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中國乳業,何日領冠全球?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中國乳業,何日領冠全球?

中國乳企在全球乳業榜單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中國乳業發展的輝煌寫照。

文|Foodaily每日食品 Lucia Luo Archur

8月17日,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發布《2022年全球乳業20強》榜單。除了榜首是否會易位外,人們最關心的莫過于中國乳業雙雄能否在去年的位次上更進一步?最終榜單落定,伊利和蒙牛雙雙交出滿意答卷。

圖片來源:中國經濟網

伊利以182億美元的營業額連續第三年穩居“全球乳業五強”,連續9年保持“亞洲乳業第一”。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前五強中,僅有兩家企業實現增長,除了位居第一的Lactalis外,另一家就是伊利,并以31.7%的增速位居20強首位,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乳業龍頭企業的強勁發展潛力,向著“2025年成為全球乳企前三、2030年登頂”的目標加速沖刺。

而同樣不容小覷的蒙牛,排名創下歷史新高,擊敗了歐洲領先乳企皇家菲仕蘭(Friesland Campian)和阿拉食品(Arla),排名提升到第7,沉潛而越,逐步實現2025年“再創一個新蒙?!钡拿鞔_目標。

中國乳業雙雄的亮眼表現,不僅繼續引發全球乳業注目,也掀起對中國乳企何日登頂世界的又一輪猜想。內有持續多年的國民經濟紅利、人口紅利,以及新消費轉型與升級契機帶來的增長加持,外有后疫情時代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瞬息萬變,中國乳業能能否抓住飛躍的“第二個黃金十年”,實現追趕、超越、領冠全球的夢想?

01 從四個維度看差距

作為中國乳企的代表,伊利和蒙牛與全球頭部乳企的差距是不容忽視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中國乳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但這種差距完全可以追趕、超越。對于差距認知得越清晰具體,趕超的腳步就越堅實有力。

1、產品矩陣的完整度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乳制品市場起步較晚,頭部品牌多從液態奶起家,后通過研發或品牌收購的形式不斷豐富產品矩陣。

2019 年后,伊利開啟并購之路,逐漸從修煉內功向外延擴張模式轉變,針對乳業全產業鏈薄弱環節進行補充。公司上游收購中外優質奶源提升原奶自給率,下游收購奶粉、冷飲、礦泉水等企業,針對高毛利、高增速細分品類強化競爭力。而蒙牛則延續一貫的并購戰略,通過并購將貝拉米、妙可藍多收入公司品牌矩陣,強化奶粉、奶酪業務實力。

但從伊利和蒙牛2021年的產品收入構成不難發現,兩家領頭企業的主要收入仍來自于液態乳。這與國內乳業整體的品類結構極其相似。目前我國60%以上的原料奶用于生產液態奶和酸奶,20%左右的原料奶用于生產全脂奶粉,極少部分用于加工奶酪、奶油等產品,原料型的乳粉、干酪、奶油、乳清制品、乳蛋白產品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乳業產品結構較為單一。

圖片來源:灼識咨詢 2022中國乳制品行業藍皮書

2021年,在蒙牛881億的營收中,液態乳為678億,占比近77%。其中超級單品特侖蘇營收為300多億,占據液態乳營收的半壁江山。而冰淇淋業務以及增速較高的奶酪和奶粉,則始終因體量較小而對蒙牛業績難以產生實質性的拉動。換言之,蒙牛存在潛在的品類結構性、產品結構性戰略風險。

反觀歐美乳業巨頭,在當地乳品多元消費和全球市場布局雙輪驅動下,產品結構豐富而完整,各個板塊相對均衡。比如雀巢,除了持續深耕奶粉、液態奶、冷凍乳制品等傳統板塊外,近年來在醫療、營養品、健康領域的投入明顯增加。全球乳企領頭羊Lactalis以奶酪起家,自2010年起,通過約60筆并購,加強在各個乳品品類上的滲透。如今,Lactalis旗下共有341款產品,其中奶酪(157種)和液態奶(92種)仍居多數,后續并購補充的發酵類產品占到了18%。與之對照,伊利堪稱中國乳業品類最全的企業,旗下產品240款,其中以液態奶(88種)和冷飲(84種)占多數 ,與領頭羊相比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圖片來源:www.un-nouveau-pas.com

乳企產品結構有待豐富,與我國目前的乳品消費習慣、整體需求密切相關。產品的多元化布局不僅能增強國際乳品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還有助于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要實現登頂全球的宏大目標,需要進一步把握乳品的全球價值鏈,以全球化、前瞻性視野實現產品創新及品類迭代升級。

2、自有技術的掌控度

自主技術始終是企業的命脈與創新發展的根基。雀巢、達能等頭部乳企在技術上的深厚積累、所涉獵領域的廣度與深度,為全球乳業樹立起標桿。Foodaily匯總了5家領軍乳企自2021年以來在技術創新上的主要投入和成果,發現這些企業的聚焦點不僅囊括新型原輔料開發、產品品質與工藝優化、供應鏈管理等傳統經營環節,也涵蓋當下正熱的生物合成、可持續&低碳領域。

與海外相比,中國乳業科技起點較低,要想快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需要在某幾個領域上集中發力。事實上,伊利和蒙牛,正是在奶源、核心原料、智慧生產三個端口上不懈努力,突破多項技術瓶頸,在技術層面為企業構筑起強大勢能。

首先在奶源端,伊利控股的優然牧業、賽科星攜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建設的奶牛繁育技術研究項目,突破了奶牛體外胚胎生產技術瓶頸,性別控制準確率和生產效率達到國內頂尖水平;聯合內蒙古農業大學開發出新型營養調控技術,實現奶牛平均日單產41公斤以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今年7月,被譽為“世界級乳業硅谷”的伊利健康谷智能產業園啟動,園區內的敕勒川智慧牧場不僅是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低碳環保技術最先進的牧場,還是應用全球領先胚胎技術打造的高產牧場。通過應用全球領先的基因篩查技術和胚胎移植技術,敕勒川牧場培育出遺傳性能最優的繁育母牛,提升奶?;蚱焚|,優化奶牛核心種群。

在原料端口,益生菌被視為乳品創新的重要催化劑。開發自有知識產權菌株,不僅是中國乳企構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支點,也是乳業雙雄沖擊世界高峰的有力工具。

自 2006 年起,蒙牛就開啟自有益生菌株的研發工作。十多年來,蒙牛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開展了包括巴馬長壽老人和中國健康母嬰的菌群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項目,已陸續開發出BB-11、MN-Gup、M8 等系列菌株。其中M8 是中國首株公開發布的母乳來源雙歧桿菌,填補中國母乳源雙歧桿菌的市場空白,完成了零的突破。

圖片來源:熱心腸研究院

伊利的自有菌株研究同樣有聲有色。2019年5月,伊利自主研發的“乳雙歧桿菌BL-99”正式亮相。歷經8年和上千次試驗的BL-99是針對中國人群的高適配型菌株,通過“腸-骨”軸線,減少骨質流失,目前已獲得5項中國專利認證及1項國際專利授權,廣泛應用于益消酸奶、植選植物酸奶、大果粒酸奶、須盡歡冰淇淋等伊利各品線產品中。

配方奶粉也是高度依賴原輔料創新的品類。除了乳鐵蛋白、OPO結構脂等微量功能成分的自主生產尚需時日外,國內乳企在代表配方奶粉黃金標準的“母乳”成分研究上不余遺力,碩果累累。

伊利自 2003 年起即啟動了中國母乳自主研究,是首個建立母乳研究數據庫的本土企業。2017年推出國內首款應用異構化乳糖模擬母乳低聚糖的配方奶;2020年推出國內首款同時強化乳脂球膜和唾液酸的配方奶。截止2020年,伊利直接參與的母乳相關國內外學術論文已發表43篇,為我國配方奶粉及功能型、高端化液態奶的研發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撐。

伊利“領航者”計劃。圖片來源:伊利官網

第三,在智慧產線的打造上,伊利和蒙牛用一座座零碳工廠、智慧工廠宣示著中國乳業迎接未來的決心。

2021年1月、8月和12月,蒙牛百億集群焦作四期項目、銀川靈武產業區乳品工廠,以及云南曲靖智能工廠相繼落成投產,不僅大幅提升了蒙牛工廠整體的智能化程度,也成為全國乳企“數字化生產”的示范樣板。

而在伊利,今年2月云南碳中和工廠,7月呼和浩特“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奶粉智慧工廠的相繼投產,同樣為中國乳業書寫了一個個第一。其中,奶粉智慧工廠不僅是全球產能及規模最大,也擁有全球速度最快的聽裝生產線。

在前沿科學領域,乳業雙雄也在積極布局。早在2016年,蒙牛自主研發的長雙歧桿菌BBMN68就搭載“神州十一號”飛船進入太空,開展長達33天的太空實驗。今年4月,伊利與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合作建設“未來乳業空間實驗室”,在航天新材料包裝、太空菌株、碳衛星牧場監測、健康營養保障等領域開展密切合作。

多年奮斗換來核心競爭力。截至2020年底,蒙牛共申請3119件研發創新專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62個。其參與的“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與質量提升關鍵技術”榮獲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伊利的專利申請量則連續13年領跑中國乳品行業,2021年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乳業雙雄在全球乳業面向可持續未來的“競速”中,已經處在領跑陣營之中。

3、本土市場的深耕度

過去5年,國內乳品市場新銳頻出,讓乳品經營模式和細分品類市場呈現多彩格局。然而,新勢力的大量涌入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市場格局。伊利、蒙牛分別以 25.8%和22.0%的份額共同撐起中國乳業半壁江山。

在市場端,中國乳業的短板(也是提升空間)來自人均消費量。中國人均液態奶消費量約為14.2kg,與飲食習慣相近的日韓相比,僅為其 1/2,與歐美國家相比更是有數倍差距。差距主要來自農村,提升農村居民的乳制品消費量將是乳品市場擴容的主要驅動力。

圖片來源:中國乳制品行業:健康意識提升與消費升級驅動長期可持續增長,浦銀國際,2022年8月

伊利從 2006 年開始布局“織網計劃”,通過五年時間,結合奶源及產能擴張,形成了“縱貫南北、輻射東西”的全國性市場布局,成為第一家覆蓋全國市場的乳品企業。2013年,公司再次夯實下線渠道,啟動渠道精耕計劃,重點提升下線市場的滲透率。受惠于“織網計劃”,至2020年末,伊利在全國范圍內擁有1.5萬個經銷商,直控村級網點數量達109.6萬家。常溫液態奶市場滲透率達 84.7%。

線上方面,伊利在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上實現了全網覆蓋。在近年來的“618”和“雙十一”大促中,在食品飲料領域穩居第一。此外,伊利積極布局新零售,例如2020年與京東到家簽訂了合作協議。

圖片來源:伊利股份深度報告,信達證券

而蒙牛在渠道創新上,則著力打通線下和線下,通過推動“人找貨”到“貨找人”的轉變,與消費者深度貼近,將產品線上化、社區化,同時加強與電商、到家業務、社區團購等領域的深入合作,開辟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全領域銷售模式。2019年,在成立 20 周年之際,基于產品、品牌、渠道、創新、文化的五大維度,蒙牛布局新零售,本著打通乳品市場最后一公里的戰略思想,布局“蒙?!e提多美”社區乳品專賣店,深耕低線城市與農村地區消費市場,同時實現活動精準、高效觸達,布局未來渠道發展,有效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

根據凱度發布的《中國消費者首選十大品牌榜單》,2021年伊利和蒙牛均觸達10億以上的消費群體,品牌滲透率高達90%以上。

4、企業運營的國際化程度

國際化正日益成為乳企提升綜合影響力的重要策略,也是乳企整合優質資源,塑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向。

Lactalis營業額的快速增長主要通過全球并購實現。該品牌始建于1933年,從1970年代就開啟了進軍全球的國際化之路。從美國、法國到意大利、東歐、埃及,再到2010年代的的伊比利亞、澳大利亞、印度,在過去的15年中,Lactalis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完成了100次收購,在全球50個國家有著250家工廠,8,400名員工,并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實行本土化管理,充分根據當地市場需求調整業務模式,每年的牛奶采集量已達194億升。

與國際乳業巨頭在全球遍布工廠,產品行銷各國相比,伊利和蒙牛的國際化程度顯然還有提升空間。

在提升國際化的進程中,并購海外企業無疑是一條快捷之路。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乳企海外并購主要有3大目的:一是加快對海外資源的控制;二是對海外技術和海外品牌的獲得;三是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從走出去到引回來,中國乳企的海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逐步擴張的海外布局展示了中國乳企的綜合實力,成為中國乳企資本運作的一大重心。

目前,伊利在全球擁有 15 個研發中心,13 個海外生產基地,在亞、歐、美和大洋洲構建了一張覆蓋全球資源體系、創新體系和市場體系的大網。2014年伊利斥資30 億元在新西蘭建立全球最大一體化乳業基地——大洋洲乳業基地;2019 年成功收購新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 Westland100%股權;2021年,伊利印尼乳業生產基地投產,刷新中國乳業在東南亞最大投資紀錄;而在今年7月,Westland工廠完成升級,黃油品牌Westgold(牧恩)的產量大幅提升,進一步擴大其在國際黃油市場的份額。2021年報顯示,伊利海外營收增長8%,產品已經覆蓋全球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蒙牛同樣是中國最具國際視野,最早與國際乳企展開合作交流的企業之一。收購海外乳品品牌也成為蒙牛彌補自身弱項的重要手段。

2015年12月,蒙牛宣布通過雅士利以1.5億歐元收購多美滋中國業務,擴充高端奶粉線;

2016年,蒙牛通過旗下企業富源牧業收購掌握大量乳業高端技術的澳大利亞乳品原料加工企業Burra Foods;

2018年11月,蒙牛第一個海外液態奶工廠(優益C)在印尼正式投產;

2019年9月,蒙牛以15億澳元收購澳洲高端奶粉品牌貝拉米100%股權,至此完成在澳洲的產業鏈布局。蒙牛在鮮奶、酸奶、乳飲料、奶粉等市場均位列澳洲前三名,酸奶業務更是獨占鰲頭;

2021年3月,蒙牛收購東南亞冰淇淋品牌艾雪,撬開東南亞市場大門。

圖片來源:萬事俱備東風再起,乳業龍頭揚帆起航——蒙牛乳業研報,東方證券,2021年3月

不懈努力讓乳業雙雄的海外業務規模不斷提升。蒙牛2019年財報顯示:其海外業務占比已達10%,遠超中國跨國企業海外收入占比均線。而上月底伊利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伊利國際化業務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8%。

伊利和蒙牛在不同的經營維度上厚積薄發,展現出沖擊世界乳業冠軍的雄心壯志。

02 沖刺優勢在哪里?

乳業是眾多食品產業中鏈條較長,既拼資金充裕程度,又考驗企業持久耐力的行業。在向全球乳業高點沖鋒的進程中,中國乳企除了不斷補齊自身短板,是否也有其他國家乳企難以企及的“先天優勢”?這些優勢極可能成為中國乳企不斷加速的底層動能。

1、大環境:不斷拓寬發展空間

過去二十多年中,在政府與行業的持續宣傳教育之下,中國消費者對乳制品的認識逐步增強,帶動人均消費量逐年增長。尤其在經歷了新冠疫情的洗禮后,越來越多的國人更加關注飲食結構與膳食健康。2020年,國家衛建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明確提出“盡量每天飲用300g牛奶或奶制品”,以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而在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將人均每日奶制品攝入量從2016版的300克修訂為“300-500克”。上限目標的提升乘以14億人口,意味著每年新增一個萬億市場。

圖片來源:艾媒網

本月初新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22)》指出,2021年全國牛奶產量3683萬噸,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7.1%,也是過去10年里的第二高增速。規模以上乳品制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687.4億元,同比增11.7%。行業的穩健發展為領軍企業沖刺發力提供了堅實的后備基礎。

浦銀國際證券在今年8月發布的《中國乳制品行業:健康意識提升與消費升級驅動長期可持續增長》報告中指出:中國乳品行業,是消費領域為數不多同時受益于長期消費趨勢演變及國家發展政策的消費板塊。低人均消費量撐起未來增長空間;漸濃的國民健康意識與消費升級趨勢;國家政策扶持;行業持續整合,競爭環境改善,這四大優勢賦予中國乳業極高的長期增長確定性。

圖片來源:灼識咨詢 2022中國乳制品行業藍皮書

以政策支持為例。從2019年的《奶業品牌提升實施方案》,到2020年《乳制品質量安全提升方案》,國家從規范行業生產發展、創新技術、提升品牌競爭力、建設信息化平臺等全方位、多角度給予乳業政策鼓勵及支持。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繼續實施奶業振興行動。今年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奶業競爭力提升行動方案》,與各大乳企共同打造全產業鏈創新研發平臺,加速中國奶業數字化轉型。

國家也在積極鼓勵乳企做大做強。2020年10月,中國奶業協會發布《中國奶業20強企業“賦能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D20企業率先實現奶業全面振興,奶源基地、產品加工、乳品質量和產業競爭力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宏偉目標。

在國家意志的推動下,乳業掀起新一輪行業整合。

自2020年開始,對優質奶源的爭奪就成為乳業“整合大戲”的主旋律。當年1月,蒙牛收購圣牧高科49%股權,7月認購中國圣牧新股,2021年3月蒙牛旗下現代牧業購買富源全部股權;伊利則在2年內先后收購賽科星、恒天然中國兩大牧場、中地乳業;直到今年6月初,在呼和浩特啟動18萬頭奶牛綠色智慧養殖示范園,與寧夏農墾集團合作建設25萬頭奶牛集群,國內優質奶源已基本上“名花有主”。

圖片來源:伊利、蒙牛、光明等六大頭部乳企布局上游原奶,誰掌控了中國牧場?35斗,2022-04-18

在兩大乳企的引領下,國內十大牧場前兩名的優然牧業和現代牧業一路走強,兩家奶牛存欄量合計近72萬頭,年產奶量424.5萬噸,占據TOP10半壁江山,且有進一步擴大之勢。奶源整合為伊利蒙牛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十足底氣。

2、微市場:耕耘向上生長的沃土

(1)深挖存量市場

前面提到人均乳品消費量的差距,不僅要從低線(下沉)市場中挖掘消費潛力,還要考慮如何讓當前的主力消費人群能夠更頻繁地消費乳制品。而消費升級,正好給了中國乳企挖掘存量市場潛力的契機。

白奶仍然是當前占比最大的乳制品類。常溫白奶市場已邁入成熟期。尼爾森零研數據顯示,2020 年國內有機奶、常溫牛奶、低溫牛奶細分市場零售額比 2019 年同期分別增長21.9%、11.5%、21.7%,以有機乳為代表的高端牛奶成為新的藍海。伊利和蒙牛通過開發高端化、個性化的白奶產品,讓這個傳統賽道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數據來源:國元證券-乳品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2017 年伊利推出金典有機奶, 2018 年推出金典娟姍牛奶和新西蘭進口牛奶,升級乳蛋白含量;2021年,特侖蘇推出“更好有機”沙漠有機純牛奶,讓“有機”概念不斷延伸出新內涵。

此外,伊利和蒙牛2019 年分別推出夢幻蓋包裝,2022年伊利推出的國內首款“碳中和”牛奶等,就為伊利收獲眾多低碳消費者的青睞。

圖片來源:伊利官網

追求極致新鮮也成為低溫奶破局的切入點。蒙牛在2017年成立鮮奶事業部,隨后迅速推出十余款鮮奶產品,并通過增持現代牧業股權,進一步布局鮮奶市場。強強聯手,面向中端市場推出現代牧場鮮牛奶,為未來鮮奶高端化奠定基礎。

2018 年蒙牛創立每日鮮語子品牌,向高端鮮奶領域進軍,堅持采用高標準牧場和高品質奶源。2021 年,每日鮮語推出每 100 毫升牛奶含 4.0 克高蛋白的 4.0 鮮牛奶,遠高于《中國食物成分表》中的牛奶蛋白質含量。同時,每日鮮語也利用香檳瓶的外觀,從外包裝帶來高端、典雅的消費體驗。

圖片來源:蒙牛官網

功能型牛奶也是伊利、蒙牛挖掘存量市場的另一個主戰場。2017年,伊利獨創LHT專利水解技術,在國內率先推出針對亞洲人體質的低乳糖舒化奶系列,近幾年則陸續為該系列新增高鈣、低脂以及原生富硒等新品。2019年12月,蒙牛推出大麥若葉青汁調制乳,產品定位健身纖體人群,低脂肪、強化維生素E,并用當年流行的大麥若葉風味吸引新中產人士的青睞。2022年4月,蒙牛又推出NOPA燃型低脂纖維代餐奶昔和NOPA晚上好牛奶,分別瞄準運動健身和改善睡眠人群。

近幾年大熱的A2牛奶賽道上,伊利和蒙牛也不甘落后,在QQ星、每日鮮語等重點品線上均有所布局。

(2)搶占新興賽道

在液態奶市場上,伊利和蒙牛打法相似。但在液態奶以外,兩家企業呈現出明顯差異——伊利選擇做大奶粉和營養品業務;蒙牛則押注成長性更強的超濾牛奶和奶酪。

2022 年 3 月伊利收購澳優乳業,幫助自身構建起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兒童奶粉、成人奶粉、營養品在內的生命全階段營養呵護體系。此外,伊利還可通過澳優涉足營養品、益生菌、特醫食品等領域進行更多布局,為公司未來轉型綜合健康食品企業打下基礎。

圖片來源:澳優官網

蒙牛在專業化食品領域打出跨界合作的牌面。2020 年 10 月,蒙牛與可口可樂聯合成立合資公司“可牛了”,次年推出“鮮菲樂”品牌及高倍營養奶新品。鮮菲樂不僅在國內開啟超濾概念的先河,也為蒙牛加快推進全球化進程創建了一個極佳載體。

奶酪被蒙牛視為另一支“潛力股”。2021年7月控股妙可藍多,年底推出常溫奶酪棒,拓展更多消費場景,一舉奠定蒙牛在奶酪行業絕對龍頭地位。2021年,蒙牛在國內奶酪市場份額超越其他外資品牌,成為行業第一。

(3)描繪新增長曲線

在許多剖析伊利和蒙牛未來增長空間的報告中,都將奶粉和奶酪業務視為兩家乳企的“第二增長曲線”。如果從財務角度看,這2個領域一定會為企業持續增收,完成登頂大業持續貢獻力量。但作為行業標桿,身負引領中國乳業“由大轉強”及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重任,則僅僅用品類的延伸,顯然不足以描繪出企業發展的深層動力。

Foodaily更關注兩家乳企在乳業之外的跨界行為。

先看伊利。今年7月,伊利出資3.5億元設立深圳健瓴種子基金,跨界私募行業做投資。先期主要圍繞健康食品、健康相關及其他有投資價值的領域,對具有高發展潛力的初創期企業進行投資。伊利涉足私募基金可以追溯到2019年,當時出資2000萬設立珠海健瓴,如今該基金的管理規模約為10-20億元。

與收購澳優背后瞄準營養健康產業一脈相承,伊利的終極目標絕不僅是做乳業。早在2014年伊利首次邁入全球乳業10強之時,董事長潘剛就明確提出做“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這一企業愿景。

在產品矩陣上,伊利對標世界乳企巨頭的多元化發展模式,相繼切入飲料版塊,推出伊利長白山礦泉水、煥醒源能量飲料、伊然乳礦氣泡水、圣瑞思咖啡等不同品類。今年5月,伊利以品牌“one on one”入局千億級寵物食品市場;不久前,又推出預制牛排品牌伊知牛。涉足更多品類市場,既可能是對現有原料、產能、供應鏈的充分整合利用,也可能是出于“分散品線布局,降低單一品類經營風險”的考量。

圖片來源:伊知牛

再觀蒙牛。與伊利頻頻出圈所不同,蒙牛同樣聚焦于打造一家“營養全球、賦能個性化營養健康的科技公司”,但卻始終在乳業范疇內進行各種探索。

2020年底,蒙牛提出“到2025再創一個新蒙?!钡暮肋~目標。如何在乳品產業鏈中挖掘出更持久的發展動力?蒙牛通過構建獨特的生態產業鏈、實施與企業增長充分融合的數字化升級不斷接近目標。

2009 年以來,蒙牛旗下圣牧乳業投入超過75億元,在烏蘭布和沙漠里種植9700多萬棵沙生樹,22萬畝沙漠被改造成飼草良田。如今已建成11座平均面積5-6萬平方米的蓄水池。蒙牛還通過有機種植為有機養殖提供優質飼料,利用有機糞肥進一步提升土壤肥力與作物的抗旱能力。

圣牧牧場在烏蘭布和沙漠種樹。圖片來源:蒙牛

在生態草場、牧場上的投入如今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每年可生產數十萬噸優質有機肥料、通過涵養水源實現年降雨增量 91.7毫米;防風治沙措施使得當地平均風力下降 1.5 級;有機牧場和植樹造林中和溫室氣體,相當于創造出2.1億元效益。

蒙牛的數字化實踐被歸納為渠道、消費者、供應鏈、管理四個環節的在線。通過與IBM、SAP、西門子等全球領先IT企業合作,蒙牛實現了從養殖、加工到物流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升級。每生產一杯牛奶,蒙牛都要采集并利用170兆的數據。蒙牛正在從傳統乳企轉型為“深度數字化的乳業科技企業”。

可持續的產業鏈+數字化升級,正是蒙牛得以向未來加速奔跑的不竭引擎!

03 多久才能登頂?

找差距,看優勢,最終還是要看結果。何時登頂全球乳業最高峰,這是檢驗企業經營戰略的一塊試金石,更是中國乳業由大轉強的一個里程碑。

關于伊利蒙牛何日登頂,我們可以做2種預測。

1、保持當下速度,2031年實現夢想

我們以伊利不久前公布的2022半年財報數字為依據:2022年上半年,伊利營收634.63億元,同比增長12.31%。如果回顧過去3-5年的整體表現,則依然可以用12%作為未來數年的平均預期表現。

圖片來源:跟我讀財報

照此增速,2025年,伊利年營業收入將達到1740 億元,2030年為3066億。接下來就要看目前TOP4乳企的未來表現。

將Lactalis、雀巢、達能和Dairy Farmers ofAmerica這四家頭部乳企過去5年的營收情況作圖,可以看出:Lactalis和Dairy Farmers ofAmerica表現較好,保持7%以上的年均增速;達能以4.5%位居第三,而雀巢2021年的數字盡管較上年有所“回暖”,但與2017年相比仍屬于負增長。

根據每家乳企的年均增速預期值作圖后,可以清楚地看出:2031年,伊利將以微弱優勢超越lactalis成功登頂。

再來看蒙牛的未來預期。8月底公布的蒙牛2022年度中期業績表明:上半年蒙牛收入477.2億元,同比增長4%,增速較上一年度回落較多。結合過去5年的平均增速10%,考慮今年表現,則將未來預期增速調整為8%。在上圖中可見,到2031年,蒙牛也極有可能躋身TOP5。如果今后仍能保持10%的發展速度,位列三甲并不是夢想。

圖片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2、全球乳業大變局下,拼企業內力,更拼國力

當前,全球動蕩局勢給乳業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疫情造成勞動力短缺;國際沖突對農產品供應鏈、能源供應都造成嚴重影響,乳品行業面臨空前挑戰。

由于供需中斷,導致各大乳企投資合并收緊。今年上半年,全球乳業只發生了10起兼并組合案,而2021年全年有30起并購案發生。任何并購或者出售都會導致目前乳企的營收大幅度變動,影響最終排名。

反觀中國乳業,歷經十幾年高速成長,如今在政策扶助、消費內需、產業動力、文化動因等多重驅動下,已然步入穩步向前的新階段。乳業是關系十幾億消費者生活的民生行業,是保障經濟平穩發展的“壓艙石”之一。中國乳業未來將會始終處在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中,成為中國乳企趕超世界的最可靠保障。

即使未來登頂,中國乳企依然不能,也不會停下奔跑的腳步。如何讓十幾億國人從乳業發展中直接受益——通過提高乳制品消費量而獲得更加殷實的膳食營養,通過乳業全產業鏈的可持續、數字化升級,而帶動全社會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最終讓中國人享受到辛勤百年換來的發展紅利。

這一天,離我們真的不太遠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蒙牛乳業

4k
  • 順應消費趨勢,這家外資食品原料企業在華實現兩位數增長
  • 蒙牛乳業:2024年權益股東應占利潤1.045億元人民幣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中國乳業,何日領冠全球?

中國乳企在全球乳業榜單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中國乳業發展的輝煌寫照。

文|Foodaily每日食品 Lucia Luo Archur

8月17日,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發布《2022年全球乳業20強》榜單。除了榜首是否會易位外,人們最關心的莫過于中國乳業雙雄能否在去年的位次上更進一步?最終榜單落定,伊利和蒙牛雙雙交出滿意答卷。

圖片來源:中國經濟網

伊利以182億美元的營業額連續第三年穩居“全球乳業五強”,連續9年保持“亞洲乳業第一”。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面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前五強中,僅有兩家企業實現增長,除了位居第一的Lactalis外,另一家就是伊利,并以31.7%的增速位居20強首位,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乳業龍頭企業的強勁發展潛力,向著“2025年成為全球乳企前三、2030年登頂”的目標加速沖刺。

而同樣不容小覷的蒙牛,排名創下歷史新高,擊敗了歐洲領先乳企皇家菲仕蘭(Friesland Campian)和阿拉食品(Arla),排名提升到第7,沉潛而越,逐步實現2025年“再創一個新蒙?!钡拿鞔_目標。

中國乳業雙雄的亮眼表現,不僅繼續引發全球乳業注目,也掀起對中國乳企何日登頂世界的又一輪猜想。內有持續多年的國民經濟紅利、人口紅利,以及新消費轉型與升級契機帶來的增長加持,外有后疫情時代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瞬息萬變,中國乳業能能否抓住飛躍的“第二個黃金十年”,實現追趕、超越、領冠全球的夢想?

01 從四個維度看差距

作為中國乳企的代表,伊利和蒙牛與全球頭部乳企的差距是不容忽視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中國乳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但這種差距完全可以追趕、超越。對于差距認知得越清晰具體,趕超的腳步就越堅實有力。

1、產品矩陣的完整度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乳制品市場起步較晚,頭部品牌多從液態奶起家,后通過研發或品牌收購的形式不斷豐富產品矩陣。

2019 年后,伊利開啟并購之路,逐漸從修煉內功向外延擴張模式轉變,針對乳業全產業鏈薄弱環節進行補充。公司上游收購中外優質奶源提升原奶自給率,下游收購奶粉、冷飲、礦泉水等企業,針對高毛利、高增速細分品類強化競爭力。而蒙牛則延續一貫的并購戰略,通過并購將貝拉米、妙可藍多收入公司品牌矩陣,強化奶粉、奶酪業務實力。

但從伊利和蒙牛2021年的產品收入構成不難發現,兩家領頭企業的主要收入仍來自于液態乳。這與國內乳業整體的品類結構極其相似。目前我國60%以上的原料奶用于生產液態奶和酸奶,20%左右的原料奶用于生產全脂奶粉,極少部分用于加工奶酪、奶油等產品,原料型的乳粉、干酪、奶油、乳清制品、乳蛋白產品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乳業產品結構較為單一。

圖片來源:灼識咨詢 2022中國乳制品行業藍皮書

2021年,在蒙牛881億的營收中,液態乳為678億,占比近77%。其中超級單品特侖蘇營收為300多億,占據液態乳營收的半壁江山。而冰淇淋業務以及增速較高的奶酪和奶粉,則始終因體量較小而對蒙牛業績難以產生實質性的拉動。換言之,蒙牛存在潛在的品類結構性、產品結構性戰略風險。

反觀歐美乳業巨頭,在當地乳品多元消費和全球市場布局雙輪驅動下,產品結構豐富而完整,各個板塊相對均衡。比如雀巢,除了持續深耕奶粉、液態奶、冷凍乳制品等傳統板塊外,近年來在醫療、營養品、健康領域的投入明顯增加。全球乳企領頭羊Lactalis以奶酪起家,自2010年起,通過約60筆并購,加強在各個乳品品類上的滲透。如今,Lactalis旗下共有341款產品,其中奶酪(157種)和液態奶(92種)仍居多數,后續并購補充的發酵類產品占到了18%。與之對照,伊利堪稱中國乳業品類最全的企業,旗下產品240款,其中以液態奶(88種)和冷飲(84種)占多數 ,與領頭羊相比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圖片來源:www.un-nouveau-pas.com

乳企產品結構有待豐富,與我國目前的乳品消費習慣、整體需求密切相關。產品的多元化布局不僅能增強國際乳品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還有助于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要實現登頂全球的宏大目標,需要進一步把握乳品的全球價值鏈,以全球化、前瞻性視野實現產品創新及品類迭代升級。

2、自有技術的掌控度

自主技術始終是企業的命脈與創新發展的根基。雀巢、達能等頭部乳企在技術上的深厚積累、所涉獵領域的廣度與深度,為全球乳業樹立起標桿。Foodaily匯總了5家領軍乳企自2021年以來在技術創新上的主要投入和成果,發現這些企業的聚焦點不僅囊括新型原輔料開發、產品品質與工藝優化、供應鏈管理等傳統經營環節,也涵蓋當下正熱的生物合成、可持續&低碳領域。

與海外相比,中國乳業科技起點較低,要想快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需要在某幾個領域上集中發力。事實上,伊利和蒙牛,正是在奶源、核心原料、智慧生產三個端口上不懈努力,突破多項技術瓶頸,在技術層面為企業構筑起強大勢能。

首先在奶源端,伊利控股的優然牧業、賽科星攜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建設的奶牛繁育技術研究項目,突破了奶牛體外胚胎生產技術瓶頸,性別控制準確率和生產效率達到國內頂尖水平;聯合內蒙古農業大學開發出新型營養調控技術,實現奶牛平均日單產41公斤以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今年7月,被譽為“世界級乳業硅谷”的伊利健康谷智能產業園啟動,園區內的敕勒川智慧牧場不僅是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低碳環保技術最先進的牧場,還是應用全球領先胚胎技術打造的高產牧場。通過應用全球領先的基因篩查技術和胚胎移植技術,敕勒川牧場培育出遺傳性能最優的繁育母牛,提升奶牛基因品質,優化奶牛核心種群。

在原料端口,益生菌被視為乳品創新的重要催化劑。開發自有知識產權菌株,不僅是中國乳企構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支點,也是乳業雙雄沖擊世界高峰的有力工具。

自 2006 年起,蒙牛就開啟自有益生菌株的研發工作。十多年來,蒙牛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開展了包括巴馬長壽老人和中國健康母嬰的菌群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項目,已陸續開發出BB-11、MN-Gup、M8 等系列菌株。其中M8 是中國首株公開發布的母乳來源雙歧桿菌,填補中國母乳源雙歧桿菌的市場空白,完成了零的突破。

圖片來源:熱心腸研究院

伊利的自有菌株研究同樣有聲有色。2019年5月,伊利自主研發的“乳雙歧桿菌BL-99”正式亮相。歷經8年和上千次試驗的BL-99是針對中國人群的高適配型菌株,通過“腸-骨”軸線,減少骨質流失,目前已獲得5項中國專利認證及1項國際專利授權,廣泛應用于益消酸奶、植選植物酸奶、大果粒酸奶、須盡歡冰淇淋等伊利各品線產品中。

配方奶粉也是高度依賴原輔料創新的品類。除了乳鐵蛋白、OPO結構脂等微量功能成分的自主生產尚需時日外,國內乳企在代表配方奶粉黃金標準的“母乳”成分研究上不余遺力,碩果累累。

伊利自 2003 年起即啟動了中國母乳自主研究,是首個建立母乳研究數據庫的本土企業。2017年推出國內首款應用異構化乳糖模擬母乳低聚糖的配方奶;2020年推出國內首款同時強化乳脂球膜和唾液酸的配方奶。截止2020年,伊利直接參與的母乳相關國內外學術論文已發表43篇,為我國配方奶粉及功能型、高端化液態奶的研發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撐。

伊利“領航者”計劃。圖片來源:伊利官網

第三,在智慧產線的打造上,伊利和蒙牛用一座座零碳工廠、智慧工廠宣示著中國乳業迎接未來的決心。

2021年1月、8月和12月,蒙牛百億集群焦作四期項目、銀川靈武產業區乳品工廠,以及云南曲靖智能工廠相繼落成投產,不僅大幅提升了蒙牛工廠整體的智能化程度,也成為全國乳企“數字化生產”的示范樣板。

而在伊利,今年2月云南碳中和工廠,7月呼和浩特“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奶粉智慧工廠的相繼投產,同樣為中國乳業書寫了一個個第一。其中,奶粉智慧工廠不僅是全球產能及規模最大,也擁有全球速度最快的聽裝生產線。

在前沿科學領域,乳業雙雄也在積極布局。早在2016年,蒙牛自主研發的長雙歧桿菌BBMN68就搭載“神州十一號”飛船進入太空,開展長達33天的太空實驗。今年4月,伊利與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合作建設“未來乳業空間實驗室”,在航天新材料包裝、太空菌株、碳衛星牧場監測、健康營養保障等領域開展密切合作。

多年奮斗換來核心競爭力。截至2020年底,蒙牛共申請3119件研發創新專利,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62個。其參與的“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與質量提升關鍵技術”榮獲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伊利的專利申請量則連續13年領跑中國乳品行業,2021年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乳業雙雄在全球乳業面向可持續未來的“競速”中,已經處在領跑陣營之中。

3、本土市場的深耕度

過去5年,國內乳品市場新銳頻出,讓乳品經營模式和細分品類市場呈現多彩格局。然而,新勢力的大量涌入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市場格局。伊利、蒙牛分別以 25.8%和22.0%的份額共同撐起中國乳業半壁江山。

在市場端,中國乳業的短板(也是提升空間)來自人均消費量。中國人均液態奶消費量約為14.2kg,與飲食習慣相近的日韓相比,僅為其 1/2,與歐美國家相比更是有數倍差距。差距主要來自農村,提升農村居民的乳制品消費量將是乳品市場擴容的主要驅動力。

圖片來源:中國乳制品行業:健康意識提升與消費升級驅動長期可持續增長,浦銀國際,2022年8月

伊利從 2006 年開始布局“織網計劃”,通過五年時間,結合奶源及產能擴張,形成了“縱貫南北、輻射東西”的全國性市場布局,成為第一家覆蓋全國市場的乳品企業。2013年,公司再次夯實下線渠道,啟動渠道精耕計劃,重點提升下線市場的滲透率。受惠于“織網計劃”,至2020年末,伊利在全國范圍內擁有1.5萬個經銷商,直控村級網點數量達109.6萬家。常溫液態奶市場滲透率達 84.7%。

線上方面,伊利在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平臺上實現了全網覆蓋。在近年來的“618”和“雙十一”大促中,在食品飲料領域穩居第一。此外,伊利積極布局新零售,例如2020年與京東到家簽訂了合作協議。

圖片來源:伊利股份深度報告,信達證券

而蒙牛在渠道創新上,則著力打通線下和線下,通過推動“人找貨”到“貨找人”的轉變,與消費者深度貼近,將產品線上化、社區化,同時加強與電商、到家業務、社區團購等領域的深入合作,開辟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全領域銷售模式。2019年,在成立 20 周年之際,基于產品、品牌、渠道、創新、文化的五大維度,蒙牛布局新零售,本著打通乳品市場最后一公里的戰略思想,布局“蒙?!e提多美”社區乳品專賣店,深耕低線城市與農村地區消費市場,同時實現活動精準、高效觸達,布局未來渠道發展,有效拉近了與消費者的距離。

根據凱度發布的《中國消費者首選十大品牌榜單》,2021年伊利和蒙牛均觸達10億以上的消費群體,品牌滲透率高達90%以上。

4、企業運營的國際化程度

國際化正日益成為乳企提升綜合影響力的重要策略,也是乳企整合優質資源,塑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向。

Lactalis營業額的快速增長主要通過全球并購實現。該品牌始建于1933年,從1970年代就開啟了進軍全球的國際化之路。從美國、法國到意大利、東歐、埃及,再到2010年代的的伊比利亞、澳大利亞、印度,在過去的15年中,Lactalis集團在全球范圍內完成了100次收購,在全球50個國家有著250家工廠,8,400名員工,并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實行本土化管理,充分根據當地市場需求調整業務模式,每年的牛奶采集量已達194億升。

與國際乳業巨頭在全球遍布工廠,產品行銷各國相比,伊利和蒙牛的國際化程度顯然還有提升空間。

在提升國際化的進程中,并購海外企業無疑是一條快捷之路。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乳企海外并購主要有3大目的:一是加快對海外資源的控制;二是對海外技術和海外品牌的獲得;三是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從走出去到引回來,中國乳企的海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逐步擴張的海外布局展示了中國乳企的綜合實力,成為中國乳企資本運作的一大重心。

目前,伊利在全球擁有 15 個研發中心,13 個海外生產基地,在亞、歐、美和大洋洲構建了一張覆蓋全球資源體系、創新體系和市場體系的大網。2014年伊利斥資30 億元在新西蘭建立全球最大一體化乳業基地——大洋洲乳業基地;2019 年成功收購新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 Westland100%股權;2021年,伊利印尼乳業生產基地投產,刷新中國乳業在東南亞最大投資紀錄;而在今年7月,Westland工廠完成升級,黃油品牌Westgold(牧恩)的產量大幅提升,進一步擴大其在國際黃油市場的份額。2021年報顯示,伊利海外營收增長8%,產品已經覆蓋全球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蒙牛同樣是中國最具國際視野,最早與國際乳企展開合作交流的企業之一。收購海外乳品品牌也成為蒙牛彌補自身弱項的重要手段。

2015年12月,蒙牛宣布通過雅士利以1.5億歐元收購多美滋中國業務,擴充高端奶粉線;

2016年,蒙牛通過旗下企業富源牧業收購掌握大量乳業高端技術的澳大利亞乳品原料加工企業Burra Foods;

2018年11月,蒙牛第一個海外液態奶工廠(優益C)在印尼正式投產;

2019年9月,蒙牛以15億澳元收購澳洲高端奶粉品牌貝拉米100%股權,至此完成在澳洲的產業鏈布局。蒙牛在鮮奶、酸奶、乳飲料、奶粉等市場均位列澳洲前三名,酸奶業務更是獨占鰲頭;

2021年3月,蒙牛收購東南亞冰淇淋品牌艾雪,撬開東南亞市場大門。

圖片來源:萬事俱備東風再起,乳業龍頭揚帆起航——蒙牛乳業研報,東方證券,2021年3月

不懈努力讓乳業雙雄的海外業務規模不斷提升。蒙牛2019年財報顯示:其海外業務占比已達10%,遠超中國跨國企業海外收入占比均線。而上月底伊利發布的半年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伊利國際化業務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8%。

伊利和蒙牛在不同的經營維度上厚積薄發,展現出沖擊世界乳業冠軍的雄心壯志。

02 沖刺優勢在哪里?

乳業是眾多食品產業中鏈條較長,既拼資金充裕程度,又考驗企業持久耐力的行業。在向全球乳業高點沖鋒的進程中,中國乳企除了不斷補齊自身短板,是否也有其他國家乳企難以企及的“先天優勢”?這些優勢極可能成為中國乳企不斷加速的底層動能。

1、大環境:不斷拓寬發展空間

過去二十多年中,在政府與行業的持續宣傳教育之下,中國消費者對乳制品的認識逐步增強,帶動人均消費量逐年增長。尤其在經歷了新冠疫情的洗禮后,越來越多的國人更加關注飲食結構與膳食健康。2020年,國家衛建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明確提出“盡量每天飲用300g牛奶或奶制品”,以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而在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將人均每日奶制品攝入量從2016版的300克修訂為“300-500克”。上限目標的提升乘以14億人口,意味著每年新增一個萬億市場。

圖片來源:艾媒網

本月初新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22)》指出,2021年全國牛奶產量3683萬噸,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7.1%,也是過去10年里的第二高增速。規模以上乳品制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687.4億元,同比增11.7%。行業的穩健發展為領軍企業沖刺發力提供了堅實的后備基礎。

浦銀國際證券在今年8月發布的《中國乳制品行業:健康意識提升與消費升級驅動長期可持續增長》報告中指出:中國乳品行業,是消費領域為數不多同時受益于長期消費趨勢演變及國家發展政策的消費板塊。低人均消費量撐起未來增長空間;漸濃的國民健康意識與消費升級趨勢;國家政策扶持;行業持續整合,競爭環境改善,這四大優勢賦予中國乳業極高的長期增長確定性。

圖片來源:灼識咨詢 2022中國乳制品行業藍皮書

以政策支持為例。從2019年的《奶業品牌提升實施方案》,到2020年《乳制品質量安全提升方案》,國家從規范行業生產發展、創新技術、提升品牌競爭力、建設信息化平臺等全方位、多角度給予乳業政策鼓勵及支持。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繼續實施奶業振興行動。今年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奶業競爭力提升行動方案》,與各大乳企共同打造全產業鏈創新研發平臺,加速中國奶業數字化轉型。

國家也在積極鼓勵乳企做大做強。2020年10月,中國奶業協會發布《中國奶業20強企業“賦能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D20企業率先實現奶業全面振興,奶源基地、產品加工、乳品質量和產業競爭力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宏偉目標。

在國家意志的推動下,乳業掀起新一輪行業整合。

自2020年開始,對優質奶源的爭奪就成為乳業“整合大戲”的主旋律。當年1月,蒙牛收購圣牧高科49%股權,7月認購中國圣牧新股,2021年3月蒙牛旗下現代牧業購買富源全部股權;伊利則在2年內先后收購賽科星、恒天然中國兩大牧場、中地乳業;直到今年6月初,在呼和浩特啟動18萬頭奶牛綠色智慧養殖示范園,與寧夏農墾集團合作建設25萬頭奶牛集群,國內優質奶源已基本上“名花有主”。

圖片來源:伊利、蒙牛、光明等六大頭部乳企布局上游原奶,誰掌控了中國牧場?35斗,2022-04-18

在兩大乳企的引領下,國內十大牧場前兩名的優然牧業和現代牧業一路走強,兩家奶牛存欄量合計近72萬頭,年產奶量424.5萬噸,占據TOP10半壁江山,且有進一步擴大之勢。奶源整合為伊利蒙牛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十足底氣。

2、微市場:耕耘向上生長的沃土

(1)深挖存量市場

前面提到人均乳品消費量的差距,不僅要從低線(下沉)市場中挖掘消費潛力,還要考慮如何讓當前的主力消費人群能夠更頻繁地消費乳制品。而消費升級,正好給了中國乳企挖掘存量市場潛力的契機。

白奶仍然是當前占比最大的乳制品類。常溫白奶市場已邁入成熟期。尼爾森零研數據顯示,2020 年國內有機奶、常溫牛奶、低溫牛奶細分市場零售額比 2019 年同期分別增長21.9%、11.5%、21.7%,以有機乳為代表的高端牛奶成為新的藍海。伊利和蒙牛通過開發高端化、個性化的白奶產品,讓這個傳統賽道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數據來源:國元證券-乳品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2017 年伊利推出金典有機奶, 2018 年推出金典娟姍牛奶和新西蘭進口牛奶,升級乳蛋白含量;2021年,特侖蘇推出“更好有機”沙漠有機純牛奶,讓“有機”概念不斷延伸出新內涵。

此外,伊利和蒙牛2019 年分別推出夢幻蓋包裝,2022年伊利推出的國內首款“碳中和”牛奶等,就為伊利收獲眾多低碳消費者的青睞。

圖片來源:伊利官網

追求極致新鮮也成為低溫奶破局的切入點。蒙牛在2017年成立鮮奶事業部,隨后迅速推出十余款鮮奶產品,并通過增持現代牧業股權,進一步布局鮮奶市場。強強聯手,面向中端市場推出現代牧場鮮牛奶,為未來鮮奶高端化奠定基礎。

2018 年蒙牛創立每日鮮語子品牌,向高端鮮奶領域進軍,堅持采用高標準牧場和高品質奶源。2021 年,每日鮮語推出每 100 毫升牛奶含 4.0 克高蛋白的 4.0 鮮牛奶,遠高于《中國食物成分表》中的牛奶蛋白質含量。同時,每日鮮語也利用香檳瓶的外觀,從外包裝帶來高端、典雅的消費體驗。

圖片來源:蒙牛官網

功能型牛奶也是伊利、蒙牛挖掘存量市場的另一個主戰場。2017年,伊利獨創LHT專利水解技術,在國內率先推出針對亞洲人體質的低乳糖舒化奶系列,近幾年則陸續為該系列新增高鈣、低脂以及原生富硒等新品。2019年12月,蒙牛推出大麥若葉青汁調制乳,產品定位健身纖體人群,低脂肪、強化維生素E,并用當年流行的大麥若葉風味吸引新中產人士的青睞。2022年4月,蒙牛又推出NOPA燃型低脂纖維代餐奶昔和NOPA晚上好牛奶,分別瞄準運動健身和改善睡眠人群。

近幾年大熱的A2牛奶賽道上,伊利和蒙牛也不甘落后,在QQ星、每日鮮語等重點品線上均有所布局。

(2)搶占新興賽道

在液態奶市場上,伊利和蒙牛打法相似。但在液態奶以外,兩家企業呈現出明顯差異——伊利選擇做大奶粉和營養品業務;蒙牛則押注成長性更強的超濾牛奶和奶酪。

2022 年 3 月伊利收購澳優乳業,幫助自身構建起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兒童奶粉、成人奶粉、營養品在內的生命全階段營養呵護體系。此外,伊利還可通過澳優涉足營養品、益生菌、特醫食品等領域進行更多布局,為公司未來轉型綜合健康食品企業打下基礎。

圖片來源:澳優官網

蒙牛在專業化食品領域打出跨界合作的牌面。2020 年 10 月,蒙牛與可口可樂聯合成立合資公司“可牛了”,次年推出“鮮菲樂”品牌及高倍營養奶新品。鮮菲樂不僅在國內開啟超濾概念的先河,也為蒙牛加快推進全球化進程創建了一個極佳載體。

奶酪被蒙牛視為另一支“潛力股”。2021年7月控股妙可藍多,年底推出常溫奶酪棒,拓展更多消費場景,一舉奠定蒙牛在奶酪行業絕對龍頭地位。2021年,蒙牛在國內奶酪市場份額超越其他外資品牌,成為行業第一。

(3)描繪新增長曲線

在許多剖析伊利和蒙牛未來增長空間的報告中,都將奶粉和奶酪業務視為兩家乳企的“第二增長曲線”。如果從財務角度看,這2個領域一定會為企業持續增收,完成登頂大業持續貢獻力量。但作為行業標桿,身負引領中國乳業“由大轉強”及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重任,則僅僅用品類的延伸,顯然不足以描繪出企業發展的深層動力。

Foodaily更關注兩家乳企在乳業之外的跨界行為。

先看伊利。今年7月,伊利出資3.5億元設立深圳健瓴種子基金,跨界私募行業做投資。先期主要圍繞健康食品、健康相關及其他有投資價值的領域,對具有高發展潛力的初創期企業進行投資。伊利涉足私募基金可以追溯到2019年,當時出資2000萬設立珠海健瓴,如今該基金的管理規模約為10-20億元。

與收購澳優背后瞄準營養健康產業一脈相承,伊利的終極目標絕不僅是做乳業。早在2014年伊利首次邁入全球乳業10強之時,董事長潘剛就明確提出做“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這一企業愿景。

在產品矩陣上,伊利對標世界乳企巨頭的多元化發展模式,相繼切入飲料版塊,推出伊利長白山礦泉水、煥醒源能量飲料、伊然乳礦氣泡水、圣瑞思咖啡等不同品類。今年5月,伊利以品牌“one on one”入局千億級寵物食品市場;不久前,又推出預制牛排品牌伊知牛。涉足更多品類市場,既可能是對現有原料、產能、供應鏈的充分整合利用,也可能是出于“分散品線布局,降低單一品類經營風險”的考量。

圖片來源:伊知牛

再觀蒙牛。與伊利頻頻出圈所不同,蒙牛同樣聚焦于打造一家“營養全球、賦能個性化營養健康的科技公司”,但卻始終在乳業范疇內進行各種探索。

2020年底,蒙牛提出“到2025再創一個新蒙牛”的豪邁目標。如何在乳品產業鏈中挖掘出更持久的發展動力?蒙牛通過構建獨特的生態產業鏈、實施與企業增長充分融合的數字化升級不斷接近目標。

2009 年以來,蒙牛旗下圣牧乳業投入超過75億元,在烏蘭布和沙漠里種植9700多萬棵沙生樹,22萬畝沙漠被改造成飼草良田。如今已建成11座平均面積5-6萬平方米的蓄水池。蒙牛還通過有機種植為有機養殖提供優質飼料,利用有機糞肥進一步提升土壤肥力與作物的抗旱能力。

圣牧牧場在烏蘭布和沙漠種樹。圖片來源:蒙牛

在生態草場、牧場上的投入如今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每年可生產數十萬噸優質有機肥料、通過涵養水源實現年降雨增量 91.7毫米;防風治沙措施使得當地平均風力下降 1.5 級;有機牧場和植樹造林中和溫室氣體,相當于創造出2.1億元效益。

蒙牛的數字化實踐被歸納為渠道、消費者、供應鏈、管理四個環節的在線。通過與IBM、SAP、西門子等全球領先IT企業合作,蒙牛實現了從養殖、加工到物流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升級。每生產一杯牛奶,蒙牛都要采集并利用170兆的數據。蒙牛正在從傳統乳企轉型為“深度數字化的乳業科技企業”。

可持續的產業鏈+數字化升級,正是蒙牛得以向未來加速奔跑的不竭引擎!

03 多久才能登頂?

找差距,看優勢,最終還是要看結果。何時登頂全球乳業最高峰,這是檢驗企業經營戰略的一塊試金石,更是中國乳業由大轉強的一個里程碑。

關于伊利蒙牛何日登頂,我們可以做2種預測。

1、保持當下速度,2031年實現夢想

我們以伊利不久前公布的2022半年財報數字為依據:2022年上半年,伊利營收634.63億元,同比增長12.31%。如果回顧過去3-5年的整體表現,則依然可以用12%作為未來數年的平均預期表現。

圖片來源:跟我讀財報

照此增速,2025年,伊利年營業收入將達到1740 億元,2030年為3066億。接下來就要看目前TOP4乳企的未來表現。

將Lactalis、雀巢、達能和Dairy Farmers ofAmerica這四家頭部乳企過去5年的營收情況作圖,可以看出:Lactalis和Dairy Farmers ofAmerica表現較好,保持7%以上的年均增速;達能以4.5%位居第三,而雀巢2021年的數字盡管較上年有所“回暖”,但與2017年相比仍屬于負增長。

根據每家乳企的年均增速預期值作圖后,可以清楚地看出:2031年,伊利將以微弱優勢超越lactalis成功登頂。

再來看蒙牛的未來預期。8月底公布的蒙牛2022年度中期業績表明:上半年蒙牛收入477.2億元,同比增長4%,增速較上一年度回落較多。結合過去5年的平均增速10%,考慮今年表現,則將未來預期增速調整為8%。在上圖中可見,到2031年,蒙牛也極有可能躋身TOP5。如果今后仍能保持10%的發展速度,位列三甲并不是夢想。

圖片來源:互聯網那些事

2、全球乳業大變局下,拼企業內力,更拼國力

當前,全球動蕩局勢給乳業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疫情造成勞動力短缺;國際沖突對農產品供應鏈、能源供應都造成嚴重影響,乳品行業面臨空前挑戰。

由于供需中斷,導致各大乳企投資合并收緊。今年上半年,全球乳業只發生了10起兼并組合案,而2021年全年有30起并購案發生。任何并購或者出售都會導致目前乳企的營收大幅度變動,影響最終排名。

反觀中國乳業,歷經十幾年高速成長,如今在政策扶助、消費內需、產業動力、文化動因等多重驅動下,已然步入穩步向前的新階段。乳業是關系十幾億消費者生活的民生行業,是保障經濟平穩發展的“壓艙石”之一。中國乳業未來將會始終處在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中,成為中國乳企趕超世界的最可靠保障。

即使未來登頂,中國乳企依然不能,也不會停下奔跑的腳步。如何讓十幾億國人從乳業發展中直接受益——通過提高乳制品消費量而獲得更加殷實的膳食營養,通過乳業全產業鏈的可持續、數字化升級,而帶動全社會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最終讓中國人享受到辛勤百年換來的發展紅利。

這一天,離我們真的不太遠了!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健康| 中超| 丰顺县| 河源市| 西林县| 洱源县| 方正县| 鄂伦春自治旗| 新乡县| 余江县| 大洼县| 万宁市| 灌南县| 盐津县| 陵川县| 响水县| 大丰市| 蒙阴县| 开平市| 阳高县| 偏关县| 肇庆市| 潞西市| 获嘉县| 阜城县| 玉龙| 台前县| 峨山| 阳春市| 罗甸县| 望城县| 巩义市| 新河县| 雷山县| 彰化市| 玉田县| 那曲县| 曲沃县| 九龙坡区| 娄底市| 石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