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人民法院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發布人民法院依法懲治金融犯罪工作情況暨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庭長馬巖介紹,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全國法院審結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詐騙罪一審刑事案件11.71萬件,18.63萬名被告人被判處刑罰。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長祝二軍介紹,金融犯罪案件常見罪名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操縱證券、期貨市場、內幕交易、洗錢等罪名。從近年審理情況看,非法集資案件占比大。
據最高法數據,2017至2021年,全國法院受理金融犯罪一審刑事案件分別為22883件、20142件、21219件、21577件、22456件。其中非法集資案件數量多、占比大,每年均在5000件以上,約占全部金融犯罪案件的40%左右。
馬巖表示,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多發,涉案金額巨大,涉及集資參與人眾多,嚴重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危害國家金融安全。2017年至2022年8月,全國法院審結非法集資一審刑事案件6.02萬件10.87萬人。人民法院先后審判處置了北京“e租寶”、“昆明泛亞”、江蘇“錢寶”、上海“阜興”等一批重大非法集資案件,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人民法院始終堅持從嚴懲處的方針,該重判的堅決依法予以重判,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平均重刑率為19.99%,其中集資詐騙犯罪案件的重刑率為78.78%,遠高于刑事案件平均重刑率。同時,依法用足用好財產刑,加大財產刑處罰和執行力度,從經濟上嚴厲制裁犯罪分子。”馬巖說。
為依法懲治非法集資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最高檢、公安部等先后制定了《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為審判處置非法集資刑事案件提供明確的司法解釋和司法政策。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對非法集資司法解釋進行了修正,對非法集資刑事案件的定罪處罰標準作了調整完善,結合司法新實踐和犯罪新形式,增加新型非法吸收資金的行為方式,為依法懲治P2P、虛擬幣、養老領域等非法集資犯罪提供依據。
針對養老詐騙犯罪,馬巖介紹,今年4月,全國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截至9月16日,全國法院受理養老詐騙刑事案件共2014件,其中:非法集資案件1208件,詐騙案件741件,其他類型案件65件;一審審結案件1540件4043人,二審審結案件267件969人。
“對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以及其他嚴重后果或者惡劣社會影響案件的主要犯罪分子,該重判的堅決依法重判,一審審結案件重刑率達26.26%,確保打出成效、打出聲威。”馬巖表示,全國法院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做好涉案財物清運、財產變現、資金歸集、清退等工作,最大程度挽回受害群眾經濟損失,最大限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專項行動以來,全國法院執行養老詐騙案件財產近30億元。
祝二軍表示,金融類犯罪案件往往涉案金額大,社會危害嚴重。一些重大非法集資、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犯罪案件,涉案金額動輒上億元,有的高達幾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對經濟秩序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嚴重危害。而且,犯罪手段網絡化、專業化,隱蔽性強。近五年來,線上非法集資案件比例分別占當年案件總量的20%左右,總體呈上升趨勢。一些犯罪分子通過公司化“流水線作業”,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犯罪手段更加網絡化、智能化;有的地下錢莊洗錢手法多樣化、隱蔽性非常強,查處難度大,對案件審判處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馬巖稱,下一步,人民法院將進一步健全完善司法解釋司法政策體系,盡快制定、修改完善洗錢、騙取貸款、貸款詐騙、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等刑事司法解釋,確保刑事法律政策得到正確貫徹落實,不斷提高金融犯罪審判專業化水平。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公安、檢察、金融監管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協作配合,完善工作制度機制,形成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合力,更好地防范打擊金融犯罪,將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