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景網娛
影視文化產業的熱土,開始愈發“燙腳”了。
對于電影院線而言,今年院線成績表現尚可。尤其是在小爆款《獨行月球》的助力下,今年暑期檔總票房已經超過85億元,遠超去年同期。而跨越了寒冬的電影市場,也迎來了新的利好——8月至10月,2022年電影惠民消費季期間將發放1億元觀影消費券,通過對觀眾購票費用予以補貼,激發觀影熱情。
8月,博納影業夢回A股,從2016年因認為估值被嚴重低估而在納斯達克退市,到2017年提交在A股上市資料,如今博納影業成為了近五年來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影視公司。這并不是影視文化產業資本市場端唯一的好消息,檸萌影視在三次沖擊IPO后也登陸港股,樂華娛樂也通過港交所聆訊。
影視文化產業似乎開始回暖了,隨著疫情好轉、政策支持、多題材影片儲備的釋放,經歷了3年低谷期的影視行業是否已經走過至暗時刻?
寒冬尚未離去
2016年至2019年,遭遇資本寒冬的電影行業加速洗牌,在遭遇新冠疫情之后,行業的隱患也開始凸顯,增長乏力的影視文化行業,進入寒冬已經3年的時間。
客觀來看,經歷了3年低谷期的影視文化行業還沒有走出至暗時刻。
從客觀條件來看,疫情的反復確實會對影視文化行業產生一定規模的影響。一方面,重點城市大規模“靜止”,會直接導致票房受到嚴重影響,如占全國票倉約5%的上海,停業4個月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另一方面,疫情防控也會對影視作品的拍攝造成較大影響,不僅會導致拍攝周期變長,還會變相增加影片拍攝成本,而這最終都只有依靠投資方來承擔。
從影視文化行業自身來看,作為創意類型的產業,影視文化行業對于資本而言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對于投資方而言,更多的是取決于項目的質量,對于影視行業而言不存在真正的寒冬和回暖。例如,在后疫情時代,同樣涌現了《長津湖》、《中國醫生》、《智取威虎山》、《你好,李煥英》等主旋律高口碑作品。
這些出圈的電影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新變化?也許,最顯著的是影片質量的比重越來越高,成為了決定影片市場的重要因素。反之,“高投入、流量明星、大制作”等生產端因素對觀眾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影片最終口碑對票房的影響越來越大。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依然無法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判斷影視文化行業是否已經走出低谷,能否穿越寒冬周期,更多還是看影視公司自身的積累和沉淀。
從消費者自身來看,國人的院線消費需求是長期存在的,只要有好的電影,都會走進電影院去刷劇。而這次暑期檔的好成績,并不能完全歸納與影視文化行業的崛起,更像是經歷了疫情后三年壓抑的市場的下一次集體釋放,在這樣的生活節奏下,觀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要遠高于物質層面的需求,而影視文化產品就是觀眾最好、也是成本最低的調節劑。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多家影視文化公司登陸資本市場并不是行業走出低谷的表現,與其他行業不同,影視文化行業對于自身的內容積累有更高的要求,這也是國內影視文化行業面臨的最大危機——少有爆款的產生。與海外的電影市場不同,國內的影視文化市場對于國內產品的保護力度要遠遠更高。
而由于網絡技術的進步,觀眾的欣賞水平已經向高水平的外片靠攏。這樣的反差,必然給國內電影行業的進一步繁榮埋下了隱患。這樣來看,影視文化產業的摩天高樓能否穩固,還是取決于內容這個地基。畢竟,隨著觀眾意識的增強,逐漸只愿為優質內容掏腰包,未來影視行業賽道上的公司,最終是綜合硬實力的比拼,靠資本狂奔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簡言之,不論是這次影視文化公司的扎堆奔赴資本市場,還是暑期檔的成績單,我們能夠推測的只有影視文化產業開始回暖,但顯然,距離走出寒冬還有較遠的距離。
打好地基至關重要
那當前影視文化行業的機會點在哪里呢?
短期內,或許可以用幾個關鍵詞加以總結:
1:題材。短期來看,隨著影視行業正在面臨新的洗牌,題材就成為了其中的賽點。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不難推測,民族影視和數字化影視以及IP化影視將成為潮流,特定主旋律將成為爆款,未來三年,貼近民生類和特大事件這兩類將會成為新的主流,這或許是當前影視文化公司面臨的新的起跑線。
2:政策。2021年底,《“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正式發布。《規劃》中指出,“十四五”時期,電影發展要努力實現每年重點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過億元國產影片達到50部左右,國產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保持在55%以上,廣大觀眾對國產電影的滿意度持續保持高位。
同年,中國文化產業投資母基金在北京正式成立。基金由中宣部和財政部共同發起設立,目標規模500億元。主要投向新聞信息服務、媒體融合發展、數字化文化新業態等文化產業核心領域。影視文化是一個大的產業,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也不可小視,尤其是對文化產業鏈的拉動和對文化人才的培養,不難看出,電影依然承擔著中國傳統文化輸出海外的重要責任與使命,都需要影視行業的做大做強。
3:創新。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傳統電影院發行模式可能要迎來陣痛,面對行業客觀的不確定性,影業公司必然不能將所有的期望值放在電影院線,反而可以考慮與疫情之間表現優秀的頭部網絡視頻平臺進行合作,以網絡付費點播的形式進行發行,不再依賴傳統電影院渠道。
但長遠來看,影視行業“困境反轉”可期,完成筑底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畢竟歸根結底,影視文化企業的扎堆IPO對于行業而言并不能稱得上利好,更像是一針強心劑,為市場和資本帶來更為充足的信心,以及更強的抵御風險的能力。電影大盤不可能僅僅依靠一兩部爆款電影支撐,也不能依賴于頭部企業頂起半邊天。市場回暖歸根結底是要靠自身實力說話,即靠影片本身的品質征服觀眾、贏得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