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才雜志
“新能源”正在成為兩家上市公司進一步發展的共同交集,同時品嘗甜與苦的孫廣信將給出怎樣的破題思路?
一邊是廣匯能源業績暴增市值逼近千億,一邊是廣匯汽車神壇跌落痛失經銷商第一寶座。曾被視為廣匯集團雙引擎的兩項業務,在“新能源”這一相同商業前提的設定之下,卻走出了大相徑庭的表現。
廣匯能源結束5年橫盤,業績暴增,其中市場供需格局的變化貢獻斐然。雖然提出“綠色革命”,但天然氣業務的穩若磐石也客觀限制了企業多一些冒險的可能;而廣匯汽車則踟躕前行,不僅丟掉了蟬聯多年的經銷商龍頭王位,更在豪華市場持續受挫,在新能源汽車經銷體系重塑中首當其沖受到沖擊。
作為廣匯能源(600256)、廣匯汽車(600297)兩家上市公司背后的實控人,孫廣信的個人財富近三年保持上漲,截至2021年,位列當年胡潤富豪榜第151位,財富同比增值44%。
“新能源”正在成為兩家上市公司進一步發展的共同交集,同時品嘗甜與苦的孫廣信將給出怎樣的破題思路?
暴增在前,綠色革命在后
自今年8月26日觸及漲停以來,廣匯能源一度攀高至15.03元/股的歷史新高,市值逼近1000億。然而2022年第一個交易日,廣匯能源的股價還只在6.3元/股的上升通道中。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廣匯能源的增長更顯“瘋狂”。
根據上市公司半年報數據顯示,2022年1-6月,廣匯能源實現營業收入213.21億元,同比增長111.4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31元,同比大幅增長264.62%。這一成績延續了廣匯能源在2021年創造的歷史高光。
20年前,廣匯正式踏足能源產業,通過購買國資企業入場的廣匯起點頗高,耕耘20載,如今已經成長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煤、氣、油三種資源的民營能源企業。
橫縱擴張,廣匯能源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已經形成了天然氣液化、煤炭開采、煤化工、油氣勘探開發四大業務板塊,占據了上游煤炭開采、油氣勘探生產,中游資源清潔轉化高效利用,下游物流運輸全產業鏈。
然而從2016年開始,廣匯能源開啟了長達5年之久的橫盤。直至2021年,廣匯能源強勢反彈。
究其原因,廣匯能源在財報當中表示,公司堅持以“聚焦經營,精打細算,創新突破,提質增效”為主線,堅持利潤導向,生產裝置全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
提升內功促增長本是企業業績飄紅無可厚非的重要原因,但供需關系的變化才是經濟發展的本質問題。
2021年度,由于全球能源受到客觀因素影響而導致供需吃緊,廣匯能源主營業務產品持續產銷兩旺是業績的根本推動劑。銷量方面,公司主要產品液化天然氣LNG、煤炭、甲醇、煤基油品全年銷量預計同比分別增長約22%、91%、9%、13%。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經濟共振復蘇和市場供需矛盾,大宗商品價格升勢迅猛,公司主要產品液化天然氣LNG、煤炭、甲醇、煤基油品價格同比分別上漲約56%、60%-100%、72%、59%。可以看出大宗商品價格的飛漲對公司業績的推動效果顯著。
雷軍曾說,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廣匯起飛并非因“新能源”,然而在特殊時間窗口憑借結構性紅利能走多遠,值得深思。
就在2021年,廣匯能源居安思危,主動觸新。與汽車行業轟轟烈烈的信馬游韁告別傳統能源不同,廣匯能源給出了穩妥或者說較為保守的轉型思路:圍繞現有產業發展格局,集中優勢力量,逐步轉型成為傳統化石能源與綠色新型能源相結合的能源綜合開發企業。畢竟天然氣銷售在廣匯能源業務占比已經連續6年超過50%,毛利率近五年也穩定在34%左右。
以“綠色革命”為主題的第二次戰略轉型中,加快發展氫能產業是廣匯能源的第二個轉型重點。結果如何,有待時間檢驗。
經銷商龍頭旁落
與成績斐然的廣匯能源相比,孫廣信實控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廣匯汽車的表現就相形見絀了。
面對能源格局的重塑,廣匯汽車沒有同步廣匯能源因供需格局變動而產生的結構性紅利。在新能源汽車對傳統汽車銷售網絡的沖擊下,廣匯汽車承壓。但另一方面,早在高端車細分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廣匯汽車就已經開始顯現疲態了。
今年上半年,廣匯汽車實現營業收入657.64億元,同比下滑21.7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71億元,同比下滑48.8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6.25億元,同比下滑54.17%;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75.86億元,同比增長4.34%。
除了失血狀況稍有緩解,廣匯汽車的業績成色難言上乘。
根據廣匯汽車的說法,公司營業收入下降系本年上半年公司下屬營業網點受新冠疫情影響存在臨時停業情況導致收入出現一定程度下滑;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降主要系本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本期業績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疫情”是廣匯汽車對于業績表現不佳的歸因。但在上半年,汽車銷售市場的整體表現如何呢?
根據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6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11.7萬輛和1205.7萬輛,同比下降3.7%和6.6%,降幅比1~5月收窄了5.9個百分點和5.6個百分點。然而細觀之下,乘用車已經重獲增長。同期,國內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043.4萬輛和1035.5萬輛,同比增長6%和3.4%,結束了下降趨勢。其中,6月國內乘用車產銷分別為223.9萬輛和222.2萬輛,同比增長43.6%和41.2%。
可以看到,在疫情影響下,上半年的汽車銷售整體仍呈現回穩態勢,且乘用車的表現良好。對比來看,廣匯汽車將業績不佳歸因為“疫情”,信服力難免打折。
2022年上半年廣匯汽車的凈資產收益率為4.3%,較2021年同期下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度百強經銷商集團的凈資產收益率均值為19.5%,廣匯汽車2022上半年的凈資產收益率低于2021年度百強經銷商集團的均值水平。
多年來,雖然廣匯汽車貴為經銷商龍頭企業,但在產品結構方面卻“不顯高端”。由于汽車市場的首輛車需求正在被改善型需求替代,汽車消費紅利也隨之從消費級細分市場向豪華車市場轉移。隨著中升對廣匯的龍頭寶座取而代之,廣匯“不高端”的問題更加凸顯出來。
2021年,中升集團凈利潤高達83.29億元,是廣匯汽車的5倍;凈利潤率為4.8%,是廣匯汽車的3.7倍。深入分析,中升汽車的豪華車銷量占比過半。其旗下主營豪華車品牌包括奔馳、雷克薩斯、寶馬和奧迪等。
因此,盡管廣匯汽車在銷量及門店的規模上依然占有優勢,但賺錢能力卻無法與中升相提并論。2021年,廣匯汽車銷量為89.96萬輛(包括二手車),門店數量為786家;而中升集團汽車銷量為66.75萬輛(包括二手車),門店數量僅為412家。
除了存量市場競爭中暴露“不高端”的短板,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也在擠壓著傳統經銷商的生存空間。
2022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266.1萬輛和260萬輛,同比增長均為1.2倍,市場占有率達到21.6%。
造車新勢力的直營模式開始得到不少車企的效仿,而代理銷售的模式也在成為風潮。對于第三方經銷商而言,其在品牌渠道體系中的話語權勢必進一步削弱。
這對廣匯汽車而言無疑是具有挑戰的。目前,廣匯汽車正意欲擴張豪華車及新能源銷售渠道。根據半年報顯示,截至 2022年6月底,廣匯汽車布局超豪華、豪華品牌網點達為253家,較去年底增加3家;新能源方面,廣匯汽車表示已同多個新能源品牌廠商建立密切聯系,并探索各類合作。截至目前,已與20多個新能源品牌建立溝通機制,申請成功 16家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