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林子人
編輯 | 黃月
走進上海明當代美術館的展廳一樓,你會發現自己置身于一個織物構成的繽紛世界。從一盒盒的大蔥、用鐵鉤掛起的半扇豬和泡菜壇子,到各色各樣的比基尼套裝、門神招貼畫和“清掃中”警示牌……一件件物品,用五彩毛線編織而成,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卻在藝術的語境內被極大地陌生化,新奇之余流露出一絲怪誕的幽默感。進入展廳二樓,則像是潛入了一座藝術品商店的倉庫,木架上陳列著各種雕塑擺件。乍看之下它們似乎是某種大規模生產的裝飾消費品,可若仔細端詳,亦會發現創作者對人與世界的觀察和體悟影影綽綽地浮現。
這是藝術家胡尹萍首個美術館個展“胡小芳和喬小幻”的現場。這位出生于四川的藝術家自2015年啟動了“小芳”項目。有一次回老家,她發現母親尹三姐和鎮上阿姨們都在織一種毛線帽子,并被廉價收購。之后她委托朋友假扮商人“小芳”,以較高的價格收購母親織的帽子,母親的信心和創造力也因此被激發。消息傳開后,越來越多阿姨加入了這個由甜蜜謊言織造的生產網絡中。在“小芳”種種千奇百怪的“收購請求”下,阿姨們調動起自己的想象力和編織技巧,創造出“比基尼”(“雪白的鴿子”系列)、“假想敵和武器”(“安全感”系列)、“家旗”(“聯合國”系列)、“標準配置”(“標配”系列),她們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胡小芳”是胡尹萍虛構出的一個身份,展覽的第二部分“喬小幻”則是她首次揭露的另一個分身——一位商業藝術家。以“喬小幻”的名義,胡尹萍得以保存和延續她在美院接受多年的藝術訓練,通過制作和銷售符合市場需求和大眾審美的雕塑作品,既維持了生計,又反哺了持續生產的“小芳”計劃。
“小芳”項目曾在北京箭廠空間展出過,策展人錢詩怡自那時起就注意到了胡尹萍。2020年底她們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錢詩怡才知道胡尹萍一直在持續經營著小芳的公司,依托小芳公司和鎮上阿姨們的聯系來產生作品。隨著(項目)第三、第四階段的推進,參與人數在增加,命題在變大,這讓錢詩怡產生了為胡尹萍策劃個展的想法。她說,“在疫情之后,藝術家創作作品的進度和時間感肯定與之前非常不一樣,他們能獲得的藝術養分、創作動力和交流機會其實都在減少。胡尹萍在藝術圈和大眾的識別度都不夠,我希望她這么獨特的一種創作方式能夠被比較完整地敘述。”
“胡小芳”與“喬小幻”
藝術和商業的某種共生關系是此次展覽最值得玩味的部分。一方面,在“小芳”項目中,阿姨們根據商業的運作邏輯在生產織物,她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其實是藝術品;另一方面,“喬小幻”項目則在用藝術品交易的盈利來支撐著藝術家的藝術追求。眾所周知,藝術品可以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標榜自己毫無功利心的藝術家其實也有可能積極參與商業運作。藝術史學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就曾在《畫家生涯》一書中戳破了文人畫家“寄情筆墨、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話,考察從元至清文人畫家如何應對贊助人、收藏家和主顧的需求,通過畫作維持生計。但當一位藝術家在展覽中直白地承認,商業就是其藝術實踐的核心組成部分,依然像挑釁常識般在觀眾心中喚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受。
錢詩怡告訴界面文化,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將關注重點放在藝術家的作品本身,但當代藝術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體系、一個產業,一定是因為它具有非常強大的商業面向,藝術不可能脫離商業獨立存在。因此,如果不在此次展覽中展示“喬小幻”,就無法向觀眾解釋清楚胡尹萍如何能持續投入“小芳”項目的創作。在錢詩怡看來,胡尹萍的特別之處,在于她對藝術的商業性質有著非常早熟清晰的認識。她早年曾從事小組創作,因為認為“一件好作品就是好作品,跟是誰做的沒有任何關系”。而在回歸獨立身份后,她也曾有過一段困惑于“用胡尹萍這個名字去創作什么”、糾結于純藝術和商業雕塑究竟哪一部分是“真正的創作”的時光。在摸清了市場的體系后,胡尹萍正式地把兩者切割開,確立“喬小幻”的美學分身,利用藝術與商業的關系來進行創作。

與此同時,錢詩怡認為“喬小幻”不僅是胡尹萍在藝術追求和生存所需之間達成和解的手段,其在藝術市場中的成功也映射出自由藝術家在中國當代藝術系統中的復雜處境。“如果不是‘喬小幻’的生產和銷售,胡尹萍可能會陷入更大的創作困境。她這種以事件(或廣義上的行為)為創作核心的作品,沒有進入收藏的核心體系中,她在此之前獲得的關注度也不算很高,2021年以前都沒有商業畫廊代理。一個普遍現實是,大部分藝術家沒辦法通過這份職業養活自己。”錢詩怡認為,“全職藝術家可能意味著一種優越感:這證明了自己光靠作品創作就可以養活自己和家庭,但這是非常困難的。大多數藝術家還是會需要依靠一些商業手段,做一些其他工作,有些工作可能跟藝術本身完全無關。”
觀念和實踐是此次展覽浮現的另一組關鍵詞。“小芳”項目始于藝術家的觀念,如策展陳述所言,“(胡尹萍)通過事件、角色、身份的制造和轉化來推動關系網絡的建立和生產,并從中激發出人未經訓練的能動性,通過一種詼諧的、行動式的語言來表現她對于周遭環境的回應。”錢詩怡注意到,2000-2015年,“捏造”(fabrication)的創作方式在當代藝術圈中非常流行,即藝術家創造一些事件,制造某種社會關系,如參與游戲般進行創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從創作中拒絕某種展示空間的設定(比如對美術館“白盒子”展覽空間的抵抗)。近年來,這些形式的創作逐漸式微,但胡尹萍是為數不多的、依然在通過這種行為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之一。她提醒我們注意,胡尹萍的創作其實不是我們在展廳中看到的那些東西。

展廳中琳瑯滿目的物品,是由阿姨們的思考與雙手創造的。錢詩怡認為,“小芳”項目鼓勵觀眾思考女性在中國家庭結構中所處的位置——以這些參與項目的阿姨來說,她們是維持家庭運轉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唯有把家務安頓好了,她們才有余裕做織物,賺零花錢。但恰恰是在編織中——這一傳統意義上與女性勞動和女性氣質深度綁定的活動——她們的思想、情感和生命經驗才被更多的人所看見。“女性之間非常純真、真實的交流也好,她們反饋出來的創造力也好,這種感動是非常直接和真實的。”錢詩怡說。
胡尹萍自述
一樓的“胡小芳”是我從2015年9月開始做的一件作品,二樓是我從2009年開始做的“喬小幻”,這兩件作品都在持續進行當中。展廳里呈現了“胡小芳”的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小芳”,2015年我回老家時看到母親在做一個帽子打發時間,我希望她能夠把帽子賣給我,但被拒絕了。回北京后,我找到一個大學同學化名為小芳,替我去收藏我母親的帽子。每年我都會為母親定制一個箱子儲存這些帽子。2016年我在北京箭廠空間做了“胡小芳”的展覽后,發現在家鄉小鎮上很多阿姨也在做,我就讓“小芳”去問問其他的阿姨是不是也有興趣參與,之后我們就成立了胡小芳當代藝術有限公司,開始了這一系列的工作。

第二個階段是“雪白的鴿子”。我讓“小芳”告訴阿姨們,我們在法國有一場毛線比基尼大賽,希望阿姨們都能參與。一開始大家是比較抵觸的,她們會覺得比較尷尬,我們說服了一位年輕的媽媽織了第一套毛線比基尼,用金錢和話語鼓勵她們。隨后其他的阿姨慢慢加入進來。比較有意思的是,四川小鎮的阿姨可能都沒有見過大海,但是她們想象了一片大海,為自己和家人編織比基尼,我覺得這個事兒挺浪漫的。
比基尼活動持續了兩年多,我篩選了85套,目前展出了50多套。我覺得這些比基尼都挺好看的,應該穿在人身上,我就去找模特,但模特特別貴。我就在淘寶上買了85張全球頂級模特的圖片,把這些比基尼P在這些模特身上,做了一個LED屏的毛線比基尼走秀。

2015年,我的工作室遭遇房東強拆,他們暴力入室讓我對安全性產生了很大的質疑——面對這種暴力,我們其實是無能為力的。我當時就想,小鎮阿姨們會不會遇到這種情況,或者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要用怎樣的方式去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受傷害?于是我們開始了第三個階段“安全感”。一開始阿姨們因為受到電視劇的影響,織了很多槍支彈藥。我說,在中國其實是沒有這些東西的,希望你們能更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生活。我就讓“小芳”去引導她們想象真實的壞人進入她們的家庭,她們要怎么辦。她們就做了這些源自日常生活的東西。這個階段大概持續了兩年多。

我特別好奇,這些阿姨在做“防御性武器”的時候,她們想象中的壞人是什么樣子的。墻上展示的是她們想象中的壞人。我個人特別喜歡、讓我觸動特別大的一件,乍一看挺溫柔的,和其他“壞人”不一樣,我就讓“小芳”問一下阿姨為什么這是壞人。后來我了解到,阿姨做的是她自己,因為她身上有很多刀疤,所以她從不穿短褲和裙子,因為當她露出這些刀疤的時候,別人會以為她是壞人。我讓“小芳”不要再問下去了,我覺得這挺殘酷的。

有一個阿姨特別有意思,當別人都在做“武器”的時候她什么都沒做,她告訴“小芳”,如果壞人來了我就把他罵出去。她錄了一段錄音給我,我覺得她罵的臟話像沖擊波一樣。我們就鼓勵她把想罵壞人的臟話織出來,這就是“臟話沖擊波”。

第四個階段是“聯合國”。我認為一個家庭的質感源于家中的女性,比如說愛干凈的媽媽家里會收拾得特別干凈,一個愛讀書的媽媽家里就非常有書卷氣。我就讓“小芳”去讓阿姨們織一面屬于她們自己家庭的旗幟。在我看來,這一面面旗幟就組成了一個聯合國,目前這個項目還在進行當中,我們呈現了32面旗幟。

第五階段是“標準配置”。我覺得很多人對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有一定訴求的,比如一個男生會想有一個妻子、一座房子、一部車和一個孩子。每個人對理想生活的想象不同,我希望了解阿姨們的標準配置中都有什么。展出的一座異形的白色房子是我們的一位阿姨做的,她從來沒有上過班,她的理想生活就是去一座特別奇怪的寫字樓上班,成為一個職業女性。這個項目我希望能持續進行下去,我之前認識了一個朝鮮阿姨,她告訴我她的理想生活是能擁有一段河流。我希望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能參與,分享他們各自眼中的理想生活。

在展廳二樓,我用倉庫的形式來呈現“喬小幻”的作品。從2009年至今,“喬小幻”持續了13年,這個項目對我來說特別重要。我是美院雕塑系畢業的碩士,開始自己的創作后,我發現當作品市場表現不太好、藝術家要如何生存是一個我必須面對的問題。
我就塑造了一個商業藝術家的身份,用這部分的工作來養活我和其他的作品——包括樓下的“胡小芳”,我其他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喬小幻”反哺的,這也是我第一次呈現“喬小幻”的作品。其實我母親和阿姨們都以為我是個雕塑家,“胡小芳”這整件作品她們都不知道。

2022年9月3日-12月25日,“胡小芳與喬小幻”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