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達財經 李亦輝
編輯|深海
樂普醫療分拆的子公司,正在扎堆上市融資。
9月9日,據港交所披露,樂普心泰醫療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樂普心泰”)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這是繼其于2021年6月25日、2022年1月14日遞表失效之后的再一次遞表。
算上今年2月份在港上市、近期計劃再度登陸科創板的樂普生物,以及去年從科創板撤回的樂普診斷,和發行GDR獲證監會批準的樂普醫療,“樂普系”旗下有4家擬上市或二次上市融資的公司。
樂普心泰招股書顯示,公司2021年凈利潤出現下降,純利率連續下跌。聚焦于腫瘤治療領域的樂普生物,具有多個腫瘤產品管線布局,但目前仍處于虧損之中,上半年歸屬母公司凈虧損3.44億元。樂普醫療自身,上半年延續了去年的業績下滑趨勢,營收凈利潤雙雙負增長。
有醫藥行業投資人士認為,集采常態化下,樂普醫療業績承壓,而創新藥、創新器械研發資金投入大。為了獲取更多資金,樂普醫療采用了分拆旗下業務上市融資方式獲得發展資金。
樂普心泰增收不增利
根據招股書,樂普心泰成立于1994年,致力于結構性心臟病的介入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及商業化。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樂普心泰是中國最大的先天性心臟病封堵器產品及相關手術配套產品制造商,按2021年于中國銷售確認的收入計,其市場份額為38.0%。
目前,公司在國內市場有13款產品實現了商業化,其中的卵圓孔未閉(“PFO”)封堵器產品及左心耳(“LAA”)封堵器產品針對心源性卒中及相關癥狀,是屈指可數的商業化產品。
不過,目前公司商業化主要集中在封堵器產品方面,多達21款的心臟瓣膜產品處于在研狀態,主要包括主動脈瓣及二尖瓣在研產品。
2021年5月份,樂普醫療董事會、股東大會先后批準了分拆樂普心泰赴港上市的事項。2021年6月25日、2022年1月14日,樂普心泰曾兩度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目前兩份招股書均已失效。
在這次IPO之前,樂普醫療連同其全資附屬公司天地和協持有樂普心泰86.34%股本權益,其中樂普醫療和天地和協分別直接持有85.48%及0.86%股本權益。另外,紅杉資本持股1.92%;上海生物醫藥持股0.97%;鼎暉資本持股0.96%;懷化皓智持股0.48%。
財務方面,在過去的2019年至2021年,樂普心泰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16億、1.48億和2.23億,增速分別為27.3%和50.1%;同期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5190.9萬、6877.2萬和 5869.7萬,增速分別為32.5%和-14.6%。
在2022年上半年,公司營收為1.25億元,相比去年上半年的1.11億元增長12.5%;同期公司凈利潤為2425.5萬元,相比去年上半年的4176.7萬元,同比下滑了41.93%。
招股書解釋稱,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速下滑,主要是因為疫情的影響,限制了左心耳封堵器產品植入及相關銷售的進行,導致卵圓孔未閉及左心耳封堵器產品所得收入在同比減少了75.4%。
而對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下滑,公司稱主要歸因于毛利率減少及一般及行政開支以及經銷開支占總收入百分比增加的綜合影響,以及今年上半年外匯虧損凈額為2690萬元(主要與匯率波動引致贖回負債進行重新換算有關)。
毛利率方面,2019年至2021年,樂普心泰的毛利率分別為88.3%、89.8%和88.8%,保持平穩。截至2022年6月30日毛利率則為87.7%,同比下滑1.6個百分點,這主要是由于疫情之下公司相關產品的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增加。
相比之下,公司的純利率則一路走低。據招股書,公司2019年至2021年純利率依次為44.6%、46.4%、26.4%。截至2022年月30日,純利率降至19.4%。公司將純利的減少,歸因于所產生的外匯虧損凈額。
值得關注的是,樂普心泰的存貨金額逐期增加。截至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2月31日以及2022年6月30日,公司的存貨分別為1110萬元、2330萬元、3340萬元及4030萬元;同期,公司的庫存周轉天數分別為277日、414日、413日及435日。
對于2022年上半年庫存數量明顯的增加,公司表示上半年疫情在上海區域復發令公司的生產及銷售活動被暫時中斷,導致原材料消耗出現延遲;以及公司采購原材料以支持疫情得到控制后的復產活動。
據了解,公司的存貨主要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其庫存水平通常保持在3個月的制成品銷量及6至12個月的原材料供應,產品的保質期通常為3年。
樂普心泰表示,過往期間公司并無遭遇任何重大供應緊缺或存貨過剩的情況。但公司也提示,部分原材料可能會過期,同時存貨水平過高會使公司的存貨持有成本、滯銷風險或潛在的減值虧損增加。
樂普生物擬科創板上市
天眼查顯示,樂普生物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聚焦腫瘤治療領域的生物制藥企業,同樣是由樂普醫療拆分而來。
2022年2月23日,兩次上市遇阻的樂普生物,第三次成功實現了在港交所正式上市,發行約1.27億股股份,募資凈額8.04億港元。
不過據媒體報道,樂普生物這次上市讓C輪投資人“虧了錢”。具體來看,樂普生物發行價7.13港元(5.78元人民幣)遠低于C輪融資中的6.7元/股成本價,這也是港股18A成立四年多以來,唯一一次上市定價低于C輪成本價的生物制藥公司。
樂普生物表示,公司是國內擁有臨床階段ADC(抗體偶聯藥物)候選藥物的數量方面為首屈一指的ADC開發企業。
和眾多生物醫藥公司一樣,上市之前樂普生物暫未取得來自產品的營業收入,處于燒錢研發階段。在招股書中,樂普生物表示,按照其預設的現金消耗率計算,其現有資金可維持4.9個月,而若能夠通過上市融資,預計將增加至17.4個月。
公司上市前的業績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8個月,樂普生物取得其他收入分別為555.3萬元、796.4萬元和460.1萬元。同期,樂普生物分別虧損5.15億元、6.13億元和6.68億元,在不到三年的時間累計虧損超過17億元。
今年7月22日,樂普生物的普特利單抗正式獲批,用于既往接受一線及以上系統治療失敗的高度微衛星不穩定型(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型(dMMR) 的晚期實體瘤患者的治療。由此,普特利單抗成為國產第8款PD-1單抗。
截至目前,普特利單抗是樂普生物唯一一款進入商業化階段的產品。不過據科創板日報,目前國內PD-1單抗市場的競爭趨于白熱化,百濟神州、君實生物、康方藥業、復宏漢霖等企業的PD-1產品早已獲批上市。
業內預計,未來隨著更多產品上市,如果想要進醫保,國產PD-1或將陷入價格戰。而在進軍海外市場方面方面,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的PD-1單抗接連出海遇阻。這種情況下,樂普生物能否在PD-1市場中獲得可觀的回報,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據了解,作為一種強效抗癌藥物,ADC藥物已成為繼PD-1之后又一熱門研究方向,這也是樂普生物重點布局的賽道,公司目前產品管線覆蓋7種臨床階段候選藥物(其中5款為ADC產品)。
據醫藥魔方統計,截至2022年6月,全球共有400余個ADC在研藥物,其中進入臨床階段的超過200個。國內共有170余個ADC在研藥物,其中進入臨床階段的近60個。
在這一熱門領域樂普生物能否脫穎而還不好判斷,在此之前,公司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
樂普生物9月1日公告,公司建議向中國相關監管機構申請配發及發行不多于約4.15億股A股,以及建議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批準A股在科創板上市及買賣,預計募資凈額約不超25億元,主要用于新藥研發、生產基地建設、營銷網絡建設及營運資金。
根據稍早前公布的業績數據,今年上半年,樂普生物實現收入516.2萬元,同比增加25.5%;研發開支2.31億元,同比減少44.09%;歸屬母公司凈虧損3.44億元,同比減少32.75%。
期末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為8.14億元,以現在的研發開支速度,再加上公司計劃建立一支50至100人的商業化團隊,顯然這些資金有些“捉襟見肘”,不足以支撐多條臨近商業化的ADC管線繼續推進。
樂普醫療營收利潤雙降
除了上述兩家公司,“樂普系”還有更多的子公司圖謀上市,其資本版圖正在快速擴大。
此前,樂普醫療還計劃分拆控股子公司樂普診斷至科創板上市。2021年6月,鑒于可能存在的同業競爭問題,樂普醫療撤回分拆樂普診斷至科創板上市的申請。
除此之外,樂普基因曾于2016年2月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后于2019年1月終止掛牌。
從公開報道可知,樂普醫療頻繁分拆上市或為應對國家集采、分散業績壓力。
公司曾表示,自2018年12月6日首次參與藥品集采以來,管理層認識到集采政策將常態化。因此2019年初,樂普醫療提出應對集采的長期戰略,其中戰術上的策略為“融合、增效、穩發展”。
根據2021年2月份公司對深交所的回復,在“融合”部分,公司把所有心電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融合整合,涉及人工智能心電云端系統和跟云端系統相關的各種各樣的設備系統,在內部稱為人工智能事業部,對外稱樂普云智。
把外科和手術室使用的業務整合,包括吻合器業務、麻醉類業務及超聲刀業務,未來形成樂普外科事業部,初步對外稱為樂普外科。
當時回復稱,樂普云智在股份制化。因此市場預計,或許未來樂普云智和樂普外科也將踏上分拆上市之路。
而樂普醫療自身,隨著2020年以冠脈支架為主的器械業務進入集采,公司業績開始承壓。
同花順iFinD顯示,2020年樂普醫療實現營收80.39億元,同比增加3.12%,這是公司上市以來增速首次跌入個位數區間;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02億元,同比增長4.44%。
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106.59億元,同比增加32.61%;歸股凈利潤為17.19億元,同比減少4.58%,這一業績表現依然與國家的帶量采購不無關系。
“2022年是公司走出三年集采困境期后,從頭出發的一年。”面對集采壓力,樂普醫療將增長機會轉移到可降解支架、藥物球囊和切割球囊等創新產品上。
然而,發力創新產品短期并未能改善公司業績。2022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約53.34億元,同比減少18.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2.68億元,同比減少26.53%。
樂普醫療表示,今年上半年,新冠檢測相關業務營收同比降低80%,毛利率更大幅度降低,影響了公司業績。
面對集采和新冠產品需求的不確定性,樂普醫療加碼創新業務之外,還將視線投向口腔醫美領域,2021年8月公司以2.55億元收購并增資取得了蘇州博思美73.43%的權益。
多次并購之后,截至2022年6月末,公司商譽已壘至33.27億元。
眼下,樂普醫療也走上了境外股權融資之路。公司9月2日公告,發行GDR并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獲中國證監會核準批復。
華東一位投行人士表示,A股上市公司赴歐發行GDR,有利于其借助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配置資源、完成融資并擴大品牌影響力。樂普醫療則認為,發行GDR可滿足公司國際業務發展的需要,拓寬國際融資渠道。
樂普醫療分拆“造系”后,能否迎來跨越式發展?雷達財經將繼續關注。
*雷達Finance(ID:leizhu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