷近10年。
《幻靈游俠》曾是游戲平臺17173的“頭牌”
網龍覺得既然國內游戲市場卷到沒邊,那索性嘗試下海外市場,便通過“換皮”將2003年國內火爆的《征服》改頭換面進行了阿拉伯版的本地化改造。
“換皮”是游戲圈的術語,指的是游戲廠商不改變游戲內核玩法,通過改變人物服飾、畫面環境,重新包裝出一個新游戲。
網龍的“換皮”很徹底,在吸收了大量阿拉伯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下,將人物造型和故事情節重新編排成阿拉伯版的《征服》。
阿拉伯版的《征服》在中東持續火爆了7年
什么肚皮舞娘、煉金術,以及封齋、開齋、朝覲等儀式,統統安排上。
早年,中東土豪們還以開跑車、遛獅子、喂鱷魚這些“樸實無華”的活動作為消遣。
各類網絡游戲雖多,可一來故事內容不合胃口,二來很多細節犯忌諱,玩著玩著就丟下了。
因此,這款被中國游戲玩家視為古董的游戲,卻在中東一飛沖天,迅速火爆市場。
在中國游戲市場上,網絡游戲的生命周期短則半年,最長不會超過3年。
可網龍憑借阿拉伯版的《征服》在中東輕松躺贏了近7年,完成了中東土豪玩家網絡游戲的早期啟蒙。
直到2015年,這款游戲每月依然給網龍帶來數千萬的營收,惹人艷羨。
不僅國內其他中小型游戲公司如夢初醒,紛紛帶著改版的阿拉伯游戲闖進中東市場,就連海外其他游戲廠商也發現了中東這塊寶地。
此時游戲市場已是手游的天下,總部設在新加坡的魔橙互聯憑借研發社交軟件《Shabik》,在中東和北非已經有了一定的用戶基礎。
其旗下的廣州公司看到機會,趁熱打鐵推出了古埃及背景的策略游戲《Invader》,迅速在中東市場異軍突起。
《Invader》一經推出,就在沙特手游暢銷榜名列前三
網龍內部則有員工出來創業,成立手游公司“龍騰簡合”,在中東市場推出了經典手游《蘇丹的復仇》。
《蘇丹的復仇》其實還是一款早年國內頁游的阿拉伯故事翻版
《蘇丹的復仇》雖說玩法還是和國內的頁游大同小異,可整個人設和劇情已經做到極致本地化。
內容以14世紀的阿拉伯世界為背景,不僅造型景物完全符合阿拉伯特色,人物也設計得美輪美奐。
這款主題以“開疆拓土,征服歐陸”的手游上線不到半年,便在中東地區的所有游戲榜單位列第一
至今,《蘇丹的復仇》依舊在中東地區的下載榜單獨霸前五,每月流水超過600萬美元,風頭無兩。
雖然相比中國市場,中東市場不算很大,可網民滲透率60%,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同時,由于阿拉伯語是世界第五大語言,使用者超4億,使得游戲市場的開發和接受一致化程度非常高。
而且這里的土豪玩家比例在全世界也最高,舍得在各類游戲里砸錢。
2021年,根據國際著名數據平臺Statista統計,中國游戲市場占比繼續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但玩家人均支出并非最高。
世界主要十個國家2021-2025年游戲收入市場的走向 圖片來自Statista
其中,中國玩家人均支出大約是49美元(約合345元人民幣);日本玩家人均支出大約是150美元(約合1057元人民幣);美國玩家人均支出大約是137美元(約合965元人民幣)。
而中東土豪玩家最舍得掏錢,人均支出大約是270美元(約合1903元人民幣),在全世界范圍都屬于當之無愧的氪金玩家。
中東土豪喜歡玩中國開發的游戲,是因為中國游戲廠商善解人意,能完全按照用戶喜好定制游戲劇情。
戰爭歷史題材的游戲在中東尤為受歡迎
尤其是經歷過國內游戲市場多年的洗禮,對各類玩家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
說白了,這和中國人喜歡的三國類游戲玩法如出一轍,圖的就是個“爽”字。
更令人羨慕的是,龍騰在《蘇丹的復仇》大獲成功后,開啟了國內常見的“自我抄襲”路數,又相繼上線了《諸王黎明》《阿拉伯傳奇》《帝國時代》等產品,一樣賺得盆滿缽滿。
其他國內游戲公司也紛紛以定制模式搶占中東市場,比如Fun Plus發布的《Knights of the Desert》、智明星通旗下的《列王的紛爭》、IGG出品的《王國紀元》,以及趣加推出的《阿瓦隆之王》,都是針對中東玩家喜好的歷史戰爭題材打造的網絡游戲。
《Knights of the Desert》從人物身著的服飾細節到地圖上的建筑都十分考究
還有更多的國內游戲也摸清楚了中東玩家的嗜好,也趕著熱潮“蹭”進游戲市場。
反正你叫《蘇丹的復仇》,我就換個名字叫《蘇丹的游戲》;你叫阿拉伯大軍征服歐洲,我就讓蘇丹國王安心經營好本國。
自然,國內大廠也盯上了利潤豐厚的中東游戲市場,紛紛入局。
中東玩家呢,其實并不在乎游戲開發商是誰,只要游戲劇情熟悉,玩著爽就肯花錢。
畢竟在中國廠商開發的游戲里“只要用錢什么都買得到”的原則,最受不差錢的中東土豪玩家喜愛。
但是,如果說中國開發給中東玩家的游戲只看重“花錢”,顯然低估了人家的審美和文化需求。
比如網易《無盡的拉格朗日》的精美畫質,讓中東玩家體會到什么叫“星辰大海”,甚至有玩家主動為游戲中的戰艦繪制了還原度極高的涂鴉。
中東玩家二創繪制《無盡的拉格朗日》游戲中的戰艦
還有更多中東玩家玩了《原神》,為中華文化所陶醉,正到處尋找更多帶有中國元素的網絡游戲。
有人可能要問了,為何偏偏是中國游戲廠商在中東悶聲發大財?
中東本地的游戲廠商呢?還有更為財大氣粗的歐美、日韓游戲廠商,他們在干嘛?
實際上,中東在全球互聯網體系里的競爭力并不強。
由于游戲行業需要強大的基礎教育做依靠,中東有市場、有資本,可唯獨沒有強大的游戲研發團隊。
本地游戲開發商面對成熟的全球游戲廠商,毫無競爭力。
再說了,中東各國不缺錢,自己沒有的,統統都可以從市場上買到,何必賺那份辛苦錢。
何況歐美游戲廠商一直自視甚高,喜歡將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強加給別人,無論影視還是游戲,都是如此。
特別是在不同宗教體系的影響下,想讓他們去開發一款以阿拉伯征戰歐洲的游戲,完全是癡心妄想。
歐美游戲中,阿拉伯人的形象也如影視作品里一樣,不是壞人,就是毫無存在感的配角,只會讓中東玩家越玩越生氣。
至于日韓廠商,自己一度玩得挺嗨,等想到考慮下阿拉伯人民,才發現這里的游戲市場已經插滿了五星紅旗。
中國的游戲廠商來得不僅早,而且在游戲中的世界觀、劇情與人設等方面充分做到了真正的本地化和精致化。
《蘇丹的復仇》里的人物設定十分精細
《蘇丹的復仇》中,游戲的場景是按阿拉伯地區的場景精心設計的
不光游戲背景換成阿拉伯世界,文字換成從右往左讀,當地忌諱的豬、酒等元素都會小心避開,還懂得在人家的齋月期間開展各類活動。
所有游戲玩法核心就是 “以聯盟為單位,展開即時對戰”,不服就開干。
在“爽”這個層面,不僅有上馬揮刀,就連被設計為蒙面的女性形象,依然神秘動人,讓玩家看了欲罷不能。
中國游戲廠商對中東玩家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
中國游戲廠商不僅會開發游戲,甚至還推出了中東地區最著名的社交軟件“Yalla”,以及游戲平臺“Yalla Ludo”,讓當地人愛不釋手。
中國游戲風靡中東,也許就是中國對外友善不經意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