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2022年9月9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發文稱,這是自武漢疫情以后、除上海疫情之外,我國新冠疫情形勢最為嚴峻、復雜的,出現當前這種嚴峻疫情形勢,主要有周邊環境和變異病毒兩方面原因。
吳尊友表示,近期,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每日報告確診病例數和無癥狀感染者人數在千例以上的嚴峻形勢,已經持續約一個月。海南嚴重疫情剛剛趨于控制,西藏疫情仍在處于高位,其他省份又陸續出現疫情。新報告疫情的省份,一發現,感染者人數就是幾十例,甚至上百例。
為何出現如此局面?吳尊友介紹,西太平洋已成為全球第五輪疫情中心。在過去新冠肺炎疫情的四波流行中,除第二波起源于印度的德爾塔變異毒株以東南亞區域最為嚴重外,其他三波流行都是以美洲和歐洲區域為疫情中心,無論發病數和死亡數,這兩個區域合計都超過全球一半以上。而目前還處在流行高位的全球第五波新冠疫情,風暴中心卻轉移到西太平洋區域。
“中國作為西太平洋區域的一個成員國,受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嚴重疫情的影響,給我國造成了‘外防輸入’的巨大壓力。這是造成我國近期嚴峻疫情形勢的主要外圍原因。”吳尊友表示。
為何西太平洋區域成為全球第五波疫情中心?吳尊友表示,目前,還沒有普遍認可的權威解釋。有兩種多數專家認為比較合理的解讀。一是歐美多數國家已經放松了疫情防控措施,包括檢測力度減弱,或者報告數減少,由人為因素造成歐美國家疫情不嚴重的假象。二是歐美國家在先前的四波新冠疫情流行中,相當比例的人發生了自然感染,特別是第四波奧密克戎毒株流行,造成了人群中很大比例的人感染。這種自然感染+疫苗免疫接種,產生的人群保護效果,比單純疫苗接種產生的保護效果要好。而西太平洋區域的國家和地區,在前幾波疫情流行時,自然感染的人數相對比較少,主要是依靠疫苗接種獲得免疫保護。
此外,吳尊友指出,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的出現,使得隱匿性傳播更為常見,也為防控增加了難度。
對于隱匿性傳播,吳尊友認為,我們對隱匿性傳播的認識還非常有限。不清楚隱匿性傳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但凡查不到源頭的感染,都可以歸結于“隱匿性傳播”。
他指出,前一段時間,全球著名華裔醫學科學家何大一教授報告了新冠病例“治愈”后復陽并造成傳播的現象。何大一報告了十例新冠感染者,在連續服用輝瑞公司新冠特效藥5天(治療的標準療程為5天),治療第4天癥狀消失,并隨后在第5天、第7天連續兩次采樣檢測,核酸均為陰性。病人治愈“康復”了。他并沒有就此停止觀察,而是繼續每天采樣檢測核酸持續觀察一段時間。他發現,其中3人在停藥出現連續核酸陰性后,有出現了核酸陽性,而且還傳染給了家庭其他成員。
在今年年初北京冬奧會期間,也發現類似情況。在連續十多天的每日核酸檢測中,多個感染者每人出現了連續3到5次核酸檢測結果陰性、陽性間隔出現的現象。吳尊友表示,“如果這些感染者不是每天都做核酸檢測,假設特別巧合,在平常的生活中,這些人就趕上陰性那天去做核酸檢測,而陽性那天都沒有去做核酸檢測,他們的核酸檢測結果記錄全都是陰性,由他們在陽性那天造成傳播的感染者,也就成了隱匿性傳播。”
“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新冠感染者中部分人出現核酸檢測結果陰性、陽性交替的現象,目前還不清楚,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這種陰性、陽性交替的現象在隱匿性傳播中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這種現象的存在,無疑給新冠防控帶來了巨大挑戰。”吳尊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