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油Link
時隔5個月,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再破50萬元/噸。
01 賣車不如賣電池,賣電池不如賣鋰礦?
從2021年開始,隨著下游新能源汽車需求回升,碳酸鋰價格也開始有所回升,加之國際環境影響,礦價加速攀升。
數據顯示,2020年6月,電池級碳酸鋰僅4萬元/噸,今年4月份其價格一度漲至52萬元/噸。
面對碳酸鋰價格飛漲,新能源車企可謂是叫苦連天,甚至出現了“賠本賺吆喝”的現象。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今年1~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6.1萬輛和260萬輛,同比均增長1.2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比已經達到21.6%。
盡管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實現穩步增長,但從各大車企的半年報來看,真正靠銷售新能源汽車實現利潤增長的車企卻少之又少,普遍面臨“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在一個多月之前的“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曾說道:“動力電池成本已經占到我們汽車的40%、50%、60%,并且在不斷增加,那我現在不是給寧德時代打工嗎?”
對于下游車企的抱怨,寧德時代也頗感 “委屈”。
雖然與整車企業相比,中游動力電池企業的財報成績“漂亮”得多,普遍實現盈利,但毛利率卻在下滑。
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毛利率從去年27.26%大幅滑坡至18.68%,國軒高科毛利率也從去年19.88%降至14.42%。
有人“吃土”,便有人“吃肉”。
得益于碳酸鋰的高價,上半年鋰礦板塊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多家鋰礦企業均實現凈利大增,凈利最低增長91%,最高增長約11937%,共有四家企業同比增長率超過四位數。
其中,鋰礦巨頭天齊鋰業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2.96億元,同比增長約508%;實現歸母凈利潤103.28億元,同比增長約11937%。天齊鋰業的營收雖然只有不到寧德時代的13%,但凈利潤卻秒殺寧德時代。
02 鋰礦爭奪戰愈演愈烈
上半年的經歷,讓各大企業切身體會到有“鋰”才能走天下。
然而,這一局面仍未結束,有“鋰”的重要性還將延續。
一方面,鋰需求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從全球來看,中、歐、美均提出了長期碳中和目標,并給出了新能源車滲透率目標。
美國提出到2030年銷售的所有新車中,有一半是新能源汽車。
此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提出,新能源汽車將在2025年滲透率達到25%的目標。目前來看,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5%的目標有望在今年實現。
隨著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的增加,將大大提振鋰元素的需求。
此外,儲能也是鋰的另一下游終端的主要需求場景。
2021年4月,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組織起草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當前新型儲能市場正處于發展早期階段,滲透率低,未來市場空間廣闊,有望進一步提振鋰需求的市場空間。
看到這一前景的鋰礦企業,自然是蠢蠢欲動,賺得的高利潤也為其提供了資金進行進一步擴張。
4月29日,紫金礦業發布公告稱,擬以76.82億元收購盾安集團旗下四項資產,其中包括西藏拉果錯鋰鹽湖70%股權。
贛鋒鋰業在7月11日發布公告稱,同意收購 Lithea Inc.公司不超過100%股份,總對價不超過9.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億元)。Lithea公司旗下的主要資產PPG項目是位于阿根廷的鋰鹽湖項目,包括兩塊鋰鹽湖資產。
另一方面,鋰電材料價格“瘋長”,中下游企業為了保證供應鏈的穩定性,同時平滑上下游的利潤分配,也紛紛入局上游,或是買礦、或是入股礦企。
今年4月,寧德時代先后通過控股子公司在印尼和宜春兩地進一步拓寬對印尼鎳以及宜春鋰的布局。
今年1月,比亞迪首次將鋰礦開采版圖擴大到智利,比亞迪智利分公司拿下8萬噸金屬鋰產量配額。8月,比亞迪擬在宜春投資285億元建設年產30GWh動力電池和年產10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及陶瓷土(含鋰)礦采選綜合開發利用生產基地項目。
隨著動力電池、材料、汽車等行業巨頭以及金融資本的加速進場,鋰礦爭奪戰愈演愈烈。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國內外與鋰礦爭奪與開發相關的項目達到16個,涉及金額超過440億元。其中,與海外礦產資源相關的項目7個,國內鋰礦資源相關的項目9個。
今年5月,歷經5天鏖戰、3448次出價和近百萬人的圍觀之后,雅江縣斯諾威礦業控股權拍賣最終以高達20億元的成交價落槌,相比335.29萬元的起拍價上漲了近600倍。
03 鋰會成為新石油嗎?
今年7月,著名風險投資人David Sacks表示“今年能夠證明,沒有能源獨立就沒有安全。”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評論道,“絕對贊成,且鋰電池就是新石油。”
鋰,真的是新石油嗎?
事實上,鋰和石油最大的相同點就是,它們都具有強資源屬性,鋰礦資源的分布天然形成了一定的約束。
正如中東地區多數國家有著較好的石油資源,南美地區有著大量的國家生產鋰。
據統計,全球鋰資源儲量主要集中在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占比約56.0%,因此被稱為“鋰三角”。
隨著鋰礦的價值日益凸顯,各國為鋰礦開采設立門檻的傾向也越來越清晰。此前,智利曾推動鋰礦國有化,雖然提案最終被否決,但未來仍可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因此,鋰自主可控對于國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然而,對我國來說,無論是石油還是鋰,它們都有著兩個顯著特點:難開采(資源天賦差)、對外依存度高。
國內雖然鋰礦儲量世界排名第六,但僅占世界總儲量的5.7%。同時,我國鋰資源大部分分布在鹽湖中,約占到資源總量的79%,由于鹽湖中鎂鋰比例較其他國家高,加工難度更大,導致我國鹽湖鋰資源的利用率低,僅有約五成。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到2025年, 國內碳酸鋰需求的對外依存度高達58.5%。
為此,我國積極發展鹽湖提鋰技術。目前,國內工藝百花齊放,鹽湖提鋰啟航在即,未來有望進一步的放量。
盡管與石油非常相似,但是,鋰與石油又有所差異。這主要是因為石油資源屬于消耗品,而鋰可以實現回收。
目前,動力鋰電池回收利用主要采用梯級利用和拆解回收利用兩種方式。梯級回收利用可以提高動力鋰電池的能量利用率,降低電池成本;拆解回收利用可以回收廢棄金屬,減輕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問題。
雖然目前還沒有一種特別成熟且通用的回收工藝,但是已經形成物理回收工藝、濕法回收工藝、火法回收工藝、生物法回收工藝等多種針對性回收技術,可以采用聯合回收工藝的方法,發揮各種基本工藝的優點,盡可能回收可再生資源和能量,提高回收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