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徐寧
編輯 | 張慧
“未來兩個月內,大西洋海域中已沒有一艘LNG船可供租用。”
船舶經紀公司Poten&Partners商業情報主管杰森·費爾(Jason Feer)日前表示。據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報道,當前LNG船市場供給已觸及天花板。
但歐洲正在為冬天做準備,它們仍需要更多的LNG。
在西班牙,議會已經批準了政府節能計劃。在德國,今年7月初已開工建設其首座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終端,以準備接收更多的LNG。
據路透社報道,今年8月,英國已經接收了數艘來自澳大利亞和阿曼的LNG,這是英國近六年來首次接收澳大利亞LNG,更是第一次接收阿曼LNG。
LNG是天然氣經凈化、壓縮、冷卻至其凝點(-161.5℃)溫度后變成的液體。它可通過專門的船只運至LNG接收站進行接卸,之后再氣化成天然氣使用。
9月首周,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停止向歐盟輸氣,俄羅斯出口至歐洲的天然氣量較去年同期已下降了89%以上。一直以來,俄羅斯都是歐洲主要的天然氣進口來源國,管道輸送是歐洲國家進口天然氣的最主要方式。
為增加天然氣儲備,歐洲正在全球爭搶LNG運輸船。
據《環球時報》近日報道,目前全球700余艘LNG船掌握在貨運公司以及天然氣貿易商手中。LNG運輸與天然氣交易方式類似,采取市場化的訂單制,遵從“先到先得”或“價高者得”的原則。
在多方競價之下,據LNG運費價格評估機構Spark Commodities8月中旬發布的報告顯示,船東預定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LNG船的日租費已升至10.53萬美元,同比增長124%,創下歷史新高。
即便運價觸及高位,LNG船市場上仍一船難求。
需求爆炸增長
今年俄烏沖突爆發,直接加速了LNG景氣周期的到來。
此前歐盟約四成的天然氣供應通過管道從俄羅斯進口。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盟各國對俄羅斯實施能源制裁,并轉向從其他地區進口LNG以彌補缺口。
美國和卡塔爾是歐洲最主要的海運LNG供應國。卡塔爾能源部長今年3月表示,卡塔爾已經與亞洲其他國家簽訂了天然氣供應長期合同,大部分天然氣供應量已被鎖定。短期內,歐盟只能依賴美國進口天然氣,這意味著跨大西洋海運LNG海運量激增。
根據金融數據機構路孚特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美國出口LNG共570億立方米,其中近七成出口至歐洲。
據億海藍旗下船訊網提供的航線圖顯示,今年9月以來,歐洲和美國之間的LNG船運輸線路相較于去年同期更為密集。


LNG船是運輸零下160攝氏度左右超低溫液態天然氣的專用船舶。由于LNG具有極強的可燃性,在運輸過程中一旦泄露,容易引起爆炸。因此,該船型被國際公認為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船舶,與航母、豪華郵輪一樣,享有“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之稱。
受全球能源消費結構轉型影響,LNG被認為是向零碳過渡的重要清潔能源。去年,LNG船需求已開始出現爆炸式增長。
據克拉克森數據統計,2018-2020年,全球LNG船新船成交量分別為77艘、60艘和53艘。去年該船型年新船成交量大幅增至86艘,刷新歷史記錄。
據克拉克森預計,為滿足LNG貿易量增長帶來的運輸需求,到2030年,該市場將迎來上千億美元的新造船投資。
中國LNG船崛起
LNG船需求爆炸式增長,現貨市場卻沒有可以租用的船舶。這促使船東加大了對LNG船的訂造力度。
據航運市場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研究所(Clarksons Research)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全球LNG船新船訂單量已達111艘,超過去年全年的86艘,創下歷史新高。
目前世界造船業的中心集中在亞洲。中韓日三國幾乎包攬了全球的造船市場,其中日本常年位居第三。
中國在集裝箱船、散貨船等船型上占有優勢,但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LNG船上,一直較落后于韓國。
韓國在LNG船建造領域具有先發優勢,船配國產化率高。去年,韓國和中國包攬了全球95%以上的LNG船訂單,其中韓國占據近九成市場份額。日本造船業自2019年川崎重工交付最后一艘以來,再未建造過大型LNG船。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信息部副主任曹博向界面新聞記者解釋道,韓國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發展LNG船,到本世紀前十年,逐步成為全球大型LNG船的建造主力。中國造船業從2000年后,才逐步站上世界新造船市場的舞臺。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鐵礦石、煤炭、石油等多種大宗商品以及工商業產品的進出口需求大幅增加。”曹博表示,為滿足國家戰略與經濟發展需要,中國造船業的發展路徑優先選擇了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市場需求最多的船型,然后向技術難度大的船型逐步升級。”
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滬東中華是國內首家具備LNG船建造能力的中國船廠。2008年,滬東中華打破了韓國等國家壟斷,建造交付了中國第一艘大型LNG船。
隨著中國造船技術進步以及新玩家的加入,國內LNG船的建造力量開始崛起。
今年3月,同為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江南造船,接獲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的兩艘17.5萬方LNG運輸船,成為第二家進入大型LNG船建造市場的國內船企。
次月初,同樣隸屬于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大船重工成為國內第三家進入LNG市場的船企。
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一位不愿具名的員工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今年集團新部署兩家船企承接LNG船訂單,就是為了能形成“三足鼎力”的局面,增強與韓國船企競爭的能力。
克拉克森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韓國三大船企共承接了77艘LNG船訂單,市場占有率接近75%,使得其新造船接單總量再度超過中國。其中,韓國造船海洋、三星重工大宇造船分別承接了33艘、24艘和20艘。
界面新聞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截至7月底,中國船企共承接LNG訂單32艘,創下歷史最好接單記錄,且中國船企在該領域的全球市場份額,已從從去年的10%擴大至25%,進一步縮小了與韓國的差距。
能趕超韓國嗎?
去年,中國船企憑借承接了大量集裝箱船,新接造船訂單總量再度超越韓國,時隔三年重回世界第一。
今年來,中國和韓國輪番爭搶造船業的頭把交椅,競爭日益激烈。今年前七個月中,有五個月韓國船企的接單量超過中國,這主要受全球LNG船市場需求增加影響,船東增加了在韓國訂造LNG船的力度。
中國要坐穩全球造船業第一的寶座,LNG船市場是挑戰,也是機遇。
曹博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如果僅從建造技術角度看,中韓兩國LNG造船企業已沒有明顯差距。特別是滬東中華在技術性能、建造效率、交付時間上,基本已與韓國企業處于同一水平。
他認為,產能制約是影響國內船企LNG接單量不及韓國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之前,國內大型LNG運輸船產線僅有滬東中華。加入江南造船和大船重工形成三條產線后,將更有利于市場接單。
“但產能提升需要一個過程。此外,船塢的生產線并非建造單一船型,多數是多種船型混合同時建造等。生產線的生產效率,還與船廠全年生產計劃相關。”曹博補充道。
今年來,由于LNG船訂單大增,目前韓國三大船企均面臨船塢爆滿、產能有限的問題。
據國際船舶網報道,一韓國造船業界相關人士表示:“韓國三大船企在2025年前的LNG船船位已經售罄,2026年前的船塢資源也不富余。”
“未來LNG船的市場需求還是非常可期的。”曹博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從全球能源消費結構轉型加速,LNG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通過海運運輸LNG,已是世界能源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
據曹博預測,為配套世界范圍內的LNG開發項目,從2020-2030年間,全球至少需要新造大型LNG船的數量超過500艘。
申萬宏源研報曾指出,截至今年8月,一艘17萬萬立方米級的LNG船新船造價約2.4億美元。以此計算,500艘LNG船造價達1200億美元。
卡塔爾的“百船計劃”,是全球LNG船新增訂單的主要來源之一。卡塔爾是全球最大LNG生產國和出口國。2019年11月,卡塔爾曾宣布,將國家控制的LNG產量從年產7700萬噸,增加到2027年的1.26億噸,提高約64%。
為滿足氣田擴張計劃,卡塔爾的LNG運輸船隊也需要擴充。為此卡塔爾石油公司(Qatar Petroleum)不僅與中國船舶集團簽訂了首批訂單,還與韓國三大船企簽訂了LNG船建造備忘錄協議。
根據協議,韓國三大船企將為卡塔爾石油公司預留其大部分的LNG船建造能力至2027年。但近年來韓國船廠受資金、勞動力短缺等因素影響,已難以進一步擴產。
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受此前造船業下行影響,韓國三大船廠近年來持續虧損,拖垮了現金流。2015-2021年,韓國造船業的從業人員從20萬削減至10萬以下,勞動力嚴重短缺。
在全球LNG船需求持續增加、韓國船企難以擴張產能的情況下,中國爭奪LNG船訂單的機會增多了。
今年9月,國內最大民營船企揚子江船業集團(BS6.SGX)與法國GTT(Gaztransport & Technigaz)公司正式簽署LNG MARK III型薄膜圍護系統專利合作協議。
大型LNG運輸船建造的主要技術難度在LNG液艙維護系統。近年來,GTT公司薄膜型燃料艙技術被廣泛用于大型LNG運輸船。上述協議的簽署,意味著揚子江船業集團也將具備建造大型LNG運輸船的資質。
據航運業外媒貿易風(Trade Winds)近日消息,由于韓國船企難以提供合適的交付船期,丹麥船東Celsius Tankers正在與揚子江船業集團和招商工業進行談判,希望能訂造10-12艘LNG新船。
此外,希臘船東Dynagas將與大船重工簽署了四艘20萬立方米超大型LNG船建造意向書。
隨著中國越來越多船廠進軍LNG船市場,原本計劃在韓國船廠建造的訂單很有可能流向中國船企。貿易風援引業內人士消息稱,今年第四季度,卡塔爾還將在滬東中華生效一批新的LNG船訂單。
這也為后續中國造船業坐穩全球第一奠定基礎。
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9月23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前8個月,中國船企承接新船訂單1327萬修正總噸,市場占有率達到46.4%,排名第一,再度反超韓國;同期,韓國承接新船訂單1866萬CGT,市場占有率為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