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崔璞玉
當地時間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里去世,享年96歲。她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年長的君主。
伊麗莎白二世在位的70年,跨越了二戰后的財政緊縮、大英帝國向英聯邦的過渡、冷戰的終結,以及英國加入和退出歐盟。在這個動蕩變革的時代,她向英國和全世界展現了一個穩定且堅韌的形象。
《紐約時報》的文章這樣說道,不論時代如何動蕩變遷,伊麗莎白二世始終是一個優雅而穩定的符號。
當天一大早,白金漢宮就宣布女王正在接受醫療監督,醫生對其健康狀況表示擔憂。除了隨后直接繼位的長子查爾斯,女兒安妮和小兒子愛德華,孫子威廉和哈里悉數前往巴爾莫勒爾堡,陪伴在女王身邊。
剛就任的英國首相特拉斯表示,女王是當代英國的基石和大不列顛精神的象征,她的去世讓英國和世界都陷入巨大震驚。此外,英聯邦以及歐美多國政要就女王去世表示哀悼,多地降半旗以示哀悼。
而在倫敦白金漢宮外,等待女王病情最新消息的人群在聽到她去世的消息后開始哭泣。還有民眾前往巴爾莫勒爾堡獻上鮮花。
來自英格蘭南部小城索爾茲伯里的Christopher Jones向界面新聞這樣評價伊麗莎白二世,“她是一位非凡的女性、母親,以及君主。愿她安息。”
2021年4月,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去世,此后她本人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自去年年底以來,她不得不減少出席公眾活動。她最近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是9月6日在巴爾莫勒爾堡任命新首相特拉斯。
長期以來,女王一直在為她的繼位問題做準備。在2018年她為數不多的公開政治聲明中,女王表示,“她真誠地希望”兒子在她之后接管英聯邦。英聯邦領導人對此表示同意。
隨著女王年紀漸長,包括查爾斯、威廉等王室成員慢慢承擔起了更多責任,但她依然保留了與政府首腦定期會面,以及歡迎外國大使等元首職責。
意外的王位繼承人“莉莉貝特”
伊麗莎白二世于1926年4月21日在倫敦梅菲爾出生,全名為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由于口齒不夠清晰,幼年的伊麗莎白二世時常把自己的名字讀成類似“莉莉貝特”的音。
很少有人能預料到,這位羞澀的小女孩日后會成為君主,直到1936年12月,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退位,與此前離過兩次婚的美國女子瓦利斯·辛普森結婚,伊麗莎白二世的父親成為喬治六世國王。而當時年僅10歲、被家人親切稱作“莉莉貝特”的伊麗莎白二世則成為王位第一繼承人。
三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與納粹德國交火。戰爭期間,由于其父母拒絕將她們疏散至加拿大,伊麗莎白二世和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在溫莎城堡度過了戰爭的大部分時間。
年滿18歲后,伊麗莎白二世在支援前線的婦女軍團服務了五個月,學會了基本的汽車機械和駕駛技能。“我開始理解在逆境中奮起的團隊精神,”她后來回憶道。
戰爭期間,她與在皇家海軍服役的遠房表兄、希臘王子菲利普·蒙巴頓開始通過書信交往。1947年11月20日,兩人人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結婚,菲利普獲得愛丁堡公爵的頭銜。
此后兩人共同撫育了四個子女,分別是查爾斯、安妮、安德魯和愛德華。
伊麗莎白二世后來將菲利普描述為“我的力量和堅持”。在經歷了74年的婚姻后,菲利普于2021年4月去世,享年99歲。

英國最長統治者,見證全球風云70載
伊麗莎白二世一直在英國政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見證了全球風云動蕩與社會變革,也被視作連續性和穩定性的權力象征。
1952年2月6日,在其父親去世后,年僅25歲的伊麗莎白二世繼任,成為英國和其它14個英聯邦國家的君主。當時的英國首相是溫斯頓·丘吉爾;蘇聯和美國的領導人分別為斯大林和杜魯門。
而本周二,女王剛剛在巴爾莫勒爾堡監督約翰遜將權力移交給特拉斯,并授命后者組建政府。特拉斯則成為伊麗莎白二世任內的第15任英國首相。
在位70年間,伊麗莎白二世親歷大英帝國在非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的去殖民化,英聯邦的不斷鞏固,同時也目睹了大不列顛從開創全球化到選擇退出歐盟,從階級劃分嚴格的社會變得多元化和平等。她還見證了現代君主制的興起,并對社交媒體等現代化手段持開放態度。
英國公眾,乃至英聯邦之所以一直維持著對君主制的支持,女王的個人聲望被認為是一個關鍵因素。她極少干預政治,主要通過現身公共活動和圣誕演講拉近與其臣民的距離。在這些活動中,她常常強調責任和對話的價值。
而女王去世之際,英國正迎來一個陰沉的冬季:新冠疫情未散、經濟走向衰退、通脹升至40多年來的高位,能源成本飆升。新首相特拉斯正為此制定大規模救助計劃。
與此同時,王室成員的丑聞不斷,聲譽日漸受損,對君主制的質疑聲越來越大,呼吁建立共和制的聲浪不斷高漲。在女王帶領下,英國王室曾多次渡過輿論危機,她的存在讓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君主制“暫時安全”。而查爾斯繼位后,英國君主制將走向何方,將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