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倩楠
編輯 | 翟瑞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顯示,按照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部署,2018年至2022年這5年間,既要在農村實現全面小康,又要為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扶貧中心專家咨詢顧問鄭風田向界面新聞介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這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
十年來,我國為解決“三農”問題都做出了哪些努力?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哪些成果?界面新聞梳理了10大關鍵詞。
糧食安全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站上1.2萬億斤臺階,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糧食生產在前期高位的基礎上繼續增長。
自2015年起,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七年超過1.3萬億斤。202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13657億斤,為歷史最高水平,比2012年增加1412億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長1.2%。分品種看,我國主要糧食品種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稻谷4257億斤,比2012年增加126億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長0.3%;小麥2739億斤,增加289億斤,年均增長1.2%;玉米5451億斤,增加860億斤,年均增長1.9%;大豆328億斤,增加59億斤,年均增長2.2%。
人均糧食占有量是衡量一國或地區糧食供給狀況的重要指標,國際上通常認為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0公斤以上就代表該國或地區糧食安全。隨著我國糧食產量持續攀升新臺階,人均糧食產量不斷提高,自2012年起,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持續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人均糧食產量達到了483.5公斤,比2012年增加31.4公斤,2013—2021年年均增長0.7%。即使不考慮進口和充裕的庫存,僅人均糧食產量就已遠遠超過國際上公認的糧食安全線,中國飯碗不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飯碗里主要裝的是中國糧。
耕地紅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耕地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對此,我國修訂實施土地管理法,頒布實施黑土地保護法,黨中央、國務院還印發了《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就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作出專門部署。
9月19日,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劉國洪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監督下,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通力合作,耕地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18.65億畝的目標,守住了耕地紅線。特別是近兩年來,耕地減少的勢頭得到初步的遏制,2021年全國耕地總量實現凈增加。
脫貧攻堅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作出一些列重大決策部署,采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
6月27日,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
在具體表現上,一是脫貧人口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全部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有保障。二是脫貧地區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每個脫貧縣都打造了2-3個特色鮮明、帶動面廣的主導產業,行路難、用電難、通信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此外,我國持續鞏脫貧攻堅成果固,出臺實施33項過渡期銜接政策,全面建立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同時,確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并繼續傾斜支持,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鄉村治理
2022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視農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視法治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2019年9月,《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全文發布,為進一步健全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指明了方向。此后,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中央組織部、民政部等開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在全國選擇100個縣(市、區),作為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的試點單位。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在鄉村治理方面進行了很多嘗試。首先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我國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激活了鄉村治理內在動力。同時,各地還加強村規民約建設,全面推行移風易俗。” 鄭風田說。
農業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發展由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
6月27日,鄧小剛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4%,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一批現代化灌區,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正在加快改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特別是小麥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7%,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畜牧水產、設施農業等機械化水平也有了較大提升。
此外,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組建了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成了4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00個農業科學觀測試驗站,取得了節水抗旱小麥、超級稻、白羽肉雞等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農作物種源自給率超過95%,科技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
人居環境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內容之一。2018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末,96.3%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農村廁所革命扎實推進,農村改廁工作質量持續提升,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77.5%。國家統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斷提高。2021年末,47.6%的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
2021年末,全國87.3%的村開通公共交通;99.1%村的進村主要道路路面為水泥或柏油;97.4%村的村內主要道路路面為水泥或柏油。農村信息化建設持續推進,2021年末,99.0%的村通寬帶互聯網,94.2%的村安裝了有線電視。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有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2021年末,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的村超過33萬個,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的村落近5萬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農業新業態
隨著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加深,設施農業、無土栽培、觀光農業、精準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在全國快速發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國溫室、大棚、中小棚等農業設施數量達2800多萬個,設施農業占地面積3800多萬畝。設施農業、無土栽培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突破了資源自然條件限制,改變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拓寬了農業生產的時空分布,為城鄉居民提供豐富的新鮮瓜果蔬菜。
與此同時,訂單農業、農村電商、視頻直播、冷鏈物流等農業新業態方興未艾。2021年,超過100萬農戶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50萬多農戶開展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創收、農村發展創新等提供了澎湃動力。
鄭風田介紹,過去小農經濟追求自給自足,未來農村經濟將進入產業興旺階段,國家鼓勵地方通過“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形成主打產業,推動形成主導產業突出、區域特色優勢明顯的村鎮,讓優質農產品向優勢產業帶集中。目前東部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相對較為完善,中西部也正在發展的過程中。
生態環境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在6月27日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全國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持續推進,通過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集成推廣農藥減量增效模式,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
此外,曾衍德介紹,我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保護修復田園生態系統,優化農田林網布局建設,推廣稻漁種養生態模式,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保護修護林草生態系統,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森林覆蓋率超過23%,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8%,為全球貢獻了最多的新增綠化面積。保護修復重點流域生態系統,黃河流域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穩步開展,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實推進。我國初步確立了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體系,實行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億多農戶領到了證書,吃上了定心丸。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穩慎推進。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制逐步健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
此外,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全面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全面確認,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穩步推進。清查核實集體土地等資源65.5億畝,農村集體資產7.7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5萬億元;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約9億人,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約96萬個,集體產權歸屬更明了、農民財產權利更多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有序開展,交易品種逐步豐富,服務功能逐步健全。
同時,農墾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成效明顯,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實現既定目標,農墾土地確權發證率超過了96%,50%以上國有農場完成公司制改制。集體林權制度、國有林場林區、水利管理體制、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等各項改革任務取得了積極成效。
城鄉融合發展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9年4月15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要求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2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四次會議。會議指出,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工作取得新成效,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載能力得到增強,城市建設品質逐漸提高,城鄉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成渝地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鄭風田介紹,目前,我國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一方面,縣城潛力巨大,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21年年底,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縣及縣級市數量占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約65%。另一方面,縣域與農村差距相對較小,對農民親和力較強,通過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可增進農村民生福祉,實現城鄉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