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菁華
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陸豐核電項目5號機組正式開工,使用華龍一號技術的機組又增加了。
據中國廣核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廣核,003816.SZ)公告,9月8日,陸豐5號機組進行核島首罐混凝土澆筑(FCD),進入土建施工階段。
今年8月30日,生態環境部召開部常務會議,已審議并原則通過陸豐核電5、6號機組環境影響報告書(建造階段)審評情況。
陸豐核電5、6號機組采用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總投資約382億元,單機容量120萬千瓦,單臺機組建設工期預計為60個月左右。
華龍一號是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廣核集團研發的先進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創新使用了“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
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批量化建設正在提速,國內在建在運機組已達13臺。
其中,中廣核旗下七臺,除了陸豐核電5號機組外,另六臺分別為三澳核電項目一期工程1、2號機組,防城港核電3、4號機組,廣東太平嶺核電1、2號機組。
此外,中核旗下的福建福清核電5、6號機組,福建漳州核電1、2號機組,以及華能海南昌江核電3、4號機組,也均采用華龍一號技術。
2015年5月,中國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5號機組正式開工,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法、俄之后世界上具有三代核電技術和自主品牌的少數國家之一,躋身核電技術“第一陣營”。
“華龍一號”首堆核心設備均實現國產,所有設備國產化率達88%,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核心技術掌握在中國自己手中。因此,“華龍一號”是國內核電批量化建設的首選機型之一,不僅能夠降低造價,還能夠推動核電發展規劃目標的實現,加快建設核工業強國。
每臺“華龍一號”機組每年可發電近100億千瓦時,可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816萬噸。
中國兩大三代核電技術分別是CAP1000和華龍一號,均是對已有核技術的融合創新。2019年以來,新批準的核電機組均采用三代以上技術,三代技術已成為中國核電主力。
2021年4月,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克在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有望按照每年6-8臺的核準節奏實現規模化發展。
8月29日,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快電力裝備綠色低碳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提出,通過5-8年時間,電力裝備供給結構顯著改善,核電裝備滿足7000萬千瓦裝機需求,進一步加快三代核電的批量化,加速四代核電裝備研發應用。
中國廣核為中廣核旗下上市公司。陸豐5號機組開工后,中廣核控股的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增至七臺,總裝機容量838萬千瓦。
陸豐核電站位于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田尾山,是中廣核繼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陽江核電站、臺山核電站之后,在廣東省建設的又一核電項目,也是廣東省粵東地區的首個核電項目。
陸豐核電站規劃容量為六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將分期建設,項目業主為中廣核陸豐核電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08年2月,為中國廣核全資子公司。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為工程建設總承包單位。
在今年4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陸豐5、6號機組獲得核準,同時獲準的還包括浙江三門二期、山東海陽二期核電項目,共六臺機組。
其中,三門和海陽工程已分別于6月、7月開工。陸豐5號機組開工,意味著這三個核電項目全部進入建設階段。
自2019年審批重啟以來,中國核電核準穩步推進,2019-2022年分別核準了四臺、四臺、五臺、六臺機組。
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近十年首次明確提出“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明確了核電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要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建設一批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建成華龍一號、國和一號、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積極有序推進沿海三代核電建設。
山東、海南、遼寧、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省將核電列入當地“十四五”發展規劃。
截至6月底,中國在運核電機組54臺,在建核電機組23臺,在運在建核電機組數為全球第二。