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價值星球Planet 雨辰
編輯|林比利
比亞迪今年可謂喜憂參半。
可喜的是,比亞迪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4.14萬輛,一舉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銷冠。就在6月,比亞迪市值超過1萬億元大關,不僅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車企,而且一舉超過大眾,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制造商。
但憂慮也隨之而來,比亞迪股價持續走弱,特別是八月末開始,港交所連續兩次披露了股神巴菲特減持比亞迪,這也加劇了比亞迪股價的波動,市場一時間議論紛紛,各種猜測甚囂塵上,“股神”要清倉比亞迪了?
同時,因為巴菲特的減持動作,關于新能源行業估值是否高估的討論愈演愈烈。
01 “股神”14年來首次套現
8月30日,港交所文件披露,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8月24日出售了133萬股比亞迪H股,減持價格為277.1港元,套現近3.69億港元。至此,巴菲特仍持有2.18719億股,占已發行的有投票權的股份比例降至19.92%。
這坐實了市場之前的猜測,據港交所文件披露,7月11日,花旗銀行交易席位中,比亞迪H股數量達到3.886億股,增加2.25億股,這個數字恰好相當于2008年持有的比亞迪股份數量。
首次減持僅三天后,港交所又披露了新的減持動作。港交所文件顯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9月1日減持171.6萬股比亞迪股份H股,均價262.72港元,價值4.5億港元,剩余持股數2.0714億股,持股比例下調至18.87%。
事實上,港交所規定,持股5%以上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在其持股權益增減持達到一定標準時,才需要在3個交易日內申報。由于比亞迪半年報中,巴菲特持股數仍然是2.25億股,因此,在半年報披露后到第二次減持披露之間的這段時間里,巴菲特應該還有減持不需要披露。
按照持股比例推算,截至9月1日,巴菲特累計減持達到1786萬股。減持股份總額達到巴菲特此前持有比亞迪股份總額的近8%。
比亞迪投資者關系部門相關人士在8月31日緊急回應稱,“不用過度解讀此事,公司經營一切正常。”
但資本市場顯然對這樣的回復有些質疑。首次減持披露后的三個交易日,比亞迪A股和H股均下跌超過10%,9月2日,比亞迪的美國存托憑證下跌超6%。截至9月7日,最近7個交易日比亞迪H股累計跌幅達到15%,A股跌幅也近10%。受減持消息影響,整個新能源汽車ETF最大跌幅近7%。
市場反應劇烈,除了巴菲特本身的影響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巴菲特持有比亞迪已經長達14年。2008年9月,巴菲特與比亞迪簽署協議,以每股8港元的價格認購2.25億股比亞迪股份H股。隨后開始了長達14年的持股。期間沒有任何交易行為。以最新收盤價估算,巴菲特這筆投資增值超過30倍。
在巴菲特持有比亞迪的14年里,比亞迪股價經過多次過山車,2008年巴菲特宣布投資后,比亞迪股價大漲,但很快股價又打回原形,最大回撤超過80%,市場一度認為巴菲特投資決策有誤。
但巴菲特絲毫不為所動。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的表態或許解釋了巴菲特看好比亞迪的原因。芒格給予公司創始人王傳福極高評價,認為王傳福是韋爾奇和愛迪生的結合體——既懂得理論和技術,又能嚴謹地把想法一步步變為現實。
巴菲特本人也毫不吝嗇對比亞迪的贊美。2020年4月,一張股神戴著比亞迪口罩的照片在網上流傳。巴菲特稱,我的目標是長命百歲,比亞迪口罩助我一臂之力。事實證明,堅定持有的回報頗豐。
02 巴菲特“又錯了”?
巴菲特的動作引發了廣泛討論,甚至是“嘴仗”。
經濟學家任澤平公開撰文《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旗幟鮮明地表態:“巴菲特這次減持不知出于何種目的,如果是看空新能源行業前景的話,巴菲特這次錯了。畢竟今年92歲,精力不濟,很難進行快速的學習和信息迭代,對新能源也未必了解,否則不至于錯過特斯拉等美國近年最優秀的公司。未來在投資上將會變得越來越保守,而不是進取,業績也大不如前,如果不能培養好接班人,存在晚節不保的風險。”
在任澤平看來,新能源是未來最有希望最具爆發力的行業,短期調整很正常,長期潛力巨大。一方面,新能源汽車正在進入大眾快速普及階段,市場滲透率還有3-5倍空間。另一方面,綠電、儲能、電池、充電樁、智能化、新材料等都存在巨大市場空間。他認為,從產業投資的角度來看,未來3-5年,新能源是最好的賽道。
拋開任澤平對于新能源賽道投資前景的判斷,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么快斷言“巴菲特錯了”恐怕為時尚早。
畢竟巴菲特目前已經獲得30倍以上的投資回報,目前比亞迪的股價雖然距離最高點跌幅超過20%,但仍然處于歷史較高位置,嘗試進行少量減持是正常投資決策。
更何況持續賣出行為可以隨時終止,就算“犯錯”也可以糾正。202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曾經出售了一小部分蘋果的股票,2020年四季度,巴菲特減持了3.7%的蘋果股票。
在2021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年會上,巴菲特坦陳“賣掉一些蘋果股票可能是個錯誤,蘋果股票是非常便宜的,它的產品對人們來說不可或缺,在世界廣受歡迎”。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則在直播中站在了力挺巴菲特的一方,李大霄認為,巴菲特先生是用差不多80年的投資經驗告訴我們,他的方法是行的。
“我還是覺得好好虛心地當一回學生吧,虛心向80年經驗的人學習一下。不要今天又說巴菲特錯了,明天又說巴菲特老了,后天又說我超越巴菲特了,等你超越了巴菲特再吹牛也不遲。” 李大霄說。
一位小型私募投資經理對價值星球表示,目前無法判斷巴菲特減持比亞迪是不是要清倉,只能等待后續信息披露。“但如果能夠證實2.25億被托管的股票確實來自伯克希爾哈撒韋,就說明巴菲特有出售的意愿,這和散戶交易委托單一樣。至于背后的原因,或許是比亞迪這兩年長得比較快,股價正在體現其內在價值,甚至透支了未來的業績。”
另外,這位小型私募投資經理認為,如果僅從投資風格的角度講,巴菲特信奉的交易法是不要賠錢,所以只要有收益,無論多少,減持還是清倉都是對的。“能做到像巴菲特一樣持股超過十年的機構寥寥無幾,很多量化投資的交易風格是高頻交易做波段,巴菲特對這種交易風格嗤之以鼻,在這些機構眼里,可能也覺得巴菲特錯了吧。”
一位股票分析數據網站創始人則認為,從過往巴菲特的投資風格來看,他不會預測宏觀或者一家公司未來的股價走勢,“賣出持有的股票往往是為了騰挪出資金給更好的投資機會。”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巴菲特對西方石油的加倉,根據西方石油9月9日最新披露信息,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對西方石油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到26.8%。8月8日,伯克希爾哈撒韋持有西方石油20.2%的股份。相當于一個月時間,巴菲特斥資超56億美元(近400億人民幣)買入西方石油。
03 比亞迪的拐點?
不管巴菲特的減持出于什么目的,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從2018年開始,新能源汽車板塊經歷了一波轟轟烈烈的牛市,比亞迪的業績也隨之水漲船高。
在巴菲特減持消息披露的前一天,比亞迪披露了2022年半年報,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06.07億元,同比增長65.71%;實現凈利潤35.95億元,同比增長206.35%。其中,汽車、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業務的收入約1092.67億元,同比增長130.31%。
事實上,比亞迪新能源業務正在經歷“最好的一年”。今年4月,比亞迪發布公告稱,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車的整車生產。
徹底轉向新能源汽車市場后,比亞迪的銷售勢如破竹。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64.14萬輛,同比增長314.9%。同期特斯拉銷量約為56.47萬輛,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銷冠。
在汽車銷售火爆的同時,6月比亞迪港股創下333港元的歷史高點,A股最高的到達358元。烈火烹油,整個資本市場對于比亞迪,甚至是整個新能源板塊的后續走勢出現了不小的分歧。
廣發證券認為,上升行業從1%到20%的市場滲透率過程,是股價上漲最快的時間。此后,公司業績成長性就會邁過高速增長階段,龍頭公司需要在新技術、新產品上有所突破,才能穩住市占率,進一步帶動股價和市場滲透率的提升。工信部原部長苗圩最近公開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25%的目標大概率可提前3年,即在今年實現。
而根據半年報數據推算,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占率達24.7%,較2021年增長超7.5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無論從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還是比亞迪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來看,都已達到20%的臨界點,未來高增長可能一去不復返。
就比亞迪自身情況而言,相比于順風順水的新能源汽車業務,比亞迪的另一業績支柱——手機業務顯然面臨困難。手機部件、組裝及其他產品業務的收入約410.70億元,同比下跌4.78% 。
2022年上半年,供應鏈緊張和物流受限對手機行業的影響高于預期,同時,消費需求也受到宏觀環境抑制,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呈現下降態勢。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統計,2022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8.8%至 6.0 億部,連續四季度下滑。同期,國內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累計 1.36 億部,同比下降 21.7%,其中,5G 手機出貨量 1.09 億部,同比下降 14.5%。
進一步看,比亞迪的估值確實不低,市盈率超過140倍。傳奇基金經理就曾勸投資者遠離高市盈率股票。“要堅決不購買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就會讓你避免巨大痛苦與巨大的投資虧損。除了極少數例外情況,特別高的市盈率是股價上漲的障礙,正如特別重的馬鞍是賽馬奔跑的障礙一樣。”
盡管比亞迪創下歷史高點后有所回調,但目前A股距離高點跌幅約20%,港股回調近30%。估值分位達到上市以來76%。
不管比亞迪未來走勢如何,目前對于公司和新能源行業后續走勢的分歧恐怕還將持續。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忽視短期波動,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行業發展,并從中找出細分領域的賽道龍頭。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巴菲特小幅減持比亞迪的消息導致汽車板塊整體出現了較大幅度調整,屬于消息面上的短期擾動,并不改變新能源汽車行業長期發展的機會和長期發展的前景。“新能源作為當前為數不多景氣度比較高的行業,半年報表現突出,投資要著眼于中長期,要用更大的大局觀來看待清潔能源長期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