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迎來了多輪漲價潮,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已有28家汽車公司宣布上調新能源汽車價格,過半數公司最高漲價達萬元,并且多次宣布漲價。其中造車新勢力零跑汽車宣布漲價2至3萬元,特斯拉年內已進行4次調價。
第一輪漲價集中在1至2月,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落地,部分汽車企業宣布上調價格;第二輪漲價在3至5月,宣布漲價密集程度和價格漲幅均大于第一輪;第三輪從6月至今,漲價的汽車企業較少。
工信部委等四部委1月聯合發布《關于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確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是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汽車企業第一輪漲價幅度基本與補貼退坡相對應,據平安證券,符合補貼標準的新能源車所獲補貼將基于不同續航里程和不同動力類型,有2040元到5400元的降幅。
針對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后的終端市場表現,乘聯會發布信息稱,部分車型價格微調,消費心態出現變化,但大部分新能源車型銷量不會受到退坡影響。
第二輪漲價潮中,界面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相關汽車企業公告的漲價理由均指向“受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的影響”。理想汽車CEO李想發微博稱,漲價主要由于“二季度電池成本上漲的幅度非常離譜”。同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原材料價格暴漲屬于非理性漲價,可能存在人為借機炒作嫌疑。
中博聯智庫特聘專家張翔告訴界面新聞,采購成本增加的情況下,許多汽車企業通過漲價來消化成本壓力。“除了電池原材料價格暴漲,為了應對行業持續缺芯的難題,不少汽車企業提前在市場高價收購芯片。”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熱也助推了漲價潮,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1至8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326.2萬輛,同比增長119.7%。張翔指出,新能源汽車補貼明年可能會進一步退坡,這提前了消費者的購車需求,漲價成為調節市場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
然而漲價潮下,新能源汽車的存量訂單仍不能及時消化,訂單延期交付的問題突出。據財聯社7月報道,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交付周期在一到四個月,比亞迪交付周期甚至可能超半年。
多輪的漲價也打擊了消費者的購車信心,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臺抱怨“買不起車”。張翔則表示,盡管汽車企業集體漲價,在各種刺激政策的驅動下,新能源汽車的優惠幅度較大,現階段依舊是較好入手的時機。
密集宣布漲價和銷售持續火熱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企業賺錢了嗎?
陳士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仍處于虧損狀態,僅有少數企業能夠盈利。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則表示,部分下游整車企業宣布漲價,也難以應對上游高價原材料的沖擊。
據蔚來、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二季度財報,這三家被視為新勢力頭部的汽車企業均出現凈虧損同比上漲的情況,三者二季度凈虧損分別為27.58億元、27.09億元和6.41億,蔚來和小鵬凈虧損同比增長369.6%和126.1%。除了較高的生產成本,新能源汽車與燃油汽車競爭中,企業還需支出巨額的研發費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企業宣布漲價成為常態的同時,部分企業的自動駕駛軟件也迎來漲價。特斯拉CEO馬斯克8月發推特稱,從9月5日起,特斯拉全自動駕駛系統FSD測試版在北美的價格將從1.2萬美元上漲至1.5萬美元,漲價幅度為25%。據悉,這已是FSD年內第二次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